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区工作人群中,近五成是亚裔。在科技公司之中,这一比例只高不低。
对于硅谷华裔来说,打好专业基础、在竞争激烈的大公司面试中脱颖而出、努力工作、升职加薪……是一条设想中近乎标配的硅谷上升之路。
然而行至半程,这路有时候就走不通了。大批的华裔开始有种束手束脚、处处碰壁的感觉——一层看不见、摸不着的玻璃天花板阻挡着大批华裔从执行层走向管理层。
公益组织Ascend Foundation 在2017年末发布的一项报告直接指出:在湾区,亚裔最容易被科技公司雇佣,却最不容易被公司提拔进入高级管理层。
蓬勃发展的硅谷少不了华裔,然而在最精彩的硅谷故事里,华裔往往是那些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的分母:优秀、可靠,却鲜有人能登上金字塔尖,和美国本土人士、犹太人甚至印度人同台竞技。
不少硅谷华裔戏谑地称自己为“码农”或“码工”。在外界看来,这个群体还没有树立起具有领导力、团队精神和长远思考、面向未来的形象。
一切本该如此吗?硅谷华裔从未放弃过自我反思、试图寻找突破口。而在未来五年,这个时机即将到来——随着亚洲崛起,具有中美两国文化技术背景的华裔人才有了自己的独特优势;正在到来的AI时代里,中国力量同样令人不可小觑。这两个方面的进步,分别从地域和技术层面为华裔在职场实现突破提供了契机。
在契机面前,我们又应该怎样把握呢?有什么好的方法能帮助华人克服一直在我们面前的拦路石,更好地利用这两个契机呢?
记者在4月初参加了首届面向硅谷亚裔职场发展大会 COMPASS2018。这次大会由AI职场平台Leap.ai主办,40多位各大公司的高管作为嘉宾出场,1500张门票早早售磬,在硅谷当地产生了巨大影响。
会后,记者采访了数十位与会亚裔高管嘉宾并梳理了他们的观点与经验,涵盖时代背景、AI崛起、职场软实力等多个方面,希望能帮助华裔读者全方位理解华裔的机会所在,并把握未来五年这一打破职场天花板的空前机遇。
地利天时的机遇:亚洲崛起和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
“亚洲有用户,有用户就有大把机会!” Google购物部门产品总监 Surojit Chatterjee在刚刚举办的COMPASS2018上表示,相比成熟定型的美国市场,亚洲的市场潜力仍然巨大。
硅谷每家公司都不愿意也绝不可能放弃如此大的一块蛋糕:苹果在日本设立其在亚洲最大的AI产品研发中心;谷歌在新加坡、台湾接连投建数据中心,并计划在北京设立AI技术研究中心;Netflix在印度、新加坡开设办公室并投资,并持续加大投资和建设的力度。各大独角兽创业公司,如WeWork、Airbnb、Evernote也早早把亚洲市场的布局提到议程之上,作为战略布局来对待。
这对于在硅谷发展的华裔而言,是重大利好。亚洲市场的重要程度上升,也意味着增大对拥有跨文化背景人才的需求。
除此之外,对亚洲文化与市场的解读能力也会华裔带来独特的创业机遇。
以这两年兴起的移动支付浪潮为例,使用NFC技术的美国系移动支付发展缓慢,仍在混战中,Google刚宣布合并旗下的Google Wallet和Android Pay,决意与ApplePay再战三百回合。
反观中国,以微信支付、支付宝为代表的中国移动支付体系已经迅速完成了对中国市场的普及和抢滩登陆——2017年,中国的移动支付市场规模有9万亿美元,几乎是美国市场的90倍。
与此同时,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数量庞大、消费力惊人的中国游客群体让中国系移动支付迎来了出海的机会。
“中国、印度的移动支付比美国先进很多,在美国却鲜少有人意识到这一点,”Chuck Huang说道。他创立的CITCON通过与微信支付、支付宝合作,同时打通美国市场的商户端平台,在美国提供移动支付服务。
