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万字长文慎入】狂热、反思、优胜劣汰,近40位一线投资人隔空对话2017

2017年即将结束,这是资本大量进入的一年,连续敲钟大丰收的一年,也是投资主题频换,迷茫焦虑的一年……投资界网站邀请了近40位重要投资人,隔空对话,分享对这一年的总结:五大投资主题掀起2017投资风暴,募投管退四大方面的狂热、反思、优胜劣汰
2017-11-29 17:17 · 投资界 投资界采编团队

  2017年的创投圈,有点嗨。

  根据清科私募通统计,截至2017年9月,活跃在中国大陆的早期投资、创业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机构管理资本量总计超7.7万亿元,按照规模来看,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股权投资市场。

  而2017年前三季度,股权投资市场募资总额近7300亿元,投资总额近6000亿元。如此大体量的资本流向了哪儿?以下是我们看到要么是吸金最多,要么是最热闹的几大领域。

【万字长文慎入】狂热、反思、优胜劣汰,近40位一线投资人隔空对话2017

一、五大投资主题掀起2017投资风暴

  1、 共享经济:吸金600+亿元,经历初春、盛夏、冷冬,行业开始分化

  2016年被称为共享经济元年,2017年,各种“共享概念”持续受到资本追捧。根据清科研究中心统计,2017年前三季度,这一领域投资案例共86笔,总金融达679.08亿元人民币,最火的当属共享单车和共享充电宝。

  眼见他筑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悟空单车、3Vbike、町町单车、酷骑单车、小蓝单车……都没熬过这个冬天。

  这波倒闭潮似乎印证了:实际上,共享领域存在大量伪需求,行业已经开始分化。共享经济从潮起、潮盛到潮落,资本的推波助澜尤为重要。那么,经历一年厮杀的资本如何看待这场战争?

  “共享经济,我估计今年是共享经济的倒数第二年,明年是最后一年,估计到2020年,大家也不会太多的资金去投到共享经济里面去了。”清科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倪正东判断,“未来共享经济将成为经济的一部分,最后成功的可能就那么几个,死掉的会特别特别多,都是陪练者。就像今天看到的共享单车,最后成功的可能就是一两个,虽然有它的价值,其实也造成了很多没必要的浪费。共享充电宝可能也就是昙花一现。有的时候是为了共享而共享,是故意创造的共享,其实就是为了创业而创业,为了投资而投资,这些都是不长久的。”

  当我们问到各家投资机构对于共享经济的观点和策略时,IDG资本的态度是:“我们比较谨慎的看待共享经济的投资,尤其是会重点考察其可持续性。”熊晓鸽说。

  在普华资本董事长曹国熊看来,“共享”更高效地解决了供给端过剩、需求端不被满足的矛盾关系,是有其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的。但是大家总会在多个层面出现一拥而上、形似而神不似,为了打败别人而强求自己的事情,“这是一个验证和被验证价值的过程。”

  如曹总般直接,明势资本创始合伙人黄明明的态度也一针见血:要抛开高大上的名词和定义去穿透本质。要看一个新的模式和技术,是不是大大提升了原本行业的效率,同时给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否则,就是一阵风,来得快去得也快。这与麦星投资创始合伙人崔文立的观点不谋而合。

  梅花天使创投创始人吴世春持有相同意见,“共享经济关键要看单位模型是不是成立,并不是每一个模式都适合做共享。” 洪泰基金创始合伙人、洪泰资本控股董事长盛希泰也认为,共享经济是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最大的商业模式创新,这里仍然有很多新的机会和可能。但也需要注意,从商业上讲,并非所有的资源都是值得且可能共享的。

  东方富海创始合伙人、董事长陈玮分析道,共享经济本质上是消费升级,是中产阶级成为主力消费人群后人格特征的显现,当然线上流量成本的推高也是助推的动力。

  启明创投主管合伙人甘剑平对此的看法是,“事情都有它的本质,最终看的还是共享的这个产品为用户解决了什么痛点或提供了哪些附加价值。共不共享不重要,最重要是要提供价值;要有偿的为大家服务,实现盈利。”

  共享经济也是愉悦资本持续关注的一个领域,创始合伙人刘二海认为,“这领域我们投了不少项目,大消费将是一个非常长期的关注点,不只是在今天。”

  在戈壁创投管理合伙人徐晨看来,对于共享经济,2017年是确定品牌行业地位的过程,共享经济品牌面临整合。投资总额不如前几年那么大,原因是,已经有明确的重度用户场景和强用户需求的业务都拿到融资了,比如共享单车、联合办公、分时租赁等等,不少公司拿到了很多钱,新进的投资人已经不是那么多了,更多的是行业整合和排名。

  领先厂商巩固自己的位置,新进公司发展余地和空间不大,价格基本已经被框定死了。新的共享业务也在出现,但是今年出来的模式,可确定性和预见性相比之下更弱一点。某种程度上,他们的发展情况,还要受“行业大盘走向”的影响性要高得多。

  一直以来,君联资本对“创新消费”这一概念也相当重视,早已开始布局。君联资本董事总经理、总裁陈浩称,中国的消费升级、互联网技术等对社会、大众以及传统产业的渗透和改变,是“创新消费”发展的重要基础。“这一范畴下好项目很多,君联也会持续关注。”

