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商业航天的全产业链突围

未来十年甚至二十年、五十年,最大市场就是太空经济,一定不要错过这个风口。
2019-08-31 00:09 · 投资界

“2019全球创投峰会”于2019年8月28-30日在西安召开,盛邀全球创投头部力量,解析政策趋势、聚焦投资策略、探索价值发现、前瞻市场未来。这场汇集万亿资本的行业盛宴,为全球资本共享中国机遇,为推动全球创投行业的发展皆带来深远的影响。

会上,未来宇航研究院创始人牛旼担任主持人,宇航智科总经理关晖,星河动力 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刘百奇,九州云箭创始合伙人刘洋,星际荣耀副总裁霍甲,中科亿海微CEO魏育成, 北航投资执行总裁王剑飞为讨论嘉宾,共同以“商业航天的全产业链突围”为主题,展开热烈讨论。

商业航天的全产业链突围

以下为讨论实录:

牛旼:今天非常荣幸跟大家在一起探讨商业航天全产业链的突围,我是未来宇航研究院的创始人牛旼,未来宇航也是国内专注于商业航天的产业投资平台和产业基金。接下来有请几位嘉宾做自我介绍。

关晖:大家下午好,我是来自北京宇航智科的关晖。2015年公司成立,目前已经成为国家高新企业,并且开拓了三个产品方向:第一个,商业卫星的设计三维仿真与系统策略验证;第二个,卫星测运控服务,完全基于国产操作系统、国内唯一的测运控多任务测控系统、天基和地基统一测控网络;第三个,基于行业的卫星解决方案。公司团队有二三十年卫星测控经验,管理团队基本上就是技术团队。

霍甲:大家好,我是星际荣耀的霍甲。我们在九泉发射了运载火箭,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民营企业自主研制的运载火箭完成发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也是截止目前唯一一家。可以说,在全球产生非常重大影响,连SpaceX也点赞了。

全球目前所有做商业运载火箭公司里面能够发射入轨的第一是SpaceX,第二是火箭实验室,第三就是我们中国的星际荣耀。未来我们会做很多公司,也会做类似于SpaceX的飞行实验,希望大家持续关注和支持我们。

刘百奇:大家好,星河动力是一家火箭公司。目前,公司主要做两种火箭:一种是小型固体运载火箭,运载能力350公斤;另外一种是起飞质量220吨,运载4吨的火箭;目前固体运载火箭动力系统、结构系统、电机系统已经投产,计划明年上半年能够完成入轨发射。

刘洋:我是九州云箭的创始合伙人刘洋。我们也是一家做火箭的公司,主营液氧甲烷发动机,公司愿景是致力于为全球客户提供安全、可靠而又低成本的液氧甲烷发动机。2017年10月成立到现在,我们整个联合创始团队瞄准的是做可回收复用的液体火箭所需要的液氧甲烷动力系统。目前,团队低型液氧甲烷发动机的深度变推力试车成功,掌握了核心技术。而且下一代具有更大推力的液氧甲烷发动机已经在紧锣密鼓的研制过程当中,未来也会不断创新技术。

魏育成:中科亿海微主要是做芯片的企业,致力于做高可靠的、全正向的FPGA芯片设计研发。FPGA芯片在宇航领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很多国内做载荷的单位每年要花很多钱从国外买,单片价值很高,一片相当于一辆宝马车。我们公司是源自于中科院电子所,深耕领域15年,致力于面向宇航应用领域的需求,提供高可靠的、低成本的的芯片。目前我们已有的芯片有三次成功上星经历,在性能指标上比国外同类芯片好一个数量级。

王剑飞:大家好,我是来自北航投资的王剑飞。北航投资是非常年轻的机构,2016年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小企业家联合成立,专注于早期高科技类项目投资。公司愿景是致力于做一家一流投资与孵化一体化的商业模式公司。目前,公司打造了一个相对比较全面的孵化体系,投资了一批项目,并致力于打破国外垄断。我们希望最终能够打造一个比较好的创新创业生态,可以帮助更多早期科研类企业成长。

牛旼:非常感谢各位嘉宾介绍,请问各位为什么会干航天,与航天有什么渊源?

