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延迟开市的中国股市,将再临大考。朋友圈里股民意见分流,有人准备出清受疫情冲击的消费、零售、休闲服务板块转投疫情概念股,也有人在盘算着何时以及如何抄这些板块的底,还有更多是恐惧、慌张。
一切都与2003年那个春天的资本市场几乎如出一辙,而且情势更加紧张。回顾当时和其后疫情概念股与消费/服务两大资产类别的走势,或许能为今天的选择提供借鉴。
2003:“冠状妖股”来了!
2003年的“非典”,如同今天的“新冠肺炎”。疫情信息扑面,股市闻风大动。
坊间先是传闻醋可以杀死“非典”病毒,恒顺醋业开盘即涨停;接着又疯传板蓝根能预防肺炎,板蓝根生产企业白云山即刻股价异动,8个交易日上涨25%。
4月16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非典”致病原为一种新型冠状病毒,命名为SARS。病原体被确认,和稀泥的板蓝根立刻跌了,醋也酸了。这一天上证指数大跌1.55%,并在此后9个交易日里从1649点跌到*1437点。
疫情汹汹,千股动荡。旅游、餐饮、消费板块一片哀嚎,与口罩、疫苗、抗病毒相关的医疗医药板块却全盘大涨。
金鹰股份、泰达股份,甚至做内衣的龙头股份等但凡与纱布相关的纺织类公司、口罩概念股齐齐拉升;主营T恤和衬衫的红豆股份,也因火速上马医用口罩项目,股价开盘就直奔涨停而去。
2003年1~4月,头顶维生素和抗病毒两大热门概念的华北制药股价跳涨53%;“不生产药品但以卖药为主”[1]的广州药业从每股8.3元涨到11.6元;鲁抗医药、天方药业连连涨停,九芝堂8个交易日涨幅超30%。媒体报道某中药可以预防“非典”后,同仁堂5天内股价从19元一路飙升到24元。
2003年4月25日,国家食药监局宣布启动防治非典“绿色通道”后批准的*个可在高危人群中进行临床试验的药品——重组人干扰素α-2b喷雾剂进入临床试验。
重磅利好一出,热炒的医药板块更加火上浇油。
海王生物的子公司同一天被报道推出了重组人干扰素α-2b喷雾剂,复牌后接连涨停,中新药业、北生药业、大连国际等也是有样学样,纷纷蹭上“α-2b”标签排队封住涨停,接连被狂欢情绪大举推高。
2003年4月,整个A股抗“非典”题材被发挥到了*,维生素C、无纺布、罗红霉素等相关的无关的都成了风口概念,生产消毒用品的化工企业意外魔性走红,成百上千亿活跃资金涌入医疗医药板块参与炒作,十几只龙头股每天交易额上亿,大量散户跟风建仓。
疫情概念股高涨之际,A股餐饮旅游、航空酒店、零售、地产、社会服务甚至能源产业等泛消费标的几乎全部受难。
黄山旅游八个交易日下跌20%,首旅下跌25%,出行板块更是踩踏式出逃;毗邻疫情中心的广东美的电器迎来黑色4月,青岛海尔也是大幅下跌。
平日里的大白马蓝筹股,统统比不过风口上的“冠状妖股”。
五粮液从12.8元跌到8.8元,贵州茅台一条阴线拉到20.71元历史*点。香港疫情高危,港股也是风声鹤唳,此前正当红的中国移动、联想、TCL不少股票大幅下跌,有的几乎腰斩,就连中石油也都跟着遭殃。
消费与服务业板块大出血,医疗与医药板块狂吸金,那时候每天打开电脑以全国新增病例人数为“医药指数”、跑步进入医药板块的散户们,或许人人都以为自己握住了金凤凰的羽毛,能在这场“非典”行情中分一杯羹。
但他们赢在了前头,却大多都输在了后头。
2003~2019:谁才是真正大牛?
