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不撑了,撤了!卖了338亿,也成就了董建华家族明智的大决定

对董家来说,这是个百味杂陈的决定。因为他们将要因此而告别的,不光是一份产业,更是几代人奋斗的心血,也是家族的光荣与梦想。
2017-07-13 07:48 · 微信公众号:华商韬略 毕亚军

  7月9日晚间,*家带领商船抵达大西洋彼岸及欧洲各地的华人航运公司,也是*个在香港建造新船的华人航运公司,以一纸公告宣誓自己即将更换主人。将被换掉的,是中国航运大时代的开创者和引领者——董建华家族。

1

开创大时代

  将家族持有东方海外国际(HK 00316)的所有股权约68.7%股份,以约338亿港元出让给央企“中远海控”,这是董建华家族做出的最新决定。

  对董家来说,这是个百味杂陈的决定。因为他们将要因此而告别的,不光是一份产业,更是几代人奋斗的心血,也是家族的光荣与梦想。

  东方海外由董建华的父亲董浩云创办。

  1912年生于浙江舟山的董浩云曾是世界七大船王之一,并因书写了多项中国、亚洲乃至世界航运史上的新篇章被誉为“现代郑和”。

  海边长大的董浩云从小就有征服大洋的梦想,并对郑和七下西洋的故事兴趣浓厚。“地球表面四分之三是海洋,我们应该有雄心征服海洋。”“本人自幼即对海洋产生兴趣,以船为第二生命”,都是他曾经表明的心志。

  据说,董浩云的纽约办公室,一直放着一艘郑和船舰的模型。一次兴起,他曾向前来玩耍的小孙子提问,看见大海你想到什么?孙子答:游泳。他不太满意但也没有不高兴,回答说,爷爷我看见的是,如何以这海洋成就大事业!

  董浩云16岁加入天津航业公司当职员,勤学苦练航运的同时,自学了英、法、日三国语言,20岁就成为天津轮船同业公会常务理事和公司核心高管,然后不断以大格局、大视野和大手笔,在艰难险阻中开创出了中国人的大航运时代。

  天津期间,董浩云即已展现出远非“池中之物”的非同凡响。当时,中国的水路运输基本被外商控制,虞洽卿的三北公司、卢作孚的民生公司等本土巨头都只能绕道而行,但董浩云却凭一己之力与之分庭抗礼并取得“后生可畏”的成绩。

  25岁时,董浩云已有胸怀国家与世界的眼光和谋略。当年,他草拟了一份《整理全国航业方案》,建议政府支持成立航运信托公司,促成本土民营航运公司合并经营做大做强,以为今后收回沿海及内河航运权,乃至驶向世界而准备。

内忧外患的政府没有支持董浩云的方案,但这并没改变他的决心。

  1936年,儿子董建华出生的前一个月,董浩云携妻返回上海,在天津航业老板、此时已是他岳父的顾宗瑞先生的支持下,以一条千吨左右的小轮船创办了“中国航运信托公司”,目标就是要代表中国人驶向大洋彼岸。

  不久抗日战争爆发,日本封锁所有的港口,董浩云的鸿图再被搁浅。

  之后,董浩云举家迁往重庆,兵荒马乱中依然坚持理想不放弃。一翻运筹后,他想出一个妙招,借助当时英国与巴拿马尚与日本相安无事的便利,跑去香港成立了中国航运信托公司,挂出英国国旗自保,一度做得风生水起。

  但只跑了半年,太平洋战争爆发,英国的庇护也失灵了。

  董浩云善于以整合的思维开天辟地,抗日战争胜利后,他*时间恢复了业务,并在上海创办复兴航运公司,拉来杜月笙出任董事长,短短几年就成为当时中国*的私人船东,写下一连串的新历史。

  董浩云一直坚持一个使命,让中国人驾驶自己的商船跨越大洋。从起草《整理全国航业方案》起,他就在“为中国人之航海能力之培植与表现,并发扬光大之”而奋斗,他的目标也始终都是: “愿为国人航运史开一新纪元”。

  他有此理想,也不断为理想而搏。1947年,董浩云派出自己的船员,驾驶“天龙”号由上海启航,开向法国,并成功抵达,创下中国人独立驾驶巨轮跨越大洋的壮举。第二年,他又让中国人驾驶的“通平”号成功抵达旧金山。