  盛世景资产管理集团董事长吴敏文则从其本质剖析,第一,“共享”将改变经济底层关系。将从意识形态、行为模式等多个维度,冲击现有的基于产权关系构建的经济关系并重塑经济关系,使得整个社会变得更集约、更高效。第二,“共享”概念迭代。应该用广义的、包容的和发展的眼光来定义和接纳共享经济。第三,基于产权的“共享”模式,难逃“租赁”的影子。基于产权的共享模式,容易在其他生产要素的催化下迅速呈现B2C、增产和规模化的特征,在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上很难跳出租赁的圈子。第四,服务类“共享”具备较大潜力。同时,服务类共享要解决好低频的问题。

  每一个创新行业从无秩序阶段到饱和期,受到政策监管,再到市场成熟规范期,洗牌都不可避免。

  在小村资本董事长冯华伟看来,共享经济领域的竞争正呈现一种加速淘汰赛状态,赛道格局的形成时间比以往大大缩短,且头部效应凸显,头部项目获得巨量融资,融资能力本身成为项目后期重要竞争壁垒。出现行业分化是迟早的事儿,伪需求终将会被淘汰出局。

  宜信财富私募股权母基金管理合伙人廖俊霞也认为,共享经济有很强的社会意义,但仍然需要区分具体产品和类别去看待,它的发展会是一个逐步尝试和淘汰的过程。

2、 新零售:1、2年后会有很多失败案例出来

  连锁和零售业态,在2017年发生的变化尤为显著,无论是马云所提的“新零售”,还是腾讯所说的“智慧零售”,亦或是京东倡导的“无界零售”,背后都是对中国零售行业的崭新探索。

  上半年与零售沾点边的创业项目都往自己身上贴上“新零售”标签,下半年这些标签突然换成了“无人零售”。如果总结2017唯一的风口,恐怕十个投资人有九个要说无人零售。

  当共享单车开启了投资人的心智,他们幡然领悟:原来线下流量这么值钱,而且比线上流量获取还要便宜!于是,基于线下场景+信用支付的模式——无人零售开始层出不穷。

  按照目前机构的投资布局,投资界关于无人零售的投资大致可以分成两派,一派热衷于无人便利店方向;另一派则是办公室无人值守方向,这个也是今年以来的投资大热门,称其为“千架大战”也不为过。据新芽数据库不完全统计,2017年14家办公室无人货架获得融资,累计吸金超12亿元,20多家VC/PE入局,一些公司甚至几个月内连续融资。

  那么,无人零售到底是不是一个好生意?如何切入无人零售市场?每个投资人心里都在打着自己的“算盘”。

  近日,金沙江创投在一周内宣布两笔投资,朱啸虎似乎在苦思冥想后找到了答案。B轮领投新零售商品图像识别公司拍拍赚科技数千万元,天图资本跟投,上一轮投资方全部跟投。朱啸虎在其朋友圈表示:“我们在新零售领域的又一笔投资,依然是高科技赋能传统零售。”而就在一周前,金沙江创投宣布领投新零售公司火星盒子数千万元A轮融资,正式入局新零售。

  愉悦资本参与了智能现榨橙汁终端“天使之橙”B轮4亿元的融资,刘二海曾抛出问题:无人零售是否已经过热?有多少泡沫?在他看来,与消费升级紧密相关的新零售领域,一定是个长期存续的、未来有大把机会的领域。

  缤果盒子的投资方GGV纪源资本管理合伙人徐炳东说:“我觉得过热不过热不好判断,但是相对门槛低。因为零售这个场景线下实在是太大了,想象空间确实比较大。”

  同样参与了天使之橙融资的IDG资本合伙人牛奎光称,“其实这是一个跑马圈地的事,从性质上来讲,和当年的直播是一样的。这一波明显成长期,它对整个零售行业是不是一个改变的契机?或者是催化剂、或是触角?这个可能是大家在看的很重要的机会。”

  新零售也是联想之星近年来着重布局的领域之一,他们已经投资了许多项目,比如十二栋文化、公路商店&黑市等。联想之星总经理、主管合伙人王明耀非常看好这一波消费升级所带来的机会,加强与这一主题相关的投资,也是在寻找未来的想象力。

  在新零售领域,深创投并没有刻意追逐风口,但也有一些布局。在深创投总裁孙东升看来,共享经济、新零售的出现都有一个共同点,即信息技术特别是移动信息技术的成熟是支撑其发展的重要基础。共享经济利用信息技术将闲置资源优化配置,提升效率;新零售则利用信息技术满足消费者线上线下需求,提升便利性。

  “新零售和人工智能,你会发现传统企业或者大企业的投资力度甚至已经超过了投资机构。”戈壁创投管理合伙人徐晨分析,“新零售,某种意义上是O2O的迭代或者升级,目标和形态更加明确化。但是,某种程度上来说,形式大于业务,的确解决了什么核心问题或者提升了多高的效率吗?其实并不是。新零售是高风险的行业,需要的资本量比较大,线下投入的需求比不低,人力成本很高,很多公司或者很多投资会中途夭折。现在还看不出来,过1、2年以后会有很多失败案例出来。”

  “新零售也是一波投资机会,新零售其实是电商跟传统的经济各方面的结合,我觉得确实有它的价值。“清科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倪正东表示。

  通江投资集团董事长张保国也认为,企业在面对当下的市场状况时,大多会选择逐步发展整合业务、多产业融合,由此也带动了新零售、互联网+产业等投资风口的出现。持有相同观点的还有国中创投首席合伙人、CEO施安平。他提出,热点上的投资,一定是基于它是真“风口”,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用户需求到达爆发的前夜、未来展露出充分的空间。

