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消费金融渗透生活,是趋势,亦是必然

尽管互联网金融降低了投资门槛,但是并不代表它的风控机制会比传统金融先进多少,因此,我们也看到了诸多P2P平台跑路情况的发生。
2017-06-27 09:58 · 亿欧网 孟永辉

  消费金融、普惠金融、生态金融等金融新概念的不断出现都在说明金融与人们生活深度结合的趋势愈加明显,以致于未来的金融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将会源自人们的生活,并落脚到人们的生活上。这种趋势似乎印证了凯文·凯利此前提到的“金融将会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预言,他表示随着科技对人们生活影响的逐步深入,金融将会一种手段让这种影响力最终落定。同其他科技对人们生活的改造一样,互联网技术对人们生活习惯的改造则让金融更多地体现出某种互联网特质——不断开放、不断共享,最终导致以大数据、智能科技为代表的诸多科技都开始与金融行业产生联系,并持续不断地应用到金融领域之中。

  这其实是一种趋势,亦是一种必然。

  大数据在行为分析上的应用,智能科技在风控上的逐步展开都在让金融呈现出越来越多的发展可能性。因为大数据和智能科技的很多应用都和人们的生活相关,人们的日常行为能够通过数据进行展现,智能科技将会取代人类进行更多的工作……所以,未来的金融则呈现出更多生活性的特征。在外部技术对金融行业产生影响的前提下,围绕着生活衍生而来的消费金融的增加则成为金融衍生领域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点。尽管目前的互联网金融已经影响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它依然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根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2015年,我国消费信贷的市场规模已经达到了19万亿元,同比增长23.4%,随着以分期贷款、信用贷款为代表的消费金融的逐步铺开,相信这种增长还有进一步提升的可能性。消费金融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从一个侧面表明金融与人们的生活开始产生越来越深刻的联系,另外一个方面则表明我们的消费金融发展依然处于一个相对较为低级的阶段,还有很大的市场发展空间。

  尽管我国消费金融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但仍和西方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因为在2015年年末,我国的消费信贷占整体信贷规模的19%,这个数字与西方发达国家的60%依然存在很大差距。国内消费信贷规模在整体信贷当中占据的比重较低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国内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依然以现金消费为主,只有大额消费才会使用信贷。我国消费者在进行普通商品的购买时,通常会选择现金支付的方式,并不会用消费信贷的方式进行支付。以购买手机、电脑、数码相机等电子设备为例,很多消费者会选择用现金支付的方式来进行,而很少为选择时下比较时兴的分期付款的形式来进行,尽管一些年轻用户会选择使用信用卡的形式来进行消费,但是这种消费形式并没有涉及到信用的层面上。

  出现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国内消费者的年龄结构主要是以70后、80后等群体为主,由于这一群体的消费者的消费观念比较保守,特别是年龄较大的消费者并没有使用消费金融的习惯,在他们看来使用消费金融非常不方便,甚至还有安全方面的隐患——很多时候由于忘记了按时还款,他们还要被收取高额的手续费。消费者消费习惯的守旧和整体消费观念的壁垒最终让国内的消费金融并没有大规模增长。

  那么,国内的消费者究竟在哪些消费时才会选择使用消费金融呢?答案是房产和汽车等大额消费时才会使用。相对于日常生活的琐碎和难以统计,大额消费的频次是非常低的,在这一领域借助消费金融形式来进行不但可以减少资金过度消费带来的拮据,而且能够让消费更加具有可预见的增值性。以房产消费为例,国内很多购房者会选择支付首付的形式来获得住房,而随着房价的增长,即使购房者通过信用贷款需要支付一定比例的利息,但是这些利息与房价的上涨相比较来讲依然是很低的,所以他们依然会选择使用信用贷款。

  国内消费者目前的消费习惯最终决定了国内市场上的消费金融发展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而随着互联网对于人们生活影响的深入,消费者在消费金融上的观念也将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最终将会让消费金融在整个心信贷体系当中的比重增加。