ChuckHuang认为,正是自己的华裔身份帮助自己发掘了移动支付领域的市场空白。“我们作为华裔能直观地感受到亚洲的发展速度,并把自己在亚洲得到的体会与观点带回美国,在美国市场开启新视角。”
从技术层面上来看,人工智能在其历史上的第三次蓬勃发展,也在助推华裔走向更主流的技术管理和领军人物位置,这是天时。
2016年以来,AI已成为全世界风险投资资金最青睐的赛道之一。迄今为止,全球风险投资已经有超过320亿美金进入了这个领域,驱动超过2000家AI领域的创业公司在底层技术、机器学习平台及应用等方面进行创新。
“当前全球科技产业有数以百万计的AI相关岗位虚位以待。而华裔群体,无疑具有填补这个空缺的巨大潜力。” Leap.ai联合创始人、COMPASS2018主办者的Yunkai Zhou表示。他与另一位创始人刘友忠(Richard Liu)此前都在Google担任高管和工程项目中的要职,正是因为希望能帮助在科技职场人士、尤其是华裔,在硅谷职场中找到整个群体的上升通道,才搭建了Leap.ai这个AI驱动的职场平台。
他的判断有着坚实的数据支撑。在华裔中,有着大量优质的AI学术人才。美国白宫2015年发布的《国家人工智能研究与发展策略规划》显示,华人在深度学习领域的SCI论文数量已经超过美国人。
如果能够进一步完善学术界到工业界的对接,华裔在AI领域的优势地位将更加明显。
在AI工业界,已经有不少华人取得了顶尖成就。曾任百度首席科学家的顶级AI学者吴恩达、Google Cloud的负责人李飞飞、微软研究院负责人沈向阳都是各自领域的领军人物。
Leap.ai联合创始人RichardLiu表示,“这些已经在AI领域打出名堂的华人创造了良好口碑,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后来者进入这一领域,并实现职场突破。年轻华裔也应该看到这个领域的良好发展趋势,大胆乘势而上、填补空缺。”
COMPASS2018主办者、Leap.ai联合创始人Richard Liu
长久以来,在华裔留学生中,STEM专业占主流,尤其是数据科学、AI、CS、机器学习等相关专业。“这些与AI技术紧密相关的专业塑造了华裔学生过硬的技术功底,这能帮助他们迅速适应AI时代、有所建树。”LinkedIn数据分析主管MikeLi说道。
另一方面,在科技巨头之外,AI技术的发展也将给硅谷华裔带来更多的创业机会。
“随着AI技术的繁盛,它的辐射广度和深度将日益增加。科技巨头们或许在某些AI议题上有所侧重,但不可能在每个领域都‘只手遮天’。对希望在AI领域创业的华裔们来说,机会只会越来越多,唯待细心发掘。”Snapchat高级工程总监Rong Yan表示。
清源创投合伙人、在AI投资领域有着丰富经验的Xuhui Shao也认同这一观点。人类有避免风险的本能,不乐意将所有数据集中于一处储存管理,这意味着AI技术将进一步细分发展,“本身就是一个数据去中心化的过程”。
美国市场研究机构Technavio曾指出,未来五年可能是AI技术的“黄金五年”。在这波浪潮里,作为对这项技术有着深刻了解和储备的硅谷华裔们,应该准备好冲破种种桎梏,抓住机遇,走向浪潮之巅。
抓住机遇第一步,扫除绊脚石:语言能力不是障碍,要说对方听得懂的话
过去,硅谷华裔身上时常打着“沟通能力不足”的标签。
面对沟通问题时,许多华裔的第一反应是,“我用的不是自己的母语,有时候想讲也讲不清楚。”有了这样的心理负担,许多华裔缺乏自信、张不开口,不敢参与工作中的讨论,工作之余也不参与到同事的日常交流之中,越发印证了外界对华裔沉默寡言、埋头工作、不善交流的刻板印象。
在COMPASS大会中,记者发现,新一代技术移民身上,语言的问题和印记已经越来越淡,许多台下观众参与提问和交流时的语言,都已经相当流利和自然。
然而,硅谷亚裔在职场沟通上遭遇的障碍,非语言本身,很可能源于对职场沟通的理解偏差,是技巧和经验的不足。
Leap.ai联合创始人Richard Liu“现身说法”,来纠正硅谷华裔中存在的此类“自我桎梏”。