  当然,结合了AI、大数据等新的物联网技术,能否推动新零售渗透到更多的生活场景,线上线下更有机地结合,这在麦星投资创始合伙人崔文立看来十分关键:“新零售不应局限于某种特定的场景和形态,将来可能会逐渐融合到线上和线下的所有场景中去。”云启资本创始合伙人毛丞宇也提到,“新零售不会单独存在,它会融合到零售的大网络里,而零售仍然是需要精细运作的累活苦活。”

  启明创投主管合伙人甘剑平认为,“零售就是零售,没有什么新零售。有的零售在线上发生,有的是在线下,有的是线上和线下结合的方式。最重要的还是要为用户提供价值、服务,解决好痛点,相信用户眼睛是雪亮的,企业要算得来帐。”

  阿米巴资本创始管理合伙人王东晖则认为,新零售的核心是供应链、基础设施、服务和品牌的建立。“很难说目前中国的新零售模式能让我们很轻松地超越日本,新零售的战场需要耐心,需要更多时间验证,不是短期通过店面野蛮扩张就能实现有效发展。”

  3、 All in AI

  近年来,人工智能在技术升级和应用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大数据、云计算以及智能芯片领域快速发展;以深度学习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核心技术取得一定突破;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前沿技术的应用范围不断拓展,人工智能时代已然来临。

  今年双十一期间,京东的“无人客服”、苏宁的“苏小语”等智能客服成为电商客服咨询的主力。加上频繁在热门综艺上献艺的百度大脑,向人工智能创业公司大把撒钱的腾讯,以BATJ为代表的互联网大佬们均以高调的姿态向世人展现其all in AI的魄力。正如徐晨所说,一个明显的趋势是,战略投资者对AI基础层面的投资程度是高过投资机构的,他们把对AI的布局看成是结构性调整自己业务的机会。

  从全球市场来看,亚马逊、Intel、苹果、Facebook、Google、Uber等科技巨头公司相继实现了AI技术的革新性应用。

  毫无疑问,人工智能也成为最受中国股权投资机构关注的领域之一。根据清科私募通统计,2010年至2017年5月,中国人工智能领域共发生2218起投资事件,涉及投资金额达668.42亿元人民币。其中,2015年为AI领域爆发式增长元年,活跃在中国大陆的VC/PE机构、互联网巨头公司开始不断加码。

  “我个人觉得AI会比前面的新零售和共享经济更长久,它是技术的革命。AI人工智能已经说了很多年了,20年前,我在清华读书的时候,我的同学就在研究人工智能,到现在才开始作为一种经济的力量,作为一种商业化的力量在发挥作用。我觉得人工智能确实潜力很大,而且可能会在未来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它会发挥巨大的作用,它是继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之后,又一个巨大的技术革命,技术的革命而导致的一种商业的革命,也会带来大量的商业机会。”倪正东表示,“相比之下,共享经济、新零售只是一种商业模式的创新,没有太多的技术上的创新,没有大的技术变革。所以在三者中间,我个人长期看好人工智能。”

  “当然人工智能弄不好,也会变成一个大的泡沫,但是没有关系,我们曾经经历过互联网的泡沫,也经历过移动互联网的泡沫,但是今天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都变成了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对于很多95后、00后,他们就生活在互联网世界里,一出生接触的就是互联网。00后一出生接触的就是移动互联网,可能对于10后,他一出生接触的就是人工智能,所以人工智能AI是一个长期的有深远影响的技术革命,长期值得关注的领域。”倪正东补充说。

  百度风投今年在AI领域布局“火力全开”,进行了系统化投资。百度风投CEO刘维认为, 2017年是从投资AI转向投资AI时代的关键一年,AI不再是狭义的技术,而是一种强大的渗透到各个场景去提升效率的能力。从这个角度看,投资人们看到了更多的机会,那是遍布各种底层技术和纵深的行业应用。

  从投资热点来看,相比投资周期长、成本高、风险大的AI技术层来说,智能投顾、医疗诊断、智能教育、智能翻译等AI应用层的垂直领域更容易获得投资者青睐。

  熊晓鸽表示:“AI大家都在投,我更看好AI在To B领域的应用。”

  对技术创新情有独钟的深创投目前已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领域布局了15家企业,孙东升提到,人工智能更多的是技术驱动创新,而对技术驱动的创新,要更多考虑其技术的实力以及未来应用方向。

  东方富海在AI领域围绕技术和行业两个维度进行了多项投资。陈玮认为,AI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目前无论在算法、数据和算力逐渐成熟,成为席卷全球的趋势,甚至成为国与国之间综合实力的较量。AI的序幕已然拉开,AI和物联网都处于爆发期的前夜。

  AI也是联想之星自成立起就重点布局的领域之一,目前已经投出七十多个项目,其中近三十个为海外项目。联想之星称,人工智能的应用才是最大的投资主题。

  梅花天使创投的投资策略是,让AI和行业去结合,比如医疗AI、国家电网AI、金融AI、无人机AI等都有投资。

  明势资本则是采用“根据地式打法”:在一个重点领域首先找到一个龙头企业,建立根据地,然后将产业链上下游串联在一起。而洪泰基金的AI投资也一直延续对于大行业的判断,寻找在垂直领域好的行业解决方案和优质创业者。