  郑和下西洋之后,渐渐消失在深海的中国人,又回到了曾经属于自己的舞台,而且走得更远。

  1950年,董浩云将旗下公司迁往香港。

  此后几十年,凭借率先驶向世界的基础,率先洞见集装箱远洋运输以及石油运输巨大前景的前瞻眼光,以及看准了就大手笔投入,大力度推动的组织和执行,董浩云成功把握了国际航运市场的每一次重大机遇,快速称霸于海上。

  到1982年去世时,他的核心企业“东方海外”已拥有近150艘巨轮,总吨位高达1100万吨,赢得《纽约时报》“世界*的私人船东”的美誉。

  董浩云去世后,香港《南华早报》发表社评,以伟人和航运巨子定位其人生,称赞他和蔼可亲、慷慨大度、不矜不伐,有使人乐意亲近的魅力。

  董浩云还十分热心公益事业,他对办教育有特别的兴趣,并且同样以大和新创造了新纪元。

  1970年,董浩云花巨资购买了豪华邮轮“伊丽莎白皇后”号,将其装修改造,试图建立一所航行在海上的大学,结果这艘8.3万吨的巨轮却被一场大火烧成废铁。

  当众人还在为之扼腕痛惜时,董浩云却又买了一艘巨轮——“大西洋”号,然后再次改造,再次办学。

  这次,他成功了。

  这艘海上大学被他命名为“宇宙学府”,归在美国匹兹堡大学之下,每年通过所设立的教育基金会,资助全亚洲的优秀华人学生“入学”就读。

  董浩云说:“在这所海上大学上学,整个世界便是学生的校园,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放眼世界,获得更多的教益。如果能达到这一目的,就算不负我的一番苦心了。”

失败了,再来;还是失败,那就换个方式再来,不断再来,直到成功为止。

  这就是董浩云。

2

惊涛骇浪中续航

  从20多岁到离开人世,董浩云一直在以大手笔、大格局开创中国航运的大篇章。喜欢大,喜欢新,也是他显著的行为特征。

是香港*个造新船、造大船的中国船东,也是香港大航运时代的领路人。

  他看准集装箱运输的前景,将其视为货运业的革命,几年间就改造和新造了10多条大型集装箱巨轮;他看好石油运输的前景,也是一出手就订购了8艘22万吨的油轮,其超级油轮“海上巨人”号,在他去世多年后,依然全球*。

  他还率先发起收购西方航运企业的海洋争霸战,并先后收购了英国第二大船业集团佛奈斯维公司,以及美资海铁太平洋轮船公司。

  到去世时,董浩云旗下已拥有“中国航运”、“金山轮船公司”、“东方海外货柜航运”三家世界级航运公司,在全球主要港口城市都设有办事处或代理处。他教训孙子的纽约办公室,就在华尔街最黄金的地段,而那整栋楼都是他的。

  董浩云坚持买大船,理由是,船越大,运货越多,收入越高,但成本却不相应增加,竞争力自然就更强,而且,他坚持自己买,自己经营。

  这为“东方海外”在行业景气时快速做大提供了支撑,却也为其在行业下滑时埋下隐患。在他去世后,这巨大的风险落到了第二代经营者的身上。

  *出来接受挑战的长子董建华。

  董建华从小就被刻意培养,他19岁考入英国利物浦大学机械系,毕业后被父亲要求先打工,进入美国通用汽车做了一名最普通的职员。

  父亲的理由是,只有到外面,到外国人那里,人家才会拿他当普通职员看,只有先做普通职员,“将来才可能明白应该怎样对待你下面的职员,才能充分考虑学习别人的经验,为将来开创新的事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董浩云去世前,“东方海外”的经营就已显危机。当时,航运业开始下坡,但董浩云依然扩张船队,使得公司债务日增,利润却在减少。

  1979年,已感疲倦的董浩云退休,回到香港的董建华出任“东方海外”主席兼行政总裁。

  但董建华接下的却是随时可能沉没的巨轮。

  航运业加剧衰退,公司生意不断下滑,债务却高达28亿美元。1980年代的28亿美元,可是一个堪称天文数字的巨大级。

  那几年也成为董建华人生中最艰难的岁月,最糟糕的时刻,有150多个债权人向他逼债。他忐忑、紧张、沮丧、鼓足勇气地穿梭在香港与东京、伦敦、纽约之间,争取债权人给公司翻身的机会,也寻找出售船舶或资产套现还账的可能。

