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朋友聊天,发现身边投身伟大的区块链创业事业的人越来越多了,不亚于双创最火的时候下海创业的勇士们。至于一直炒币的朋友,更是数不胜数了。据说加入链圈或币圈的人,首先是基于某种信仰;没有信仰的,也会临时下载信仰。
这种信仰叫去中心化。说得再直白点,中心化意味着权力的集中,去中心化意味着分权、平权。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互联网圈从来不缺信仰,2004年,长尾理论诞生在大洋彼岸;2005年,威客一词伴随Web2.0走红中国互联网创业群体;2006年,捧红过长尾理论的美国《Wired》杂志又推出了众包理论。
碰巧的是,这几套理论的产生,都有去中心化的背景:互联网垄断尚未产生,大、小互联网公司都处于原始积累的阶段,流量和入口还未产生马太效应,UGC备受待见,流量还没有成为韭菜。
现在想想,那三年其实正是互联网去中心化最凶猛的年代:中国的互联网三巨头还没有形成,美国的互联网巨头还可以在中国为所欲为。那个年代不仅互联网去中心化,而且是真正的互联网全球化。互联网生产要素(技术、模式、流量)的流动,几乎没有边界,否则也不会有Copy to China模式。
今天很多二线互联网小巨头,其实都是2005年创立的,360、YY、58(赶集)、汽车之家、土豆、去哪儿……这些公司又都是在2010年之后上市的。也就是说,中间经历了至少5、6年的时间进行野蛮生长。
那么,这5、6年发生了什么呢?BAT开始形成,并在这个过程中,与美国互联网巨头进行死磕:腾讯跟微软(MSN)在社交战场斗、百度跟谷歌在搜索战场斗、阿里跟eBay和亚马逊在电商战场斗。就像八年抗战一样,如今的天下,是BAT们从“帝国主义”手里抢来的。
更有意思的是,那些年也是BAT之间斗得最直接、最惨烈的年代,仅仅腾讯,就猛攻过电商和搜索两大赛道。马云有一次跟雷军说,腾讯攻我电商,我就攻它游戏。雷军说游戏不好做,马云说我拿100亿做!后来都说马云不碰游戏,其实是没磕到底。
内战也好,外战也罢,充分竞争的市场经济法则从来没有消停过。
2010年,“3Q大战”的爆发把中国互联网无政府主义的状态推向最高潮,这个时候大家才发现,充分竞争的*结果就是丛林法则、你死我活。按照市场经济的解释,这是追求垄断的必然结果,但其实也是巨头中心化过程中的揭幕战。
很多人把3Q大战的原因归结为周鸿祎的好斗,但今天来看,当时即使不是周鸿祎,也会有李鸿祎、张鸿祎跳出来。大战爆发前几个月,一篇《狗日的腾讯》刷遍互联网,文章直指腾讯无处不在、到处乱摸的手。刚刚创立美团的王兴激愤地说:有什么业务是腾讯不做的吗?
按照经济学理论,衡量一个体制是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关键看是大政府还是小政府。中国过去40年的变革动力,本制上都来源于大政府和小政府之间的博弈。这里面的复杂性在于,你很难把今天的局面(成绩)简单地归结于“大”还是“小”。
互联网最早在中国属于财富创造的“蛮夷之地”。记得2005年互联网创业又一次达到高潮的时候,我问一些创业者(既包括精英,也包括草根),为什么选择互联网这个行当?很多人的回答很一致:因为在中国,互联网是一个充分竞争的领域,很少被管来管去。呵呵。
而且某种程度上,中国互联网能走到今天,还要拜计划经济所赐。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之时,中国诞生了一家新央企——从中国电信分离出来的中国移动。这家一把手需要中组部任命的新公司,当年通过短信增值服务帮助腾讯、网易等*代互联网公司度过了生死劫。
前一段时间联通混改,腾讯、阿里、百度、京东等互联网巨头手握近800亿人民币入股,并占据董事会半壁江山。当年腾讯每月200万的收入几乎全部来自中移动,今天,腾讯、阿里的市值已是中国移动的近三倍;2000年运营商救了中国互联网,十八年后中国互联网报恩运营商。这是市场经济的威力,还是计划经济的福分?谁是儿子?谁是爸爸?