  在源星资本管理合伙人于立峰看来,2017年的AI投资逐渐趋于理性。而在AI方向也有布局的零一创投创始合伙人赵勇认为,越是风口越是要采取谨慎尝试打法。

  阿米巴资本针对项目所部署的垂直行业SAAS领域的数据和应用场景,而投资了能够贴近商业应用的AI项目,从而避免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目前所投的AI项目部分成功进入了商业变现阶段。

  盛世景资产管理集团在 AI领域的投资布局包括三个层次:第一是基础支撑层,这是一些基础核心技术,包括偏硬件的AI芯片、传感器,以及偏软件的深度学习、数据算法等;第二是技术应用层,包括了语音和图像识别、语义分析等;第三是各行业解决方案,包括智慧城市、智慧工业等领域。

  关于AI领域的投资逻辑,盛世景认为,不仅看技术,还要看团队背景和具体应用场景。AI项目大多处于早期,空谈技术不可取,数据基础和场景同样重要。团队的能力与背景、一定的核心技术、获取数据的能力、真实需求的应用场景是评价该类项目必不可少的关键要素。

  4、 教育:近200起融资,跑出3只独角兽,将迎来4000亿市场规模

  比起各种互联网风口,关乎国计民生的教育培训行业不算性感,甚至有些沉闷。但2017年,在资本和技术的双重作用下,这一行业俨然成为当下最热闹的赛道。大数据、云计算、直播、AI、VR等等,早已和教育行业产生了重要的化学反应,互联网对这个行业的改造程度丝毫不亚于其他。

  今年,教育行业在经过几年的积累后渐渐全面开花,头部企业慢慢浮现,融资数据维持着高增长,今年前8个月就有接近100亿人民币的总融资额,单次融资金额记录不断被刷新,独角兽也跑出了几个。

  据统计,2017年前8个月,一级市场教育行业的总融资额为96.4亿元人民币,公布金额的融资案例达156起。和去年同期的58.1亿元人民币相比增长了66%,融资案例增加68%。此外,截至2017年8月,中国二级市场(含港股)一共发生并购案15起,涉及金额68.5亿元。

  其中,最热门的K12领域,共有40家公司获得41起总金额60多亿人民币的融资,包括红杉资本中国、经纬中国、IDG资本、真格基金、鼎晖投资、云锋基金、金沙江创投等在内的知名天使/VC/PE,新东方、学而思等产业方,互联网巨头腾讯在内,有超70家机构投资方入局。

  一连串的数字背后,教育行业的发展波动也十分明显。清科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倪正东曾说:“今天的每个创业者,其实都在改变下一代的未来,教育是值得每一个投资人、创业者长期参与的行业,帮助小孩、帮助社会创造价值。”

  经纬中国创始合伙人张颖在今年7月的媒体访谈上提到:“教育行业会迎来一个爆发式的上升期,经纬的布局中,新型的教育公司我们都抓住了。”

  2015年,立思辰和清科集团共同成立发起了清科辰光教育专项基金,其投资总监何艳在接受投资界采访时说:“2017年是教育机构初步开花结果的一年,公立校项目从看热闹进入看门道的层次,未来3年结合高考改革,会有更精彩的局面;课外辅导线下项目从单学科向综合性、整合性模式延伸,新品类、新商业模式层出不穷;优质的线上产品开始从变现能力验证C端赛道爆发性。”

  在教育投资领域,通江打造的是“以幼教为核心,国际高中、职业教育三轨并行”的格局。在张保国董事长看来,一方面受二胎政策形成的人口红利影响,教育产业链上各个环节的需求都将得到提升。另一方面,随着《民办教育促进法》等各项政策的落地,也为各大机构提供了一定的空间。而同时,在教育产业链发展方面,依然有很多内容亟待完善。

  青松基金也早已布局在线教育领域,创始合伙人刘晓松表示,“教育的个性化决定发展的‘慢节奏’,未来十年教育产业会有很好的成长,市场空间巨大。”

  根据Analysys易观的分析,2019年中国在线教育市场的交易规模将达到3718亿元人民币。面对这样庞大市场,资本层面的辅助和推进将更加积极。

  5、 医疗火力全开:医药IPO大爆发,医疗AI“研发与落地”成关键词

  今年年初至今,国内生物医药公司IPO明显加速,“扎堆”上市成为一大看点。据投资界不完全统计,截止11月22日,2017年已有超40只生物医药类新股成功IPO,与2015年19家、2016年15家的IPO数量相比,今年创下历年之最。而从首发募集金额看,今年已上市新股总募资超过200亿元,亦达到历年最高值。

  诚然,2017年,是医药行业集中大爆发的一年,也是人工智能、大数据、3D打印等为代表的技术融合发展的一年。

  人工智能、大数据应用,这是华盖资本董事长、创始合伙人许小林给出的2017关键词。

  审评审批新政、MAH、细胞治疗、人工智能+医疗、基因检测、并购整合,这是康桥资本CEO傅唯给出的2017关键词。

  开放、改革、规范、市场化、智能、基层医疗、国际化,这是仙瞳资本董事长刘牧龙给出的关键词。

  针对肿瘤、心血管病、糖尿病等重大恶性疾病的精准医疗主题,国家医疗体制改革带来的对于独立第三方检验、专业医疗服务需求主题,重点布局基因检测、基因治疗、新药研发等技术创新型企业。磐霖资本创始主管合伙人、董事长李宇辉寻找的,是具备有技术先进性及技术创新性特征的公司。