  但相当一段时间内,董建华的努力无效。

  1985年9月,已经没有他路可走的董建华悲壮中向外界宣布,“东方海外”的股票暂停买卖,待债务重组后复牌。

  那期间,董建华每天工作20来个小时,甚至是24小时连轴转,稍微打个盹就要接着再见律师、见债主,见可以帮上忙的人。

  家里的生活也是紧张到了极点。一次处理完公务,他拿起笔,给远在海外求学的女儿写信道:你要做好准备,爸爸不能给你下个学期的学费了,也不能再给你生活费……

  落完笔,董建华潸然泪下。

  更麻烦的是,因他刚刚上任,不解真相的人还一度盛传,是他经营无方导致公司陷入绝境。他在意的倒不是自己的形象,而是这会让他的拯救工作更加困难。

  “不成功便要结束,又担心,又忧虑,亦很沮丧……很多朋友都跟我说:‘放弃,算了吧!’”董建华回忆,所有选项、坏的结果他都想过,*没有想的就是放弃。因为这牵涉太多的员工、银行以及合作伙伴的利益。

“所以,我必须振作起来,无论多难。”

  世上没有真正的绝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最终,拼命自救的董建华迎来了他人的救助。

  首先是*债权人汇丰银行不但延期其贷款,还主动再拨付1亿美元给“东方海外”度过难关,其中的5000万美元来自中国银行的支持,那也是离开大陆之后,董家*次与大陆官方机构打交道。

  资金支持之外,时任汇丰银行主席沈弼还专门写信给董建华,鼓励他鼓舞精神,坚持到底,春天一定来临。

  再不久,另一项计划也在董建华的奔走斡旋下获得成功。

  1986年3月14日,商业巨擘霍英东宣布,注资1.2亿美元给“东方海外”,助其度过难关。至今,有人猜测,甚至坚持认为,这是中国官方通过霍英东作为中间人支持东方海外,以借“东方海外”的航运根基和经验,拓展中国航运事业。

  霍英东的这次注资到底真相如何,至今未得权威解释,但 在这些力量的站台与背书下,董建华终于让“东方海外”这艘搁浅的巨轮重新启航了。

而让“东方海外”能得到这一系列支持的则是,家族两代人积累的信用,对中国人站起来的贡献与功绩,以及东方海外实实在在的业务与资产。

  一系列的重组之后,董建华也从之前的大老板变成了经理人,因为所有的股权几乎都被转让或抵押,只是大家让他继续经营。

破釜沉舟,只为赢得背水一战的机会,而且机会只有一次。

  同年,董建华的弟弟董建成也出任公司副董事长,与哥哥齐心,一边继续出售非核心资产瘦身,一边以现代科技和航运格局为抓手,重整组织与管理,业务与人事。又是一个“脱掉一层皮”的努力之后,公司终于走出困境,迎来曙光。

  1990年,董氏家族私有的金山船务宣布偿清了所有债务;同年,“东方海外”再重组,董建华家族重新拥有到将近50%的股份,而之前控股35%的霍英东则从股东阵营悄然消失。

  经历长达8年的抗战,一个生死的轮回之后,董建华成就了自己的时代。

  到1993年,“东方海外”的当年税后盈利已高达1.38亿美元。再过3年,公司恢复元气后的*艘巨轮,也是当时世界*的货柜船“东方海外香港号”下水,李嘉诚、霍英东、陈方安生等政商名流纷纷前来,拱手道贺,举杯相庆。

  1996年,董建华辞去东方海外董事局主席及行政总裁职务,正式角逐首任中国香港特区行政长官。再过一年,他成为香港特区首任行政长官,一上任,就又迎来一个艰巨的挑战:带领香港这艘更大的巨轮接受亚洲金融风暴的洗礼。

  香港回归不久,以索罗斯为首的欧美金融大鳄就同时向香港金融市场发起进攻,试图做空香港,套取暴利。在其操纵下,1998年8月13日,香港恒生指数在19个交易日大跌2000多点之后,再次直线暴跌并洞穿6660点的“防线”。

  当天的市场一片萧杀,香港金融命悬一线。

  万分情急之下,董建华在半小时内做出震惊全球市场的决定:动用将近1200亿港元的外汇基金入市,跟索罗斯等落井下石者干上一场,并宣誓将不惜成本,做多恒生指数,粉碎投机者做空香港的阴谋,让其付出代价。

  政府直接干预股票期货市场,这在全球开放型资本市场上史无前例,一定会被所谓的市场派批评与指责,甚至因此给香港和特区政府戴上有色帽子;而动用外汇基金,一旦输了,则整个香港和特区政府都将不堪承受。

