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对手反超
2012年9月16日滴滴上线,易到作为先行者还没站稳脚跟,滴滴在出租车业务上却势如破竹,一路高歌猛进。
因为一直定位于高端用户,易到起量非常困难,缓慢增长,一直到2014年才做到日均订单10000单。
同一时期的滴滴已经开始了他的野蛮生长。根据2014年3月《滴滴打车的破冰之旅》的数据,当时北京10万名出租车司机有7万多人安装了滴滴打车的软件。滴滴打车在全国开通近百个城市,安装了48万个司机端,几千万乘客端。
滴滴的天使投资人王刚曾经是周航在雅虎的搭档。王刚原本打算给周航200万元,但周航没有接受,原因是王刚觉得专车市场太小,应该先把出租车市场拿下。“出租车打车市场这个行业有需求但没有模式”,周航认为出租车打车市场是个赔钱货,婉拒了王刚的建议。
金沙江创业投资基金合伙人朱啸虎在A轮时也看过易到,他认为周航的特质不是很适合做O2O,不够草根,不够狠。2012年底,滴滴完成了A轮来自金沙江创业投资基金的300万美元融资。
2013年,滴滴、快的等在出租车市场上杀得你死我活。当滴滴做到上亿用户时,易到只有上千万。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周航明显感觉到这场战火已经烧到了易到身上。在互联网领域,老大和老二打,结果把老三打没的案例不在少数。
2013年4月,易到用车获得宽带资本1500万美元B轮投资,但面临一个重大的抉择:是否跟进补贴?当时,滴滴、快的正在大规模地烧钱补贴用户,力图通过低价来抢占市场:快的补贴10元,滴滴11元;快的补贴11元,滴滴12元。
易到所有投资人包括周航的本能反应都是极不愿意烧钱的,用烧钱补贴过来的用户留存率不高,忠诚度不高,基于这样的考虑,导致易到在打价格战时迟疑了一下,没有提前布局,失去了大部分市场份额。
(三)错过融资
作为专车市场这一新品类的*,易到在行业风口的时候受到了很多投资机构的青睐,大家觉得这个服务能够替代出租车服务,并且相比于出租车,专车市场更加有利可图。
2013年底,易到启动C轮融资,获得携程和DCM领投的6000万美元。C轮融资让周航很开心,之后红杉、弘毅、GIC、DCM、厚朴、百度等诸多知名机构纷纷向周航抛出橄榄枝,每个机构都能投上亿美元。
社会各界都开始关注网约车这个领域,风口一直持续到2014年8月。但随之不久,网约车行业的兴起也让政府提高了警惕。当时,网约车还没有进入合法化程序,很多人认为这个行业可能会触及红线,可能会被定义为灰色地带。
2014年8月12日,北京市交通委员会下发《关于严禁汽车租赁企业为非法营运提供便利的通知》,仿佛给网约车下了死令,媒体几乎是一面倒地抨击网约车。包括易到、滴滴在内的多家打车软件都或多或少受到了政策的约束。
百度投资人被吓回去了,让易到天天写政策进展。而其他仍然坚守的VC都在争夺易到的董事席位,周航夹在政府和投资人中间,两头吃瘪。政策的一再威胁,加上投资人的不肯退让,让周航彻底没辙了,他决定拒了其余VC,只留百度和GIC。然而百度一直在观望,周航专门向GIC请求说能不能再给百度留45天,结果等了45天之后,百度那笔钱还是黄了。
让周航痛心疾首的是,那些没投成易到的资金多数都涌向了滴滴。
2014年12月,滴滴D轮获得7亿美金的融资。相比于易到的迟疑,滴滴这次融资很决绝,无论大钱小钱都统统揽下,目的只有两个:*,拿小钱防止拿大钱的决策周期过长,对瞬息变化的市场做好十足的资金准备;第二,融了不同投资方的钱就对竞争对手有了更多的排他性。
2014年原本看着最顺利的一次融资却因为战略上的失误导致错失几亿美金,错过了融资风口,错过了*时机,就等于错过了市场,而且那时候投资方跟风似的投了滴滴之后就不能再投竞争对手了。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砺石商业评论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