关晖:误打误撞,大学毕业以后分配到西安测控中心工作,一干就是20多年。从前,我对航天行业并不感兴趣。但是,走到商业航天的时候,我觉得老天对我不薄。因为西安测控中心算是中国卫星测控的黄埔军校,我很有幸待了20多年,见证中国卫星从3颗到200颗的成长过程,我自己协调管理了20多颗星,所以我觉得这一切都是缘分。

霍甲:我本人是从北航毕业的,大家都知道,北航的学生从小就有一个航天梦,渴望探索航空航天和宇宙。2016年公司注册,集合国内最顶级科学家一起研究运载火箭新方向。为什么呢?因为,中国作为在全球第一梯队的运载活力和有实力的国家来讲,一定要出现和SpaceX比肩的民营企业。所以,我们决心站在中国航天的另一个赛道上,做得更具商业化。

刘百奇:2008年,北航博士毕业后留校工作三年半,主要研究方向为航空航天组合导航,2011年调入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做火箭的总体设计,也参与了一部分航天领域的发展规划、发展战略研究。2018年离职创建星河动力,渊源颇深。为什么要从体制内出来创建商业航天?首先,国家政策鼓励扶持;其次,60年航天积累了大量人才,人才有溢出效应。与此同时,良好的工业基础给大家创造了一个能够实现私人航天梦想的机会。

刘洋:我也是从北航毕业的,2005年杨利伟是第一次作为国家国家第一个登上太空的宇航员,神州五号在我心里埋下一颗种子。2006年,我考入北航,就读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研究生期间就迫不及待到北京十七所学习和工作。工作期间,很幸运赶上我们国家体制内航天新的大发展阶段,重型运载火箭和年轻人有了丰富的关联机会。我觉得,是努力与命运交集促使我进入到了商业航天行业。

魏育成:从事航天事业是我们的初心和DNA,2004年研究所的研究方向就是宇航级芯片设计,因为宇航是强需求。2004年至今,从5万枚到1300万枚,慢慢积累。目前,不仅有自己的硬件电路,同时也有配套数码软件。并且,培养了近百个博士。2017年,研究团队集体离岗创业,希望把产品更加系列化,不仅仅做宇航级芯片,还推出了可以供用户使用的IP核,可为军工用户、网络信息安全用户提供定制化的系统成片。与此同时,进口芯片价格昂贵,我们也希望能够为国家提供低成本、高效能的芯片,为社会做出贡献。

王剑飞:首先,从投资来讲,北航投资作为一个投资机构,投资航空航天领域义不容辞;其次,从行业来讲,我觉得最近几年航空航天必然会成为非常热点投资领域。航空是现在工业明珠,现阶段航天整体技术和门槛低于航空,因为航天目前还只是一个初级阶段,但是未来现代工业的明珠一定是属于航天的。与我们而言,目前布局于航天是基于现实考虑,因为航空投资确实风险太大,现在只有国家级大基金敢去投大飞机,但是航天更大好处是,在遥远未来一定是整个人类工业最领先的领域。

牛旼:非常感谢各位的精彩分享,大家觉得自己的最大优势和挑战是什么?

霍甲:从我个人的工作经验来看,首先,航天航空行业是最大的一个特点是高风险。比如,SpaceX前三次发射都是失败,第四次发射成功,发射难度非常大;其次,技术难度大,一旦试错,时间和资金成本非常大,一般民营公司难以承担。民营公司做火箭,过程当中的艰辛是常人难以预计。航空航天行业核心是硬科技,每一个分析系统、每一个单机、每一个技术难点需要长时间大量的设计、实验,然后不断反复论证。因此,如何突破壁垒是首要问题;然后,产业化、商业化,解决产能问题也至关重要。我们现在面临着如何把整个生产流程和发射流程、实验流程更加规范化、流程化、工业化的问题;最后,面临着降低成本的问题。目前,公司最大降成本举措是把运载火箭重复使用。成本降下来之后,才能够在国际上和类似于SpaceX顶级企业在国际舞台上PK。

