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31日,由广东金融高新区、清科集团、投资界联合主办的“2019中国股权投资论坛@佛山暨第十届金融·科技·产业融合创新洽谈会”于佛山举办。本次峰会将邀请政府相关领导、国内知名经济学家、国内顶级投资机构代表以及智能制造、医疗健康、现代服务等领域的众多优秀创业者齐聚,分享金融资本时代佛山的经济建设成果及发展规划,进一步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地带“金科产”的融合与发展。
下午V-talk环节中,在清科资本合伙人、清科医疗投资合伙人喻聚蓉的主持下,元生创投创始合伙人陈杰;德益阳光创始人、董事长兼总裁刘宏宇;仙瞳资本执行合伙人刘靖龙;社区580 创始人蒋宁;景旭创投创始合伙人钱庭栀;高特佳投资执行合伙人丁建林,共同围绕“‘科创’赋能‘健康中国’”这一话题,展开热烈的讨论。
以下为讨论内容实录,经投资界(ID:pedaily2012)整理:
喻聚蓉:各位下午好!今天很荣幸能够跟大家一起探讨‘科创’赋能‘健康中国’这一比较热门的话题。粤港澳大湾区健康基础是非常好的,据清科数据库统计,医疗企业大概有1000多家,其中一半是拿过风险投资的,里面还有100家是上市公司。在这么好的基础上面,我相信今天来的投资机构以及企业应该能够找到更好的合作机会。
下面进入我们的讨论主题,先请各位做一下自我介绍,也请讲一讲大家心目当中的健康中国长什么样子。下面先有请陈总。
陈杰:尊敬的各位领导和嘉宾,大家下午好!我是元生创投的创始合伙人陈杰,今天很高兴有机会跟大家在这里交流健康中国的话题。我是中山大学毕业的,以前经常来佛山,中大毕业之后,我去了国外读书,然后回中国工作。2008年之前我一直在医疗行业工作,在在中国是在通用电器工作,在美国是在飞利浦工作,都从事医疗这个行业。
2008年开始做医疗医药投资,元生创投是我在2013年创办的基金。从2013年到现在,元生创投总共管理了4个基金,总管理规模差不多接近50亿人民币,我们刚刚发行了三期人民币,已经投资了60多个医疗、器械、医疗服务诊断项目。我对健康中国的理解是,觉得中国的健康事业还是任重而道远,而且还有很多机会是等待着大家一起共同去开发,谢谢大家!
刘靖龙:大家好,我来自仙瞳资本。仙瞳资本这10年一直在生命科学耕耘,我们投了60多个项目,谢谢大家。
健康中国应该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有服务能力,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核心。
钱庭栀:大家好,景旭创投是比较年轻的企业。在国内大概投了40多家企业,一半在医疗器械领域,另外一半在医疗服务,以及新药研发、各种各样CIO的服务领域,我跟佛山还是挺有渊源的。因为在创立景旭之前,我在复星工作比较长,直接、间接参与了医疗行业的投资。创立景旭之后,我们在佛山有两家投资企业,虽然规模比较小,但是发展比较快。我们比较看好大湾区以及广州的周边地区。因为这边整个的人文环境、创业环境在全国还是处于三强地区。
对健康中国这个概念,我想起前几年讲得很多的一句话,叫做中国的人口红利。因为中国过去十几年如此高速的成长,其实依托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中国的人口红利。但是怎么说呢?负的债总是要还的,人口红利后面20年、30年的结果,不可避免的就是人口的老龄化问题。对于健康中国来说,随着这个大趋势去找投资机会,肯定会有不少的收益。这是我们对企业早期辅导的初心,未来这块也会做得更好。
