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上汽大众效益折戟,员工抓阄跑网约车

转型阵痛已开始,未来会更痛。
2019-09-20 07:46 · 亿欧网 何奇

寒冬之下,向出行与服务公司转型的汽车集团们有了新的调整方向:将内部员工分流至旗下网约车公司。

“运气不好,当买彩票中奖了。”在一辆享道出行的网约车上,司机王师傅向亿欧汽车吐槽。王师傅是上汽大众的一名老员工,已做享道司机大半年,他准备开满三年后,再回上汽大众继续上班。

“我是被厂里‘骗’出来的,都说跑网约车比待在厂里干活轻松多,上下班都由自己决定。”王师傅苦笑。他与公司签了一年合同,干满一年即可回到原岗位继续工作。

在开网约车之前,公司开会称,上汽大众的工厂可能一个月开工两个星期,休息两个星期,员工的工资将随工期调整进行减半。

据亿欧汽车了解,员工分流不仅是在上汽大众。上汽集团给出了7500个享道司机名额,分配至集团旗下各子公司。

在上汽大众内部,“按照部门人员人数比例,我们抓阄决定谁来当司机。”王师傅告诉亿欧汽车,“不论男女,只要有驾驶证,老大以下所有员工都要抓阄。”

李师傅同样也是上汽大众的老员工,他告诉亿欧汽车,目前整个上汽大众开网约车的员工大概有二百多人,涉及到多个部门“连上汽体系零配件的财务部门,都有9名员工出来做享道专职司机。”

2018年12月,上汽集团旗下享道出行正式上线,从招聘广告上可以看到,享道司机必须是上海户籍,60周岁以下,且无犯罪记录,薪资可达9000-11000元。但仅上海户籍一栏,就已将大部分司机拦在享道门外。

于是,上汽集团让自己的员工转岗做享道,可谓一举两得。一方面在战略层面保障了上汽集团共享化的推行,另一方面为子公司在车市寒冬中分摊了人浮于事的压力。

自今年1月以来,上汽大众新车销量八连跌,1-8月销量累计同比下降了8.5%。除了受大环境影响,上汽大众的一位老员工告诉亿欧汽车,为了节省成本,上汽大众十几万元的车型中塑料件太多,影响了整体质量,车卖得不好,员工的工资、奖金或成问题。如果员工“抓阄运气不好,又不愿意跑网约车,很可能会被工厂劝退。”

或许是为了避免员工不满,享道出行给司机进行了不小的补贴。刚推出来的一个月时,平台每周会补贴每一位司机四千元保底工资,哪怕司机一个月不开单,也能得到1万6的补助。无论是对上汽集团内部员工,还是外面的专职司机,这笔补助都是巨大的诱惑。

而想要获得享道出行平台的奖励,就需要“多跑活儿”。与大部分网约车平台一样,享道平台的奖励也是分时间段、记单量的。

每天从7点开始,司机完成30单可以额外获得奖励220元。但想拿到这笔奖励,大概需要工作14个小时。此外在早晚高峰,平台会给到司机每单1.5-1.7倍不等的奖励。

例如,一单价格是20元,按照1.5倍奖励算,最终司机每单获得30元,平台补贴司机10元。“获得全天所有的奖励是基本不可能的。”赵师傅说,“我最高一天赚到了1600元,其中奖励就有700元。现在奖励开始减少了,但平均一天也能够拿到400元的奖励。”

由于当前享道出行丰厚的奖励政策,大多数司机的情绪比较平稳:“一个月随便跑一跑,工资就能有一万多元,跟之前的工资差不多,就是有些累。”

作为利润奶牛的上汽大众已经略显疲态,转变必须开始。

据上汽集团发布的半年度财报显示,2019年上半年,上汽大众营业总收入为1127.9亿元,占上汽集团上半年总营收的30.0%;归属母公司净利润为98.8亿元,占上半年总净利润的71.8%。

从数据上看,上汽大众依旧是上汽集团的*支柱,但由于行业收紧,其平均单车利润同比下滑29.0%。

近年来,上汽大众对外战略一直捉摸不透,先后推出的豪华轿车车型辉昂、轿跑SUV途昂X,销量上相继折戟。

其他品牌的新能源车不断上新,上汽大众却晚来一步,直到今年8月23日,新车型e-Lavida朗逸纯电才缓缓驶向市场。

上汽大众作为大众与上汽集团在华的合资品牌,自1985年成立以来,上汽集团负责提供厂地、资金等支持,品牌、核心技术及管理等则由大众集团主导。经过三十四年的发展,上汽大众一度成为国内合资品牌无法逾越的大山。

大众集团CEO迪斯曾表示,2019年是大众进一步确定中国战略至关重要的一年,大众将重新审视集团在中国的战略规划,重新审议股权结构,进一步确定中国战略。

在亿欧汽车看来,大众不会对中国市场掉以轻心,过去的2018年,中国市场为大众集团贡献了421万辆的销量,占其全球销量的40%左右。

今年3月,迪斯对外宣称想要重新调整在中国的股比,引来上汽集团的“回怼”,3月18日,上汽集团官方发布声明称,上汽集团未与大众汽车集团就“调整股比”一事进行过磋商,大众汽车集团也未正式向上汽集团提出过讨论股比的计划。上汽集团与大众集团似乎在利益上产生了分歧。

寒冬之下,车企们裁员已经是“常规动作”。上汽集团算是经济效益比较好的车企,如今也难逃压力。

上汽大众将员工向出行公司分流,一方面减轻子公司人员压力,另一方面试水转型,也算是个相对好的选择。

转型阵痛已开始,未来会更痛。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亿欧网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