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制造商和汽车技术供应商改变了汽车需要燃油和手动操作的历史,并着力减少汽车耗能。
电动汽车和无人驾驶汽车得到了投资者、风险投资合伙公司、政府、股东和客户的大力支持。
那么,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在路上看到这些电动汽车和无人驾驶汽车呢?汽车制造商对此很有信心,并宣称无人驾驶汽车将于明年投放美国市场试水。
去年,电动汽车“特斯拉model 3”有近40万的预订单,这让许多汽车制造商大跌眼镜。同时由于政府出台了许多限制“柴油机”的政策,促使汽车制造商在未来十年将致力于电动汽车制造领域。
中国也在其间发挥了关键作用,推出了自主研发的电动汽车。预计政府即将公布一系列政策,将在未来的几十年里逐步禁止出售汽油和柴油动力的车辆。
传统汽车制造商大众汽车公司在去年巴黎车展上发布了I.D.概念车,这是掀背车型的纯电动汽车。今年大众会推出ID Buzz纯电动概念车和ID Crozz运动实用型概念车。大众所推出的ID系列车型有望在2020年实现量产,同年还会升级大众高尔夫电动车系的配置。大众的目标是在2025年之前卖出一百万部大众电动汽车。
特拉斯公司也同样雄心勃勃,他们宣称要在2020年之前达到每年百万台特斯拉汽车的产量。
上个月,戴姆勒公司的负责人蔡澈表示,梅赛德斯-奔驰部门将在2022年之前产出当下所有型号车辆的电动汽车版本。继去年的巴黎车展之后,该公司宣布将在其豪华电动汽车EQ车系上推出至少10款新车型。蔡澈去年表示,到2025年戴姆勒公司的电动汽车将占总销售额的15%至25%。戴姆勒旗下的Smart品牌将在2022年之前成为纯电动汽车品牌。
梅赛德斯-奔驰于上月发布了奔驰EQ A概念电动汽车,这是一辆纯电动运动型汽车。
7月,宝马发布了NUMBER ONE>NEXT战略,宣布其所有车辆除了内燃机选件之外,都将提供纯电动或插电式混合动力变速箱。宝马新的电动汽车模型将在2020年之后面世。
他们将建立于宝马为纯电动汽车制造的下一代车辆架构上。一个是公司计划在2021年发布的一款旗舰电动汽车——i NEXT;而其视觉动力学概念车于上月在德国法兰克福发布,这之后也许会作为宝马i5推出。
沃尔沃公司也在7月放出重磅消息——沃尔沃将在2019年率先全面停止纯燃油车生产,进入全面电气化时代。这意味着沃尔沃公司将不再提供只有内燃机的车辆。
而豪华车辆品牌中,阿斯顿马丁和捷豹路虎也于近几个月里发布了类似的消息。
通用汽车公司在2010年末推出了雪佛兰Volt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并在2016年末推出了纯电动238英里续航的雪佛兰Bolt。通用汽车公司正在蓄势,将于明年推出两款新型电动汽车,并预计到2023年至少推出18款新车型。
福特公司成立了专门的电气化小组,并计划在五年内交付13款新型电动汽车。目前为止,该公司已经宣布了七款新车型,其中包括将在2020年推出的300英里续航的电动跨界车;福特F-150混合动力车;福特野马混合动力车;福特Transit Custom插电式混合动力车以及福特Police Responder Hybrid混合动力车。
9月下旬,丰田再次于氢燃料电池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丰田,马自达,和株式会社电装将共同组建一家纯电动汽车公司,名为“EV CA Spirit株式会社”。新车型预计在2019年和2020年问世。丰田拥有新公司90%的股份,其余10%的股份由马自达和株式会社电装持有。丰田CEO丰田章男在去年宣布,他将领导高管监督即将推出的纯电动汽车。
本田汽车公司计划向全球市场推出电动汽车,并承诺在2025年左右推出无人驾驶汽车。
几乎所有的全球汽车制造商都承诺在不久的将来推出电动汽车,而无人驾驶技术成为了一些公司的优先选择。过去三年里,无人驾驶技术在谷歌公司测试无人驾驶概念车之后,便出现了无人驾驶汽车热潮和企业联盟。
无人驾驶汽车比电动汽车拥有更大的障碍,即如何获得政府批准,允许无人驾驶汽车上路。
美国的内华达州,加利福尼亚州,亚利桑那州和密歇根州都是测试无人驾驶汽车的重点市场。有关部门已经看到了无人驾驶汽车的安全性,以及在未来几年内向公众介绍无人驾驶汽车的现实情况。
加州可能会对无人驾驶技术先睹为快。国家有关部门已发布拟议的规则,允许没有后备车手的无人驾驶汽车在公共道路上行驶,这有望在在来年六月或之前实现。新规里增加了一些对以前草案的微小调整,例如,要求汽车制造商在测试无人驾驶汽车时,要事先通知当地政府。
无人驾驶技术面临着包括激光雷达在内的量产的挑战。电动汽车本身也有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说延长充电范围,降低电池组成本,布局充电站网络等。
电动汽车销量的增长极为迅速,但在全球汽车销售中占比仍然很小。电动汽车仍旧需要一定时间,才能达到销售总额的四分之一,这也许要到2025年以后才能实现。
谷歌和苹果都曾表示,无人驾驶汽车在不久的将来会逐渐普及。但在车辆安全和责任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之前,无人驾驶技术仍将停留在测试阶段。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亿欧网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