刘百奇:中国航天60年,国家队火箭成功概率是96%,中国这片土地上研制火箭是没有任何问题。那么对于民营企业,能不能把火箭做成功,取决于几个因素:第一,是否组建了一个非常专业化的团队,团队够不够专业;第二,是否按照航天前辈们总结的航天系统工程方法,组织研制流程、组织实验、把控组织质量。

我们的优势是团队分工明确,航天科技集团第一研究院做火箭的总体研究院、第四研究院做固体发动机研究院,第六研究院是做液体发动机研究院,严格按照航天系统,按部就班。同时,也面临两个挑战:一个是入轨;另一个是入轨之后,如何让把火箭做的更可靠、更便宜。

刘洋:所谓硬科技硬在哪里?作为液体火箭发动机领域的专业团队来看,最关键的团队、技术。那么,在液体火箭发动机领域,无论是团队,还是技术,我们都有绝对的优势。

当然,我们也会在火箭发动机的生产、工艺、设计等过程当中尽量降低成本。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真正的降低成本,真正未来人类大规模商业化航天活动需要我们去“变”。

牛旼:结合公司情况,如何设计自己公司的技术路线和未来商业模式?

刘洋:我从两个方面回答这个问题:第一个维度,掌握的团队能够在哪一条技术路线上做的最好;第二个,固体和液体火箭各有优势。固体相比液体更加小、快、灵,但是一旦回收技术成熟,成本下降,液体火箭的优势会充分展示出来。而关于推进剂问题,目前没有液氧甲烷和液氧煤油发动机谁优谁劣。不过,我们坚定不移的在液氧甲烷路线上进行探索和追寻。

刘百奇:从技术方面分析,固体燃料火箭适合做小火箭,液体燃料适合做大火箭。至于哪种燃料好,应该从卫星企业出发判断。所以,对于火箭企业来说应该从市场出发,你究竟瞄准哪一个细分市场?根据市场需要定位火箭类型,包括选择什么样的发动机推进剂、时间周期、资金花费等。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选择,这种选择不应该是从技术角度选择,而是从商业市场角度选择。

霍甲:首先,我觉得对于火箭企业来讲,最重要的一定是总体设计而不是发动机,这是行业内普遍认同的原理。

其次,哪个发动机更重要取决于市场。现在全球商业市场大的主流趋势和方向已经非常明确,拿SpaceX来说,它有11943颗卫星规划,都是小卫星,大量集中在200、300公斤卫星需求,可以看到固体在目前发展阶段是有非常大的价值。固体做到极致,单位发射价格非常低。小型的卫星发射用固体更为快捷,大一点的或者一键多星的卫星网络可能用液体更为成熟。

最后,关于甲烷和煤油,大家可以观察全球最顶级公司用什么方案。SpaceX正在用液氧甲烷,不一定绝对正确,但是也代表了最先进的发展方向。当然,适合市场和适合公司技术路线才有可能是最优结果。

牛旼:公司未来定位如何?怎么把握产品性价比平衡和利润比?

魏育成:目前,我们公司面临的问题是卖出去。实际上对元器件成本并不是很敏感,毕竟航天领域是高度计划性的领域,不管是从运载还是到卫星,还是数据的接受处理来看。另外,自己做的元器件要经过比较冗长的实验鉴定,一般经过地面再上星,没有三年走不完认证。因此,光便宜没用,还需要可靠,走完认证。

当然,创业面向市场,就需要满足多层次的市场需求。商业摇杆应该是打开一扇窗户,上万颗卫星不可能每颗一个亿,成本越低越好,比如百万级成本。因此,必须同时保证性能和成本。对于民营企业来说,首先是要创新,创新体现出来无非就是性能要好,或者令人耳目一新;第二个是性价比,可以大幅度降低成本。

牛旼:接下来请关总介绍测控在商业航空里的重要性和公司取得的成绩。

关晖:关于测控重要性,举一个简单例子。比如高轨卫星,一颗15到16亿的制造成本,燃料十分昂贵,发射成本非常高。基本上是通信卫星,一旦飘离轨道就没有用了。所以我们要进行测控,保证卫星对在指向上。测控的意义就在于,可以通过精细化测控,大大延长卫星使用寿命。

未来,公司会朝着运控和测控一体化的目标前进。作为作为商业航天市场是比过去要求更精准,因此,在过去测控基础上,实现运控和测空一体化,只有这样才可以真正符合客户要求。因为,商业航天在我们这个环节更多的是什么样的模式更符合客户的要求,技术创新也是从客户要求中迭代出来的,并没有完全形成很固定的模式,这也是我们需要摸索的。唯一一个硬指标就是如何让客户卫星既能够完成任务,又能够延寿。

牛旼:专业投资人怎么看商业航天产业,特别是做投资决策时候最关注企业的什么特性,踩过的坑?