于建林:我们高特佳是大湾区最早成立起来的投资机构,从2001年开始到现在18个年头了,我们管理的基金规模大概在200多个亿,投了100多个案子,其中有小100个是医疗健康的案子。除了投资平台以外,我们还有自己的产业平台,也控股了上市公司和一些其他的实验机构,所以我们是投资和产业并重的机构。
说到健康中国,其实高特佳一直有一个理念,我们的愿景就是“投资健康产业,创造美好生活”。我们对健康中国的理解或者我们经常评价一个国家的医疗健康水平往往几个指标,比如人均的期望寿命,还有婴儿的死亡率、孕产妇的死亡率,除了冷冰冰的这些数字之外,我觉得作为中国未来的战略,我们可能要构筑三道防火墙。第一是我们要建立遗传病和缺陷病的筛查机制,通过我们的基因测序、早期筛查,不让遗传病、缺陷病这些事件在中国再发生。
第二个防火墙是疾病的预防体系。让人少生病,或者是说少生大病,还有就是晚生病,不要在年轻的时候就得病。
第三就是刘总刚刚说的病有所医。病有所医有很深的内涵,病人能找到合适的医疗机构,能够负担得起,通过多层次的保障体系能够负担得起,还有就是疾病要有药可医,而且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药来医治,这是我对健康中国的理解。
主持人:我相信有这么好的投资机构作为引导,可以使我们的社会基石构建得更加好,中间肯定是不能离开医疗实业机构企业代表的观点,我们今天两家企业很有代表性。
刘宏宇:大家好,我叫刘宏宇,我是北方人,我听说最有名的是佛山无影腿。这是我第一次来佛山,我们是一个新药研发企业,针对的病种叫罕见病。我问大家一个问题,是美国得罕见病的多,还是中国得罕见病的人多,加起来?美国还是中国?这个答案还是有一个官方答案的,陈总说错了,中国的罕见病人加起来2000万,美国3000万。因为这个“罕见”只是一个概念定义,但是真正的定义,美国是20万人以下,中国现在没有官方定义,但是初步的执行是每一万人里面有一个人才算,加起来你必须得在14万人以下才算是罕见病。所以即使这样算,中国人少。
第二,我们是一个中国和美国双线研发的团队,我们在美国立项,在中国做临床前研发,在美国做临床。第三点,我再说一下,我们是做逆向研发的,绝大多数人认为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科研上、药物等方面主要是从美国学习,美国最先进的东西和最好的药物,我们把它带到中国,铺开做中国的市场;我们是反着来的,我们在中国做研发,针对美国的市场,因为那个市场最大。这里有挑战,但是我们觉得有更大的机遇。目前我们已经做了6年,现在在美国,谢谢!
蒋宁:大家好,我是社区580的创始人蒋宁,我们总部是在广州的企业,也是一个广佛同城的企业,我们也是大湾区大健康联盟的企业,很高兴今天来这里跟大家交流。
社区580目前来说是全国最大的一个基层医疗服务平台,公司建立在2015年,2015年正好是中国医疗改革拉开序幕的时代,中国医疗改革的核心其实叫分级诊疗。我过去一直是从事医疗和医保的信息化建设,所以我们会从医疗、医保的角度去看这次改革的方向,医保控费,这是核心。那么分级诊疗是整个医保控费的顶层设计,所以当时我们选择的时候,我选择了做基层。因为基层是否能够成功意味着医疗改革是否能成功。所以社区580从2015年开始就扎根在基层上了,我们从结合了互联网的技术、从信息化的角度开始切入基层,为整个基层医疗的服务提供更高效的SaaS云平台,逐渐向医疗服务做扩展。社区580主要是两个大的方向,基层医疗的服务和基层药店的赋能服务,这是我们两个大的方向。
讲到健康中国,其实我是从2001年左右就移民到加拿大去了,后来回来。健康中国概念很大,我们看小一点,两个国家的一些对比。在加拿大的时候,其实我没有发现什么居民会花很多钱买医疗保险,基本上加拿大的体系,就是英联邦体系,它是由国家承担基本医疗服务的,从家庭医生的服务到大病医保的服务都是国家为主力,那是真正的老有所医、老有所养,我觉得中国的医疗应该向这个方向发展,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方向。
