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杉杉来了!“风马牛不相及”的跨界和“辗转腾挪”的资本术

“我最赚钱的,都是当时稀里糊涂投的!”郑永刚说。所谓的稀里糊涂,实际上是当年按照“领导”的要求,郑永刚投了早期刚刚改制的宁波银行、浦发银行、太平洋保险等金融企业的股权。
2016-12-05 10:21 · 微信公众号:砺石商业评论

  成王败寇,是亘古不变的商业法则。但若问道于商业史籍,我始终觉得没必要用成败来度量一家公司的价值。

  德隆就是如此。尽管太多人给它定性败案,甚至总拿它较之当今的一些公司企业以为“坏榜样”,但这不正是德隆样本价值的特殊影响力所在吗?

  我也常想,倘若当年唐万新不那么豕突狼奔般的激进,或者“有关部门”和公众对于资本不那么有如洪水猛兽般的畏惧,德隆资本链条不那么嘎嘣脆的就断裂了,也许它会成为一家伟大的公司。

  假设始终是假设,复盘德隆惊鸿般闪现又刹那间崩殂,其意义在于后来者不仅可以认清实业之上资本积累的奥妙,也能避免重蹈德隆覆辙的命运。

  我不知道1958年的郑永刚是否与1964年的唐万新有过某种交集,但他们对于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一定有着相近的判断和直觉。只是,做实业起家扬名的郑永刚,相较唐万新更善于平衡和厘清实业与资本的关系。

杉杉来了!“风马牛不相及”的跨界和“辗转腾挪”的资本术

  在郑永刚的简介中,有这么一段话:1989年,郑永刚在服装业率先提出并成功实施名牌发展战略,促进了整个行业“名牌意识”的觉醒。1997年,郑永刚在业界提出“名牌、名企、名师”,有力推动了设计师与企业的结合,促进了中国服饰文化的繁荣。1999年,郑永刚在企业内实施的国际化多品牌战略,又一次推动了中国服装名牌战略由生产营销型为主向以设计创新型为主的转型。

  本可以成为中国路易•威登的郑永刚却折服于资本的魔力,亦或许是这位曾被国研中心誉为“中国经营大师”早早料定了服装行业的衰落曲线。总之,在好裁缝和资本家之间,郑永刚更乐意人们称他是“搞金融的”。

  今年4月间,杉杉股份公告称基于公司对服装业务及融资租赁业务的战略发展规划,董事会授权经营层启动分拆服装业务及融资租赁业务(含商业保理业务)以H股方式在香港联交所分别上市之相关筹备工作,以期通过分拆上市进行价值重估。

  而在11月8日,杉杉股份(600884.SH)公告称其下属控股子公司杉杉品牌运营股份有限公司收到证监会的批复,内容是杉杉股份分拆服装业务赴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获准。

服装业接受度比A股市场更高的港股市场,恐怕也是杉杉服装主业的*归宿。尽管没有完全放弃江河日下、难见反转的服装主业,但郑永刚去服装化的意图已是跃然纸面了。

  在杉杉股份去除服装主业的印记之后,它到底是怎样一家公司?“金融家”郑永刚又是如何在资本市场上,打造令诸多实业家侧目的“杉杉系”?

风马牛两主业

  如果不是杉杉服装的品牌太为人熟知,或许在风马牛不相及的另一主业上杉杉股份早就霸气外露了。

在杉杉股份的主营业务一栏中,除了“服装的生产与销售”之外,另一主业是“锂离子电池材料的制造”。而从时间轴上来看,1996年杉杉股份的服装主业上市之后,1998年杉杉就已经涉足锂离子电池材料行业了。

近几年,锂电行业的爆发式增长才使得杉杉颇受投资者的关注。实际上,通过近20年的发展,杉杉在锂离子电池正极、负极材料及电解液领域已成为国内*并在技术先进性和规模化方面跻身世界第二位的锂离子电池材料供应商。

  因此,并非像一些媒体所述,杉杉分拆出服装主业是将“转型成为一家新能源上市企业”。事实上,经过多年的投入,在行业进入爆发期时杉杉的锂电主业早已做大。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砺石商业评论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