他出身中国四川,说英语时带着强烈的“四川风味”。为此,初入职场时,他也曾羞于在大会上发言。随着职场历练,以及在他的经理Claire Johnson 的引导下,他认识到,英语的发音问题是他自己“强加给自己的一道心理障碍”。英语口音与语法的瑕疵,对交流有效性的影响着实有限。
突破心理关卡后,他开始敢于大胆与人交流。时至今日,他的“四川英语”风格一点不减,但这却并未影响他在Google一路向前,坐上总监位子。创业至今,他大胆自信地用英文演讲,时而还会接受美国媒体的采访和报道。
在COMPASS大会上,他毫无羞怯地用英语同年轻华裔们分享自己心路历程:标准的口音会给华裔在职场带来更多自信,但这份自信也同样可以通过别的方式练就。“在合适的时间、地点,对合适的人讲出具有质量的内容,才是最成功的沟通交流。”Richard Liu说。
有关职场沟通,Pinterest 高级副总裁、工程总负责Li Fan的故事令人更深刻地理解,正确的沟通到底是什么。
Pinterest 高级副总裁、工程总负责LiFan
LiFan就职于百度时,直接对百度总裁李彦宏汇报。用母语汇报工作,Li Fan感到相当轻松自如。
在她准备第一次向李彦宏汇报工作前,她先向自己部门的副总裁汇报作为预演。没想到,她自己信心满满的汇报方案,竟被副总裁一口否决。
部门副总裁告诉Li Fan,她的汇报方案中使用了太多晦涩的技术术语,缺少沟通策略和技巧,如果李彦宏听了,肯定不会为此感到兴奋。Li Fan备受打击,但也因此获得启发——职场中的沟通交流能力远非局限于语言本身,如果缺少沟通的艺术,即便使用母语流利沟通,一样无法获得认同。
她用自己的故事告诉硅谷华裔,在职场中最怕自说自话,要学会分析什么是“听众想听的”,更要讲听众“听得懂的”。
抓住机遇第二步:跳出从属思维模式,向上管理和发挥主动性
除了交流技巧以外,硅谷华裔所普遍欠缺的另一项“软实力”是“向上管理”(Managing Up)的能力及意识。
所谓“向上管理”,即是下属对于领导的“管理”。习惯“敬老尊贤”、认为“以下犯上”是职场大忌的华裔,大多很难快速接受“向上管理”这一理念。但在硅谷职场,“向上管理”却是一项人人应该具备的工作能力。
很多硅谷华裔在工作中都遇见过这样的场景:自己努力工作,老板却似乎视而不见;那个其他族裔的同事做的似乎不如自己多,但时常跑去找上级“求机遇”、“要帮助”,结果偏偏成了上级眼中的可塑之才。
不少华裔会说这是“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甚至很多时候认为那是“拍马奉承”不屑于与之为伍。但这其实源自于华裔对于“向上管理”这一概念的不熟悉,也没有足够认知,更不知道该怎么做。
前猎豹CTO、MemVerge创始人及总裁Charles Fan幽默地表示,华裔其实天生有“向上管理”的本能,因为我们从小就得学习怎么“管理”固执的亚洲家长,到职场上只不过是需要换个“向上管理”的对象。
“向上管理”包括三个递进阶段:
1、同上级明确交流工作任务、明晰上级的内心所想和管理上级的预期并且
2、在项目发展不如预期时,向上级寻求资源帮助
3、“求奖励”,寻找升职、加薪
因此,“向上管理”不是“套近乎”和一味顺从的“跪舔”,而是一门下级在不逾矩的前提之下、在合理范围内对领导“发号施令”,从而实现提升公司运转效率、使资源利用率最大化、进而帮助自己职场成功的关键技能。
在鼓励自下至上反馈意见的硅谷职场,亚裔应该抛弃固有观念,将老板、上级视作自己的资源,并同之建立“平级关系”(peer-levelrelationship)。
平级关系并不意味着要跟老板“称兄道弟”。Intel技术销售部门总监Dawei Feng强调,员工不见得要和老板成为朋友,但起码要和他建立平等的沟通机制。能讲一口流利中文的清源创投合伙人Eric Rosenblum也认为,华裔不应对自己的身份感到自卑或有所保留。在公司里不应该有国籍分别,员工和老板的共同身份就是“努力一起把事情做好的人”。
