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2019港股超购王”敲钟,这家“外来”VC凭何一年斩获4个IPO?

从刚入中国时的严重水土不服,到如今赢得中国大量LP的青睐,KIP用了将近十年时间。
2019-10-29 09:35 · 微信公众号:创业邦 刘岩

从起初的水土不服,到以稳健的超额收益征服中国LP,“打通任督二脉”的这家韩国机构开始在中国市场跳跃式发展。

2019年10月28日,“2019港股超购王”亚盛医药正式登陆港交所主板,股票代码06855,股价高开54.97%——从原创小分子新药*股到获得751倍超额认购,亚盛医药成为投资机构者眼中的新宠。

翻看亚盛医药的机构投资者名单,有家机构最为特殊,它是一家韩国的风险投资机构——KIP(Korea Investment Partners)。值得关注的是,不到一年时间,KIP中国已四次出现在港股IPO的机构股东名单中。

最近的一笔IPO事件是2019年9月25日,KIP中国在A轮阶段投资的中国生物类似药*股复宏汉霖(股票代码02696)登陆港交所主板市场;再往前是2019年1月15日,KIP中国战略投资的新经济SaaS*股微盟(股票代码02013)登陆港交所;2018年12月21日,KIP天使轮投资的“大陆安卓生态*股”万咖壹联(股票代码01762)在港交所敲钟。

这是一支有着三十多年历史的老牌风险投资机构,已在韩国VC排行榜*的位置连续霸榜超过十多年,其投资组合中不乏Naver(Line母公司)、KakaoTalk、Osstem、Auris、HLB等一系列明星公司。

“KIP成立超过60多支基金,其中20多支基金已经清算,没有一个基金亏钱,年化收益率都超过18.9%。”KIP中国管理合伙人扈景植向创业邦透露。而把时间退回到2000年左右时,KIP还是韩国不知名的二线基金,在私募股权投资榜单的20名左右徘徊。

跟欧美系VC在中国的高调、激进不同,这家来自韩国的投资机构更为低调、内敛。令人好奇的,这家低调的“外来”VC获取超额回报的投资方法论到底是什么?

征服中国LP

从刚入中国时的严重水土不服,到如今赢得中国大量LP的青睐,KIP用了将近十年时间。

扈景植刚进入中国时正值2008年全球金融风暴。当时,韩国KIP将目光投向中国市场。于是,有着创业、投资双重经验的扈景植成为了KIP*次走向国际化的*人选。走出国门之前,扈景植已经在KIP总部工作了十年,投资了四十多个项目,并有十多家已经上市退出。他做过对冲基金和并购基金,操盘过Pre-IPO项目,而在此之前,扈景植还是一位学生创业者,并成功把自己的创业公司卖给了KIP。

“我在当时的候选人中,是最年轻的,英语也不错,并且在当时也刚刚获得‘韩国*投资家’的荣誉,这些因素让总部最终选定了我,并把我派遣到中国。”扈景植告诉创业邦。“我当时对中文几乎一无所知,需要从零学起,进而搭建本土团队,制定公司战略和基金投资策略。”

但这并不是扈景植面临的*挑战。他当时的*难题是:如何避免水土不服,尽快实现真正的本土化。

刚到上海的前两年,扈景植几乎没出手投案子。“金融危机时韩币贬值,结汇会有不少损失,刚好为没出手找到借口”。扈景植开玩笑说。但这段时间,他没敢闲着,除了努力学汉语外,还抢时间了解中国的创投市场。多少有些遗憾的是,他错过对京东、PPS、YY等项目的投资机会,并与快速增长的移动社交软件陌陌失之交臂。

“当时真的有点看不透中国市场,特别是有些产品中有打擦边球的东西。”扈景植复盘错失陌陌时告诉创业邦。“我们的LP大部分是国资背景,他们对这一点比较担心。”此外,虽然KIP在韩国的娱乐业的投资地位举足轻重,但对中国的文娱市场,确实有点水土不服。

试水两年之后,扈景植观察中国市场先后进入移动互联网的萌芽和黄金投资期。大量to C的案子备受投资人追捧。但从KIP中国的投资案例中,却很少发现那个时代的爆款产品。当被创业邦问及,是否错失中国移动互联网的投资红利时,扈景植的回答是:“我们不敢做追风的事,投一个项目成功简单,但要一直成功非常难。所以,我们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

不走“爆款”基金路线,KIP更加关注每个项目均能有不错的投资回报,多年的运营业绩也验证了这点——不一味追求爆款项目、不赌赛道、不广撒网,采取稳健的精品投资打法,一样可以将基金的净IRR做到接近20%。扈景植补充说:“我们的IRR都是基金清算后的数字,不是账面投资回报,所以我们没必要再跟LP汇报DPI。”在韩国,KIP的IRR从来不是秘密,每年的数字都会被披露在政府官方网站(中小厅),而连续超过10年,他们的投资回报一直稳居*。

