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即将结束,对这一年投资人们如何总结?前几天我们采访了40位国内投资大佬,发布了《【万字长文慎入】狂热、反思、优胜劣汰,近40位一线投资人隔空对话2017》。那么,美国这一年的募投管退情况如何?投资界驻硅谷记者也采访了10位硅谷投资人,今天奉上来自美国硅谷的年度总结——
硅谷正在大洋彼岸静静等待2017年的结束。
根据Pitchbook数据,即将结束的这一年,很可能会成为2001年来美国风险投资总额的最高峰——前三个季度里,美国市场上平均每个季度的投资量超过200亿美元。在资本更为疯狂的2015,总投资额的数目是792亿美元。
然而一目了然的数字背后,有不少重要变化在硅谷悄然发生:创业项目融资时间逐渐推后,10年内的平均早期投资融资额增长了36%,基金融资不再只靠传统LP,整个风险投资生态都在寻找退出方式、或将迎来投资生态变革……
投资界(微信ID:pedaily2012)硅谷记者采访了十位专注于早期投资的硅谷投资人,从市场冷热、投资方式、退出方式等多个角度,在数字之外,进一步解读这个全球创新腹地的2017。
数据告诉你,硅谷的泡沫是怎么消解的
2016年的三、四季度,乃至2017年的第一季度,美国整体的早期投资都偏低迷。然而此后的二、三季度,却完成了一个难得的“成就”——连续两个季度投资额超过200亿美元,这也意味着2017年前三个季度的总投资额已经达到了614亿美元。
数据来自Pitchbook
“2017年是调整的一年,泡沫正在趋于平缓。”硅谷知名投资人、Fusion Fund创始人张璐对投资界说道。
“Q2、Q3的数据与2016年同比都有增长,不少有变现基础的热门公司都受到追捧,不过也要看到实际上项目数量在降低。”在她看来,硅谷中早期投资里优质的公司在增加,而且资本正在向这些项目聚集,导致投资数量降低,总金额却没有太大变化。
2017年Q3,知名众创空间WeWork拿到了软银领投的44亿美金投资,其中30亿美金用于美国公司的运营,这一单就占了一个季度美国投资额的17%。
1.要么好,要么坏,“泡沫制造机”灰色项目消失
张璐提到,硅谷过去就有一种“二八法则”(20%是优质项目,50%是一般般的项目,30%是特别差的项目),近期的分化愈发明显了——优质项目与劣质项目之间的灰色地带正在渐渐消失。
2010-2017Q3美国早期投资金额及数量趋势图,图片来自Pitchbook
那些“不好不坏”的项目越来越少了,所以顶尖的项目能拿到最多的钱,有的甚至可以选择投资人。
“我们投资的一家下一代信息载体技术公司,创始人是连续成功创业者,之前有四次成功退出,两家上市,一共返还投资人60多亿美金的投资收益。2015年,他准备做这家新公司,所有一线基金都试图进去,但最后他第一轮只选择了Fusion Fund、NEA以及KhoslaVentures,第二轮其他一线基金才都拿到投资份额。”张璐说道。
2.早期项目估值节节攀升,融资更简单了
今年,美国早期投资的中位数——610万美元——已经超过了6年前晚期投资的中位数,600万美元,这在美国投资史上史无前例。这绝不是偶然现象。根据CB Insights数据,过去十年内,美国的早期投资融资平均数额增长了36%。
“现在美国市场上有很多加速器、孵化器、甚至在线天使投资平台,再加上一些投资早期项目的跨境资本,这些都在某种意义上驱动天使种子轮次的投资数量和总金额数的提升。”跨境资本Skywood Capital天木资本创始合伙人Alex Wang对投资界说道。
美国市场上知名的在线天使投资平台包括AngelList、SeedInvest、MicroVentures等等。这些平台降低了投资的资质要求,让许多创业项目在非常早期就能获取资本支持。以SeedInvest为例,最小投资金额低至500美元,普通人只要提供简单的姓名和邮箱信息、注册账户号后就可以参与投资。
