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旺季一票难求、最多一天连演4场、一年利润近亿;另一边,《印象·刘三姐》的运营公司广维文华旅游文化产业公司(以下简称:广维文华)却在2017年8月向广西高院申请破产重整,自述实际负债累计近15亿元。
明明是纳税大户却最终资不抵债,问题出在了哪儿?
演出风光无限却破产重组,这里还有马云的事儿?
虽然广维文华的名字是在其破产之时才被大众知道,但《印象•刘三姐》却给很多人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自从2004年公演以来,《印象·刘三姐》每年演出500多场,累计接待观众超过千万,早已经成为广西旅游的活名片,被称为全世界第一部全新概念的“山水实景演出”,即便在淡季,《印象•刘三姐》也能每场上座一千多人。截至2017年12月30日,《印象•刘三姐》累计销售门票162万张,票房总收入2.1亿元,净利润近1亿元。
作为张艺谋“印象”系列的开端,这部桂林山水实景演出有600多名演职人员参演,经过109次修改演出方案,67位中外著名艺术家参与创作,而且,《印象•刘三姐》仅演出现场就为当地提供了700多个就业岗位。
除了导演张艺谋,马云的名字也出现在这一次的事件中——张艺谋和马云的云锋基金间接持股的公司观“印象艺术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观印象)”,是广维文华的债权人之一,截至2017年7月31日,广维文华拖欠观印象4416.26万元。
根据公开资料,广维文华一直以来都持续盈利,2012年~2015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79亿元、1.7亿元、1.82亿元和1.7亿元,净利润分别为9592.9万元、7667.6万元、6949.7万元和5078万元,并且是当地的纳税大户。
就是这样一部门票价格不低、上座率很高的实景剧,这样一个持续盈利的公司,以破产收尾被很多人大呼不明所以。原来,根据媒体报道,《印象•刘三姐》的制作、运营公司广维文华,“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因不当的为股东及其关联控制人代偿或担保债务而陷入严重的债务危机”,据说担保债务至少不低于10亿元,关联企业拿钱去投资也大多失败。
因为他人担保,致使自己背上了巨大债务,广维文华这一波看上去有些蠢,毕竟《印象•刘三姐》在太多人看来,明明就是个躺着也能挣钱的IP啊!
“旅游名片”借力新的投资人,能否重生?
破产重组,而非破产清算。广维文华想要拯救自己,广西高院也不得不考虑“印象•刘三姐”品牌对桂林旅游的深入影响。
根据每经的报道,广西高院民二庭庭长、本案审判长蒋太仁介绍,在2017年8月提出破产前,广维文华就已经成为数十起民事、执行案件的被告或被执行人,财产被多家法院查封,公司处于将被拆分的边缘。
此前,广维文华经审计的资产总额(包括固定资产、存货、土地使用权、“印象刘三姐”系列商标专用价值)为1.74亿元;2017年12月4日破产程序结束,管理人确认债权总额15.8亿元……两个数字背后,是十几亿元的债务窟窿,即便资产全部拍卖也是资不抵债。
申请破产有时对企业来说也是一种保护。广西高院接手后,决定通过破产重组的方式拯救企业,允许管理层向债权人提出一个重组方案,延期归还债务,将广维文华所有的诉讼和执行程序中止,暂时止血,等待新的投资人。
随后,北京天创文投演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创文投”)浮出水面,成为重整投资中标方,承诺投入7.5亿元解决债务清偿和法院认为其他必要的社会问题。据公开资料,广维文华旅游文化产业公司原股东为,占比33%的广西文华艺术有限责任公司,占比67%的广西维尼纶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重整后,原股东需将其在该公司的股权100%以零价格转让给天创文投。
据悉,首期清偿资金一个多亿已经到位。
文化旅游IP扛把子,众多影视公司、导演加码实景娱乐剧
张艺谋的印象系列实景剧一直以来都是好评如潮,通过植入各大著名景点,与旅游景点相映生辉,近年来又发展出“最忆”、“又见”、“归来”等系列。
其实,这种文化娱乐产业的实体化,最成功的莫过于电影主题乐园、电影小镇。对于很多影视公司来说,实景娱乐是他们多元化业务尝试的渠道之一,优秀的影视作品、导演明星也给实景娱乐提供了内容支持。据了解,2016年,中国实景演出产业规模达百亿元。
华谊兄弟是比较早布局实景娱乐的上市公司,早在2014年就提出了“去电影化”的战略,并明确地将“品牌授权与实景娱乐”作为单独的版块列入了业绩报表,据其2016年财报,华谊兄弟的品牌授权及实景娱乐业务营收同比大增近四倍,可见实景娱乐潜力巨大。
此外,长城影视、三湘印象、光线传媒等多家公司都加码布局实景娱乐,电影票房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很多公司都正在摒弃过度依赖电影业务的做法。
印象系列因为有大导演的加持,曾被人解读为要PK迪士尼的大IP,影视公司都在梦想自己成为下一个迪士尼,但缺乏足够分量的IP一直是国内公司最大的难题。当然,更怕有的公司有了好IP却依旧玩烂一个局。
本文来源投资界,作者:粥沫儿,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1801/42664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