“数年时间,KIP中国的本土化之路都在摸索、观察、学习、试错、修正中行进。”而在中国境内成立一支本土的人民币基金成为KIP中国最基础的目标。于是,自称为“最懂韩国的中国人”扈景植开始频繁与中国的LP接触,并在2015年成立了KIP在中国境内完成募集的*支合资基金——方正韩投健康产业基金,规模1亿美元——这支基金让KIP在中国的投资拥有了更大的主动权与更快的反应速度,为后面接连投出复宏汉霖和亚盛医药等优质IPO项目做足铺垫。

在实现了国内基金数从0到1的跨越后,扈景植和他的团队仿佛“打通任督二脉”,在中国市场的探索中加速前行。自从2015年首次完成募资,KIP中国以每年1到2支新基金的速度扩张,并陆续与多个中国的政府引导基金达成了合作。截止至目前,他们在中国募集的基金规模已超过30亿元。

一位身在异国他乡的基金掌门,却能在资本寒冬中赢得越来越多中国LP的认可,这是KIP中国成功实现中国本土化的*佐证。“大家都说整个行业越来越艰难,但我感觉机会越来越大。这跟炒股一样,牛市时,*名和第十名的股价涨的都不多,反而熊市时,行业*名的价格涨的非常快。”

当被创业邦问及,资本寒冬是否存在募资难题时,扈景植透露,KIH韩国金控集团是KIP的母公司,每年会给KIP一定比例的资金支持,并且他们长期合作的韩国社保基金、国开行等LP每年也会分配给KIP一定额度。在募资逆势中,扈景植反而显得更有底气。对他们来说,这个“寒冬”并不“冷”。

如今,从一人团队成长到现在近三十位专业人员,KIP中国正在募投管退各个环节跑得越来越通畅,整个基金的项目增长速度、基金和团队规模、投资数量等各项指标都呈稳步增长。

破釜沉舟

敢于破釜沉舟,这是KIP中国能在早期赌中复宏汉霖和亚盛医药的关键原因之一。

“2015年,我们用韩国基金投资了台湾汉霖A轮,也正是在这样的契机下,我们获得了复宏汉霖A轮的入场机会。”扈景植表示,“当时KIP总部正在看当时韩国*的生物类似药公司,对标之下,中国市场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回忆与复宏汉霖创始人刘世高博士*次在酒店见面时,扈景植称:“那时恰好是台湾汉霖*次见投资人,当时刘博士为了让我能明白公司业务重点,在酒店的纸巾上洋洋洒洒写了很多,比如正在研发抗体的特征等,当时就觉得他很有热情,后来去参加股东大会,整个团队在一起做了一整天的学术报告,都富有非常高的热忱,眼神中充满了对成功的渴望。”

当时,国内医疗投资行业正处于转型状态,到底是投资有转型概念的传统药企,还是投资新药研发型的公司?这是摆在机构投资者面前的一项选择题。投资传统药企的优势是,退出渠道明显,因为统药销售业务尚有利润,但其缺乏创新的弊病也很突出;而新药研发公司尽管富有创新,但前期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如果融资不到位,失败的风险极高。

“新药研发往往没有退路,破斧成舟才有更大成功可能”。当时复宏汉霖恰处于几个药物品种刚拿到临床批件的阶段,需要大量的资金推进后续的临床进程,公司前景充满不确定性。

尽管前途未卜,但KIP中国还是选择继续投资其A轮,扈景植的理由是:“投资之初,创始团队和产品都给予投资人极大的信心,而复星系的背景更保证其拥有*的生产资源和销售渠道。”

回头来看,三年前的新药研发公司估值适中,是*的进入时机。“现在,复宏汉霖的每次估值翻倍增长,都是因为产品管线获得里程碑式突破。相比对标公司,目前复宏的估值是理性的。未来3年,复宏产品管线所获得的里程碑将是同类公司最多的,他们将非常具有竞争力。”扈景植持续看好复宏汉霖的后续市场表现。

2016年,除了投资复宏汉霖外,KIP的又一个明星案例就是今日上市的亚盛医药。当时在做项目筛选时,KIP对大分子药和小分子药均十分关注。扈景植坦言:“因为自己并没有生物医药背景,在与生物团队一起看项目时,不得不提早做大量的功课,以期能对项目有更好的理解”。

“亚盛在当时是业内最*的团队,同时做几个品种,并在中美双方都申请了临床,这样的公司在国内真的很少。国内当时着仿制药之实的公司很少,而亚盛是真正专注在做创新靶向药的一家,并且拥有全球最全的细胞凋亡药物管线。在当时其实对新药的退出路径看得不太清楚,但投资直觉告诉我们,机会真的很大。”扈景植聊到亚盛医药的竞争优势非常明显。

“化学药和大分子药平台性技术不同,亚盛在表现上很有兴奋点,不仅成功解决’神药’格列卫的耐药性难题,还入选了‘2019ASCO表现突出企业’全球TOP20榜单,这是国内*次有非上市企业获此殊荣。”

