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亚马逊「小聪明」与阿里巴巴的「大情怀」

「亚马逊本质上还是一个传统的零售企业,基本上就是把美国沃尔玛的模式搬到了网上,这种模式就靠低价,走量的模式来创造利润,而阿里巴巴则是将全世界的中小企业和消费者在平台上连接到一起,帮助中小企业进行成长,为他们提供售卖的平台,从而带动整个产业上下游的就业」。
2019-04-11 10:45 · 微信公众号:俊世太保 李俊

亚马逊和阿里巴巴曾被互相视为彼此在另一个国家的对标公司,但从诸多方面来看,尤其是平台产生的行业价值和社会价值来看,现在亚马逊和阿里的不同已经越发明显了。

近日,亚马逊和阿里巴巴两大巨头因为纳税成为媒体争议的焦点,前者因为零纳税上了微博热搜,后者则因为成纳税大户被媒体点赞。市值只有亚马逊的一半的阿里巴巴,仅看2017年数字,纳税额却是亚马逊的15倍,这背后的信息值得深思。

阿里巴巴“犯傻”:市值是亚马逊一半,纳税却是亚马逊的15倍

「亚马逊不纳税」一直是舆论场的热点话题,亚马逊在不久之前被报道向美国政府纳税为0,且已是连续第二年零纳税,亚马逊对此解释是,「公司纳税是基于利润,而不是收入。鉴于零售业务竞争激烈、利润率较低,加之我们持续的巨额投资,我们的利润仍然不高」。2017年数字,阿里尽管市值只有亚马逊的一半多,纳税是亚马逊的15倍。

2018年,亚马逊净利润112亿美元,在获得1.29亿美元的联邦退税后,联邦所得税率变成了-1.2%,退税比应缴税额还高。亚马逊的聪明在于,它完全按照美国现行税法规则来执行,把规则运用到*,这家公司充分利用了美国税法的规则,用当年发生的亏损额,去抵消以后年度的应税所得,并且大幅利用了设备投资成本的税收抵免优惠和研发的税收优惠进行避税。

同样是电商巨头,阿里巴巴的「人品」比亚马逊高出了一大截。4月1日,阿里巴巴宣布2018年全年总计向国家纳税516亿元,同比增长超过40%,这是从2013年以来连续第6年成为中国互联网行业的纳税王,这六年阿里巴巴纳税额已经增长7.3倍。

516亿元,仅仅是阿里巴巴作为一家企业向国家和社会纳税的金额。和亚马逊进入一个行业就摧枯拉朽的“毁灭”一个行业,同时自己坚决避税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阿里巴巴不仅自己纳税,同时正在提振传统行业进行转型升级,带动周边企业及整体行业进行转型升级,并带动税收增长。

作为开放平台,阿里巴巴构建的生态圈,不只是旗下的淘宝、天猫、聚划算等平台,包含商家、第三方服务商、物流公司以及生态圈其他合作伙伴等,都直接或间接在其平台上展开业务。阿里生态圈给这些合作伙伴带来成功的同时,也为国家和社会创下了巨额的税收。

事实上,如果算上阿里巴巴整个数字经济体创造的纳税额,这个数字将更远超516亿元。2018年底海尔、联想、美的、小米等登上北京民营企业*榜单,上榜的100家民营企业*纳税总额达655.51亿元,而这些公司很多都因为在阿里的电商生态中,才取得了如今的成功。

中美互联网平台的南辕北辙:能力大了,责任跟上了吗?

作为一家市值超9000亿美元的巨头,亚马逊连续两年对于联邦「零交税」,这明显和企业的社会价值不相匹配。美国政界不分左右都以怼亚马逊为荣。亚马逊也一再被美国总统特朗普在推特上点名,很多普通美国人甚至觉得,亚马逊的这种操作是在彻底的利用规则逃避自己的责任,是「大而不税」的最坏典型。

之所以亚马逊遭到社会各界如此强烈的反感,很大程度上不是因为电商带来的颠覆性革命,而是亚马逊激进但「合法」的避税政策:能力很大,但责任却没有承担足够多。

由于持续依赖规模扩张,亚马逊长期亏损,一直以来只缴纳少得可怜的联邦税。在西雅图深耕近十年,亚马逊导致当地房价上涨75%,交通负荷上升显著,但其对公租房建设、改善交通系统等公益责任的积极性不高。就在前一段时间,当亚马逊宣布要在纽约新建的总部,收到的却是纽约市民的抗议,原因是亚马逊建这个总部,纽约州政府不但将对亚马逊免税,还将对亚马逊补贴近30亿美元。

亚马逊压榨员工也时常被媒体拿来讨论,这家公司向来只重视管理层和工程师,对支援工种员工的权益保障不足,常通过第三方公司派遣用工的方式规避义务。亚马逊曾承诺将所有员工的*时薪提高至15美金,但个别地方仍然有仓库管理员依靠政府发放的食品券维持生活,有意思的是,这家公司甚至还通过腕表控制员工的上厕所时间。