  即便责任不由一人承担,董建华要下达这个长官令,其艰难依然非同一般。参与并主张此建议的时任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曾荫权后来则回忆,自己曾在夜里哭过两三次,深感压力巨大,如果失败,就是自己跳楼也无法挽回损失。

  最终,董建华和他的战友们干赢了索罗斯。

这场震惊中外的金融保卫战,不但成功维护了香港金融市场和经济的稳定,也对香港回归后的发展居功至伟。

  而且,特区政府还通过期指市场赚了约20亿港元,索罗斯则据说是亏了10亿美元,狼狈收场,这也是他少有的大败迹。

3

艰难但明智的决定

  董建华之后,董建成全面接掌了“东方海外”。

  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并获硕士学位的董建成,注重以信息科技提升公司运营效率。上任后,他一方面继续兄长的整合提升之路,一方面通过计算机科技和互联网,显著提高了“东方海外”的经营效率。

到2003年,“东方海外”的年营业额已达32.41亿美元,纯利达3.29亿美元,双双创下历史新高。

  2008年金融海啸以来,世界航运业受到严重的冲击,包括一向以良好业绩著称的中国远洋集团在内的各大航运企业纷纷陷入亏损的境地,而董建成带领的“东方海外”,依然在艰难航行中赚多亏少,成为*赚钱能力的航运业者之一。

  2010年,“东方海外”实现净利润18.6亿美元(含出售中国房地产开发业务获利在内),2011年,“东方海外”实现营业收入超过60亿美元,盈利1.8亿美元。

  相比父亲和哥哥的魄力而言,董建成更注重亲力亲为的力量。他曾在接受华商韬略丨华商名人堂专访时说,“东方海外”后来的成功,依然得益于父亲和哥哥过去规划的蓝本,而“事事关心,亲力亲为”则对公司走出困境起到巨大作用。

  “主要是:跟进市场最新形势,发展要循序渐进、控制成本提高效益,提供满足客户需求的服务,上下一心,胼手胝足,以‘事事关心,亲力亲为’的精神把公司的业务重新纳入正常轨道。这绝不单是一个口号,而是一个基本原则。”

  但即便这样,全球航运业持续至今且难看到需求恢复的萧条,依然令包括“东方海外”在内的一批已不再具*规模的企业倍感压力。

  在2016年,公司便录得了高达2.19亿美元的亏损,而此次接盘的“中远海控”则亏更多,亏损高达99亿元人民币。

  大家的日子都不好过,让全球航运业都在寻找拥抱未来的新方向,行业的整合由此掀开大幕,进而有了“东方海外”与“中远海控”的牵手。

  虽然这一影响全球行业格局的收购,还需通过有关审查与表决,但不出意外,交易将成功完成。

  对董建华家族来说,这一定是一个从情感上来说难以接受的决定。因为,这意味着他们将亲手终结由家族开创的一个时代,以及与此有关的光荣和梦想。

  直到今年一月,当市场盛传“东方海外”将被中远集团收购时,公司还在语气坚决地澄清,这是*没有的事,管理层全都不知悉,也未参与任何相关交易。

  但大势在那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在包括包玉刚的环球海运、赵从衍的华光海运等同期香港船王纷纷瘦身、转型甚至关门的背景下;在中国大陆航运运力过剩,且都有强大国企背景支撑的格局下,董家如果继续坚持,做这大家都不挣钱还要相杀的买卖,对自己以及国内同行也未见得是件好事,甚至是凶多吉少。

  因而,这个决定,他们最终还是做了。

  这虽艰难但正确的决定,彰显了董家的智慧、胸怀和勇气,也让其获得了跟同期船王相比,从家族利益、国家利益计,都堪称是最圆满的结局。

  从家族利益角度说,此次交易整个“东方海外”的估值高达492亿港币,董家将因此套现338亿港币。在同期的几大船王中,航运本业做到现在还能有这样的价值,家族还能有这样的回报的,恐怕也只有董家了。

  从国家利益来说,交易完成后的中远海运集团将在全球航运市场占有约12%的份额,晋身全球第3大航运企业,进而显著提高其世界竞争力。

  对此,彭博社评价说,这一整合动作将缔造出太平洋里的*海运公司。英国《金融时报》则发表评论称,这笔交易显示,中国希望中远海控成为航运和港口运营领域的主导者。

让中国人在全球海洋上站起来,站得高,这也正是董浩云及其后人奋斗的目标。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华商韬略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