主持人:谢谢,两位企业发言之后,也符合健康中国一个大理念,叫“健康中国,一个都不能少”。无论从现在关注的罕见病领域,还是从基层的用药、用医的领域,我想我们都需要做更多构建的工作。因为从大的疾病的发展情况来看,现在大病都已经趋于慢病化,现在癌症从整个诊疗的效率来看,可能有一些癌种5年生存期超过50%,已经慢病化了。但是现在有7000多种疾病,用药只有300多种,国家通过小10年生物制药工业基础的构建,证明我们还是有创新原研药能力的。
下面我们进入下一个关键词的讨论,科创板7月18号,25家科创板企业上市,其中两家是生物医疗的企业,目前有149家企业被受理,中间有30多家是生物医疗这个领域的,我相信我们还有更多的机会可以被打开。我们下面请投资机构的代表来发表一下他们的观点,怎么去看科创板的机会,有什么样的挑战,我们该做怎么样的整体呼吁,有请陈总。
陈杰:我个人觉得科创板对我们投资界来说,对中国的生物医药来说是一个很好的事情。因为大家都知道,原来我们的A股、中小企业板跟创业板是只接受有收入利润的企业去上市,并且你要达到一定的规模。在去年8月份香港就开通了针对中国医药的科技股,所以一批我们觉得比较优质的标的或者一些优质的企业就跑到香港去上市了。某种程度上,对国内的投资人也是一种损失,因为本来这些企业如果在国内的A股上市,也给大家带来一些投资的机会,可以分享它的成长。
我觉得科创板也是看到了香港医疗科技股做得还不错,觉得这个东西是可以改革的,所以现在推出了科创板。推出还有其他方面的一些原因吧,整个中国的硬科技的支持。如果就医疗医药这个行业来说,对一大批这种没有收入利润或者规模并不大的企业来说科创板的确是挺好,。但是现在第一批上的还是有收入、有利润的,随着科创板后面再报的一些企业,可能会出现我这个企业还没有收入、没有利润,可能在二期临床或者三期临床,在国内也可以上市了,我相信科创板马上就会有这样的例子出现。
对于我们投资人来说,科创板推出也有一个好处,我们这里有很多机构都是做早中期投资的,科创板的退出,很多企业我们A轮或者B轮投了,原来还要在C轮再做一轮募资或者D轮做一轮募资。现在A轮投了可能就上科创板了,它上了科创板之后,我们退出就加速了,选择就多了,这样我们可以快速回笼资金,又可以支持更多的医疗、医药创新企业。对创业者来说,可以不用跑到美国、香港上市,在国内就可以上市;对投资者可以加快资金的回笼,再去布局其他的投资,这是很好的事情。我们对科创板的推出是很支持的。
大家看到第一批的估值是比较高的,去年香港医疗科技板块的推出也有一个过程。前期估值比较高,后期有回落。公司质量比较优秀的企业,它还是能站住那个发行价。而且不但站住了发行价,有一批企业比发行价还上涨了。长远来说,这是一个优劣分化,强者愈强,弱着愈弱,我相信科创板的医疗医药公司经过投资人的比较和选择,这些企业自己的一些发展能不能达到预期会形成分化。有的企业可能创出新高,有些企业经过前期的这种炒作也好,或者泡沫也好,也不排除有这么一些企业的估值会回到它应该回到的水平,会有一个过程。那么这里面需要我们不管是一级市场的、二级市场的投资人,去做自己的一个甄别。我觉得长远来说是一个很好的事情。
刘宏宇:陈总讲的确实很全面了,科创板的整体,我认为科而不创,另外科创板的出现也是对创业板的否定。我更期待深圳创业板的改革,这个科创板究竟结局会是怎么样,我不是太乐观。如果有炒二级市场的观众们,慎重入市吧。
主持人:我觉得是非常好的一点,整个中国上市公司才3000多家,还是有非常大的空间,我们可以有更多的优质企业能够在公开市场上面拥有企业发展的资金,我们也相信创业板会有所动作,在大湾区这么先锋的这样一个区域里面应该能孕育出来这样的机会,谢谢。
