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千亿猪王秦英林,2019,他赚大了!

如果我国的生猪养殖规模化和集中度达到一定程度,就有可能打破猪周期,使猪肉价格趋于平稳。
2019-11-11 07:22 · 微信公众号:华商韬略 杨凯

2019年,秦英林春风得意。公司股价年内涨幅超过220%,最新市值2011亿元,一度超越温氏股份,成为养猪业*股;个人财富一年间翻了近3倍,成为河南本土企业家中*一位千亿富豪,并高居福布斯中国2019年度中国富豪榜第九位。

他凭何成为非洲猪瘟中*的赢家?

站在风口上,猪果然飞了起来。

11月9日,全国生猪价格约39.48元每公斤,其中,最贵的四川省广安市高达47元/公斤,*的锡林郭勒盟则只有10元/公斤。

借助飞涨的猪肉价格,第三季度,养猪业业绩全面爆发。秦英林的牧原股份第三季度实现净利润15.43亿元,接近去年全年净利润的3倍。

除了正邦科技,A股的6家生猪养殖企业三季报或业绩预报净利润增速都超过100%。

Wind数据显示,今年以来,猪产业指数大涨超80%。

作为A股*一家纯粹的养猪企业,牧原股份的股价急速攀升。截至发稿,公司最新股价为93.02元每股,年内涨幅约224%;总市值2011亿元,直逼养猪业*股温氏股份。

创始人秦英林无疑成为这场非洲猪瘟中*的赢家。

在10月10日发布的《2019年胡润百富榜》上,秦英林夫妇以1000亿身家位列第15位,资产相比去年增长182%,由此成为河南本土企业家中*一位千亿富豪,其财富比排名第二的安康家族多770亿。

在11月7日福布斯中国发布的2019年度中国富豪榜上,秦英林家族又以1173.8亿元的财富值闯进前十,名列第九,实力靠养猪超越互联网房地产等一众风口行业大佬。

秦英林夫妇的财富盛宴得益于眼下的“超级猪周期”。

由于生猪养殖分散、信息传导不畅等原因,我国猪肉市场价格涨落通常有一个恒定的周期,大约3-4年,俗称“猪周期”。

最近的一次猪周期始于2014年。这一年,猪肉价格到达冰点,整个养猪业因此亏损近600亿元,每头出栏猪平均亏损86.9元。刚刚上市的牧原股份勉强维持盈利,仅仅赚了8000万。

随后,猪肉价格进入上升周期,至2016年到达高点,养猪业业绩也迎来爆发。这一年,牧原股份营收超56亿,同比增长86.65%;净利润23.22亿元,同比增长289.68%。

2018年3月,生猪养殖再次进入亏损期。到2018年5月,全国生猪均价低至10元每公斤,全国猪场亏损比例接近9成,头均亏损近300元。

按照规律,猪肉价格开始触底反弹。到当年8月初,生猪价格重回14元每公斤大关。

可是,非洲猪瘟突然席卷中国,迅速打破了行业平衡。

疫情爆发后,农业农村部出台了部分地区禁止跨省调运、全面禁止泔水养猪、禁用猪血红蛋白粉等一系列防控措施,导致养殖成本急速攀升。

2019年*季度,生猪毛利率从19.68%骤减至7.66%。养猪业大面积亏损,苦不堪言。

不过,随着供需矛盾爆发,二季度以来国内猪肉价格急速攀升。

猪瘟爆发至今,全国有超过100万头生猪被扑杀。截止7月底,全国生猪存栏损失量接近60%,福建、苏皖及两广存栏损失超70%。

根据芝华数据、申万宏源等机构的测算,2019年全国生猪缺口或在1亿头以上。

于是就有了如今的“天价猪肉”和随之而来的“超级猪周期”。

秦英林说:“每一次猪周期波动都是行业的一次升级。周期低谷和疫情会让弱势企业和农户彻底退出,但对优势企业来说是盈利和发展的机会。”

对他和牧原股份来说,正是如此。

“很多人觉得养猪很简单,是技术低下、产业落后的代名词,其实并不是这样。”

秦英林说,现在养猪行业已经成为融合多门学科的高科技行业,包括生命科学基因选择、猪舍设计、疫病防控、营养配方、生产管理、环保、信息化甚至智能化的应用等,门槛很高,没有技术创新难以为继。

这方面,丁磊很有发言权。2009年高调进军养猪业的丁磊摸索出一套智能养猪模式。6个人的小团队养了2万头猪,猪饲料也是特别定制的。

“我们养的猪,猪粪便经过处理之后,这水我可以喝下去。”丁磊说。

秦英林很早就意识到养猪是门技术活。

1982年,为了脱贫,正读高中的秦英林鼓动父亲去养猪。这年冬天,父亲冒雪去挖了一个多月莲藕才凑了800块钱,买了20头猪仔。可是,由于缺乏防疫知识,没多久就病死了19头,亏得血本无归。