另外一项在硅谷职场尤其被看重的特质是积极主动,这也是华裔较为不熟悉和不知道该如何做的领域,因为我们从小的教育模式更倾向于“听从”和把自己的分内事完成好。
宫力(Li Gong)作为前Mozilla的主席及COO,从公司高层的视角上为大家指出为什么这一潜质,尤其被硅谷的公司看重。
“科技公司越来越大,外界变化也越来越快,传统的由上至下模式不再适用。一个领导人不可能顾及到那么多部门和变化。公司很自然就会转向由下至上的管理方式。”
大多数老板手中掌握的资源和信息都远多于下级员工,思考层级也与下级员工不同,难以事无巨细地替他们打算和分配。如果员工能有这种主动性,关注创新和变化,承担起沟通任务、明确告知老板如何安排自己的工作,并主动从老板处要求资源和支持帮助,这样老板反而节省精力,能思考整个团队的大方向,提高整体效率。
印度裔谷歌工程部门资深总监Chandu Thota便表示,相比升职和加薪,“管理”上层所带来的锻炼和成长更为重要。
在“向上管理”的过程中,员工往往要站在上层的立场上进行思考,因此很可能开启平时难以触及的视角,并为今后的进步打好基础。他说,“或许你在‘向上管理’过程中获得的经验不会在当下作为即刻的回报出现,但在未来的发展之中,或许是下一份工作,也可能是你的创业过程中,一定能体会到好处。”
Intel销售总监Dawei Feng大方分享了自己寻求升职的经验。
他坦承,并没有通用的升职加薪公式。但可以肯定的是,每年的业绩考核窗口是提出相关要求的最佳时机,“要制定详细的计划,向你的领导展现你的才能和潜质,并坦承提出你的诉求。”
但是,晋升路漫漫,Charles Fan指出,不要指望今天跑到老板办公室“向上管理”一番,明天就能拿到升职机会。纵使没能晋升,也要积极沟通、询问原因,为下次做得更好做准备。
更重要的是,他补充道,“向上管理”不能太功利,用的太勤快反而适得其反。他自己就曾有个下属,在每个一对一交流的机会都会和他提出涨薪、升职的要求。到后来,Charles Fan干脆懒得再安排和这个下属见面了。
假如说在硅谷职场,硬实力决定职场下限,那么软实力则决定职场、乃至整个职业生涯上限。
是金子总会发光,发扬积极主动精神,学会“向上管理”,华裔才能更频繁地进入上级视野,让这光芒早日为人称道。
抓住机遇第三步:向印度裔取经,机遇在创新和勇气中
在硅谷,华裔与印度裔的关系可以用“既生瑜,何生亮”来形容。两个族裔技术实力不相上下,但在硅谷的地位和话语权的差别,却常令硅谷华裔愤愤不平。
印度裔在硅谷的崛起,至少可溯源到上个世纪80年代。1982年,Vinod Khosla创立了Sun Microsystems。这家公司带来了Java编程语言、Solaris操作系统等对硅谷乃至世界极为重要的产品。如今,印度裔科技公司创始人人数在美国超过了英国、中国和日本三个族裔的总和。
在COMPASS 2018 大会上,有一位印度裔演讲嘉宾Rajat Monga,他和Jeff Dean 在Google 内部创建了TensorFlow这个目前在机器学习领域内绕不开的开源框架,成为了Google 在AI领域发展的重要基石。
与之相对,华裔工程师数量庞大,科技公司创始人及高管的数量,却比印度裔逊色不少。
这之间的差距在哪?
答案可能就在于创新与勇气。
Leap.ai的Richard Liu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直言,“硅谷华人敢于冒险的太少了!”在Richard看来,寻求职场发展的捷径是加入那些高速发展的公司,并与之一起成长;就算在企业内部,勇于承担风险、推动创新也是一个重要特质。然而太多亚裔、特别是华裔年轻人挤破头想进入互联网巨头,只为求得一份安稳的工作,进入职场后懈怠得也太早了。
在Facebook工程副总裁Ning Li看来,这个道理非常简单——“只有不断创新、掌握新的技能,才有机会解决更新、更重要的问题。不然的话,就永远只能用重复的技能解决重复的问题。这样怎么可能实现职业发展的飞跃呢?”