王剑飞:从投资人角度来看,投资商业航天行业,首先关注人和团队。因为,这个事业本身是一个很漫长,或者需要很长耐力的事业,所以坚韧的、有毅力、有耐力的团队,尤为重要。

其次,关注技术。在我眼中商业航天是一门既硬又不硬的技术,为什么?首先,它是高门槛行业,入门门槛非常高,必须在行业内有很深厚的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为什么又不是特别硬呢?因为中国作为航天大国,有全球最完善的人才体系,我们内心笃定民营企业一定可以发射商业火箭。

最后,关注市场。这就取决于我们进入领域的投资阶段,目前我们主要投商业航天起步阶段。所以,肯定会选择投最确定能赚钱的。运载火箭是搭载通道,不管发射什么东西上去都要通过运载火箭,通过它就要付费,这是很确定的生意,非常简单直接。另外就是卫星,最后不管用什么样的技术去做什么样应用,都与卫星息息相关。因此,商业航天初级阶段制造企业肯定是一个很大的市场。

我觉得很多投资人可能会踩的坑就是太过于讲情怀,比如投一些奇怪的飞行汽车,或者是一些去火星采矿的公司。当然,也有可能是在投资时,对领域和技术没有深刻的认识。

未来行业的发展一定要借助于国家的政策放宽,政策扶持。因为,从传统来看,国家是直接支持几大航空国企,不管是研究院还是航天集团,这种模式时间长了会导致低效。现在有大量民营企业蓬勃发展,不仅高效,成本还低。未来,国家可以成立产业基金、军民融合基金,或者各种扶持基金来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当然,无论是国企还是民企,一定是更有效率和竞争力的公司。我也衷心希望,未来中国也能出现类似SpaceX这样的公司。

牛旼:根据统计,2017年国内有不超过70家商业航天企业,2018年数字突破140家,目前统计可能已经超越了200家,现在是一个很好的时代。科创板为整个商业航天企业更快走向资本化的通道,提供了良机。

最后,每人说一句对中国商业航天的寄语?

关晖:走向太空是人类发展必须的方向,中国商业航天一定是未来领先。

霍甲:未来最有前景方向就是太空,微观看就是量子,互联网市场空间已经有限了,所以未来十年甚至二十年、五十年,最大市场就是太空经济,一定不要错过这个风口。

刘百奇:人类已进入波澜壮阔的世界,未来已来。

刘洋:波澜壮阔大航天时代到来,这个行业一定是产业高度细分,希望用我们技术为时代到来尽一份力。

魏育成:希望我们的芯片能伴随着中国人的火箭冲出卫星,走向大海,来圆我们中国人的航天梦。

王剑飞:我们北航一直有航天报国的情怀,我们总有一天会有像SpaceX那样最顶尖的航空航天企业。

牛旼:谢谢各位嘉宾的分享,由于时间原因,这个环节到此结束。

“2019全球创投峰会”由中共西安市委、西安市人民政府主办,西安市金融工作局、西安市科学技术局、西安市投资合作局、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清科集团承办的2019全球创投峰会在西安高新国际会议中心召开。峰会盛邀全球创投顶级力量与独角兽企业汇聚,通过组织“闭门研讨、专题培训、主题论坛、项目对接、展览展示”等环节助推产业与资本的高效融合。这场汇集万亿资本的行业盛宴,为全球资本共享中国机遇,为推动全球创投行业的发展皆带来深远的影响。

本文来源投资界,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1908/446114.shtml

【本文为投资界原创,网页转载须在文首注明来源投资界(微信公众号ID:PEdaily2012)及作者名字。微信转载,须在微信原文评论区联系授权。违规转载必究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