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子弹短信的逻辑,我不懂

针对微信的缺点,在垂直领域确实可能会切下来一块蛋糕,比如一直被诟病的微信群,现在做社群做粉丝的,都跑去知识星球和小密圈了,但这些市场天花板都太低
2018-08-30 15:49 · 微信公众号:猎云网 房丽强

  到底是没想好,还是没想到?大批的用户好奇的下载后,不知所措。而实际上,不知所措的不只用户,还有子弹短信。

上线7天就准备把中间的资讯流主菜单去掉;

偏办公 or 社交,后面要看用户的反馈做调整;

在粉丝的建议下匆匆忙忙上线了一个简陋的使用介绍视频;

子弹短信的应用程序bug一堆,新版本近乎一天一更;

  子弹短信开发团队快如科技联合创始人郝浠杰,接受媒体采访时首次对外阐述了子弹短信的定位和未来发展:我们一开始的想法更多来自于 Slack 这款沟通工具,它具有良好的办公属性,而不是企业微信,那种企业内部树状架构组织的功能我们不会做。至于之后会带来更多办公属性还是社交属性的功能,需要看我们的用户反馈,我们会根据这些反馈做一些微调,但大方向目前还是不会变的。

  罗永浩解释子弹短信的定位是:

没有挑战微信,只是做一个在意沟通效率的人群的细分领域而已。

  你是做熟人社交,还是做办公协作工具?还是锤友的陌生人社交?

  对于子弹短信来说,做办公协作软件还是社交,都可以,但你有义务告诉用户,这两个你到底想做哪个。现在是子弹短信不主动,用户也无从下手,子弹短信就是一个僵尸APP。

  做一款像Slack的办公沟通工具,这是郝浠杰的“初心”,也是其坚持的不会改变的大方向。郝浠杰希望能把聊天、邮件、待办事项、文档、网盘、投票等都打通。

  办公协作工具是个慢活儿,重活儿。钉钉、企业微信两家做了这么多年,也没见做出一个真正让用户满意的产品。现在的子弹短信,只有聊天功能和一堆炫丽的*,而甚至一个文档、网盘功能都没上,不好意思你说你做办公协作工具用户不太理解,要按这个逻辑《*荣耀》也说自己是办公协作工具,完全没毛病。

  不能怪大家把子弹短信当社交工具,名字叫短信,首屏是聊天页面,不是社交是什么?

  都说子弹短信好用,体验超级棒。大批新人被吸引下载注册,还是有一部分人相当认可的,“用户体验很好,很方便,就是没好友” 。

  子弹短信披着一副社交工具的皮囊,拉拢了一大批用户,却没有任何有效的措施让用户去增加好友,让用户去“撩起来”。很多人在朋友圈发现了几个好友,加个子弹好友,只会怯怯的发一句“测试”。

  先圈用户后开发,老罗可以的,重新定义社交软件设计开发。

一、子弹短信,横空出世

人们总是乐于看弱小的人打败巨人的故事,充满戏剧性。但现实是,巨人可以不费吹灰之力打败10个、100个、1000个弱小的人,而弱小的人如果想要打败巨人,*的办法就是找到巨人致命的弱点,而且机会只有一次。子弹短信找到了微信的致命弱点了吗?可能没有。

  突然间朋友圈都在发一张子弹短信的二维码,弱弱的外加一句“试一下,好用吗?”。

  一天100多万的下载, 上线七天就完成1.5亿融资,颠覆微信的论调都出来了。当创业者们还在吭哧吭哧做着产品冷启动,一两年都攒不下来百万用户的时候,老罗的一场发布会就把子弹短信带火了,搁谁能不眼红。