2009年,她在IBM研究中心已经工作了七年,还是一家创业公司的Facebook找到她,那时她已经工作和生活都进入相当稳定的阶段。
她说:“我完全是出于强烈的好奇心,想知道在这么大规模的业务之下,他们是如何解决系统框架问题的?我也很想去试试,这过程肯定能帮我学到很多。”这种强烈的好奇心和学习欲望,带她在九年前坐上了Facebook这艘火箭,如今,她是Facebook的第一位女性工程副总裁。
时至今日,她依然坚持每六个月学习、锻炼一到两项对工作有益的新技能,并以此为挑选新项目的标准。
企业内部的机遇常蕴藏在风险与挑战中,而创新往往是抵达成功彼岸的终南捷径。云计算平台VMware的SVP和存储业务总经理、在硅谷技术圈声名斐然的Yanbing Li的经历正说明了这一点。
云计算平台VMwareSVP和存储业务总经理Yanbing Li
她作风雷厉风行,敢做他人不敢为之事——在部门创始之初,VMware是传统数据存储巨头EMC旗下的子公司。彼时,由于Yanbing Li及其团队的革新步伐太大,以至于作为子公司的VMware和自家上层EMC的经营甚至产生冲突。VMware 存储业务每产生1美元的收益,EMC要为之承受9美元的损失。取消VMware存储业务的议题一度被EMC提上了日程。
然而,Yanbing Li力排众议,为VMware 存储业务赢得了生存的机会。她为这一业务制定了一套有效的销售模式,并花费大量时间精力找准产品的市场受众。
后来的故事令人慨叹——EMC经营不善,被Dell收购;但VMware却作为EMC的明星产品,被新东家视作掌上明珠。如今,Yanbing 负责的存储产品成为了整个Dell采用的基础存储系统。
有了创新的决心,还得有无惧的勇气。
互联网泡沫破裂后,前Cisco副总裁、现Ascend执行顾问DenisePeck发现自己所在的营销部门预算大幅被裁,面对冷淡的市场,自己能做的事情很少,希望能趁此机会转到公司的IT部门,在市场冷淡期熟悉一下过去自己面对的客户日常所做的工作。
前Cisco副总裁、现Ascend执行顾问Denise Peck
公司时任的CIO对此很犹豫,最后她的选项是一个“全公司上下都觉得注定会失败的项目”,需要重新搭建公司内部网的底层架构,涉及的内部群组多达80个,还要协调在印度和北美本土的两地团队。
她说,好,我去。
十个月,通过真正了解内部需求,寻找合适人才,她这个之前没有接触过的IT领域的“外行”成功让这个项目“起死回生”。
“其实我们本来就完全明白,你没有任何IT行业的背景,但我们需要的其实是领导力,这正是你拥有的东西,也是你在过去这十个月里展现出来的东西。”在项目启动的庆功宴上,她的上司对她说了这番令她印象深刻的话。
这个故事和驱动她前行的其他人生经历一起,启发她提出了一个职场进阶框架——ACE。
“A”指的是“Aspire tomore”,永远对你自己有更多的期待;
“C”指的是“Commit togrowth”,努力成长,就算这过程中有阵痛;
“E”则指代“Engagementwith passion”,全情投入,为自己,也为团队。
“你必须把自己抛出去,抛出去面对那些你不熟悉的领域,要审慎思考、然而同时敢于冒险。”
在她看来,在这个走出舒适区、一次次把自己抛出去面对挑战的过程中学到的那些“influence skills”,就是职场晋阶的关键。
这样的勇气从何而来呢?Denise的观点在于鼓励人们向内寻找自己真正的源动力,而Ted演讲者蒋甲的“100 Days Rejection Therapy”则是一个主动锤炼自己精神世界的行动。
通过100天主动寻求拒绝的尝试,他试过直接向陌生人借100美元、要求去陌生人家后院种花、询问能否在汉堡店“免费续杯”汉堡……最终成功地克服了自己的恐惧,并由此找到了人生的新思路。
“在被拒绝这么多次之后,我发现了一件事情。那些改变世界的人——马丁·路德·金、甘地、曼德拉、甚至耶稣基督,他们最初都是被强烈拒绝过的,但他们没有让拒绝本身定义他们,而是让被拒绝之后自己的反应定义了自己。”
他分享自己经历的Ted视频是2017年被浏览最多的TED Talk之一,已经有超过400万人看过,面对这些硅谷职场人,他最后留下的话是:“Just Ask”(去问就好了)。没有开始的勇气,也许很多伟大的公司根本不会开始,杰出的学校无人搭建,传世的杰作也不会被创造。