钱庭栀:短期我们也是在观察这些科创板以及上板的企业,整个科创板未来发展的趋势对于整个创投行业基金的策略来说也会起到比较大的影响。因为从短期来看,过去两年选择相对来说比较成熟一些,有一两千万利润企业的机构,这次其实在创业板是占到便宜的。目前它的短期收益率会比较低一些,未来整个市场会不会继续保持这样一个状态,这其实直接就是对于资金,对于管理人、以及对于策略的选择,未来有比较多的一些不确定因素。
从每家机构来说,大家会有自己最终的一个投资策略的选择,我个人角度来说,因为我们其实本身还是对于早、中期的投资,我们一直比较坚持,所以未来有多少机构还能坚持做这个事情,我们还是需要再观察一下。因为其实目前市场上整个的,特别在一级市场的趋势,过去几个月,因为科创板我觉得还是发生了蛮大的变化。大部分的机构都去追那些有一个亿的销售收入,或者有一定利润的,更早期的企业,最近一段时间受到关注度比较下降,因为大部分的机构还是想赚快钱的。周期相对来说还是比较短,每次出现整个上市格局大的变化,其实对于机构之间的分化来说也是会比较至关重要的。未来各家机构,大家还是发挥自己的长处,一方面在变化的过程中适应整个新的市场。另外还是保持自己的打法和原则,这个未来还是蛮大的挑战。
主持人:钱总的思路正好呼应了前面刘总的思路,我们一方面欢迎新通道的打开,也因为这个通道的打开,大家会短期去逐利马上能够上市的,同时估值也比较高的企业。这也是一个考验期,专业价值需要更中长周期的验证,这么一个阶段,我想我们也需要给专业机构更多的信心和支持。我们来地方开会也是这个目的,地方现在更欢迎机构的入驻。有请于总。
于建林:从纳斯达克的情况来看,生物医药未来会是科创板非常重要的一点。前面几位投资人都讲到,热度非常热,当然也跟现在的供需关系有关系,毕竟它发行不太多,大家都抢着去投资。未来随着供给的数量越来越多,慢慢也会回归到正常的状态。相对来说,我们作为投资机构来看,今天讲到健康中国,讲到生物医药板块,我们可能会更关注科创板未来的导向。
从国家层面来看,当然是希望构筑一个多层次的、差异化的资本市场,特别是我们在人口红利、流量红利过去以后,未来就是科技红利、创新的红利。怎么样有一个合适的资本市场去支持创新,特别是医疗的创新,这个对国家来说是一个课题。所以通过科创板。我看到前几天有一个报道,说科创板的企业家平均年龄52岁,这其实反映了创新是一个慢活,我们科学家要耐得住寂寞,十几年,甚至几十年,这个过程当中需要有这么一个资本市场去重新定义创新,重新衡量创新的价值。我觉得未来这一块可能会构筑这样的价值体系。甚至不排除未来我们在生物医药这个领域,像美国一样不断有资本借力,让我们的科学家专注在他的科研方面,真的到一期临床,不断进行靶点研究,后来卖掉,通过形成这样一个资本的不断接力。
从企业层面、从实业来看,我们创新、研发,在上市公司也好,在实体机构也好,更重要的是成本。我们的创新是有价值的,它是有一个估值体系的,我们会看到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也好,或者实体也好会把创新的板块剥离出来,独立去上市,这样就会给我们原来这些企业做一个成本中心,它突然发现创新的价值更大了,甚至是它的母体或者利润,或者是说资本很重要的一个来源。
对企业家来讲也是,原来需要十几年沉淀,寂寞,不断地投入,现在不一样,现在对创新、对企业家有一个重新的评估了。对我们投资机构其实也是,有更多退出的渠道,所以从这几个层面来看,我觉得科创板在未来应该还是比较积极的看法。
主持人:谢谢于总,很好的分享。于总正好提到了,未来资本助力产业发展,肯定需要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开放,可能专业的机构专注于自己最擅长的领域和阶段,发挥自己的专业属性,不同资金的配比能够使得大家接力的状态,为我们的产业助力。医疗领域的创业者、企业家都相对是在产业里面需要扎根时间更长的。我们下面正好有请企业的代表,蒋总跟刘总,分享一下你们的观点,就是这样的一个科创板资本市场的红利出现,对于你们的影响跟变化有哪些?
