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獐子岛将旗下4宗海域及对应的底播海参存货打包出售,引起二股东的强烈反对。
二股东北京吉融元通代表、公司董事罗伟新质疑,这次出售对公司未来经营影响及必要性究竟在哪里?
这种质疑不无道理。
评估报告显示,上述海域底播海参评估价值约1.02亿元,相当于公司2018年度海参产品收入的一半。
尽管出售后公司能获得约1亿元流动资金,增加净利润约7100万元,能暂时改善财务状况,但公司丧失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和“种子”。
变卖海域、海参
日前,獐子岛(002609.SZ)披露,此次出售的海域均位于长海县广鹿岛附近,4宗海域面积分别为260.40公顷、255.93公顷、410.00公顷和248.40公顷。
辽宁元正资产评估有限公司评估报告显示,上述海域及海底存货账面价值分别为431.42万元、434.15万元、561.02万元和333.27万元,评估值分别为2615.32万元、1314.87万元、3398.11万元和3069.90万元。
上述4宗海域面积合计1174.73公顷,资产账面价值1759.87万元,评估价为10398.20万元,增值率490.85%。
拟出售海域中,价值最高的是海参存货,数据统计显示,其海参存货约40.80万公斤,共计369.83万头,评估价值1.02亿元。
其中,A等级海参(大于等于125g)合计22.08万公斤,占比海参存货的54.12%,A级海参的头数占比存货总量的35.63%。
斑马消费梳理发现,上述4宗海域所处广鹿岛近海海域,并非公司屡次出现扇贝“跑路”的深海区域。在这些近海区域,多以浮筏养殖为主,是公司向大连广鹿渔工商总公司租赁承包,将在2027年底或2028年3月到期。
公司披露,本次资产出售,主要是为了“瘦身”。
在外界来看,更像是为了“咸鱼”翻身:以后公司在广鹿岛的底播海参业务,将从公司组织底播海参,改为由于养殖户+公司的经营模式。
海参一直是獐子岛仅次于虾夷扇贝的第二大产品,从2015年开始,海参产品收入占比稳步上升,从2015年的6.85%升至2019年中报的7.81%,最近两年毛利率保持在60%左右;同期,虾夷扇贝产品收入从27.76%跌至9.21%,最近两年毛利率20%左右。
多次“惹事”的虾夷扇贝,早已成为公司的“鸡肋”。
此前,公司就表示,在2020年6月之前,放弃或暂停养殖海域150万亩;自2020年开始,底播虾夷扇贝由规模发展阶段向“中试探索阶段”调整,每年中试虾夷扇贝约10万亩,基本关闭底播虾夷扇贝增养殖风险。
而毛利率的海参、海螺、鲍鱼等产品,则成为公司重点培育对象。
4家新公司接盘上亿存货
公告披露,公司将上述4宗海域及底播海参存货,分别转让给4家企业。
这4家企业分别是大连海旭福满水产有限公司、大连元宝砣水产有限公司、长海广利水产有限公司和大连塘北水产有限公司。
企查查显示,这4家公司均注册登记于2019年12月23日至12月30日期间,注册均非实缴资本,最小注册资金仅为10万元。
大连塘北水产有限公司全资股东朱吉敏关联7家企业,还控股大连长海佳敏水产有限公司,并经营大连广鹿月亮旅游服务有限公司等企业。
根据大连广鹿渔工商总公司要求,承租方需是在广鹿岛镇注册的有合法经营资格的公司,因此上述交易方注册地址均在长海县广鹿岛镇。
公司公告披露,上述4宗海域租赁权及海底存货的协议转让总价款合计10050万元。
这笔款项将分批支付,在协议签署之前,上述4家企业已经向公司支付首付款7920万元,公司股东大会审议通过后5日内,向公司支付1755万元,剩余375万元将在2020年6月30日前支付。
不过,在资产转让交易价格定价依据方面,公司只是一笔带过,“本次资产转让的交易价格是以评估值为参考,经过交易双方充分谈判协商而确定。”
而公司海底海参存货的评估依据,则来自国家海洋监测中心出具的《獐子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大连广鹿分公司海域海底海参资源调查及评估》报告。
对此,深交所已急发关注函,要求公司对相关事项进行回复和披露。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斑马消费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