秦英林嘴上不说,但开始想尽办法学技术。“我到处都注意养猪知识,甚至报纸上的小广告都不会放过。晚上,他躺在床上拿着手电筒照着看书。

为了学技术,高考那年他放弃保送名额,毅然在志愿书上写下了4所农业院校,最终被河南农业大学录取。

1992年,秦英林夫妇辞职回家养猪。建一座大型养猪场起码需要几十万,可秦英林想尽办法也只借到了3万多块钱。为了省钱,打井、架电线、建水塔……他样样都自己来。他设计的转拱结构猪舍,足足将造价降了9成。

秦英林时常提起1995年春天的那场疫情。

短短3天时间就死了25头猪仔。电话打到南阳农业学校、打到郑州畜牧专科学校、打到河南农业大学、打到河南农科院……秦英林把能问的都问了个遍也没找到病因。

眼看着猪仔成片死亡,怀孕7个月的妻子带着病猪坐火车来到郑州找专家帮忙。

妻子回来时那无言的表情,秦英林现在还记得。“当时,死亡猪仔已经超过70头,所有人都绝望了。”

危急关头,河南农大打来电话,说初步认定是伪狂犬病。几经波折,秦英林在省畜牧局拿到疫苗,才最终阻止疫情进一步扩散。

父辈的悲剧没有在他身上重演。“这是知识的胜利。秦英林说。

自此,秦英林格外重视养猪技术的学习和研究,技术也不断给他带来积极的反馈。

2003年,通过尝试育肥猪后期和经产妊娠母猪两个阶段使用无豆粕日粮,公司每头猪的饲料成本下降了128元;2004年,秦英林与技术人员开发出早期隔离断奶技术,将仔猪断奶期缩短至14天,大大提高了种猪繁育效率……

猪舍几乎是一切技术的载体。好的猪舍设计需要兼顾多方面的指标,非常精细、需要相当的工业沉淀。随着单场养殖规模的提升,整个系统的复杂性也将指数级上升。

“我们有专业团队专门设计猪舍,设计猪舍像设计汽车一样”,秦英林说。

创业至今,牧原股份的猪舍已经更新到第12代,拥有百余项技术专利。

非洲猪瘟爆发后,牧原股份斥重资对猪舍进行了全面升级改造,平摊下来,每头猪的呼吸成本高达50元。

不过,这笔钱也没白花。

10月21日,牧原股份在深交所互动易平台上表示,公司目前已经能有效防控非洲猪瘟。

牧原股份表示,猪舍里的空气过滤系统,前端可以过滤空气中PED、蓝耳等分子较小的病毒,防疫病,后端可以过滤除臭。安装至今,猪群健康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而且饲料和疫苗成本大幅降低。

眼下,对于养猪企业来说,谁能率先有效防控非洲猪瘟、降低成本,谁就抓住了下一阶段竞争的命门。

技术至上的牧原股份无疑走在了最前列。

我国农村素有养猪的传统。以家庭为单位,后院当猪舍,泔水为猪食,春节时杀猪过年。最多的时候,我国年出栏50头以下的个体养殖户,有4800万户。

2001年以前,年出栏500头以下的小型养殖场贡献了全国90%以上的猪肉。

散养的问题很明显。生产效率低下,养殖成本高,正因如此,我国猪肉价格平均比美国贵一倍。

另外,散养猪舍环境差,容易感染疫病,而且污染严重。数据显示,非洲猪瘟有7成以上疫情发生在存栏500头以下的养殖户中。

1997年,“养鸡大王”温氏股份把养鸡的模式搬来养猪,率先采用“公司+农户”的养殖模式。后来的正邦科技、雏鹰农牧新希望等大多沿袭了这种模式,不过在规模和品控方面都远不及温氏股份。

这种模式下,企业负责饲料加工、生猪育种、种猪扩繁等技术密集型工作,农户负责育肥,享受保底利润,将生猪按统一价格销售给公司。双方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农户既可以获得饲养费,又无需承担饲料、仔猪、疫苗等费用,风险大幅降低,合作热情高涨。企业则无需承担猪舍等固定资产投入,轻资产模式下扩张很快。