第二,金融在国内市场更多地体现在投资属性上,对于消费端的理解还处于一个相对较为低级的阶段。尽管互联网技术与金融行业的融合让人们参与金融的门槛有所降低,但是从当前人们参与互联网金融的整体表现来看,用户之所以会选择互联网金融,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依然在于互联网金融能够降低投资门槛,让传统金融机构需要层层审批才能获得的投资机会平民化。所以,我们看到了很多用户参与互联网金融其中一个最为直接的目标就是想要投最少的钱,承担最小的风险,获得*的收益。这就是当前互联网金融市场上用户心态最为真实的写照,但是天下毕竟没有免费的午餐,想要获得高收益就一定要承担相应的风险。

  尽管互联网金融降低了投资门槛,但是并不代表它的风控机制会比传统金融先进多少,因此,我们也看到了诸多P2P平台跑路情况的发生。但是,值得欣慰的是,我们看到互联网金融的另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却让用户获得了另外一种不一样的投资体验。通过*,用户不仅能够以极低的数额就能够参与项目投资,还能够获得其他项目相关的衍生性的福利,最终让*变成了一个具有多种特色的“发光体”。以京东*、聚米*、苏宁*为代表的*平台通过以不同的形式切入其中,让用户最终变成了互联网和金融融合过程当中的实实在在的受益者。

  然而,我们依然无法否认国内市场用户对于互联网金融的理解依然是停留在投资属性的认识上的现实,只有让更多的用户认识到金融除了投资之外,还有更多消费、生活、社交等其他的属性才能真正让消费金融在整个金融行业当中的比重有所上升,金融体系的架构才能趋于科学化、合理化。

第三,互联网金融体系的基本架构依然以投资为主,消费端的切入依然较少。正如前文所提到的那样,作为互联网金融的一种形式,尽管*具有很多特点和优势,并产生了诸如京东*、聚米*、苏宁*等优质的*平台,但是从互联网金融的产生机制来看依然是以投资为主的,这就导致很多用户参与*依然是冲着收益来的,而不会关注其他隐性消费方面的收益。

  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当前功能依然是解决项目方的融资难题的,项目方想要通过*主要是想要融到钱,而不是通过*想要向用户提供某种服务抑或是某种产品等相对较为“软性”的东西。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互联网金融显然并不具备消费金融在整体份额中占据相对优势的条件。只有等到互联网金融的功能和作用从融资属性转移到消费属性的时候,互联网金融体系的基本架构才能发生根本改变,消费金融在整体信贷体系当中的比重才能占据*优势。

  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正在发生,那就是随着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科技与金融行业的融合不断加深,人们生活中的所有行为都开始出现金融层面的影子。以时下较为火热的大数据为例,我们生活当中的行为最终都能找到金融的相关动作作为注脚,通过这样,用户在日常生活当中的金融行为不再是金融本身,而是具有了更多生活层面的意义。

  未来以互联网金融为代表的新的金融衍生体所具备的功能和作用不再仅仅只是解决项目方的融资难题,更多地将会代表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在这种生活方式下所产生的一系列的动作将会最终让金融行业基本结构当中消费端口的比重不断增加,最终将会让消费金融在整个消费体系当中的比重增加,从而让金融不再是以投资为主,更多的将会体现出一种生活方式的转变上。

结语

  当前国内市场上用户的基本特征最终决定了消费金融在整个互联网金融体系当中的比重并不会太高,而随着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日趋成熟,传统的以解决融资难为主要切入点的互联网金融体系将会逐步被以解决用户日常生活便利为主要切入点互联网金融体系所期待。

  投资属性的式微,功能属性的增加折射出来的不仅是金融属性的变化,更多的是金融对于人们生活影响逐步深入的体现。尽管当前用户通过互联网金融依然是以投资为主,但是这种投资的频次、周期都决定了这种金融体系和架构需要不断改革才能完成让金融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目标。因为相对于额度较大的投资端来讲,频次、周期较短的消费端所表现出来的张力更加强大,产生的影响更加深远。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亿欧网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