截止2017年Q3,天使轮与种子轮的融资额中位数在十年内第一次超过了100万美金。与6年前相比,创业项目融种子轮的中位数时间整整推后了一年,即平均成立大概2.4年后,才第一次从VC处获得第一笔资金。
大基金布局早期,“散户”早期投资人减少
1.大基金“屈尊”投早期,因为后期已经买不起
早期资本不断增长,参与者除了传统的天使投资人或早期投资人,以及致力于把创业项目与早期投资连接起来的天使投资平台,还有越来越多开始布局早期的大基金。
“估值越来越高了,他们在后期的激烈竞争中也在遇到压力。而这些大基金已经建立起了自己的品牌、资源也往往相对较强。”Alex说道。
这些趋势对于体量较小的基金有不少挑战。这两年来,不少LP更多的把大量资金投向更成熟的大基金,募资量低于5000万美金以下的基金数量比例正在不断减少。
“在未来,募资量在五千万美元以下的小型早期基金可能需要找到自己独特的优势,给初创企业提供足够的附加价值,如专业技术、产品、运营建议,有效市场渠道,或跨境资源等等,才能应对大基金布局早期的风潮。”Alex向投资界介绍,其团队具备中美两边跨境背景,包括中美科技、咨询、投资行业的资深人士。
2.有点“中国背景”,可能活得比较好
中国背景显然是独特优势中的一种,不少硅谷的跨境资本都在推动美国技术在中国市场落地、或者“copy from China”(把中国模式应用到美国市场)上有重要的影响。
硅谷Uphonest Capital创始合伙人郭威也向投资界提到,在他投资的公司中,不少公司都借鉴了中国的某种商业模式。
以针对美国高中生的社交app AfterSchool为例,其创始人在项目立项前,经郭威介绍,彻底研究过陌陌的商业模式。而他投资的美国知名网红制造平台Team10也在变现过程中受到了不少中国公司的启发。
在这个趋势下,郭威还投资了美国共享单车LimeBike,该公司在刚刚过去的10月份完成了5000万美元B轮融资。
“除此之外,美国优秀的技术回到中国落地,往往也需要了解产业链条、有当地资源的投资人从中牵线。”郭威说道。此前他曾推动过不少被投项目在中国的融资及产业合作,包括东方网力战略投资机器人安防公司Knightscope、药明康德战略投资Transcriptic等等。
Alex所在的Skywood Capital则是中国一些球队走向高科技的重要推手,推动了曾帮助美国国家级球队训练的知名体育科技公司Kadho Sports与中国球队合作,也曾经促进海航与知名孵化器RocketSpace的“联姻”,顺利的在中国落地开展业务。
在他们的帮助下,其中一个智能水质监测及个性化净水公司Ecomo在短短一年多内成功落地中国市场,“他们的2C业务已经产生了几千万元的订单,2B业务也已经和国内各大净水器厂商开始合作,并获得各地方政府和国内基金的青睐和支持。”
在一些重点的垂直行业,拥有产业优势也会让合作更加容易进行。上汽集团硅谷风险基金投资负责人齐蕾对投资界说,经过三年在当地的投资,他们已经在自动驾驶领域收获了不少信任度,沙丘路上的老牌基金在遇到自动驾驶相关的项目时,也常向他们寻求意见。
3.有些投资人的突破口则选在了更早期
“今年有个挺明显的趋势,”齐蕾对投资界说道,“现在的基金越来越热衷于去‘挖团队’,而不是等着他们自己下定决心出来创业。”
在美国投资技术,几乎已经有了一些“标配”目的地。比如人工智能,MIT、卡耐基梅隆、南加州大学等地的实验室较为领先。
正是因此,不少投资人会在很早期的时候,就去这些技术发源地接触有商业化可能的技术和项目,尽早地鼓励看好的项目早日开始创业,“像自动驾驶、新材料、计算机视觉等技术都是重点目标”。比如自动驾驶公司DeepMap,该项目有着优秀的高精度地图技术,成立不到四个月的时候,就吸引了上汽风险投资基金与其进行接触。
“在一年多的接触和项目合作后,我们发现DeepMap的高精度地图技术不管是从中国还是美国市场上来说,目前看来都是最好的。”齐蕾说道。
这也带来了另一重考虑——对于没有技术背景的投资人来说,投资这类深度科技,真的只能看团队吗?那么像区块链这类新兴技术,或是没那么容易分辨团队专业度的生物医药,又如何评估呢?
