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成立6年融资5亿,喜茶离成“中国星巴克”有多远?

有人说,“网红”喜茶逃不开昙花一现的宿命;有人说,“新星”喜茶会是下一个中国星巴克。
2018-12-11 07:18 · 微信公众号:亿欧网 刘春燕


一抹茶香带着它独特的文化印记,飘出了广东江门一条名为“江边里”的小巷,引爆现象级消费的喜茶就此诞生。

成立6年,获5亿融资,开出100多家直营店,曾有人为了买到它不惜排队7小时,一杯单价20元左右的奶茶被黄牛炒到80元。

资本层层加持、大众津津乐道……很多人说,下一个星巴克将会诞生在中国的茶饮界,而喜茶则是其中最有潜力的新星。

“三架马车”拉动网红茶饮

奇怪的是,中国的茶文化由来已久,为何只在近几年新中式茶饮就突然成了“风口”,这其中有何缘由?

首先是可支配收入增多,购买力提升。2018年3月30日,国家发改委发布的《2017年中国居民消费发展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人均GDP已达到8000美元,步入上中等收入国家,已进入服务业全面跃升的阶段。虽然新式茶饮的单价普遍比传统茶饮高出1倍左右,但人们口袋里的钱变多了,对于一杯奶茶的价格波动自然就不会像以前那么敏感。

其次是消费群体和消费观念的转变。现如今,80、90、00后已成为社会的消费主力军,这一代人成长于中国经济快速崛起的时代,与父辈追求物美价廉不同,他们已不再只满足于性价比和“量”的消费,转而更为关注产品的品质,注重生活享受和个性化表达。

消费观念的转变以及新兴消费群体的出现为喜茶这类“网红品牌”的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的土壤。而另一方面,简洁清新的logo、充满设计感的包装、酷炫吸睛的主题店……喜茶也在努力迎合年轻人的口味。

最后是新技术赋予传统茶饮新生机。以喜茶为例,它之所以能够成为现象级消费饮品,社交营销在其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很多消费者在喜茶尚未开到自家门口之时,就对这杯火在朋友圈的奶茶早有耳闻,好奇、新鲜、炫耀的心理需求让很多人甘愿冒雨排队数小时。而社交营销的成功离不开互联网技术的支持。

另一方面,喜茶推出的线上下单功能也依托于微信的小程序平台,还有移动支付、扫码点单……正是各类层出不穷的新技术才让喜茶有了“不出门而被人知千里”的资本。

咖啡和茶的较量

虽然如今的喜茶一路高歌猛进,但要培育出一个星巴克级别的茶饮品牌,还得先看看中式茶饮这块“蛋糕”有多大?

我们先来看看中国茶饮市场的情况。

零售老板内餐研究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整体的茶叶市场在3000亿人民币;中国茶饮消费仍在快速增长。比如在2001到2003年间,中国国内的人均茶消耗量为 0.38千克/年,2011到2013年间就变成了1.04千克/年,平均年增长率为10.89%,保持了很高的增速。

另一方面,据中国行业报告网发布的《2018年中国茶饮料市场现状调研与发展前景预测分析报告》:我国茶饮料产值已占我国茶叶总产值的1/3,并以每年100%至200%的速度递增。随着消费升级和追求健康等因素的影响,这一数字也将被投射到新式茶饮的消费上。

此外,中国茶消费的潜在市场也很庞大。国家茶叶技术体系经济研究室调查数据显示:中国的茶饮消费群体将近5亿人,占总人口的36%,其中城市消费者2.54亿,农村为2.14亿,相比人口总数远未饱和,潜在消费人群还大有人在。

再看一下咖啡在中国市场上的表现。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报告:2015年我国的咖啡消费市场规模在700亿元人民币左右,约占全球市场的0.5%。而我国咖啡消费年增长率在15%左右,2018年这一消费市场规模已超过1000亿人民币,预计2020年中国咖啡市场销售规模将达3000亿元人民币,2025年有望突破一万亿元。

因此,在中国市场上,茶饮的经济体量与咖啡势均力敌,但在茶文化深厚的中国,茶饮的增长空间显然要比咖啡大。所以,在中国出现一个星巴克级别的茶饮品牌的大前提是具备的。

喜茶是不是潜力股

喜茶虽火,但也一直有人心存质疑,雇人排队、饥饿营销、疯狂山寨等负面评价层出不穷。因此,很多人断定喜茶也将会是昙花一现的网红产物,根本无法和星巴克相提并论。

但事实究竟如何?我们来看一下喜茶与星巴克在中国市场上的门店情况。

不难发现,在目前这个阶段,喜茶在门店数量以及覆盖面积上远远不及星巴克在中国的布局,其规模效应和市场份额也与星巴克存在着不小的差距。但是,从单店坪效来看,喜茶要高出星巴克两倍之多。这也意味着,随着时间的推移,喜茶若能在保持这种经营水平的前提下扩张门店数量,进一步覆盖市场,未来确实有可能对星巴克造成一定的竞争压力。

不管是从中式茶饮的市场体量,还是从喜茶目前的经营情况来看,年纪轻轻的喜茶的确具备了成为“中国星巴克”的可能性,我们也期待这颗茶饮界的新星能够在未来散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亿欧网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