而与亚马逊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阿里巴巴始终是一家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去年9月,阿里巴巴集团发布2017-2018年社会责任报告中,CEO张勇在报告的致辞部分表示,「社会责任是阿里巴巴的核心竞争力」,张勇还写道,「从一个创业公司逐渐成长为一个数字商业的新经济体,阿里巴巴为社会担当的初心从未改变,这家企业始终保持温度,将自身发展融入社会发展,不断地通过技术和创新,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社会进步」。

「生意人、商人和企业家是不一样的。中国的生意人很多,商人也很多,会赚钱的不等于是企业家,企业家必须要有家国情怀,以别人的利益为重,以未来的利益为重」,这是马云在湖畔大学开学典礼上的一番讲话。尤为可贵的是,阿里巴巴不仅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

自2013年以来,阿里巴巴每年都坚持向社会公布其纳税贡献,从2013年纳税70亿元成为国内纳税最多的互联网企业,到2018年以516亿元的纳税额刷新自己的纪录,阿里巴巴这些年所取得的成就也时刻体现在对社会的价值上。除了纳税之外,从公开信息中还能看到阿里巴巴在就业、公益、扶贫等方面的成绩。

2017年宣布投入100亿元脱贫、2018年带动超过4亿消费者参与公益、2018年阿里巴巴零售平台创造就业4082万、2019年初全国累计有600多个贫困村通过电商脱贫成为了淘宝村…….这一系列数字不仅彰显着阿里巴巴的零售生态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更是阿里巴巴用实际行动在诠释社会责任的「多多益善」。

亚马逊效应 VS 阿里巴巴效应

亚马逊和阿里巴巴代表了两种电商服务模式,一个是用互联网来做传统生意,另一个则是用互联网去帮助传统生意更好做,如同星际迷航和流浪地球呈现出的不同选择,两个平台的初心和面临环境不同,也让它们呈现出了不同的平台效应。

业界曾用「亚马逊效应」来形容亚马逊所到之处寸草不生的现象,当进入一个新的行业时,亚马逊会因其巨大的自营业务体量和其他零售业者「抢生意」,并冲击许多传统行业。英国《卫报》曾批评亚马逊「与全世界为敌」,因为它涉足了所有有利可图的领域,不断蚕食着同行们的市场份额。

而与「亚马逊宣布进军哪个领域,就会引来该领域其他公司股票的大量抛售」完全不同的是,阿里巴巴给出了一种*的解决方案,那就是「进入哪个行业,那个行业就会创造新价值,开辟新赛道,不仅相关公司整体会获得投资人青睐,更会获得消费者信任」。

阿里巴巴平台的开放和低门槛,让更多人平等享受互联网发展带来的红利,让互联网不再仅仅为大企业服务,而给普通人带来福祉。与亚马逊效应对应的是,「阿里巴巴效应」本质是对社会的回馈,基于独特的平台模式,成为各行各业的增长剂,进入一个行业就让一个行业焕发活力,让其中的企业拥抱技术、提高效率和实现增长。

阿里巴巴的这种赋能,对零售行业带来了巨大的转变。在过去的几年里,阿里在线下零售业开拓了一条新赛道:通过线上线下结合,运用AI、大数据等技术,对商品的生产、流通和销售整条链进行改造升级,打造用户更加满意的零售模式,业界称之为「新零售」,阿里对线下零售业的成功赋能,也成为众多实体零售企业转型的契机。

阿里新零售如同一个包含能量循环的热带雨林,激发各业态之间化学反应,延展其服务能力的承接链路,让它们发挥出远超单点式布局的聚力效应。品牌和商家通过深入实践看到数字化的强大力量,新零售带来全新的用户互动方式,线上线下融合生成新的增长点,新的销售和营销方式激活了组织活力,设计、生产和供应链也因此变革。过去五年多时间,阿里在物流平台方面的建设努力也促进了中国快递和物流行业的高速发展。

阿里巴巴还通过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和物联网等方面的布局,与实体经济产生前所未有的深度连接用技术将赋能制造业,通过“新制造”帮助千千万万的制造业企业应对未来的挑战。阿里的全球化战略,则是希望让更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和年轻人都能够分享自由贸易和全球化的快乐,尝试创业创新的快乐,享受技术进步的好处。

福布斯曾这样精准的总结道,「亚马逊本质上还是一个传统的零售企业,基本上就是把美国沃尔玛的模式搬到了网上,这种模式就靠低价,走量的模式来创造利润,而阿里巴巴则是将全世界的中小企业和消费者在平台上连接到一起,帮助中小企业进行成长,为他们提供售卖的平台,从而带动整个产业上下游的就业」。

能力越大,责任就越大。今天,中美两国都不乏强大的科技公司,但企业的价值不仅仅是体现在能否交出一份让资本市场满意的成绩单,更重要的是能否为社会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为社会主动谋福祉的使命和公心。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俊世太保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