毕业于MIT的天使投资人Swati Chaturvedi在2012年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她成立的投资咨询平台Propel(X)就在试图填补这个深度科技项目与投资人知识结构之间的差距。根据《福布斯》此前报道,这个平台上现在有大概300位学界或者产业界背景的导师,无偿帮助投资人评估深度科技项目的技术。
位于硅谷的中国投资人们面对这个问题,往往也有着自己的办法。
比如有着两位科学家创始人的丹华资本,通过科学原理来指导投资,包括遵循“第一性原理”、在投资时找到项目和产业的根本驱动力,通过“信封背面的估算”,来测试创始人能否在有限的空间内,估算出项目在市场上的数量级和未来容量等等。其投资的自动驾驶公司AutoX,就是来自于对他们“回归本质”能力的信赖。
“现在的很多自动驾驶依赖于极其高清的地图、造价高昂的激光雷达系统来指导开车,智能化水平有限——因为人在开车时,并不需要眼睛发出激光,才能开车。”谷安佳解释道。而这家公司则是让自动驾驶技术像人一样,他们要做的就是汽车的“大脑”。
再比如清华背景的清源创投,创始人邵旭辉及合伙人金学成、王金林皆于上个世纪90年代毕业于清华,全是技术背景出身,涵盖不同学科。
“尤其在投资AI、医疗科技等等行业的时候,有交叉学科的背景显得非常重要。”前雅虎广告及大数据平台工程副总裁、清源创投的创始合伙人之一邵旭辉对投资界说道。
以AI为例,这项技术几乎只有与其他产业结合才能够真正落地。当考量AI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时,重要的不仅是创业项目共通的商业模式、成长潜力,还需要了解AI技术、微电子、医疗诊断和治疗等专业知识,而团队里有着互补背景的合伙人则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我的合伙人金学成是是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专家、连续创业者,王金林则是Answer.com的首席技术官及首席运营官,在B2B领域有着多年的产业和投资经验,再加上其他行业背景的顾问团队,在投资决策上有不少优势。”邵旭辉说道。
除此之外,一个华人创业生态在硅谷也正在成型。
根据清华校友会数据,在硅谷的清华校友已经超过10000人次,而围绕着清华搭建起来的创业生态不仅包括清源创投,还有数家拥有清华背景的风险基金,以及他们共同推动、面对整个当地华人群体的T(X)培养计划。该计划会在项目创立之初,提供启动资金,并且由导师团进行指导,包括硅谷地区的企业高管、教授、创业家和知名投资人等等。
以ZSFab为例,这家由清华校友、南加州大学博士张靖创立的3D打印公司通过3D打印技术及优秀的算法生产个性化、高性能的膝关节、髋关节假体,是T(X)培养计划的首轮参与者之一,已经获得清源创投的投资及后续融资等方面的帮助。
4.利用跨境优势
这些高科技技术投资人们也在跨境这件事上找到了自己的“存在感”。“现在更多的跨境资本投资早期,对于这些高科技项目来说,等于在创立之初就可以开始自己全球化的布局,跨境利用中美两大市场的资源。”硅谷跨境投资基金Wisemont Capital创始人李峻对投资界说道。她曾帮助过不少被投公司在早期布局跨境市场,以无线充电项目Wibotic为例,其A轮投资方、国内最大的清洁能源创投基金青云创投就来自Wisemont Capital的资源网络。上文中提到的种种中国背景投资人协助创业公司入华或是出海,也都是跨境资源的直接体现。
除此之外,李峻对投资界说,她还看到了中国对于跨境消费市场的驱动力,以此作为投资的风向标之一。“我们对此在支付、广告等平台方面做了一些布局,着重在人工智能、智能制造、IOT、生物健康方面,并利用我们的资源帮助portfolio 公司对接中国资源、落地中国公司、制定中国计划。”
