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随着中国团队核心人物的相继离开,高原资本中国也慢慢淡出了中国市场。
“请回答1988”和落户中国的2005年
高原资本于美国波士顿成立的1988年,距离1987年10月19日那场难忘的股灾才刚过去没多久。彼时,即便仍旧处在全球经济病变的阴影下,海外的创业投资市场早已稳健起步,根据美国创业投资协会的历史统计资料,1980年全美就有新募集基金56支。
这与中国市场环境大有不同。1988年,中国的互联网浪潮甚至还没有到来,创业投资更是处于洪荒时代,IDG全球资本合伙人熊晓鸽曾经回忆:“我记得1992年初回国的时候,国内甚至很多人还不知道什么是风投。”
也是在20世纪80、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推进,国际投资巨头相继进入中国,中国本土创投也慢慢开始崛起并活跃。第一家进入中国的国际风险投资机构是IDG资本,随后,1998、1999年起,很多VC/PE机构纷纷进入中国市场,那个时候中国创投行业的起步让诸多美元机构看到了机会,他们也确实收获颇丰。
但高原资本落户中国并不算早,2006年才进入,不过那个时候私募基金、VC基金都不算多,在中国VC圈里,和大多数美元基金完全不同,高原资本绝对算是低调且另类的存在。彼时高原资本已经在美国走过了18年的岁月,总共管理着8支基金,前前后后投资的企业也有200多家。
创投方法论是一直在实战环境中演变的东西,高原资本中国也不例外,从此在波澜壮阔的中国创投史上留下了独特的痕迹。
10年间仅投资10个项目,“恨不得自己去创业”
业内人都知道,高原资本的投资哲学是“不追求数量,但追求回报率”,十年间高原资本中国始终保持着2-3个人的投资团队、平均算下来一年投资1个项目,不过,这10各项目也为他们带来了不少的回报。
最知名的则是对奇虎360的早期投资。奇虎360很符合他们不投纯“山寨”公司的标准,只有非山寨才有创新的原动力,涂鸿川觉得360的模式在美国都找不到模板,奇虎的定位是安全平台,又免费,这个模式在北美是没有的。
2011年奇虎360正式在美国纽交所上市,对于这个得到了美国互联网投资者认可的中国本土互联网企业,投资人在敲钟现场说:我们为此感到自豪,我们会长期支持360公司,这是难得一见的庆祝会,10年才会见到一家。
有人这样算了一笔账,奇虎上市前,高原资本持有其17.69%的股权,是最大投资人,上市稀释后仍手握15.94%股权。奇虎上市当天开盘报价是27美元,首日收报34美元,仅仅按此价格计算,高原资本在这个项目的投资回报超过6亿美元。
除了奇虎360,高原资本在中国还投资了趣游、团车网、开迅科技、易淘食、触手TV、六间房、网康科技等项目,以及已经在美股上市的途牛和挂牌新三板的维旺明。
假如一个合伙人一年投7个到10个项目,3年累计20多家的话,肯定没有充裕的时间帮助创业者,花在找项目上的时间,远不如花在所投公司身上来得有价值,所以高原中国平均下来一年只有1个项目。高原资本简直是“恨不得自己去创业”,投的少,也就有足够的时间来和被投企业商量要怎么做。
核心灵魂离开,高原资本淡出
隔着太平洋的美国合伙人很难理解中国本土的创业环境,遥遥相隔的中国地区负责人有时难以施展开拳脚,本土化时代已经开始。 2016年,高原中国的投资合伙人——涂鸿川、姚亚平相继离职,高原资本在中国的10年间,这只团队对这家来自美国的机构贡献良多。
涂鸿川是高原资本的核心灵魂之一,号称“投资界狙击手”,2005年加入高原资本,一手开创了高原资本在中国的投资业务。在加入高原资本之前,涂鸿川是集富JAFCO集团在北美的投资合伙人,也同时负责在亚太区的业务拓展。
对于涂鸿川的离开,高原资本的合伙人们感到意外,“高原资本在中国的投资一直保持稳健的风格,涂鸿川在高原投资了的9个项目,2个IPO,三个成功退出,其中还有奇虎360这样高回报的项目。” 而高原资本在中国10年的成绩单则是:投资了10家公司,其中6家已经完全退出,只有1家为亏钱退出。 还有两家今年正在准备IPO;到目前为止,投资收益中已分配部分的IRR是62%。
涂鸿川曾说,做了20多年的VC,自己最担心的问题就是,有一天创业者不需要VC了。但他想持续帮助大家找到各自的沸点,所以涂鸿川、姚亚平和360公司终身顾问于光东牵头成立了沸点资本。
涂鸿川表示,成立沸点资本是希望找到新的沸点,享受与创业者共同完成事业的过程,希望找到每个创业者的沸点,让企业沸腾起来。时代和市场在不断变化,VC也在迭代升级,涂鸿川在高原资本建立的“精准稳、高回报”的风格也由沸点资本延续着,合伙人亲身上阵,延续一贯投资风格,加上对中国市场的把握,离开高原的核心灵魂正在开启新的时代。
结语
回望2017年的中国股权投资市场,前11个月,3418支新成立的基金中有3339支基金是人民币,募资规模为1.5万亿;美元基金是79支,规模为1000亿。十几二十年前那种美元基金独大的时代已经成为历史,一批批美元机构似乎是带着使命而来,更带走了他们想要的,慢慢成为中国市场的“配角”。
本文来源投资界,作者:粥沫儿,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1804/42967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