  长期专注医疗领域的投资人,都高频次地提及人工智能、大数据。他们一致认为,技术的更迭使得医疗大健康行业的竞争加剧,谁拥有最先进的技术,谁就能在这场龙虎争斗中立于不败之地。

  在过去的半年里,百度、阿里、谷歌、微软、苹果等科技巨头均不遗余力地布局医疗人工智能,特征是注重技术、巨资先行、频繁收购、攻克领域遍布产业链各环节。

  同时进场的还有各色创业者和医疗机构,他们往往通过融资支撑研发甚至生存,主要集中在医疗影像诊断、虚拟医生助手、医疗大数据等商业化变现快的领域,部分依靠独家技术获得大额融资的创业者也在尝试破壁基础科研。

  火爆的同时,医疗人工智能从研发、落地到产业化都布满痛点。医疗数据对于人工智能而言等同于维系生存和成长的主食,有了数据才能训练人工智能机器,应用转化也需要跟临床数据相对接。对于国内企业而言,获取数据的渠道主要是跟公立三甲医院合作。此时,医院与医院的数据没有实现互联互通就成了主要的绊脚石。

  国内的医院“信息孤岛”使得医疗数据这一门槛长期高伫,直接影响技术研发和落地。产业化层面则面临行业监管空白、未建立配套审批体系等问题。医疗人工智能究竟是虚火一场还是方兴未艾,依旧需要拨开重重迷雾。

二、募投管退:狂热、反思、优胜劣汰

【万字长文慎入】狂热、反思、优胜劣汰,近40位一线投资人隔空对话2017

上述是2017年最热的几大投资领域,那么投资行业本身正在发生哪些变化?

  人民币基金继续超越美元,一个新的时代已经到来。在资本寒冬的忧虑还没有完全消散之时,募资领域却已经是炎炎盛夏。庞大的资金量在寻找出口,政府引导基金强势介入,母基金蓬勃发展成为新常态。曾经小众、不为外人所知的私募股权投资行业越来越火热。理性的投资人们如何看待自己所处的行业?

募:马太效应突出,“国家队”大显神通母基金蓬勃发展成为新常态

  2017年前三季度,中国股权投资市场发展稳定。募资方面,活跃在中国大陆的机构募资增速趋缓,共募集1,490支基金,募集规模共计7,296.89亿元人民币。

  在倪正东看来:每天都有基金管理人到我们办公室来交流,大家管的钱跟几年前相比多多了。不管是老大哥们,还是小兄弟们,最近这几年大家都募了很多钱,特别是今年。

  而东方富海创始合伙人、董事长陈玮则认为,当大量资金涌入股权市场,募集不是更容易而是更艰难了。一方面是由于进入市场的资金结构尚不合理——主体资金仍然为引导基金和一些政府资金,对投资地域等还有些特殊的诉求,市场化的母基金要么要求更高的carry分成或顾问费,要么要求一起投资项目甚至参与到投资决策中来。另一方面,在TMT等一些领域,主流的资金提供方已经做了组合布局,竞争更加激烈,对团队的要求和历史业绩都有更高的标准。

  实际上,2017年创投行业募资行情呈现出两个重要特点:

  一、马太效应凸显。根据毅达资本创始合伙人尤劲柏的观察,在募资市场呈现冰火两重天的景象,资源向头部机构集中的趋势愈加明显。也正如康桥资本CEO傅唯所说,呈现“大浪淘沙、两极分化”的趋势,一些没有清晰投资策略和交易执行能力的GP较难募集到新一期基金,而对行业有深厚理解及明晰策略(且已证明策略执行能力)的机构受到LP的高度青睐,“超募”与“募不到”并存。洪泰基金创始合伙人、洪泰资本控股董事长盛希泰也表示,市场上不缺资金,但新进入者的募资难度在增加,资本更信赖业绩良好、专业化程度高的投资机构。

  二、“创投国家队”频频大显身手,成为投资机构募资的新水源。据小村资本董事长冯华伟观察,在专业化母基金成为机构的首选LP的基础上,各级政府引导基金此起彼伏。

  自2016年以来,为拓宽“水源”,我国监管层不断放出政策利好,鼓励国有企业、传统金融机构、大学基金会等各类机构投资者投资创投基金和母基金。基石资本董事长张维提到,在募资方面,今年机构化趋势越发明显,随着政府引导基金、保险、银行等机构加大介入股权投资行业的力度,国内一线的私募股权机构的出资人将从此前的个人投资者为主变为机构投资者为主。国中创投首席合伙人、CEO施安平也认为,在今年攀升的募资总量中,政府引导基金较多,民间募资已然困难。

  除此之外,母基金的发展加速,也成为值得关注的新亮点。

  宜信财富私募股权母基金管理合伙人廖俊霞说,私募股权基金数量与规模的快速增长,使得母基金有了迅速发展的良好土壤——可选择的基金管理人数量更多,产业、领域和风格更加多元化。

  很多人称 2017 年为私募股权投资母基金的元年,在前海母基金首席执行合伙人靳海涛看来,这并不夸张。一方面国家政策大力支持,另一方面,政府和国资引导性母基金的设立尤为迅速,基金规模屡创新高,百亿规模的母基金层出不穷。