5.天使投资里的“散户投资人”正逐渐消失
“2014、2015年,涌入美国天使投资的资本惊人地多,不少都来自从没接触过投资的高净值人群。”硅谷知名风险投资基金丹华资本创始合伙人谷安佳回忆道,这家跨境基金成立于2013年,如今管理的资金已经超过六亿美元。
这一趋势在2015年到达顶峰,一年内的天使投资超过3000起,而后一路下跌,今年逐渐趋于平缓。
“天使投资的风险还是非常大的,而且进行技术投资的门槛本来就比较高。所以这两年天使投资的明显趋势就是在从散户、个人化,变成专业机构……一些过去优秀的个人投资人慢慢形成了专业团队,另外的人可能就慢慢离开了这个市场。”谷安佳对投资界说道。
区块链正在取代LP?LP表示:我钱多风险少
不管是大基金的布局,还是多样化早期投资方式的出现,不可否认的是,在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的情况下,风险投资领域仍旧是资本的一个重要流向,截止2017年Q3,美国VC总募资额约为244亿美元。不出意外的话,今年将是连续第三年,全美VC总募资额超过30亿美元。
“今年可能是从08年金融危机以来,LP对于风险投资最充满希望的一年。”Upfront Ventures今年发布的LP报告中写道。该报告采访了82名有限合伙人(基金实际出资人),90%以上的LP表示会保持或增加资金投入。
另一个趋势和项目投资的趋势有些相似,头部的基金拿到了LP最主要的资金投入。“其实不管市场冷热如何,表现好的基金都完全不愁募资。最近LP们对于了解投资市场和科技的兴趣都在增加,变得更‘懂行’,所以这个趋势也会越来越明显。”硅谷当地早期基金GVA的投资副总裁Nikolai Oreshkin对投资界说道。
不过,对于有些投资人来说,传统LP已经没那么重要了。
今年5月份,位于三藩的Blockchain Capital进行了首次“ICO of ICO”,即通过ICO的方式来进行基金筹资,6小时内就完成了1亿美金资金的募集,宣布成为了第一家“数字流动风险基金”。
不可否认的是,这类资本还属于少数,更多的投资人与区块链之间的关系还在传统范畴内——通过投资区块链及其相关技术而获取资本回报。对于其中不少人来说,在注资的时候同时购入一部分代币还能带来进一步的收益。一位不愿具名的硅谷投资人表示,其投资的一个区块链项目的代币在投资一年后已经上涨了数百倍。
“我的不少老朋友们都成立了专门投资区块链的基金。”Benhamou Global Ventures的创始人Eric Benhamou对投资人说道,他的基金专注于投资早期企业级项目,已经完成了第四期基金的募资。
然而这位硅谷老将的基金并不准备all-in区块链,他谨慎地把区块链极其相关技术的投资融入了自己传统的投资框架中——他过去主要投资三大块,云、工业化物联网、安全,而区块链则可以作为工业化物联网的一个重要技术支撑。“数字化一定是未来趋势,这是我们唯一可以确定的事情。”
毕竟区块链及其相关技术仍旧面临着政策上的风险,在今年的金融科技行业大会Money20/20上的讨论中,中国政府对于数字货币的态度被认为是让很多银行及金融机构迟迟不敢接受区块链的原因之一。
退出卡死,“独角兽”套牢,VC寻求破局之法
从上文中不难看出,硅谷投资人们不太缺钱,不太缺项目,很多新技术在蓬勃发展,但是几乎所有人都有一个挥之不去的忧虑:退出路径不明。
近几年来的硅谷独角兽们(估值超过10亿美元)一轮又一轮的融资,已经“锁死”了超过5750亿美金的风险投资资本。而华尔街近几年对科技公司估值的保守态度,让这些创业公司的商业路面临更大压力,IPO这条退出路径仍旧道阻且长。
2017年的美国市场上,估值超过5亿美元、成功进行IPO的公司数量仅仅为18家。三年前,这个数字是92。
“有的VC尝试了其他的突破方法,比如在成长期签署复杂的投资条款,表面上增加了公司的估值,但一旦估值和下一轮融资的商业目标不符合,可能会造成断崖式股份稀释。”硅谷第一家跨境孵化器InnoSpring的硅谷总经理王笑向投资界解释道。