  罗永浩都有点飘,子弹短信太“顺利”了,想起锤子的融资比上天还难,他心酸。

  毕竟用户试用软件不花钱,要是买锤子手机,就得斟酌斟酌了。推销下载量,比销量容易多了,很适合老罗。

  子弹短信的疯狂,伴随着的是口碑的两极分化。

  盛赞者有之。子弹短信让人耳目一新,语音+文字的展现形式,貌似很多人终于找到脱离微信的救星。“太方便了!”、“懂用户,深谙产品之道”“痛点”,褒奖之音如潮袭来。

  老罗自诩乔布斯,做产品非常用心。一个便签功能,所有的手机厂商这么一个不怎么care的软件,锤子便签硬是做的有声有色。做锤子手机这几年,老罗没少“重新定义”产品,一步、大爆炸,细腻的人性体现的淋漓尽致,产品一次比一次炫丽。

  贬骂者也毫不留情。垃圾,界面丑,注册不了,子弹短信有收费,没有好友不实用,又吹牛。

  微信也曾经经历过这样的困境。2011年微信出生,那还是一个大家聊天用着光屁股QQ秀的年代。App Store上微信7年前的评论,齐刷刷的一星,一边倒的“丑”、“差”。

  这些年微信没少受民间产品经理的指指点点:为什么不能设置特别好友提示,为什么群里不能禁言,为什么语音不能拖动进度条。

  罗永浩显然听到了这些抱怨,子弹短信的语音可以拖动进度,赢得了一片好评。

  社交这块蛋糕,腾讯牢牢把持了近20年。中国互联网最早的一代人现在都老了,也没看到即时通讯领域掀起多大的涟漪。微信7年了,作为一款“微信≈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全民软件,即便张小龙再克制,再如何不打扰用户,也始终众口难调。微信老了,用户审美疲劳了。

二、应该为子弹短信鼓个掌吗?

  很多人在等着看热闹,微信什么时候上线语音+文字?会不会抄子弹短信的语音进度条?

  子弹短信相比于微信,比较直观的有2个亮点。

  1、语音+文字的展现形式;语音进度条可以自由拖动;

  2、对话列表内容展开,可以直接回复。

  新奇感冲击过去后,我们不妨重新思考下这三个亮点。

  1、语音+文字的展现形式

  微信语音消息曾经是区别于QQ的标志。语音功能在2.0版本上线后给微信带来了一波增长。其实,微信早已支持文字,语音,语音输入,语音消息转文字,多场景下的消息读取,但用户似乎依然并不买账。

  如今这个痛点到底让用户有多痛?不如换个角度来想,纯语音真的不好吗?直接看到文字就是高效吗?

  对于一款超过10亿用户的产品,重口难调几乎可以解释微信的一切变动。但如果说什么办法最有效?那就是往最根本、接近自然的角度去调整。

  《请不要给我发语音》多次刷屏,“发语音很讨厌”几乎成了精英们被洗脑的共识。但事实是这样吗?

  相比于冷冰冰的文字,语音对话,其实是更接近自然的沟通方式,也能更好地体现对话的温度、语气、态度。

  对于微信这样的平台,除了文化程度的不同外,我们要扮演形形色色的角色,有同事、合作伙伴、父母、妻儿、朋友,真的是一句别给我发语音就能解决的吗?

  人们对于语音的厌恶,大多是特定场合下的糟糕印象。听100条语音可能也没感觉,但是有一次被恶心到就让人印象深刻。大多数人不喜欢听语音,只是被某些糟糕的场景恶心到了。

  用户可以在不同的场景使用不同的功能,没有必要强行给用户组合。

  即使在所谓的工作场景,发语音的概率又有多高呢?另外,识别率的有待提升,工作场景下,这个准确率能保证你不去再听遍语音吗?相比语音+文字,倒是认为语音进度条可行度更高。(语音进度条的设计,从产品角度来看,没有任何问题,至于如何决策,为何被提及的声音那么多还没有改,微信倒是可以参考语音被二次播放的频率等数据做参考)

  2、对话列表内容展开,可以直接回复

  未读消息展开首屏占比太高了,这个本身设计逻辑上就值得怀疑。

  可以直接回复消息,如果消息过长,还是要点进去看。不知道用的时间长了用户会不会又发现个痛点?