在互联网江湖,今天的腾讯、阿里就是昨天的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以中国移动为例,当年成立就是为了应对中国加入WTO,说白了这是中国对外开放的一次政策落地,是计划经济送给市场经济的见面礼。后来无论是短信增值服务的开通,还是移动梦网的推出,都在计划之内、安排之中。几乎所有的国企、体制内机构都是“业务服务于政策”。
而早期的互联网创业公司,是没有政策(战略)的,只有业务(产品)。QQ是马化腾误打误撞出来的;在淘宝之前,马云先是趟了B2B的坑;在百度搜索上线之前,李彦宏就是一外包公司的小老板……先找到一个市场需求点,然后集中火力,抢下山头,最后才竖起旗帜、告诉世人自己是奉天承运,而不是流窜打劫。
过去20年,互联网创业最重要的圣经就是“单点突破”。但不得不说,这个“铁律”在巨头尚未形成*垄断的年代,是行得通的,但到了AT无处不在的时代,其价值与合理性需要重新评估了。
首先,互联网各个细分领域的创新、创业,已经很难逃离巨头的魔掌了。如果说QQ是在没有巨头的年代诞生的一株野蛮生长的绿萝,微信就是巨头垄断时代通过“人工受孕”而催生的一朵仿真玫瑰。要知道,算上张小龙团队,当时腾讯内部至少有三个项目小组在做微信的事情。眼界和资源强如雷军,也仅仅做了一个米聊,还被微信干掉了。
其次,互联网创业已经从单点突破过渡到布局的时代了。很多人不喜欢“布局“二字(比如雷军),还很迷恋寻找用户痛点的时代。但你能说小米生态链不是布局?小米的新零售不是布局?布局需要更好的人才、更强的资源、更多的资本,很多事情甚至连国企、央企都不敢想、不敢做,一将功成万骨枯。事先不把话说大,一直都是中国人闷声发大财的处世哲学。
本质上,单点突破是一种后发制人的跟随策略,而布局是先发制人的主导战略。当资源、人才、资本越来越向巨头(AT)集中的时候,单点突破更像消遣时光的下午茶;抢占赛道、拿下风口才是光宗耀祖的饕餮盛宴。“二马“不惜斥巨资狂攻线下零售渠道,一环套一环,这绝不是单点突破。2016年-2020年是中国的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现在的新零售之战、AI之战,就是巨头们的“五年计划”,需要举全公司、全江湖之力。再靠几个人的项目小组做出一个微信级产品,这是不可能再发生的事情了。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中国最近一两年上市的互联网公司,市值都不高,即使刚开始很高,也慢慢跌出了原形。反倒是没上市的超级独角兽估值越来越高。Why?因为这些独角兽所处的赛道足够宽、足够长,是巨头们的必争之地。没人抢的地盘都是单点突破,蜂拥而至的赛道都是布局。
单点突破是对当下机会的选择,布局思维是对未来机会的All in。现在连互联网第二梯队都在对未来布局,因为当下的机会已经被瓜分殆尽了,没有单点可以突破了。
共享单车刚开始是单点突破,但随着巨头的入场,已经变成了一个局中局。就像当年的深圳,改革开放之前就是个小渔村,一旦被纳入国家的“百年大计”,角色和地位彻底变了。
阿里投完ofo,又投资哈罗单车;滴滴投完ofo,又搞自己的共享单车。没错,在市场经济里,这叫充分竞争,但在计划经济里,这叫重复建设。市场经济讲究金钱至上,计划经济推崇死磕到底,不见棺材不落泪。谁管背后洪水滔天。
腾讯和阿里目前的市值之和约为1万亿美金,同时2012到2017年的五年时间里,腾讯对外投资总额为625亿美金,阿里是419亿美金,这意味AT能撬动的资本市值要大得多,而2008年一个天朝大国的救市资金是4万亿人民币(约合7000亿美金)……
从目前AT分配资本、调动资源的能力来看,它们就是中国民间的“发改委”。而且这种能力正在力求打通线上和线下,有点东部扶持西部、先富帮后富的意思。
20年前,所有人都认为互联网会是一个自有、开放、平等的去中心化的世界,那里面没有管制、自由竞争、让屌丝逆袭不再是奇迹。20年后我们发现,这个世界就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区块链的出现被认为是又一个去中心化、去AT化的历史性机遇,而且是一“去”不复返,大有把世界推倒重来之势。
过去一百年,最厉害的去中心化就是全球化,主权在手、自由贸易、文化多元……但是So what?中美两国GDP之和已经占到世界GDP之和的40%,十年前、二十年前,Top 2的比例远远没有这个比例高。所以,无论全球化还是互联网,早期都是打着去中心化的旗帜,最后却都沦落成了中心化、寡头化。
全球化并没有让世界变得更加平等、和谐,而是更加不平等、更加不和谐。欧盟是一场社会试验,目的是追求天下大同、去中心化,结果弄得大家都不舒服。英国在走回头路、美国在走回头路……其他国家就不说了。
全球化是顶层(权贵)设计的方案,互联网是底层(草根)推动的运动;从上至下,都没有改变世界日益中心化的趋势。此时希冀区块链别开天地、另创一派,实在很难。
区块链不是上帝,只要政府这种权力组织存在,去中心化的世界就可能遥遥无期。技术的进步,并不一定带来权力的分散,而可能是更加集中。力挺川普的投资大佬彼得·蒂尔最近要把办公室从硅谷搬走,理由是“那里已经变成了一党制国家”。谁掌握权力不重要,重要的是权力越来越集中。
更可悲的是,目前区块链在中国,不是被当做改变世界的技术,而是圈钱的工具。很多人都在抢占舆论的制高点,以区块链之名,行炒币之实,玩的还是个人流量生意。
所以说,在自己被割之前把别人割了,应该是目前币圈从业人士最现实的选择了。至于打着拯救世界的旗号忽悠新韭菜进场的那些人,不是坐庄的大佬,就是跟着喝汤的打手。他们手里,就差一本红宝书了。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接招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