蒋宁:目前我们更关注的还是一个经营问题,怎么样创新和如何实现企业的稳定盈利,对于什么时候上市,其实资本比我们更关心,我们还是把精力放在经营上多一点。
主持人:下面有请刘总来分享一下,因为生物医药,我相信纳斯达克、港股是国内科创板,甚至未来国内更多板块的风向标,我们请刘总分享一下在您这个领域跟资本结合的观察,或者有什么兴奋事件,跟我们来分享分享。
刘宏宇:我们做的这个行业比较特殊,而且我觉得我说的一些数据跟绝大多数人的理解相反。比如去年纳斯达克上市的药物公司,50%以上是做孤儿药的,比其他癌症、慢病都多。我们中国好像基本没有,我可以数过来,不多。这就是一个巨大的反差,我认为这种反差,如果把整个行业都算上,什么样的行业美国有,中国没有。手机、高端制造这些都有,孤儿药没有,这横向间的差距,我觉得是一个机会。
所以我觉得科创板,给我们这些做新药的人很大的鼓舞。鼓舞,但是不够,下一个情况,我认为科创板在未来对我们企业来说是最大的鼓励,它不仅仅是一个融资的平台,更是一个透明的平台。因为我们现在比如去融资,不管是A、B、C轮,我们跟所有的10家、100家各谈各的,这家出个价,那家还要沟通,等等的。如果有一个比较透明的平台,这些相对来说对我们这个企业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主持人:刘总讲的也是非常有意思的显像,资本是在产业的高速增长上面一起分享的收益,我们其实也有在想生物医药这样一个板块,国内弯道超车的机会到底有哪些?我想有可能在罕见病、孤儿药领域会成为我们的一个机会点。在7000多种创新领域,也许是我们资本的一个春天,我们也期待这样的一个机会。其实我也想接下来跟大家来探讨,也是最后的一个问题了,我们会发现现在地方政府,会很积极地去构建自己产业的医疗健康这样一个产业版图,有的是在原有的基础上面希望做一点创新跟升级,有的可能是一个重新的构建,我们的投资机构在这中间充当了主力军,他们其实是以自己的专业能力,然后可能注册在当地,然后可能引进当地作为他们的LP,同时带着自己的专业判断,在当地构建。
在这个时候我们想听听机构的观点,在大湾区频抛橄榄枝的状况下面,我们怎么跟地方政府更好地合作,更好地共赢,有请陈总。
陈杰:我们元生创投现在有三期人民币,其中我们有一个基石投资人,他每一期基金都给我们投资3个亿,而且苏州园区的引导基金每次都投我的基金,包括还有苏州工业园区的一些国企,有些国企为了资产的增值保值,也为了产业多元的布局。所以从这点上来说,我们是觉得这是一个特别好的事情,元生创投的发展就离不开我们园区政府的支持。因为苏州生物产业园对我们的支持,起到放大的作用。它给我们投资了一两亿,但是在外面,因为我们是在整个社会上来私募的,一些国内知名的大的基金都投了我们元生创投,我们把这个钱很大一部分,又投到了苏州生物产业园的企业。我们给园区的政府也汇报过,这个放大的倍数差不多在3-4倍。大家知道苏州生物产业园在香港培育了很多优秀的企业,马上在科创板上市的很多,这些都是有园区引导作用在里面。所以从我们元生创投自己的经验来说,对政府和基金来说都是双赢的结果。
大湾区这边,现在也正在蓬勃地做这样的事情,深圳成立了天使母基金,我们也刚刚得到深圳天使母基金的支持,我们在深圳发起一个天使基金,深圳天使母基金会出资40%。而且它的政策特别好,不但给我们出资,而且盈利的利润部分,它是不要的,把它的利润拿出来跟我们基金管理人或者是企业的社会投资人来分享。所以全国有很多很优秀的投资机构都希望到深圳去成立天使基金。当然他们的挑选也很严格,也要挑选他们认为最好的机构。所以我觉得这个可能对大湾区或者对佛山,我觉得都有借鉴的意义,这个对于带动当地的,无论是生物医药产业,还是其他产业的发展都是有帮助的。
据我了解,我们刘总仙瞳资本也在深圳拿到了天使母基金的钱,这个也是值得大家借鉴和学习吧。
