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全球生产网络会重排吗?

情绪过后,理性就会回归,最终大家还是要坐下来找到一个公平、合理、双赢的解决方案。
2019-05-29 16:09 · 微信公众号:苏宁财富资讯 顾慧君

如果说经贸关系是中美关系的压舱石,那么全球生产网络就是维系这个关系的“脐带”。一波三折的中美贸易谈判和潜藏其后的美国压制中国科技崛起的意图会不会划伤乃至剪断这个“脐带”,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

中国为什么能够加入全球生产网络

什么是全球生产网络(下文简称GPN)?

所谓GPN是这样一种组织安排:由跨国企业协调企业和非企业组织在多个地理空间为全球市场生产产品或者服务。

中国之所以能够加入GPN和两个关键事件有关,一是冷战终结,北约和华约之间的铁幕拉开,全球化进程开启。跨国企业经营面临的“国家风险”显著下降,贸易和产业分工得以在全球展开;二是肇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以及21世纪初我国加入WTO,解除了国内生产要素参与国际分工的内外部体制障碍。这两大事件推动中国这样一个单一*的劳动力生产要素供给国和规模庞大的消费市场从此加入全球贸易和分工体系。

中国与GPN的互嵌和互锁日益深入

证据之一:中国在GPN产出中占比高、总量大。

1978年我国对外出口80亿美元,约占全球出口的1%;2000年,这一数字飞速攀升到4080亿美元,占全球的7.7%;2004年中国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三大出口国,2007年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大出口国,2009年跃居世界*大出口国,并维持至今。

根据联合国贸发组织的数据,来自中国的、借由GPN产出的产品(包括配件与产成品)的出口规模,从1992-1993年的470亿美元上升到2014-2015的1.5万亿美元,占到中国全部制造业产品出口的70%以上。

证据之二:中国嵌入GPN的程度也在持续深化。

根据联合国贸发组织的数据,从1990年开始,中国境内GPN产出规模占全世界GPN产出规模的比重一直高于中国制造业产品出口占全世界制造业产品出口的比重,2014-2015年,前者的比重为27%,后者的比重为18%。这表明在总量水平上,中国的产业体系与GPN的互嵌程度超过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国家。

此外,这种深化更体现为GPN结构的持续调整和优化,具体表现主要有以下两点:

(1)产出结构变化:首先表现在行业层面。

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制造业产品出口的扩张主要发生在买方驱动的生产网络内,买方驱动的生产网络的产出主要是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产品,例如服饰、鞋子、玩具以及体育用品等等。

中国加入WTO之后,跨国公司纷纷在中国设立子公司,生产者驱动的生产网络逐步形成,带动出口组成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向技术密集型产品转变,使得中国出口组成的复杂性快速接近那些*进工业国家的水平。

另外,上个世纪70年代之后,短缺经济时代结束,需方日益成为市场中的主导力量,提供兼具个性化和低成本的商品成为跨国企业面临的挑战。

模块化生产方式的出现通过模块内部的规模化控制成本,通过模块接口的标准化形成个性化、多样化的产品,有效解决了上述问题。

跨国企业也因此能够把分工的层次推进到产品内的层次,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具有“成本-能力比”的产品模块生产基地,然后通过GPN把它们联结起来。

因此,考察一国的生产体系和GPN的互嵌程度,既要看它在GPN产成品中的占比,也要看这个生产体系为GPN提供零配件的能力。后者可以用配件出口占配件进口的比重以及配件进口占产成品出口的比重这两个指标来衡量。*个指标说明中国作为配件的供应商融合到GPN的程度,第二个指标说明在中国出口的产成品多大程度上依赖进口配件。

根据联合国贸发组织的数据,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中国配件出口只占配件进口的60%,到了2013-2014年,配件出口已达到配件进口的125%。进口配件占产成品出口的比重,从80年代中期的38%,上升到2005年的超过90%,又在2014-2015年下降到60%。这些数据表明,无论是零配件还是产成品,中国的生产体系对于GPN都至关重要。

(2)区域结构的变化。

我们首先来看澳大利亚学者Athukorala(2017)基于联合国贸易统计数据库中的数据整理出来的两张表(表1、表2)。它们呈现了中国GPN产品出口、进口以及来源国数据。

从出口端看,中国GPN产品向发达国家出口的占比在15年间有了较大幅度的下降,出口的地区结构更加均衡,但美国仍然是*的单一市场。

从进口端看,发达国家在GPN产品出口份额中的比重在缓慢下降,但这个比重的升降在发达国家中存在显著的地域差异,西(西方发达国家)降东(东亚和东南亚)升,中国GPN的零配件进口高度集中在东亚,可以说东亚形成了以中国为组装中心的地区生产体系,共同造就了对美的贸易顺差。

再来看中美投射在GPN上的关系。从表1和表2中的数据可以看出,中国自美进口占比逐步下降,对美出口占比逐步上升,从而使得对美贸易顺差逐步扩大。因此,中美贸易失衡扩大的争论一度聚焦在中国对美出口上。

但是,透过对GPN的解剖可以发现,这个论述忽略了一个关键的事实——美国的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垂直整合,他们将中国作为最重要的生产基地,来扩大对世界包括对美国的出口。

美国经济分析局的数据表明,美国跨国公司中国子公司占中国对美出口的6成,其向其他地区的出口额接近中国对美出口额的3倍。

这一数据还不包括这些公司在中国的销售,这也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市场,以苹果手机为例,其在华手机的销量已超过6000万支。

美国的政策工具及其对GPN的可能影响

最近,美国频频使用这样两个政策工具:

一是在贸易政策上抛弃多边贸易体制,代之以双边的贸易协定,试图以一超的实力在一对一的谈判中碾压对方;

二是借助国内法进行跨国界的长臂管理来对其关注的战略目标进行外科手术式的定点清除。

通过前文的分析可以发现,跨国公司已经基于GPN,形成了资本、科技、生产、消费紧密协作的网络,这个网络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很难用国别去做区隔,美国上述两种手段都面临类似在本土展开巷战的困境。

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岗;他横任他横,明月照大江。资本是逐利的、科技是要变现的、消费者是要实惠的。从GPN近三十年的发展来看,中美两国在全球化时代已经紧紧绑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很难脱钩。情绪过后,理性就会回归,最终大家还是要坐下来找到一个公平、合理、双赢的解决方案。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苏宁财富资讯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