  但目前国内母基金发展也存在不少困难,主要表现为国内市场化母基金刚兴起,缺乏数据、规模化募资难;二是政府引导性母基金风起云涌,但与市场化母基金对接互动有障碍;三是对基金投资的风控还没找到行之有效的办法,母基金投资人的主力部队——保险、银行大多还处于观望状态。

  青松基金创始合伙人刘晓松对此也有很深刻的观察。他提到,2017年创投圈有一个非常大的变化,就是国家从体制上有了整体规划——以创投的方式做产业。以前是国家指导投资,现在很多国家母基金进入到投资市场,这件事情影响非常深远。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第一,母基金是一个长期的投资,投资效率更高,资源的配置会优于以前的方式。政府在这个方面尝到了甜头:一是政府投资的企业成长了,二是效果和回报更好。所以进入到一级市场的资金越来越多,这有着长远的影响。

  第二,机制的探索。比如财政部发的基金要求团队控股,从一开始就非常市场化。基金本质上是一个人的事情,为什么叫无限责任?机构是没办法承担无限责任的,无限责任只有个人承担。在这一方面,财政部和发改委是看得非常清楚的,所以要求你个人要控股,包括要求团队也要个人控股。这样一来,机制好了,资源也对上了,对中国整个基金的发展就很有力、影响长远。对于创投机构来说,踏踏实实把业绩做好,之后是会源源不断有钱进来的。

  由此看来,国家的母基金进入到投资这个市场,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目前,各方都在积极寻求一种行之有效的“中国特色母基金模式”。

投:理性下的 “小狂热”,好项目钱扎堆

  2017年前三季度,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共发生2358起投资案例,其中披露投资金额的2159起投资事件共涉及4637.33亿元人民币,投资案例数和投资总金额分别同比下降8.24%和7.94%。单笔投资金额为2.14亿元人民币,较2016年同期2.09亿元小幅上升。

  倪正东表示:大家还是积极投资,有的一个合伙人一年就投了70、80家公司,我觉得他们还是投得挺快的。我们一年就投20多家公司,我们现在算投得少的。市场上的投资节奏没有放慢,每天有很多条成功融资的消息。所以说明这个市场上的交易也越来越多。

  可以看出,为了保持投资节奏,在优质项目缺少的情况下,投资机构普遍倾向于“加码”现有的高成长性、具有发展前景的企业。

  优质项目难寻是各投资机构的普遍感觉。根据深创投总裁孙东升的总结,全民热潮和激烈竞争造成股权投资市场的估值过分高估;真正的创新项目、颠覆性项目、让人眼前一亮的项目极少;模仿的项目、套路的项目、甚至传统的项目仍不在少数;IPO常态化以来,许多投资人哄抢Pre-IPO项目,致使一二级市场估值出现倒挂。

  对此,熊晓鸽表示,目前中国是GP最多的国家,基金有6万多支,平均每个团队要管理3支基金,大量的资本在争夺有限的项目,导致估值很高,决策的时间长了,做尽职调查的时间短了,导致投资的质量下降。同时,因为估值太高,也会降低回报。

  明势资本创始合伙人黄明明对此也深有同感,由于国内A股审核加速和港股美股的窗口期,退出通道上也变得相对顺畅,对整个VC、投资行业的人来讲,一方面是一个极大的利好和信心上的提振;但另一方面,市场上的优质资源并不会因为资金的涌入,而产生量级上的变化。这就意味着,真正优质的项目会变得更加稀缺,竞争更加激烈。

  好项目稀缺还导致了熊猫资本合伙人毛圣博口中的另一个现象——怕错过。很多风口项目在天使轮或Pre-A轮很容易融到资,每家投资机构好像都有一个这个领域的项目,但到了A轮、B轮就基本上融不到钱,折射出投资人怕错过的一个心理:早期投一点钱,也不多,项目真的不行了也没有关系,万一成了呢?究其原因,可能还是要归于真正的好的项目太少。

  百度风投CEO刘维认为好项目钱扎堆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一些大家都去抢的资产被给出很高的溢价,抬高了创业者横向比较后的融资预期,反而导致一些本来应该踏实融一个合理金额、找到合适的投资人、快速发展的创业者,花了太多时间在单纯追求估值上。

  整体来看,盛世投资总裁张洋发现,各投资机构对项目选择的眼光放得更远,对项目估值也更加趋于谨慎。随着金融监管政策的加强,一二级市场价值差异缩小,基金投资偏谨慎。大数据、环保、生物医药、新能源和先进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仍然是投资热点,基金更加强调价值投资、趋势投资。

  在头部项目被基金疯抢的同时,普通项目的融资环境正在变差。很显然,项目依靠实力吃饭的时代已经到来。

  对于PE投资,TPG中国区管理合伙人孙强分享了他注意到的几点变化:

  第一,买控制权的机会比原来多了,其中包括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子公司分拆。比如麦当劳、百盛,这样的机会以前几乎没有。三十年前,跨国公司进中国,气势如虹,到处收购中国企业,现在反过来了,中国投资机构和金融机构有机会买跨国公司在中国分公司的控股权。

  第二,企业家的迭代、出售控股权。很多企业家创业二十、三十年之后觉得有点累了,希望获得财务自由、轻松生活。有一部分企业家,觉得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想要再上一个台阶,自己的能力又达不到,希望能找到有更高境界、更广视野的投资者接力,把企业带到一个新的高度。