复宏汉霖和亚盛医药成功IPO,再次验证了KIP中国投资打法和投资逻辑的合理性。

不追风

除了大健康之外,KIP中国另外两大投资方向分别是大消费、企业服务。三者基本各占近1/3左右的比例。

时间退回到2019年开年之际,KIP中国当时可谓三喜临门先是元旦前夕,他们早期投资的万咖壹联正式登陆港交所,紧接着宣布在中国的第五支基金正式募集完成,总规模达10亿人民币。半月后,他们投资组合中的微信第三方服务提供商微盟在港股敲钟。

不得不说,2019年对扈景植来说意义非凡。

拿2019年元旦前夕上市的万咖壹联来说,扈景植五年前*次跟高第男(万咖壹联创始人)见面是在北京,当时的万咖壹联甚至没有固定办公地点,正处于Demo阶段。那时,O2O、智能硬件、电商等to C领域的案子备受资本追捧,而高弟男围绕手机硬件平台做开发的to B项目并不惹眼,当时也鲜有机构重点投资企业级服务赛道。

“高总团队对手机媒体、用户和流量有深刻的认知,并且有丰富的手机厂商整合经验,团队非常务实,有超前的判断力,我当时感觉他们能成长为一家将手机媒体价值变现的平台。”正是基于对团队和业务前景的判断,扈景植快速做出决策,在高弟男尚未成立公司时给予数百万美元投资,成为其*个超级天使。

此后,KIP中国又连续追加两轮,令扈景植意外的是,高弟男不断给KIP中国基金带来惊喜,他只用了三年时间便跑通业务,短短四年登陆港交所,成为中国“安卓生态*股”。IPO之际,KIP中国也成为万咖壹联*的机构投资方。

“久利之事勿为,众争之地勿往。”高弟男创业之初,其实有意避开自己不擅长的to C红海,转而选择更擅长的to B模式发力,这点跟扈景植选择投资策略时类似。从某种意义上讲,初来乍到的扈景植也是有意规避不熟悉中国C端消费者市场的短板,转而投资有一定技术门槛的to B赛道。“我更喜欢找技术驱动型的公司,比如企业服务。市场空间足够大、技术壁垒足够高、客户黏度足够强的案子都是我们喜欢的。

严风控、重投后

KIP中国的态度是宁可错过不可乱投,坚持精品投资打法。他们还有一支兵强马壮的风控和合规团队,人员大概占据投资团队的一半,专门为投资团队“保驾护航”。扈景植告诉创业邦,尽管风控团队没有投票权,但具有较强的话语权,历史上确实多次出现过投资团队看中的案子被风控“毙掉”。

这个团队的战斗力极强,尤其在哄抢项目的混乱时代,他们的劳动强度非常大。团队必须在极其有限的时间内,找出项目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点,以辅助投资团队做决策。“跟很多VC不同,我们不是在冒风险,而是控风险。”扈景植说,根据每个项目所处的不同阶段,他们会投放不同的风控资源。

在提到风控环节时,高弟男有讲到KIP中国的投后管理:“我所有的合规和投资等方面的知识都是从KIP学到的。”天使轮投资万咖壹联之后,扈景植在关键性的融资阶段还会派投资经理跟踪、辅导,有点像精品FA的角色。“KIP跟踪的目的跟FA不一样,他们辅导我们不是为了尽快达成后续融资,而是为了在融资过程中一起复盘业务和改进业务。”高弟男还表示,是扈景植的提示让他对5G引起足够重视,并且进行了提前布局。

为被投企项目提供深度投后管理,万咖壹联并非个案。尤其在资本狂热的年代,太多投资机构追求快进快出、跑马圈地抢项目,能保持克制投项目、精耕细作做投后管理的基金显得尤为稀缺。“投资只是开始,后面还有投后管理和退出等工作要做。”扈景植重点强调了投后管理和项目退出的重要性。

他告诉创业邦,KIP之所以能连续十年霸榜,跟投资决策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有很大关系。在KIP的决策系统中,由投资决策委员会成员一起打分,按照分数民主决策,包括扈景植在内,任何人没有一票否决权。“按照过去我们20年的投资经验看,大家都喜欢的项目肯定赚不了大钱,反而争议比较大的案子容易赚大钱。”扈景植补充说。

在分配环节,KIP舍得将全部Carry分给团队作为激励,而不是只将收益分为某个合伙人,按照团队的工种和付出不同,每个人得到不同比例的收益,即使中后台人员也能分到奖金。这种分配机制在国内基金较为少见,以至于中国基金的不少合伙人视Carry为“神话”。

“LP都知道,我们的商业模式不是依靠管理费,我们真的依靠Carry,所以他们非常喜欢。因为有实实在在的Carry激励,所以团队的自律性、主动性和战斗力都非常强。”KIP团队的稳定性非常强,除自然淘汰外,少有人才流失。

现在,韩国很多基金也在模仿KIP的这套机制。扈景植在中国获得成功之后,也在将模式复制到美国、印度、以色列、新加坡等世界各地。据悉,他们德国的办公室也即将开业。KIP已经在国际市场遍地开花。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创业邦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