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进博会第三天:“13亿消费者”在场馆

还有更多的外国企业等待着进入中国,有的已经在谈判桌上。
2018-11-08 07:54 · 微信公众号:经济观察报 苏小张

  还有更多的外国企业等待着进入中国,有的已经在谈判桌上。

  11月7日,进博会第三天。上海下起了雨,给展会的疏导工作带来不小压力。但不少参展商的依然冒雨等待进场。

  7.2号和8.2号馆,云集了众多国家的吃食,因此这成了首届进博会*的场馆之一。中国难以估量的消费潜力在这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示。参展人士中,不少都是前来寻觅进口代理权或者经销权的人。现场,有很多人都直接问,能不能现在就买一些。

  在一个阿根廷红酒的展位上,来自河北的石玲正在为她所在贸易公司争取一款尚未进入中国的红酒新品的*代理权,她能用一些英语跟客户交流。她说,*代理权意味着更高的利润。

  邢道臣是这家阿根廷红酒商的中国区负责人,7年前他将这个品牌带入中国市场,他说,中国进口大门肯定会越来越大,进口的政策和通关程序越来越便利。三四年前,他的红酒在中国完成通关需要三到四周,而现在只需要一周。

  消费群体、消费习惯、消费理念等等的变化,吸引了更多国家进入中国市场的同时,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石玲那样的人加入到进口代理生意中来。邢道臣说,他所在的那家阿根廷红酒商在中国市场每年都有超过30%的销售增长。这在别的国家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在日本、澳大利亚、荷兰甚至一些国家公司的展位上一样人流如织,这些外国企业将五颜六色的肉、鱼、奶、酒、甚至茶叶,通过一次展会带到视购物如快感、到处寻找饮食安全感的中国消费者面前,等待接到哪怕1%的中国市场订单。中国市场1%的销量,可能会改变他们一整个国家的某一个产业。

  但中国人用另一种方式征服了外国人。在现场,不少外国展商都向中国客户建议加微信,以方便回头继续沟通。微信等新移动支付的商业普及,让中国消费更方便的买买买,也让更多的外国品牌更方便地进入中国市场。

  民以食为天。进博会上,在管窥了消费升级的同时,中国消费者对内外两种吃食的不同表情,却折射了中国农产品行业的窘境。这其中包含的意味,也许不仅仅只有“吃的安全”那么简单。

  还有更多的外国企业等待着进入中国,有的已经在谈判桌上。

  前阵子,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副会长于露去了趟北欧,那里同行们对中国市场的期待程度,让于露感到震惊。比如冰岛和他们的三文鱼。冰岛90%都是水海产品,他们特别期待进入中国。

  于露说,等冰岛三文鱼的准入协议签订后,中国人就不只是能吃到挪威三文鱼了,还有冰岛三文鱼。

  她判断,未来几年,中国肉类食品进口的增长应该会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个原因是中国的人均GDP在提高,消费水平也在提高,而且年轻一代消费群体愿意尝鲜,他们的消费意识在提高。

  于露说,现在想进入中国市场的国家有很多,比如说巴拿马,今天正在和我们谈牛肉的进口协议,前几天的一次贸工部长会上,巴拿马的贸工部长还在向中国商务部推荐他们的菠萝。

  中国目前的肉类准入国别有31个,其中除了罗马尼亚由于疾病原因被中止外,依然有很多国家在等待着进入中国。随着中国肉类准入国别的推进,那么肉类的进口品种和数量都将会增加。

  进口农产品的增加,对于中国这个农业大国而言,意味着对国内同行企业的压力。于露说,肉类等农产品进口的增加对于国内的农户或者企业来说,一定是挑战和机遇并存。挑战是,进口的可能会更便宜。这是成本的问题。第二个挑战农产品安全健康意识的提高。而机遇在于,更大范围的进口能够给我们带来在食品技术、解决方案等诸多环节的学习与合作经验。这会促进我们国内农产品行业供给侧的改革。

  对于中国进口商而言,也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海关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去年食品农产品进口企业近2万家。现在一些进口食品农产品已经可以下沉到三线城市。

  鼓励进口的政策势头依然不减。今年以来,中国已经四次下调关税,其中两次涉及农产品。于露说,政策会给国外食品农产品公司和进口商更稳定的预期。

  对于期待打开中国市场的外国人而言,这里简直是一个天堂般的市场。中国拥有庞大的消费群体,而中国消费者似乎愿意尝试任何外来的新东西。新一代消费对到生活的积极态度,对于进口商而言更是一个机会。电商则提供好了进一步的便利。

  对于汽车和电子科技产品来说,中国如饥似渴的消费群体和消费理念,简直是一个*的科技消费试验场。

  在进博会2号馆的汽车展区,除了一贯的名车超跑之外,最炫目的莫过于新能源和科技创新带来的全新造车理念了。展馆里甚至摆了一台长了翅膀、据说会飞的汽车。

  人车交互、无人驾驶、智能驾驶、智能交通甚至智能城市,都被汽车—-这个工业和技术的集大成者生动诠释。汽车硬件化、智能化的前景和未来,被浓缩进一台台展示的概念车、发动机、集成系统中。

  两位中国参观者在一个汽车机器人面前,边看边摇头,其中一个说,“自愧不如啊。”

  在食品农产品展馆和汽车展馆,两个不同的场景中,中国令人惊叹的消费潜力和令人“自愧不如”的制造技术能力,都体现出毫不留情地淋漓尽致。

  市场监管者注意到了汽车的改变。

  当天,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认证监管司工业品认证处处长王昆在一场论坛上说,特斯拉软件的价值已经超过整车价值的40%,未来智能汽车,软件价值占比会超过60%。现在汽车已经成了软件的承载硬件了。现在汽车新车申报设计2700多项认证,未来随着汽车的智能化,认证项类会更多。未来对汽车的监管,必然要涉及全生命周期。

  过去几年间,汽车的新趋势,让一些传统车压力倍增,同时却激发了中国众多造车新势力的加入,但表现不一。

  世界汽车工程师联合会主席、清华汽车产业与技术研究院院长赵福全提醒说,未来的汽车产业是技术+产业+生态+资本,缺一不可,现在很多新造车企业上来就围绕着生态,就喊着要做生态,这要是不死反而是奇怪的。所以,现在的造车新势力,都是听起来很热,看起来很乱,做起来很难。

  他说,吉利不能去做百度,百度也不能去做吉利汽车

  他认为,未来的汽车趋势是智能网联汽车,主导者一定是平台类的公司,不过不是BAT,尽管他们一直在努力进来。这个平台一定是基于物联网的平台,而要做物联网平台,一定要有产业背景,没有产业背景只有互联网背景,是不可能做物联网平台的。

  也许正是中国巨大的消费群体、规模庞大的制造基数,才让越来越多的新生力量涌入造车行列。但仅有需求,显然不是抢占市场的*条件。

  赵福全说,汽车3.0时代,*的很有可能会是中国,但是中国能不能抓住机会,就不知道了。

  11月7日的进博会,13亿消费者的概念萦绕在各个展馆的空间里、攀谈间。如果说食品农产品展馆寓意着消费升级,而汽车和智能制造的展馆则意味着产业的升级。

  一边是需求一边是供给。11月7日,在上海进博会展馆——-这个预计日均最高人流量将达到25万、展览面积达30万平方米的地方,13亿消费者,将这里变成了消费尝鲜的海洋、*创新产物的实验场。

  13亿消费者能把握好这个热闹纷繁的天赐良机吗?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经济观察报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本文涉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