  因此,并购控股型投资机会比以前有所增加。当然,要做这样的并购,要求我们私募基金在运营方面和人才方面有很强的掌控能力。

  今年来跨境并购机会是跟随中国企业走出去而产生的,它们希望收购品牌、网络、渠道,但由于缺乏海外并购的经验和技巧,为私募投资创造了一些投资机会。

  总的来说,私募基金从投资本质上并没有变化,但是在投资的技巧,策略和方法上可能会有一些创新。

  德弘资本董事长刘海峰非常同意孙强的观点,他补充道,“现在中国PE正在往成熟阶段一步一步的发展,项目越做越大,并购机会越来越多,但是理性不够。”

  另外,尤劲柏指出,在上市公司定增方面,由于受到减持新规等政策的影响,私募股权机构参与上市公司定增的积极性大幅下滑。

管:三分投七分管,“专业化”、“国际化”成关键词

  在投资界,有“三分投资、七分服务”的说法,投后管理日益成为基金的核心竞争力。

  在刘海峰看来,随着中国PE市场日渐成熟,基金规模不断增长,投资人需要的技能跟以前不一样了。简单的Pre-IPO、红筹重组、上市赚价差的年代已经过去了。

  今天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开始放缓,尤其是传统行业。作为投资者,在市场不断成熟的环境下,不能总是假设可以做到低买高卖,或搭市场高速发展的顺风车。投资者应靠更专业的行业知识,更理性的寻找、分析项目,更多的运营管理经验帮助企业做大做强,给LP创造可持续性回报。所以,以一个实业家的心态和技能看待行业和企业运营管理深耕变得越来越重要。

  盛世投资对此深表认同:“项目对基金投资后的增值服务方面更加看重,对于GP的考验不仅仅再是如何把钱投出去。基金管理机构的增值服务提供能力越来越被关注,例如帮助后续融资、企业咨询管理、拓展市场、引进人才以及上市服务的能力。

  换句话说,创投行业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财务投资时代,而真正进入价值投资时代,创投机构必须真真切切为投资企业提供增值服务。

  正是基于这个认知,深创投专门成立企业服务中心,为被投企业打造全方位全天候全过程增值服务;盛世景提出了“副董事长”的理念,践行积极的投后管理工作,努力帮助被投企业做大做强。

  包括小村资本、联想之星等在内的各投资机构都不同程度的加大了在投后管理和退出方面的人力和资源投入。另一方面,小村资本发现行业里不少投手从原先平台独立出来,成立新的创投品牌。策略聚焦成为新的趋势,从而带来了更深度的投后服务。而君联资本一直坚持用专业化的团队和专业化的投资策略面向每一个被投企业。

  与之前相比,2017年的投后管理变化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优质PE机构的专业化管理能力更好,PE对被投企业的证券化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二是,私募机构积极推动被投企业的国际化,“但不可否认的是,部分企业(包括挂牌公司)的不规范行为加大了投后管理的难度。”

  2017年,投后管理正在逐步走向成熟,“专业化”和“国际化”成为关键词。如廖俊霞所说,基金越来越重视加强投后管理,特别是诸多基金的投后团队从团队建设与能力水平上均有加强,专业化水平越来越高,投后管理很多方面不断向国际成熟的标准模式看齐。

  但与之相伴而来的是人才缺口,比如通江投资集团就指出,投后增值和持续管理已经成为投资机构差异化竞争的重要能力,拥有丰富行业经验以及运营经验的投后管理人才最为“紧俏”。

退:“快”与“严”博弈,优胜劣汰的时代真正到来

  2016年开始,A股IPO审核加速,港股、美股也迎来窗口期,退出通道愈发畅通。但IPO的提速并不意味着审核标准的放宽,尤其在发审委合并后,过会率降到了较低水平。

  长期而言,一二级套利型投资的空间将越来越小,未来的PE投资将更多关注于企业自身的成长能力,需要PE机构兼具金融和产业的思维。同时,随着上市企业越来越多,资本市场对于估值评估体系越来越理性。过去一年A股上市公司已经经历了多次估值调整、修正的过程,对于单纯通过一二级估值差进行套利的投资模式已经很难持续。2017年,有关资本退出的各路消息可谓跌宕起伏,纷至杳来。

  康桥资本CEO傅唯对此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整体而言,退出通道愈发畅通对于投资机构是利好的,但是能否实现IPO是对于企业自身的‘大考’。归根结底,是企业的基本面是否符合IPO标准,对于投资机构而言,正确判断细分行业趋势、找到拥有扎实的团队与核心竞争力基础的企业愈发重要。”

  与此同时,并购政策在实践中日渐趋严:2017年,并购重组逐渐回归理性,“忽悠式重组”受到较大打击。虽然监管层鼓励支持实体经济的产业并购,但在整体监管环境趋严的情况下,产业并购降温明显,其中跨境产业并购尤为明显,有支持、有限制是海外并购政策的主基调。

  随后,减持新规拉长了投资退出期。今年5月,监管部门发布《上市公司股东、董监高减持股份的若干规定》,除对上市公司控股股东设定要求外,还对持股5%以上股东减持其持有的首次公开发行前发行的股份、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的股份作出了新的规定,拉长了退出期限。

