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贴式”烧钱四大弊端,战术变标配已是零和游戏
去年下旬,本人曾在北京和某机构投资人畅聊互联网创业圈的趣事,彼时曾指出这种靠“补贴式”烧钱模式的短板,而对方显然对此深不以为然。在时间就是规模,规模就是估值的偏激思想下,直至今日,烧钱仍然还是互联网创业者们深信不疑的崛起法宝。当共享单车的摩拜、ofo等新兴创业公司们,继续上演着靠烧钱跑赢市场老路时,扑面而来的质疑声音,代表着创投圈成熟的商业思维正在纠正着这一历史错误。
总结一下,“补贴式”烧钱模式主要存在以下四大弊端:
首先,补贴会吸引大量非刚需用户,忠诚度低流失严重。2013年,一朋友还在中关村某互联网公司上班,平常上下班回到住处地铁出行最为方便,当打车软件双向补贴10元政策推出后,考虑补贴后只需付账4元(当时地铁票还是标准的2元),逐渐开始频繁打车。当补贴结束后,他就成为*批流失的用户,作为早九晚五地铁一族,除特殊情况很少打车。类似的用户并不在少数,补贴带来的他们除了为创业公司融资时创造漂亮的数据,几乎没有其他贡献。O2O出行由于滴滴成功的多次合并及市场需求量大,这一现象尚不明显,在一些低频的O2O烧钱行业,这种现象的存在几乎是致命的,比如曾发生大规模倒闭潮的洗车O2O。
其次,靠补贴刺激增长过度依赖融资,资金链断裂几率指数级增长。有着O2O家政鼻祖称号的美国硅谷创业公司Homejoy,于2012年7月成立,2013年3月获得170万美元的天使轮融资后,又在2013年末获得总计3800万美元的A轮和B轮融资。快速的融资,让Homejoy开启疯狂扩张模式,2014年前后陆续在英国、德国、法国等地启动了业务。虽然硅谷创业也极度信仰规模比营业额更重要,但Homejoy却做得有些偏激,祭出大举折扣吸引用户,当C轮融资受阻后,资金链断裂让Homejoy成为了美国O2O家政*家倒闭的公司,反观同期融资不占优势的客单价更高的竞争对手Handy、Helpling却活的一直不错。如今Homejoy重起炉灶并名改为Homeaglow,在其联合创始人Aaron Cheung的邮件中,着重的反思以往错误的打价格战模式,明确表明Homeaglow只会聘用原Homejoy里*秀清洁工,彻底宣告了对烧钱过去的一刀两断。
另外,烧钱补贴已成行业毒瘤,差异化优势不再战术意义丧失。当资本盲目追逐表面的规模和数字时,行业里只要有一家开始烧钱,其余竞争对手皆会群起响应。如果说烧钱补贴以往因为其稀缺性,还可让*尝试烧钱的创业公司因补贴产生差异化优势,能获得比烧钱更有价值的回报。而当全行业对烧钱补贴早已稔熟于心,一家烧钱政策的推出往往会引来全市场的跟进,这样的烧钱补贴已成为一种零和游戏,其战术价值的丧失,让烧钱补贴意义不再。如2015年外卖平台的烧钱混战,用户在首单高额补贴下,吃完东家吃西家,这样的补贴大战,还有什么实际的商业价值呢?
最后,烧钱易滋生用户心智依赖,涨价后遗症考验创业团队的运营实力。上文滴滴、美团、饿了么等新兴巨头,因为用户对涨价的反感,各自有着不同的应对策略,然而由于补贴造成的用户心智对“低价”的固有印象,无论是粗暴涨价、还是靠剥削B端还是牺牲服务质量,最终所有策略的落脚点都会回归由用户买单的怪圈。这种天然的矛盾性,大大加重创业团队的运营负担。即使创业公司依靠烧钱做到行业*垄断者,但变现期潜藏的铺天盖地用户负面情绪,总是横在创业公司成长之路上的定时炸弹,一旦创业团队运营实力无法解决矛盾,将会引发大动荡甚至造成创业公司半路夭折。
移动互联网流量红利终结“补贴式”烧钱已是末路
《周易·系辞下》有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2016年6月,曾在《互联网方法论》一书中鼓吹免费的周鸿祎,在失控的“烧钱”创业氛围内开始反思,在黑马课堂的《大咖驾到》现场这位凭借免费将360打造成帝国的周鸿祎吐槽,免费成本这套理论在O2O领域被滥用了。正如周鸿祎所说,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创业与互联网时代的创业在本质上有着很大的区别,移动互联网创业特有的线下线上的融合,致使互联网时代的边际成本递减的优势不存在。
即使有着边际成本优势的互联网也不曾靠烧钱补贴换快速扩张,免费模式就已经做到了极限。如果说早期的移动互联网由于赶上了人口红利,烧钱补贴除了扩张现有格局外,随着眼球效应还把暴增的新移动互联网用户拉到旗下。如今随着移动互联网流量红利的终结,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也将随着时间退出舞台。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近日发布的第39次全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31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4299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53.2%。我国网民规模经历近10年的快速增长后,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网民规模增长率趋于稳定。
近日,在中国天使会、中国青年天使会主办的第二届“中国天使两会双创年度盛典”上,“如何看待烧钱模式”就成为重要的议题,相比以往创投圈对烧钱的迷信,如今许多投资人的观念已发生很大的转变。老鹰基金创始人刘小鹰认为,可以烧,但创业者要思考烧钱的进度,不要把自己给烧死就OK了。君紫资本创始人秦君直言,烧不烧钱本身并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对商业模式的识别。
经历过因O2O泡沫引发的2016的资本寒冬,以及那些曾靠着“补贴式”烧钱成长为巨头的独角兽们,分别陷入不同的烧钱后遗症的前车之鉴。2017创投界将迎来大变局,创业烧钱自然是企业快速成长的*助推剂之一,然而过火的违背商业本质的“补贴式”烧钱,将随着移动互联网流量红利的消失,随着成熟的商业思维对这种模式的集体反思,退出历史的舞台。正如乔布斯所说的那样,“让顾客占便宜而不卖便宜”,当你用补贴让顾客有了占便宜的错觉,等到资本压力逼迫你涨价时,又能凭借什么来挽留用户呢?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创事记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