  张小龙信奉的极简,就是不强加自己的意愿于用户。子弹短信里有个功能叫待办消息,这也算是区别于微信的一个亮点,但是微信有没有这个功能,有!微信上线*天就用,那就是红点,你不点,就一直是待办。

  打通熟人社交链接,但是非常私密的熟人社交真的存在吗?用户真的都愿意展示真实的自己吗?换个软件你就和你“闺蜜”推心置腹了?你就会每天和你爸妈很“耐烦”聊家常了?

  大多数人对微信的抱怨,基本上可以用两句话来解决:“卸载微信,改用电话”、“用回QQ”。

  老罗的产品逻辑和正常人不一样。为了体现“熟人”社交的理念,不仅有个“这是谁来着?”的新奇功能,头像还强制保留历史头像。

  可怜多少人的子弹短信头像,成了车祸现场。子弹短信默认保留历史头像,很多人随意设置的历史头像,成了子弹短信糟糕的初体验。

  惊艳和美,是老罗的产品追求理念,酷炫的产品设计总是让人耳目一新,但是在之后的使用让用户手忙脚乱。

  很多人看到了子弹短信的亮点,但不能就此来反驳微信。这些远远达不到和微信直接竞争的能力。绝大多数用户还处在新鲜期,甚至还没有真正的使用多久。

  新鲜期的时候觉得这些都好,长久用下去就不一定了。张小龙几乎严苛的自制,多年打磨,已经让微信相对处在一个大多数人比较舒服的状态。如果一个产品不是烂到让人忍无可忍,功能的优化给人迁移的动力还是小了些,何况是社交这种用户惯性非常大的产品,何况是微信。

  另外,这些还只是子弹短信的亮点,微信发展到现在,所承载已经远远超出了一款即时通讯软件。微信缔造的内容生态、支付生态、小程序生态、生活服务生态,这些是其更高的壁垒,这些方面,子弹短信还没入门。而这些,其实才是一个社交产品更深层次的用户价值实现。

  做一款IM软件底层的要求很高。市面上绝大多数IM软件做的并不好,卡顿感非常的强烈,更不必提当用户量很大的时候,底层架构的设计和服务器要求是非常高的。目前体验的子弹短信,流畅度还欠缺,语音的声音失真度也很大,消息的发送速度也能感受到并非很快(微信消息发送和接收速度几乎难以撼动)。

三、QQ和微信对子弹短信的启示

  中国互联网即时通讯史上有没有产品颠覆的经验可以借鉴?有,但是很遗憾,只有一次,而且还是QQ时代到微信时代,腾讯自家的两款产品替换。

  很多人把微信的成功归于腾讯QQ巨大流量的喂养。微信可能百口莫辩,就像说王思聪白手起家谁也不信。但腾讯喂流量的产品也有夭折的不是?

  社交如果只是喂流量就能启动,那微博、抖音都可以迅速引导产生巨大的下载量,百度也可以,甚至旅行的蛙加个聊天功能努力一把也能冲个社交榜。阿里做了那么多年的社交无功而返,可见社交不是烧钱喂流量就能成的,派派、钉钉、脉脉不都还补贴发过钱吗?

  巨头做社交,启动不是问题,能留下用户才是关键。微信自身从小到壮大,有哪些自身的逻辑?

  1、用户迁移大势

  QQ到微信,是PC时代到移动时代的大趋势下带来的变化。

  PC向移动互联网迁移,这是一段明星企业倒闭、巨头转型、机会频出的时期。用户设备的迁移,底层技术的革新和应用,造就了新的用户红利期。

  众多明星产品的倒下,巨头在这一段时期的焦虑,都印证着巨头也并非铁板一块。

  这本身就是一个新产品崛起的不遇良机。QQ身上明显的PC时代印记和微信强烈的移动互联网特性,也是后来这两个产品慢慢衰退和迅速崛起的根本原因。

  底层的技术变革,引发商业形态的变化。对比之下,子弹短信其实并没有这样一个大的环境。在当前技术形态、网络媒介没有大的变动下,机会不会特别大。

  2、新产品启动

  微信也曾经历了初期的启动不利,直到3.0版本上线,摇一摇、漂流瓶还有附近的人上线,微信才迎来了大的爆发。

  子弹短信的启动,大多是靠着罗永浩的带动,再加上大家的新奇感。

  视频也好,电商也好,任何一个新产品,现在都避免不了到朋友圈攫取流量。朋友圈的子弹短信二维码,更多的是一个标识,并没有很方便直接的转化为用户,添加依然麻烦,并非好的引流方式。