主持人:非常开心,现在陈总在深圳这边也已经开始落地基金,也会在深圳大湾区这样一片沃土上给园区创造另外一番天地,谢谢。下面有请刘总,正好今天机构代表也很有特点,两家是本地的机构,两家是外部机构,我们可以看看内外部思路的碰撞,谢谢。
刘靖龙:其实仙瞳在5年前就在琢磨大湾区生物医疗产业的发展这个事,想成立一个联盟,利用各个地方的差异性医疗资源去进行合作。比如说广州的学校和研究的资源。深圳制造和资金的资源,包括东莞、佛山先进制造配套的这些产业,做一些联动。
那么从基金布局来说,我们看到其实从产业引导基金各个层面来说,有各地强烈的地域属性,其中以返投为主要的表现。这方面让我们觉得是比较难受的,因为医疗投资是一个资金密集型的特点,像这两个方向比较弱一点的地方政府,如果在引导政策上面过于强势,可能会缺乏现实考虑。刚才陈总说了,深圳的天使母基金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其他的基金也是一个很好的示范。比如说深圳各个区,它根据各个区的特点设定了不同的返投比例。仙瞳希望跟佛山进行合作,谢谢。
主持人:谢谢刘总。现在返投要求是大家需要一起来突破的部分,深圳的经验可以做一些探讨。另外本身生物医药就是一个长周期的事情,就是需要跟时间做朋友的事情,我想是不是可以跟地方政府、园区一起,咱们去构建逐步完善整个产业的一些思路,有一些可能需要短期做返投的要求,是不是我们可以把时间拉长一点,我相信这个效果会更好。因为配套的像人才,配套的像工业基础,可能这些都还是需要各个层面的一些互相的支撑。接下来有请钱总。
钱庭栀:因为政府引导基金这一块还是市场上出资比较大的部分,我相信市场上的医疗基金或多或少都拿过地方政府引导性质的基金。
我倒是想聊聊另外一个话题,政府既然搭了台,包括创投企业,我们来推动他们这些企业在这个舞台上进行这样的一个表演,但是更多的时候,一方面我们对于落户的企业会有更大的关注度。但是另外一块,怎么样把这样的政府政策给吃透,然后给企业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这其实是各个机构这两年都在加大努力,然后做内功的。因为里面非常重要的一点,不管是政府,还是产业园区对于企业的扶持政策怎么样确保,或者怎么样支持企业去获得最大限度的当地资金或者是人才的资源。这个其实有时候是一句口号。
因为目前推动我们很多企业在申报,不管是人才计划,还是当地的园区计划,还是各种各样的创业计划的过程中,其实这还是一个非常专业的工作。所以我觉得未来对于创投机构来说,其实在内部,特别是投后管理方面,这一块肯定是需要更专业化地去做。因为原来很多时候,我们都是说投资人员,谁投谁管,投的人就需要花时间去吃透政策,然后去跑这样的政府部门,然后推动企业去申报各种各样的项目。这一点还是比较散,有一些机构他们做得比较好的方式,是形成一个专门的部门,在投后管理这一块,专注于当地企业的生存。这样效果会更好一些。
主持人:谢谢。如果跟地方政府能够用一些比较有效的机制联合起来,使得地方政府的政策能被需要跟适合的企业都拿到,同时在这个拿到的过程当中相对能够减少这个沟通的时间和成本,我相信这也是一件非常正确的事情。在这里跟清科打一个广告,清科致力于在医疗板块做更多的投资和布局。我们一来是跟佛山、大湾区这边这么优秀的政府园区做紧密合作。另一方面我们希望通过清科在投资圈常年的服务跟影响力,希望引进更多的投资机构,大家组团能够来到佛山,来到大湾区。我想大家一起过来的时候形成集群效应,我想政府配套人员会更好地落地政策或者创新政策,我相信也会有更好的一效果,插个小广告。
于建林:我的观点其实跟几位嘉宾一致,生物医药的研发除了投入时间长、投入大、风险大,有些需要研发的能力,要商业化的能力,还有你的产品管线储备的能力。特别是商业化这一块,要有学术推广的能力等等。这些创始人往往是科学家,他们可能一开始不具备,苏州工业园,北京的中关村,广州其实也有,从总体来看,产业园在这个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刚才说从人才政策、产业基金,作为投资机构来讲,这个时候我们也希望和政府部门,甚至是国企,能够形成一个产业的集聚效应,能够打造出我们湾区的生物医药高地,这也是我们的一个希望。
