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e代驾裁员:“消除臃肿,回归价值”外另有深意

细看杨家军发给员工的内部邮件,除了解释圈内关注的裁员原因外,实际上还提到一个容易被忽略的重要信息,即“我们的基本面仍非常良好”。
2015-11-16 07:48 · 搜狐科技 *的大熊

e代驾裁员:“消除臃肿,回归价值”外另有深意

  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e代驾裁员的消息自上周五传出后,终于得到了官方证实。不过,裁员的比例并非之前所传的30%,而是在20%左右。

  考虑到当下正处于资本寒冬期,裁员瘦身,似乎已成为众多企业调整架构、节约成本的重要选择。这种现象不仅仅是在O2O行业,即便是像联想、HTC、IBM、西门子、微软这样的产业巨鳄,亦是如此。

  只是回过头来看,e代驾这次略显突然的裁员行动,除了如CEO杨家军所说是为了“消除臃肿,回归价值”外,总让人觉得似乎另有深意。

杨家军的内部邮件透露了哪些信息?

  上周末,e代驾CEO杨家军的一封内部邮件被媒体披露,证实裁员消息。

  从这封邮件的内容看,杨家军将裁员的主要原因归结于管理层对竞争形势过高估计,导致2015年招聘人员增长过快,显露出结构臃肿,效率低下的问题,因此希望通过人员优化,尽快回归价值本质。

  而从e代驾内部人士披露出的信息看,情况属实。根据其内部人士披露,2015年年初至本次裁员前,为了应对滴滴代驾的竞争,e代驾在人员招聘上,较往年的确有较大幅度增长,办公场地也一扩再扩,笔者掌握的数据今年该公司入职人数大概是500-700人左右。

  虽然面对裁员,杨家军向员工诚挚致歉,但在旁观者来看,客观的说,当初与凭借雄厚资本强势进入代驾领域的滴滴竞争,除了充足的资金储备外,人才也是必不可少的资源,在滴滴强势宣布进军代驾的4月,任何对于代驾市场的行业人士和舆论都在担心e代驾的应对和实力,e代驾随后半年里对于人力资源的大肆储备也不难理解。

  此后的半年时间,经过多番激战过后,e代驾与滴滴的市场之争,随着企业本身和行业大势的趋于理性,已经不像前几个月那般疯狂,竞争态势回归相对平稳期,冷静下来的企业管理者此时则必须要面对此前形成的人员结构臃肿的问题。

  这一问题,不仅仅在e代驾出现,也包括滴滴。

  本月初,滴滴打车创始人兼CEO程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业已明确表示,决定停止滴滴的招聘,甚至明年会采用末位淘汰制,因为团队人员太多,执行力会被稀释。

  这也意味着,滴滴同样面临着因为竞争而急速扩军所带来的“后遗症”,裁员也是早晚的事儿。据悉,滴滴专车由于政策不明朗等原因之前已经在通过谈话、劝退、末位淘汰等多种手段变相裁员200人规模,而出租车事业部更是因为业务重心的转移而大量裁员或转岗,而代驾事业部则成了上述两大事业部转岗人员的*,这也造成滴滴代驾事业部目前超过1000人的庞大规模,显然这样的人员规模与滴滴代驾目前的市场地位也并不匹配,很有可能在接下来的行业寒冬中迎来裁员窘境。

  实际上,无论是e代驾裁员瘦身,还是滴滴宣布停止招聘、将实行末位淘汰,都是竞争态势趋于平稳后,各自决策层回归理性的一种选择。

瘦身背后看e代驾谋变

  从周五裁员信息传出,到周末内部邮件证实,e代驾这次人员结构优化,总给人一种不仅仅是过冬那么简单的感觉,似乎还有别的考虑。

  细看杨家军发给员工的内部邮件,除了解释圈内关注的裁员原因外,实际上还提到一个容易被忽略的重要信息,即“我们的基本面仍非常良好”。

  经历烧钱、撕逼大战后,不可否认,滴滴代驾凭借资本优势已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这在第三方机构公布的数据中得以证实。不过,同样的调研数据显示,e代驾仍然以超过7成的市场份额,占据*优势,依然是代驾行业的老大。

  根据第三方机构的数据显示,从市场份额来看,7月份,e代驾市场份额为80%,其他的代驾份额为20%,而7月底,滴滴上线代驾业务,开始大规模补贴,e代驾和其他代驾平台收到了一定冲击,但进入9月,随着滴滴补贴力度减小,e代驾的市场份额重新回到了84.2%,滴滴的份额仅剩14.6%。这说明,滴滴的烧钱策略没有给e代驾带来冲击,抢占的只是其他代驾的份额。

  从订单量来看,e代驾与滴滴代驾“跟风式学习”各种补贴活动带动了整体代驾市场份额增长,起到了培育市场作用。8月份总订单达到了1010万单,环比增长48.5%,e代驾也获得了市场培育所带来的福利,订单增速达到25%。而随着9月份补贴的减少,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发展状态。包括滴滴在内的其他代驾业务大幅缩水,环比下降89%,而e代驾订单量则逆势增长了10%。

  已经有资深行业媒体指出,滴滴进入市场所占得的份额,绝大多数实际并不是e代驾的,而是其他的代驾业务。而滴滴大肆烧钱,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却没能像专车那样横扫市场,反倒让e代驾获得了很好的机会,e代驾第三季度依然保持了稳定而高速的增长。

  代驾行业商业模式的成熟,则是滴滴入局之前,e代驾的*优势,毕竟其已在代驾行业深耕4年之久。e代驾健康的商业模式,特别是其一直所追求的高品质服务,已经得到了市场的认可。这也是此前e代驾颇受资本市场青睐的根本原因。

  当然,有着强大资本优势的的滴滴入局后,出行领域的烧钱大战也蔓延到了代驾行业,e代驾迎来了真正的对手。刚开始竞争时,烧钱是必须的,或许这也是对手的“陷阱”,但同样也是能够让彼此都沉陷下去的“泥潭”,就看能否及时认识到:烧钱不一定能赢得市场,服务品质跟不上,一定没有市场的硬道理。

  由上也不难理解,e代驾在保持竞争优势后,在资本寒冬到来、市场竞争不再那么激烈、逐渐回归理性的大背景下,试图通过解决臃肿的人员架构来继续发掘内部竞争力的选择。

  实际上,滴滴和e代驾近期的动作说明,大家都认识到了这一点:跳出烧钱“泥潭”,提升服务品质才是关键。杨家军在内部邮件中也提到,为了提高效率,提升服务品质,e代驾开始主动进行人员优化。

  从战略眼光看,这样做或许会有阵痛,但在资本寒冬的当下,优化架构调整、提升服务品质,才是解决问题的钥匙。e代驾精简人员后,在工作效率和成本上,都会有明显的提升,为迎接新的挑战蓄力。

  无论如何,在这个冬天,杨家军和他的e代驾已开始谋变,为迎接春天打下基础。正如其自己在邮件中所说:“唯有像凤凰涅槃那样,将自己勇敢地投入烈火中,方能脱胎换骨。我们有勇气迎接竞争,也要有勇气重塑自己。”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搜狐科技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