  通讯录导入在电话短信时代是主流,是一个快速拉拢熟人的有效办法,这也是微信早期导流方法之一。

  但如今的通信录的导入,这已经是上一个时代的玩法了。不同于微信启动时那个电话短信的时代,现在熟人都是加微信,不熟的人才打电话,通讯录导流效果大不如从前。再加上用户隐私的意识越来越重,很多人在允许读取通讯录权限时,也变得谨慎。很多人反映下载了软件没好友,也侧面反映了通讯录导入并不是很成功。

  3、留住用户

  张小龙说,好的产品要让用户用完即走。但实际情况是,微信这几年做的事情,都是想尽一切办法留住用户。

  微信对用户的捆绑是有多深,有微信用户对子弹短信的看法是,“能支付吗?”

  从语音消息、离线消息、附近的人、漂流瓶、摇一摇、朋友圈、公众号、视频、微信电话本、摇一摇搜歌、微信支付、微信红包。微信在想尽一切办法的给你新鲜的玩意,在想尽一切办法吸引注意力和消耗时间。这些都是子弹短信目前没有触及的。

  很多人觉得微信太过臃肿,这其实不是微信这个应用程序的错。微信的臃肿,正是你生活的臃肿,太多的好友,过多的群。子弹短信即使取代了微信,也会成为下一个微信,你现在感受到的微信的臃肿和打扰丝毫不会减少。换了个马甲,你还是原来的你。

四、社交的下一个机会

  从大家对子弹短信的反响来看,微信应该有危机感,不只来自子弹短信的威胁,更来自于自身的革新。

  针对微信的缺点,在垂直领域确实可能会切下来一块蛋糕,比如一直被诟病的微信群,现在做社群做粉丝的,都跑去知识星球和小密圈了,但这些市场天花板都太低。

  以QQ为鉴,再庞大的巨人,也有衰落的一天。难免不会成为下一个电话、短信。

  虽然知名互联网博主keso评价子弹短信的时候说过:微信臃肿的产品,目前来看正是其体验的保证。但是这套理论对QQ来说也是成立的,早已被成年人抛弃的QQ,不也是太过臃肿吗?那对于现在微信呢?

  移动互联网时代,微信留给其他人的机会不多了,巨人失手的可能性也越来越低。

  但排除这种可能,一个个弱小的人去挑战这个巨人,真的出现那么一次,巨人的致命弱点被击中。这可能需要的是无数个罗永浩的坚持不懈的努力。

  互联网现在有两张通行证,一个是手机号,另一个就是微信号。

  从QQ开始,微信就一直在坚持不懈的努力让自己成为互联网的通行证,使用QQ登陆、使用微信登陆。在给用户提供便利和安全的同时,微信也在不断的加强自己在用户端的粘性。

  在将来甚至不排除微信完全取代手机号码,成为互联网*通行证,微信上线电子身份证后,微信成为人的*ID的速度只会越来越快。

  也许,只有等到以人体生物特征成为下一个通行证的时候,才有可能有机会重洗格局。也只是可能有机会。5G时代真的离我们不远了,谁知道下一代交互,会发生什么有意思的改变呢。

  如果谁能干掉微信,那一定不是另一个微信,而子弹短信恰恰太像低配版的微信了。下一代产品,一定是设备的迁移、技术的革新带来的变化,解决了社交的痛点,而不是解决了微信的某个痛点。

五、给罗永浩鼓个掌,勇气可嘉

  和子弹短信快速的融资一样,才过了7天,除了偶尔会收到“测试”,我的子弹短信已经没有新消息提示了。

  有个朋友知道我关闭了微信消息通知,偶尔会用子弹短信联系。

  无论如何,还是要给罗永浩的子弹短信鼓个掌,但只是为了“勇气可嘉”。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猎云网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