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内零售业巨头,3月29日苏宁发布了其2018年的年报。
根据年报披露,苏宁易购2018年营业收入为2449.57亿元,同比增长30.35%,在零售业整体增速放缓的背景下,连续两年实现两位数以上的增长,与之相对应的则是2018年133.28亿元的归母净利润。
从财报中不难看出,除了线上高增长,线下开店数量过万等业绩之外,多项数据的优化正在体现苏宁在零售竞争中的优势。
规模效应,全渠道经营模型的胜利
2018年,苏宁毛利率同比增长0.91%,而费用率较同期增加0.47%,毛利率增速快于费用率,这也说明苏宁的规模效应正在凸显其价值。特别是,在收入较快增长的同时,租金、装修、水电、折旧等固定费用率有所下降。
零售本身就是一个规模效应明显的生意,即便是电商将销售渠道一端集中到线上的统一入口,但作为零售方其依然需要通过庞大的物流体系完成优质的履约,而像物流仓储这样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一旦投入下去在其利用率超出饱和范围之前,零售的体量规模每增长一点,其自身因为规模效应带来的收益便增多一分。
苏宁受这种规模效应的影响则更加明显,因为苏宁选择的路是走线上、线下全渠道,这意味着苏宁所搭建的物流仓储基础设施和很多支持性部门,都可以同时服务线上、线下两部分业务。 也正因为苏宁本身具有着很强的规模效应,在“厚积”之后苏宁也积极地在寻找“薄发”的机会,苏宁一直在推动其线上、线下规模的增长。
根据2018年苏宁年报披露,苏宁当期各个类型的线下渠道开店数都有显著提升,尤其是苏宁小店和苏宁易购直营店及零售云加盟店的数量,这些如毛细血管一样的中小规模店铺,可以充分利用苏宁现成的基础设施和供应链体系,苏宁自身也在积极探索将其以零售云的形式对外赋能。
在此基础上,苏宁线上业务依然保持着较高的增速,截至2018年底,苏宁线上业务销售规模占比达到61.87%,成为苏宁重要的增长推动力。 在线上、线下两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苏宁近年来的存货周转率也在不断提高。根据2018年年报,苏宁的存货周转天数,从2017年3月底的44.2天,下降到2018年12月底的34.81天,提升明显。这也从侧面说明了苏宁自身规模效应带来的收益。
长线投资,延迟满足感带来的巨大成就
今日头条创始人张一鸣一直都把“延迟满足感”作为一个人成功的重要素质,实际上对于一家公司而言也是如此,能够延迟满足感或许才有机会真正基业长青。
亚马逊便是这样一个例子,亚马逊曾经长达十几年不盈利,创始人贝佐斯甚至不得不每年都在自己致股东的一封信中反复强调亚马逊不盈利的原因是将净收入投入到了基础设施建设和新业务开拓上,最终的结果则是在沃尔玛等传统零售巨头利润率不断下滑的同时,亚马逊的却依靠着AWS云计算等高毛利业务不断提升利润率。
在过去的几年里,亚马逊的EBIT率(息税前利润率)从2014年的0.35%提升到了2017年的2.43%,最高的2016年达到3.20%,而沃尔玛的EBIT率则从2014年的5.59%降到了2017年的4.31%,且是逐年降低。对此资本市场也很“老实”的用真金白银投票,给了正在逐渐兑现长线投资收益的亚马逊88.6倍的PE(市盈率),同时却只肯给沃尔玛43.5倍的PE。
苏宁同样也是一家这样选择长线投资,看长期收益,希望基业长青的公司。零售的竞争从不在于一朝一夕,而是一个很长周期下的竞争,也就是“剩者为王”。目前,整个零售行业正处在巨大的变革之中,苏宁则一直都在努力地延迟满足感,对物流、研发、线下网点扩张等方面进行长线投资,这些长线投资带来的成就正在显现出来。
例如在仓储物流方面,苏宁一直坚持自建仓储,这与京东等竞争对手选择的租赁仓储物流地产有着很大的不同,这意味着在初期苏宁需要面临更高的资金投入,但收益则往往是在库房租金年年不断上涨之下才逐步体现出来。
年报显示,截至2018年12月31日,苏宁易购固定资产高达152亿元,在建工程为20.6亿元。与2014年上市之初相比,苏宁固定资产年均复合增长率为42.5%,远超行业的平均水平。由于上市公司正在陆续披露年报,因此可以对比去年三季度的数据。截至去年三季度,Wind零售行业平均固定资产年均复合增长率仅为8.66%。而苏宁固定资产中的大部分投资都指向了仓储物流基建。
而在技术投入方面,苏宁易购2018年研发费用同比增长80.81%,研发人员数量同比增长52.57%。而在整个苏宁集团层面,研发投入就更多了。在2019年初欧盟委员会发布的《2018年欧盟工业研发投资排名》中,华为以113.34亿欧元的研发投入位列全球第五,而苏宁也成功上榜,苏宁在2018年的研发投入超过100亿元人民币,超过小米的31.51人民币、联想的12.74亿美元、OPPO的40亿人民币,并不逊于BAT等互联网巨头的科技投入。
正如亚马逊创始人贝佐斯曾讲过的那样,“如果你要创新,你必须愿意长时间被误解”,而苏宁也同样一直在这样坚持着。
溢出效应,苏宁引领智慧零售
一方面是对新技术的重视,一方面是对基础设施的夯实,这两条线最终在苏宁这里都汇流到了智慧零售上。
苏宁正在成为智慧零售的引领者,其对智慧零售模式的投入,也推动了行业的转型升级,带来了正面的溢出效应。任何商业活动都会具有外部性,而当一个组织的某项商业活动发生时,如果不仅仅产生活动所预期的效果,还能够对组织之外的人或社会产生的影响,这便是溢出效应。
例如苏宁近年来不断降低其应付账款的周转天数,而不是像很多零售渠道一样选择将应付账款周期压得更长,以此获得更好的现金流弹性。年报显示,截至2018年12月底,苏宁的应付账款周转天数仅为28.56天,较2017年同期继续缩减。而应付票据周转天数更是缩短了12天。
苏宁这一缩短账期的举措,改善了供应商的现金流,使供应商拥有更大的空间进行创新,同时也满足了消费者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最终受益的是零售业所有参与者,这便是一种典型的溢出效应。当然,这样的数据变化也从侧面说明了苏宁自身的资金流状况良好。
苏宁正在构建自己的智慧零售生态,无论是对外借力阿里系,还是对内推动让供应商有更大的空间进行创新。其智慧零售生态的建设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苏宁全渠道的布局。
早在2016年,德勤就在其《The New Digital Divide》报告中指出:消费者在实体店中花费的每一美元中就有56美分受到数字化渠道的影响,这一数据在2013年还只有36美分。苏宁无疑是这种线上线下渠道融合的*受益者之一。
小结
数字不会说谎,当然数字也不过是让我们从一些细节处一窥苏宁自身在行业巨变之下自我变革的努力。数据或许并不能说明一切,但却可以足够客观地记录下一家公司真实的样子。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俊世太保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