这种模式的缺点也很明显:一是农户育肥阶段的品控容易出现问题;二是分散养殖,没法将规模化效应做到*,成本很难降下来。

正因如此,秦英林创业以来一直坚持“直营制”的一体化养殖模式,坚持自繁自养。

但这种模式的问题也很明显:前期资金投入大,扩张慢。秦英林比温氏股份早5年开始养猪,规模上还远不及后者。

不过,当规模到达一定程度,这种模式在成本端的优势就会渐渐凸显出来。

秦英林想后发制人。

牧原股份早期的标准养殖场存栏量是5000头,新建养殖场规模大多在1.5万头左右。

养猪成本主要由种猪成本、物料成本和人工成本三部分组成。

育种方面,牧原股份独特的二元体系带来45元/头的超额利润。

物料方面,规模化养殖和饲料技术让牧原股份在非洲猪瘟爆发前将原材料成本缩减至5.4元/公斤,每公斤比温氏股份低1.3元,比散养生猪平均低7元。

人工成本方面,牧原股份仅0.6元/公斤,每公斤比温氏股份低2.4元,比散养生猪平均低3.7元。

通过自动化供料,牧原股份一名饲养员年养殖规模达1万头,产值超过1000万元。

在非洲猪瘟爆发前,牧原股份养殖完全成本约为11.7元每公斤,行业平均水平约为13元每公斤。

非洲猪瘟爆发后,行业平均养殖完全成本飙升至16-20元每公斤,而2019年9月,牧原股份已经将成本降至13.52元每公斤,成本优势大幅提高。

第三季度,牧原股份的单头猪净利润是729元,排第二的温氏股份为532元,而正邦科技只有232元。

9月份,牧原股份的单头净利润更是达到破纪录的1351元。

上市以来,牧原股份一直处于疯狂扩张状态。

子公司数量从4家增长到120多家;出栏量从2013年的130万头,增长到1000万头;2013年以前,牧原股份在建工程规模不足10亿元,现在连续维持在40亿元以上。

上市至今,牧原股份通过股权募得资金71.71亿元,同时债务融资规模超百亿。再加上2018年12月发起的50亿元定增募资,牧原股份撬动的资金规模超过200亿元。

无视猪周期疯狂扩张,秦英林的底气究竟在哪里?

2018年,中国人吃掉了5595万吨猪肉,相当于7.35亿头猪,平均每个中国人一年要吃半头猪。

中国猪肉产业规模约为1.4万亿。而前5大企业的市场占有率(CR5)不足6%,行业集中度很低,是典型的“大行业,小公司”。这也意味着牧原股份等头部企业的发展空间还非常大。

相比之下,美国CR5接近40%,*的史密斯菲尔德养猪场占到市场总额的18%。

在美国,生猪养殖规模化出栏的比例为98%。

而我国,目前仍有约1/3左右生猪来自年出栏50头以下的散户;年出栏500头以上养猪场比例约38%,规模化程度与上世纪80年代的美国相仿。

规模化养猪意味着更高的效率和更低的成本。

衡量养猪效率主要有两个指标,一是肉料比,也就是饲料转化率,美国平均是1.91:1,我国是3:1;二是产仔率,中国平均一头母猪能提供的有效猪崽是13.7头,而美国猪平均超过20头。

加上美国的粮食价格比中国低,导致中国生猪饲养成本比美国高大约50%,中国猪肉价格平均比美国高一倍。

美国农业部数据显示,截至10月17日,美国生猪批发价格为100磅74.53美元,相当于11.6元每公斤。

另外,随着养殖规模化和集中度快速提升,2007年以后,美国猪肉价格的周期性波动逐渐消失。

也就是说,如果我国的生猪养殖规模化和集中度达到一定程度,就有可能打破猪周期,使猪肉价格趋于平稳。

近5年,我国年出栏量500头以下养殖户,减少了20%;年出栏量50000头以上的规模化养殖企业增加了百余家。2016年以来,我国推出了史上最严的养殖环保政策,更是加速了散户的退出。

资金、土地、技术和效率拥有*优势的头部企业跑马圈地是大势所趋。

秦英林的决心也是显而易见。

9月底,牧原能繁母猪数量超过90万头,后备母猪70万头左右,对应2020年大约是2000万头。招商证券预测牧原股份2019-2021年生猪出栏量分别为1050万、2000万、3000万头。

牧原股份饱受诟病的财务隐患也有所缓解。第三季度,牧原股份资产负债率从上半年的57%下降至46%;现金流也明显改善,经营活动现金流从第二季度的15.42亿增加到33.15亿。

这场非洲猪瘟加速了中国养猪产业的规模化、工业化,这是一场严峻的考验,也是一次特殊的洗礼。技术与规模化养殖素有优势的牧原股份脱颖而出也是情理之中。

近日,秦英林还开出2万月薪,诚聘名校毕业生到牧原养猪,坚持“知识的胜利”。

有网友评价说,自己看到招聘广告瑟瑟发抖,养猪企业都开始招博士,而且还是复旦,现在没点专业和真本事,真是不行了。

都说2019年难,秦英林的身家却翻了三倍。除了猪运亨通之外,说到底靠的还是技术优势和成本控制能力。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华商韬略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