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迢迢从印度跑到中国,OYO开始泄气了。
这是一只“融资怪兽”:从2018年到现在,OYO累计获得12亿美元的融资。然而同时,OYO在中国的扩张花费加上在全球一系列的并购,12亿美元已经所剩无几。
曾几何时,ofo小黄车也这么疯狂,但最终的下场有目共睹。
OYO会不会成为下一个ofo?此前传言称红杉资本中国曾有意参与OYO新一轮融资,但尽调后决定放弃。也许正在融资的节骨眼上,OYO急忙作出了回应:报道失实,未向官方求证。
而投资界(ID:pedaily2012)向OYO方面询问新一轮融资的情况,得到的回应是:现在仍没有新的消息。听起来,多少令人有些担忧。
融资怪兽没钱了?
再多美金也经不起这样烧
从最初一个距新德里30公里的卫星城开始,仅仅经过7年的发展,OYO成长为印度最大的经济型酒店预定平台。无疑,资本是推动其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动力。截止目前,OYO已经获得过至少10轮融资,其背后股东不乏软银、光速等资本巨头。
在印度获得成功后,OYO印度创始人兼CEO Ritesh Agarwal将目光瞄准了中国,他甚至还专门起了个中国名字李泰熙。他认为,中国和印度相似的地方在于缺乏平价而高质量的旅馆,这块市场有巨大潜力。
OYO似乎正在将印度的模式复制到中国。从2017年11月登陆深圳开始,不到两年时间,OYO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单品牌酒店,以及中国第二大酒店集团。OYO宣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5月底,OYO酒店在全国拥有超过10000家酒店、50万间客房。
3小时一家店,疯狂的开店速度的代价,是一大堆美金在燃烧。
从2018年到现在,OYO累计获得了12亿美元的融资,但相比起花钱速度仍然是捉襟见肘。6月27日,李泰熙发布的内部信称,在OYO酒店已经投入了30亿人民币。此外,2019年5月初,OYO以约4.15亿美元(3.695亿欧元)从Axel Springer手中收购了 Leisure Group,以及更早一些收购的Novascotia、AblePlus、Weddingz、Innov8 Coworking、千屿Island等公司,再加上向美团携程支付的6亿元人民币的通道费,12亿美金已经基本不剩下什么了。
也难怪有人向钛媒体爆料称“如果找不到资方输血,OYO的资金链或许只能撑2到3个月”。
早在上个月,就有消息称OYO正在和软银进行新一轮融资的谈判。近日,印度时报也证实了这一消息:OYO目前正就10亿美元的新一轮融资与投资方(包括新的投资方和软银等现有投资人)进行谈判。如果融资成功,OYO估值将达到100亿美元,成为全球估值最高的未上市酒店集团。
软银一直以来都是OYO坚定的支持者,OYO不但被软银列为愿景基金投资的标杆案例之一,孙正义还在2018年的软银股东大会上盛赞OYO是一种新的酒店管理模式。2015年来软银已经领投了OYO的四轮融资,目前已持有OYO约 46%的股权。
即便和软银这样的关系,OYO的新一轮融资至今还没有敲定。甚至有消息称,OYO正试图以股权质押的方式,向软银寻求8亿美金的支持用于中国市场的扩张。
但这并非没有风险,摩拜创始人胡玮炜曾感慨道:资本是助推你的,但是最后,其实你都得还回去。
入华之后
内忧外患,深陷漩涡
在中国遭遇到数据造假、裁员、高管离职等一系列的困境,或许是软银对于OYO新一轮融资并不爽快的直接原因。
近期,OYO开展一场声势浩大的裁员,其中裁掉的大部分是一线员工,这引发了许多不满。OYO对此事的回应中表示,酒店的企业管理文化是业绩导向、数据驱动,绩优者上,有力者为。
显而易见,扩张速度一直以来都是OYO最看重的,而扩张速度最直观的体现就是签约新房的数据。由于管理者定下过高的开店指标,导致一线人员不但签约酒店的标准不断下降,甚至在数据上开始了作假。在此前疯狂扩张的时期里,OYO为了漂亮的数据,员工为了完成绩效,对于这些乱象一度采取默许的态度。
随着裁员的到来,不少员工甚至没等到被裁就主动提出了离职。脉脉上有OYO员工吐槽道:管理者定下KPI根本无法完成,不造假因为绩效不达标被开,造假被廉正合规部开,反正左右都是被开。