终章:在“传帮带”中提升华人话语权
三十多年前,第一代成功的硅谷印度创业家,就已经意识到外来移民在美国发展的难处和障碍,开始毫无保留地帮助前来追随的印度同乡。
经过几代印度企业家们的努力,他们已经在硅谷创造出了一个良性发展的印度圈生态,包括引荐人脉、设立天使投资,专门帮助初来乍到的印度创业者。“这是靠第一代印度移民非常有意识的努力才争取得来的地位”,《印度经济时报》的一篇文章中说道。
与之相对,长时间以来,硅谷流传着一个这样的说法——“印裔互相团结扶持,华裔间却举嫌避亲”。
事实上,华裔第一代技术移民也在贯彻和印度裔一样的理念和做法,形成生态和系统地去帮助硅谷新一代。如前面提到的、关注亚裔整个社群领导力的组织Ascend Leadership,就是由北美早期的成功亚裔企业家共同出力形成的非盈利组织,类似的还有Asia Society。由清华校友会和清华企业家协会发起的领航计划,也成为帮助华人发展的有力的尝试。
于职场发展这一议题上,印度裔有着历史悠久的TIE大会,无数年轻印裔从中获得宝贵的职场经验,并实现职场突破。印裔间基于传统师徒文化形成情感纽带十分坚韧,也由此在硅谷创造气候,而华人在这一方面也正在迎头赶上。在刚刚结束的COMPASS2018上,硅谷华裔社群的经验分享、观点激荡,未来华裔在硅谷职场上的关系网络和知识经验的“传帮带”也很可能逐步实现。
这届大会今年首次举办,有超过40名硅谷华裔高管主动响应和积极参与。主办人Richard Liu表示,正是这些已经成功的亚裔高管的乐于与后来人分享经验的热情,激励了自己花时间功夫来组织COMPASS,活动的成功也鼓舞了团队将COMPASS继续做大做强。而今年大会上观众的热烈反应,也证明了硅谷华裔确实对于这类高效、有质量的职场对话平台充满渴求。
负责Google近90%收入的Ads & Commerce印度裔高级副总裁Sridhar Ramaswamy 在他的开场致辞中多次点出,“我们今天能坐在这里,是一种无上的荣幸,因为一路上很多人都帮过我们。”
他除了提醒大家要找到自己真正有热情的领域,在工作中尽可能地去享受工作外,更着力于提醒大家要提携后人、互相帮忙,从小事做起。
“我之所以能有今天这样的职位,是因为很多前辈相信我。”他说,“他们在我身上看见了我自己都还没看见的东西。比如Jeff Huber (编者注,Jeff Huber 是前谷歌资深副总裁,史上最快独角兽、首轮融资10亿美金的Grail 创始人及首任CEO)以及“Coach Bill” (编者注,Bill Campbell,硅谷非常著名的高管“教练”,以帮助苹果和谷歌创始人著称,深受乔布斯和佩奇的私人信任),他们在很早期的时候就对我报以特别的信任。这样的信任让我有机会去尝试,去成长。这反过来也让我感到责任,去帮助年轻的一代。“
除此之外,Richard Liu表示,做这件事情不仅是一年一次的,而要形成规模和产生效应,必须是长期的、并且是提供产品化的解决方案。今年4月,Leap 旗下的产品 Leap Advisor(https://leap.ai/advisor) 正式上线,针对每个人在职场上遇到的具体挑战,系统免费安排更有经验的导师进行1:1的指导;同时,也提供机会让每个人在自己更有经验的领域去帮助其他人。在“受助,互助,助人”的宗旨下,依靠平台开启“传帮带”的新模式,方便每个人为华裔在硅谷取得更大成就贡献自己的力量。
如文中所提到的,未来五年,是中国崛起的关键期、AI技术发展的“黄金五年”,而这五年,也很可能将成为硅谷华裔打破现有僵局、冲出壁垒的难得机遇。愿越来越多的华裔年轻人在此间把握机会,携手努力,一举打破那层看不见的天花板,让华裔面孔更多地出现在硅谷乃至世界的高层位置,赢取话语权。
“我自己是相信命运的人,但是我更相信,硅谷华裔们可以通过严谨规划和全情投入来改变职场命运。”DenisePeck在她的演讲中说道,她握紧拳头,“It is our moment!”
本文来源投资界,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1804/43058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