主持人:谢谢于总,于总说话比较吃亏,因为每次是在最后一位,每次都还能给我们带来一些惊喜。确实在生物医疗的板块,我们还是要强调大家产业的协同,尤其以地方为单位能够形成从研发到落地、到上市、到销售一体化的这样一个产业的合作,一定是能够提高我们整体医疗效率的。
下面有请两家企业,正好代表两种企业类型,这也是清科医疗比较关注的两个板块,以地方为例,因为中国地大物博,一个省就类似于一个国家,所以在一个地区范围内如果能够把服务做透,它本身的商业价值已经非常大了。先有请蒋总,讲讲您跟政府合作、跟园区合作、跟投资者合作之间的呼吁。
蒋宁:因为基层医疗在任何国家都是国家保基本这样一个概念,我们公司的服务群体主要都是公立机构,包括公立医院、国家卫计委、国家卫健委各个单位,所以跟政府的合作相当密切。从这几年看,我们觉得整个业务的服务逐渐从单纯的建设走向了应用,这个已经深入到整个,包括政府,包括公立机构的业务理念去了。所以社区580做得更多的是叫应用型的服务,体现民生、体现人性关怀度、便民,从这个角度来做,这一点是相当不错的。
主持人:谢谢蒋总,有请刘总,因为刘总的企业在北京,有几个地方政府还是给刘总抛出了橄榄枝。作为一个生物医药公司,在选择落地园区的时候,您会考虑哪些因素,您对大湾区的印象怎么样?
刘宏宇:这点我非常同意于总说的,我们高科技做新药观点等等,但是它的研发和要求不都是高科技。在美国,我们目前是7个人的团队,都是PHD、MD,他们主要前期的立项主要是一些思考和经验,后来临床的设计和管理。但是我们在中国加起来现在20多个人吧,我们有一部分在河北的固安,那里有我们生产的厂房。我们为什么选河北,或者如果我有选择佛山,我也会选择。但是为什么选河北?当时的情况就是因为它离我们北京近。因为我们对人员的要求不是很高,实际上那里的人员绝大多数都是中专生和大学毕业的,他们之所以回到固安,因为他们以前是固安本地人。
他们来的第一件事,我们是给他一个非常深入的培训,这个所说的深入培训绝对是半年以上。之后我们建立这个厂房。我们这个是比较特殊吗?不是的,我举个例子,我在美国也做过新药研发,我们的第一批新药进入临床之前,在美国的一个公司,生产是一个代工的公司,以前叫雅培。雅培有个代工工厂就在纽约市旁边的一个小镇,他们的生产员工,当时我们作为研方代表,在那里监督生产。最主要的三个工人,还是管理员工的,有一个就是中专毕业,他以前是做啤酒的。第二个做纯化的人,这个是相对比较高的。第三个是装瓶的,他没念过大专,也没见过大学,他以前是做保洁的。做新药需要MD、PHD,但是也需要其他方面的支持。
这种企业对于一个中等或者一个小的城市来说是一个很好的行业。几乎所有大企业都是在小城市,我们以前效力过的诺和诺德,他们说在哥本哈根,但是其实也是在一个小镇。他们开花结果,可以说支持了整个地方。
主持人:谢谢刘总的分享,蛮有借鉴意义的。医疗健康最早的创新源头,需要在小城市或者不被干扰的地方,大家潜心做研究,先做创新跟未来能够临床落地的这部分,我想他先需要夯实,先做出来产品,但接下来做产业放大、进一步商业化的时候,这部分像在大湾区,本身已经有了非常好的工业基础,本身有非常多的技术创新企业,会是一个更好的选择机会吧。
我们也想未来有更多像今天在座的这么优秀的投资机构,以及更多的企业能够来到大湾区,在大湾区发展已经非常好的头部产业的基础上面,跟医疗创新做更多的结合,推动大湾区健康医疗事业的繁荣。谢谢大家!谢谢。
本文来源投资界,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1907/44520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