OYO的动荡远不止一线的员工,连高层也并不稳定。
OYO在中国是独立运营的公司,设立了执行委员会以沟通业务,其中包括李泰熙、OYO联合创始人阿诺(Anuj Tejpal)以及OYO酒店在中国“CXO”级别的高管。
不久前,作为OYO在中国的 8 位 CXO 之一付小明已经离职。付小明 2019 年年初被任命为 OYO 酒店对外事务总裁,主要负责政府及对外关系。据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 OYO 在职员工向36氪表示,此次离任由付小明主动提出,与派系斗争有关,并称付“被公司伤透了心”。
据界面报道,在此之前OYO公司的首席业务发展官柳方只入职了两周即离开了这家公司;负责用户增长的副总裁林冉以及负责华东区域高级副总裁李斌也都在半年内离职。
内部派系斗争可能仅仅只是OYO高管频频离职的直接原因,更深层次来看,没有对本土团队放权可能是导致高管团队遇到的最大问题。虽然OYO设置了一系列的CXO,但唯独没有CEO。同时,还有由三十多名印度籍员工组成的庞大助理团队遍布在公司的每个角落。
在脉脉上,有人爆料称:OYO的中国团队想要撇开印度总部,拆分出来单独融资,但是印度方面不干。此前OYO中国的CFO李维也在媒体采访中也透露过想要单独融资的意向。印度团队和中国本土团队似乎并不如看起来那般亲密无间。
如果融资没到位,
OYO还能坚持6个月吗?
在进入中国市场前,李泰熙可能只看到了中国市场巨大的潜力,却忽略了开发这片市场需要付出的代价。
在中国,OTA在线巨头首先成了OYO的第一道拦路虎。其实OYO当年也被印度的当地的OTA巨头封杀过,但是由于印度酒店的线上化程度较低,而OYO手里又有大量的酒店,倒逼了OTA与其合作。但是同样的方法在中国行不通,失去了美团、携程这两道旅行酒店渠道的大途径,OYO自营酒店、OYO加盟的单体酒店均失去了市场不少资源。
5月份,OYO和美团、携程纷纷达成合作,让OYO品牌就像普通酒店品牌一样在OTA上露出。但这次的握手言和显然是花费了不菲的代价:OYO每年向美团支付保底4亿元(每家店5万元,8000家酒店)的通道费,要求美团不上线竞争手 H hotel的酒店;每年向携程支付将近2亿元的通道费,但并未要求携程将H hotel排除在平台之外。除此之外,OYO仍将向美团和携程另外支付佣金。
解决被OTA巨头封杀之苦后,国内本土酒店出来分食市场成为OYO不得不面对的重大难题。
OYO酒店合伙人兼COO施振康曾对媒体表示,OYO不是拼多多。但不可否认,OYO和拼多多同样瞄准的都是下沉市场。曾经很多人看不懂拼多多,现在也有很多人看不懂OYO。
在酒店行业摸爬滚打几十年的华住,已经敏锐地察觉到了下沉市场是酒店行业的新机会。2017年9月,华住就对OYO进行了1000万美元的战略投资,也代表了对其一定程度的认可。
随着高端酒店红利见顶,华住的业绩逐渐显露疲态,回头发现国内规模近万亿的低端酒店市场竟是一片空白。尽管华住曾经1000万美元的战略投资OYO,但这根本不足以让华住在酒店的下沉市场有多少战略意义。
5月30日,在OYO发布2.0战略的同一天,由华住集团和IDG资本战略投资的H连锁酒店在成都正式对外亮相。彼时仅成立100天的H连锁酒店一亮相,就已经已经覆盖全国80个城市,加盟酒店超过500家。预计2019年底加盟酒店数达3500家,2022年底达超过20000家,这速度比起OYO似乎也不遑多让。
OYO中国CFO李维曾接受腾讯《潜望》采访时表示,现在 OYO 已经进到15个国家了,进美国、欧洲方式跟中国完全不一样,做一家试一家可以慢慢来,因为没有什么竞争。中国市场不一样,慢慢做肯定有其他人会来做。
确实如此,当一个H连锁酒店作为竞争者出现后,用不了多久就会有更多的竞争者出现。
李维认为,之所以把扩张速度始终放在第一,是他们判断再给OYO六个月,其他玩家就会放弃。
可现在的问题是,如果没有新融资,OYO还能坚持6个月吗?
本文来源投资界,作者:闫启,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1907/44460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