  对于这一系列变化,各投资机构观点略有不同。洪泰基金、康桥资本、国中创投、梅花天使、盛世景、熊猫资本等持较为乐观的态度,明势资本、通江资本、华盖资本、百度风投、深创投、东方富海、青松基金等则相对谨慎。

  相对乐观的盛世景资产管理集团认为,IPO审核加速将带动私募股权基金的募集、投资和退出,引导社会资金更多地流进实体经济。港股、美股的窗口期将为具有国际视野的私募基金带来更大的机会,包括中概股回归、H股全流通的机会等。

  君联资本也对退出规则的变化十分“乐见”。陈浩认为,IPO发行标准的提高会对优质企业带来资本市场的公正评判,这对企业和投资机构来说是双赢。

  零一创投创始合伙人赵勇也认为,今年A股、美股、港股IPO市场空前繁荣,对很多六七年前播种的老牌机构是个黄金收获期,也会推动上游更多资金尤其是人民币资金进入风险投资行业。随着国家创新创业的推进,未来十年中国风险投资有望在全球成为最大规模、最多机会并带来最高回报。

  更为谨慎的深创投则表示畅通的退出通道是创投行业良性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IPO常态化也好,港股、美股迎来窗口期也好,无疑会增强创投机构的投资信心,提高投资积极性,但也可能会产生哄抢Pre-IPO项目、突击入股、扰乱市场的现象。另外,虽然IPO审核加速,但存量项目积压严重,退出形势依然不容小觑。从历年投资案例和退出案例数来看,存量项目越来越多。退不出的存量项目开始成为创投行业的沉重包袱,一是锁住了大量资金,二是给基金到期清算造成了障碍。

  华盖资本董事长、创始合伙人许小林也认为,2017年股权募资继续快速增长,境内外退出通道加快,但减持新规对基金的变现时间有了很大影响。退出通道的畅通会更加吸引资金流向股权投资行业,行业竞争会加剧,优胜劣汰是大趋势。

  尤劲柏表示,2017是IPO退出大年。“IPO常态化”与“严审核”成为2017年我国资本市场主基调,也对私募股权管理机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此基础上,退出方式多样化、退出结构更合理成为创投行业新的努力方向。

  盛世投资对此提出了自己的期望。IPO和并购仍为基金管理人所期望的主要退出渠道,随着前期投资基金的到期清算,市场上对二手份额承接基金的需求逐渐增加。相比国外,IPO和并购等退出方式所占比重还有提升空间。从数量来看上,目前回购和行业整合还是主要方式。同时,国有创投机构、政府引导基金,期待法律、制度、实践层面的突破,期待出台政府引导基金和创投行业专门的退出办法,以此来规范和完善退出市场。

  宏观角度来看,2017年私募股权基金行业整体出现强监管趋势,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为系统性金融风险做出努力。微观上来说,投资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当机构寻找到一个优质项目时,募、投、管、退四个维度缺一不可。

  2017年,募、投、管、退的头部效应都越来越明显,好的机构募资难度不大,投资机会更多,管理人才的聚集效应也更明显、更加专注,资源整合和退出的可能性也越大。

  无疑,2017年创投环境的一系列变化,正在促使投资人和创业者回归商业本质,更关注可持续发展,是个良币驱逐劣币的过程。

  “今年的退出特别活跃,有的机构今年可能有十几家公司上市。清科也有两家公司在A股上市,有一家公司在美国上市,这几家企业我们都是A轮投资人。今年其实是一个退出很好的年份,不断有上市的消息。”倪正东说,“整体来看,2017年对于投资界来说,还是一个比较兴旺的一年,因为募资容易,退出也不错,投资也很稳健,今年我估计用春夏秋冬来形容的话,今年肯定不是冬天,春天是刚刚发芽,今天更像是秋天,大家都在收获,反正天气不错,收成也不错。”


 【2017IPO成绩单】系列报道:


独家|2017新晋独角兽:有人一年连融5轮,这三个领域正在批量诞生独角兽(附表)

独家|投资界2017上半年IPO成绩单大曝光:有人独揽13家,这些VC/PE赚翻了!

独家|有人200万赚10亿,有人7家IPO退出,投资界2017年第一季IPO成绩单大曝光

独家|1年超40家药企上市背后:VC/PE最高回报近100倍,“10年投资期”魔咒被打破了

  【2017吸金爆表的投资主题】系列报道:


2017年近200起融资,跑出3只独角兽,这个“不性感”的行业将迎来4000亿市场规模

2年投了200亿的共享经济死不了!投资方竟然是这群神秘人!

  【互联网大佬投资成绩单】系列报道:


王兴2017投资成绩单:他的野心可能与投资无关


蔚来汽车李斌2017投资成绩单:2020年,你的出行至少有一半和他相关

雷军2017投资成绩单:一个中年大叔笑成了小伙子

刘强东2017投资成绩单:从用力过猛到综合布局,“脸盲”少年的投资进阶路


望趋势、谈策略、话行业,多角度探寻投资VC/PE之路,打造最负盛名投资界巨匠年终超级大聚会。第十七届中国股权投资年度论坛,2017年12月06-08日,北京等您来!

【万字长文慎入】狂热、反思、优胜劣汰,近40位一线投资人隔空对话2017

本文来源投资界,作者:投资界采编团队,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1711/423704.shtml

【本文为投资界原创,网页转载须在文首注明来源投资界(微信公众号ID:PEdaily2012)及作者名字。微信转载,须在微信原文评论区联系授权。违规转载必究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