另一种方式是转型,介入孵化和创业服务业,早期投资更多的项目,晚期通过借壳上市来完成退出。
InnoSpring算是第三种——通过布局生物医药、智慧城市等,整合垂直行业,做一产业平台,在硅谷设立孵化器,在中国国内则建了不少产业园,迄今为止已经培养出了三个上市公司及三个新三板挂牌公司。
“过去简单的加速器、孵化器模式正在失去竞争力,我们整合产业资源后,希望能够批量地‘生产’优秀的创业公司。”王笑解释道。
2017这一年“中国VS硅谷”
面对硅谷,来自中国的资本更加冷静了。截止2017年Q3,中国在美国的直接投资及并购总量为264亿美元,与去年的462亿美元相比,不管是数量还是总额都有减缓趋势。而这些硅谷投资人们眼中,2017年的“中国VS硅谷”是这样的。
“中国创业者呈现年轻化的趋势,而且更具有全球性的眼光及战略思维。”——Uphonest Fund创始人郭威
“亚裔创业者的热情前所未有地高涨,在AI、自动驾驶等方面的项目质量也显著高于平均水平。”——清源创投创始合伙人邵旭辉
“未来,中国跨境消费随着跨境旅游、留学和移民的增长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商业动力,并以此发展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并带动着整个中国公司和产业出海的发展。”——Wisemont Capital创始人李峻
“中国的产业基金全球化布局速度加快,与硅谷本地的加速器、顶尖基金以及初创企业的合作愈加紧密。相比以前的不了解,现在越来越多的硅谷基金和公司意识到中国产业基金的重要性,选择早期与其进行接触和合作。”——上汽集团硅谷风险基金负责人齐蕾
“以往几十年都是‘copy to China’,把美国先进的商业模式和技术带到中国,现在是‘copyfrom China’,有很多中国先进的商业模式在经过市场验证后进入美国。今年看来,跨境互动更加频繁、双向。”——丹华资本创始合伙人谷安佳
“不管是在中国还是美国,过去简单的加速器、孵化器模式正在失去竞争力,未来垂直产业的孵化及投资会变得更加活跃。尤其是一些B端需求强烈、和传统产业紧密结合的技术,这类创业者的春天正在来到。”——InnoSpring硅谷总经理王笑
“中美创业者和企业需要具备更全球化的视野和更深刻的跨境本地理解,而且不仅局限中美市场,而跨境落地中的诸多挑战也会培养出更成熟的国际化团队出现。侧重技术的团队更需要快速找准当地的市场定位和客户需求,有效将技术转化成符合需求的产品及商业价值。”——Skywood Capital天木资本创始合伙人Alex Wang
“未来的科技竞争、人才竞争、公司竞争都不再是‘区域战争’。和10年前不同,现在的创业者从第一天开始就会有全球化思维,关注中美两地市场。而硅谷和中国的创业者都会在这种在竞争中彼此学习、加速成长。“——Fusion Fund创始人张璐
【2017投资界年度策划】之
【2017投资界大佬隔空对话】系列报道:
【万字长文慎入】狂热、反思、优胜劣汰,近40位一线投资人隔空对话2017
【2017吸金爆表的投资主题】系列报道:
11个月融资超500亿、百家VC/PE入局,这个万亿市场将在2020年全面爆发!
【2017新芽年度策划】之
【互联网大佬投资成绩单】系列报道:
李斌2017投资成绩单:2020年,你的出行至少有一半和他相关
望趋势、谈策略、话行业,多角度探寻投资VC/PE之路,打造最负盛名投资界巨匠年终超级大聚会。第十七届中国股权投资年度论坛,2017年12月06-08日,北京等您来!
本文来源投资界,作者:投资界硅谷,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1712/42387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