刘强东的10年:从草根创业者到 “霸道总裁”
歪打正着
刘强东与命运赌了一把,他“歪打正着”了。他发现来自网上的订单越来越多,竟然超过了来自线下连锁店的业务量,且增长速度不断加快。2004年1月1日,“京东多媒体网”电子商务网站上线,其业务重心开始向电商转变。
之后,刘强东带领京东成为颠覆者,不怵巨头,和当当、国美、苏宁“结怨”,以挑战的方式完成了公司关键领域的布局。2005年,刘强东放弃连锁,专攻网上零售,并且将主要产品集中在3C和家电。
2006年11月,刘强东及其他创始人在英属维尔京群岛组建了海外控股公司,以促进国际融资(该公司随后在2014年1月改名为360buy京东公司)。2007年京东多媒体网正式更名为京东商城,并成功改版。2008年也是京东的一个拐点,这年京东商城的销售额达到13亿元,首次超越当当、*亚马逊成为中国*的自主式B2C网站。而这离不开京东的“斗争策略”。
斗争策略
彼时,京东就像一个刚会走路就想跑的孩子,它首先进入日用百货,然后是图书音像,“只要是苏宁、国美、沃尔玛有的东西都要上”。随后又进军虚拟产品,比如旅游产品、电子书刊等。2010年年末,京东图书上线,主动对图书销售老大当当网发起价格战。当当斥资4000万元搞促销,京东就掏出两倍的钱迎战。京东的边界逐渐拓展,每一次拓展都是一场激烈的战争。它选择的对手也都赫赫有名:国美、苏宁、当当、淘宝,这些对手没有一个是“省油的灯”。
自建物流
正是在2007年7月,京东建成北京、上海、广州三大物流体系,总物流面积超过5万平方米。2007年8月,京东赢得国际著名风险投资基金——今日资本的青睐,首批融资千万美金,今日资本追随京东至今。随后,资本不断进入京东,为其日后开启电商领域价格战等给予支持,而京东以“低价”横冲直撞的底气就是它背后的资本。2012年,刘强东执意斥巨资自建物流、建设“亚洲一号”,极少有支持的声音,评论几乎一边倒地骂他“自不量力”、“乱烧投资方的钱”,或者干脆一个字——“傻”。
矛盾交锋
随着京东的发展壮大,京东与阿里的矛盾也逐渐公开化。2011年,二者正式交锋,5月,京东宣布弃用支付宝,并收购第三方支付公司网银在线,与之展开对抗;10月,又发起对阿里巴巴旗下购物搜索服务网站“一淘”的屏蔽,起因是一淘抓取京东页面数据并发布“商品价格指数”报告称京东领涨B2C商品价格。有分析认为,正是这些不间断的边界突破,才形成了“物流+互联网金融+全品类电商”的京东商城。
2012年8月,京东发起对整个行业影响至深的“电商大战”。8月15日,刘强东发微博称,“京东大家电三年内零毛利”,今后京东所有大家电至少比国美、苏宁连锁店便宜至少10%。随后,刘强东又微博上公开招聘5000名国美苏宁价格情报员,每店派驻2名,任何客户到国美苏宁购买大家电的时候,拿出手机用京东客户端比价,如果便宜不足10%,京东立即降价或现场发券。
苏宁和国美随即应战,一场持续数天的电商大战拉开,吸引了大量消费者及媒体的关注,甚至引起发改委重视,对京东开出罚单。半年过后,2013年6月18日,众电商为了狙击京东商城的店庆,又一次引发了诸多电商巨头参与的“6·18”电商大战。有媒体报道,6月那场电商价格战的主题就是“围剿京东”。
在“电商大战”草草收场之后,针对京东的各种质疑,更是数不胜数,刘强东和京东商城似乎一夜间成为千夫所指:比如扰乱行业秩序、搅乱电商生态布局等。
对此,刘强东和京东似乎并不怕,尽管价格大战一度使刘强东陷入与资本方的关系陷入尴尬,但是分析认为,刘强东的全品类战略,注定了他跟所有的人“抢食”,注定了要把所有人当做竞争对手,同时也会成为所有人的“敌人”。
既然站在了这样的位置上,刘强东就义无反顾地采取了先发制人的策略,不断挑起纷争,对线上和线下的竞争进行布局。或许刘强东的一句话更适合解释他的选择:“我创业之初几乎没钱都没害怕,何惧今日?光脚不怕穿鞋的。”
(刘强东与“风投女王”徐新)
京东的“斗争策略”发展史上,凭借“低价”战无不胜,而其底气来自于背后的资本支持。2009年,投资方除了今日资本,还有雄牛资本以及梁伯韬私人公司,金额为2100万美元。
2011年,投资方为DST,金额62.37亿元;2012年投资金额28.54亿元。2013年投资金额18.55亿元。
此外,2014年3月10日,京东获得来自腾讯的投资,腾讯向京东购买约3.5亿股京东普通股。从2007年起*次融到1000万美元,至IPO之前,京东已经进行了多次融资,总计融资金额27亿美元。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品途商业评论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