疫情概念股在2003年4月中旬达到顶峰后,随即如水雾般华丽破碎。
2003年5月后,“非典”新增病例快速下降,北京疫情基本控制,6月下旬中国内地无新增病例,随着8月18日最后一例病人康复出院,SARS危机正式解除。
与SARS平息的举国欢庆相对应的,是整个大盘上疫情概念股的急遽幻灭。
4月份坐上火箭的海王生物在此后划出了一条生动的倒V曲线,从11.04元/股一路腰斩至5.57元/股;华北制药在4月中旬到达7.42元历史高位后,快速泄洪41%回到4.37元,一头扎进二十个月来的历史*位。
昨日跟风涨涨涨,今日抱团跌跌跌。金鹰股份、鲁抗医药、中新药业、九芝堂等几乎所有在2003年*季度被资本炒得发红发紫的医药明星股,大都在2003年下半年出现过山车式俯冲。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放到股市上,群体性的恐慌与信心转换只需要三个月、三十天。“非典”结束,疫情概念股纷纷下挫之时,当初被疫情杀跌的生活消费、社会服务、餐饮零售、交通运输、制造、通信、能源等板块却渐次恢复元气,而且持续走高。
当被炒作的黑马成了死马,与生产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具有雄厚实力、稳定业绩和消费升级潜力的白马,依然是白马。
中移动在港股*逆转,2003年4月28日触底14.55港元之后,一路跟斗翻涨至2004年3月的28.1港元,最终以“报复性”回升刷新两年来最高位记录。
中移动挑头,联想、TCL紧随其后,复苏轨迹基本与“非典”疫情回落曲线同步,联想从2003年4月到10月股价回涨90%。
A股的“拨乱反正”迟到但也没缺席。
青岛海尔、美的回到上升通道,两大龙头带动,家电制造基本面走向复原。五粮液为代表的酒水、零售等板块从四季度开始攀高。之前被打压的贵州茅台正式开启“教做人”系列,2003年9月之后,茅台股价半年多暴力拉升96%。
从那时至今十七年,20.71元/股的贵州茅台再也没有出现过。
短短小半年,靠“非典”题材造势、借恐慌情绪炒作、由主力庄家们精心营造的一个个海市蜃楼,在重回常态的社会秩序中逐个弥散。
当初那些以为抓住了机会要大赚一笔横财的跟风炒作者,转眼从大捞一笔变成了“你想它的利,它却要了你的本”。那些卖掉优质白马、转而在高位接盘“疫情”概念股的,更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当初那些风雨中抱紧信心的价值投资者,则用雨过天晴之后的丰厚回报,给投资者作教育:坚持价值投资,不要盲目追概念,炒热点,听风就是雨地追涨杀跌。
2020:历史再演一次?
2003年4月,“非典”肆虐最严重、A股H股最惨淡之际,一个“别人恐惧我贪婪”的73岁美国老头宣布自己成功抄底了一只中国股票。
这是只让中国股民永远铭记的股票——中国石油。
巴菲特2003年前后重仓入手时,它的股价已跌至只有1~2港元,而巴菲特4年后出清其股权时,它已涨到11~16港元。再后来很多中国股民以超过40元的价格,买走了巴菲特在10多块即恐高的这支股票。
一笔买卖获利700%、大赚35亿美元。人们将巴菲特的价值投资奉为圭臬,却常常在面临突发事件时忘记去投资真正的价值。
即便知道“非典”概念的疫情概念股已被大大高估,消费类、服务类优质公司已被超常低估,很多人还是忍不住换手,追逐前者,而不是趁机重仓后者。
事后复盘,“非典”时那些涨得最狠的疫情概念股,尤其是没有业绩支撑的概念股和题材股,不但在此后1年,也在此后5年、10年、15年大幅跑输大市。
而“非典”时期很多恐慌性下跌的消费与服务业大白马股,几乎都在后期的几年、10多年里实现了几倍、十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市值或业绩涨幅。
巴菲特说,“当机会来临时,就要行动”。同样的机会,有人短逻辑、有人长逻辑,有人向左有人向右。最简单的道理往往最难有纪律的执行。
如今,非常时刻再次摆在眼前。
2020年1月23日,己亥猪年最后一个交易日,沪指跌破3000点大关,北向资金净流出94.31亿元。“新冠肺炎”疫情引起的恐慌已然蔓延至二级市场。
资本市场,一切都仿佛是17年前那个春天的重演——
疫情消息一出,疫情概念股板块大涨,抗流感概念再成风口,鲁抗医药、联环药业、四环生物、乐心医疗等多只个股连续涨停。十七年前的海王生物今又来,十七年前的板蓝根换成了双黄连,十七年前的口罩妖股再浮现。
港股创业板上,一家名为“中国医疗集团”的0.113港元仙股,更在发布一则所谓的新型冠状病毒相关抑制制剂申请恢复生产的公告后,股价惊人般上涨了34倍!
与之对应的,则是医疗医药之外的股票普跌。
与17年前不一样的是,这一次的非常时刻,各种信息更加爆炸,也必将更影响资本市场。更不同的是,这一次,我们的经济本就处在艰难的时刻。
而此刻股市对经济的影响,也远非当年可比。
放眼长远,拥抱信心
经济和产业是有周期的,事物都是辩证的,铜板总有它的两面。景气过度了,低迷的可能也就多了;低迷过度了,景气的可能性也就多了。
好的时候,不要忘记坏的时候会到来并为之准备;坏的时候,也不要忘记好的时光会到来。春天的燕子,繁花胜景都会再来。
就企业和投资而言,基业长青的企业家、投资家事实上往往都是“危机”的拥抱者,是将问题、挑战变成创新、创造与投资发展良机的人,甚至是逆大众周期而动的人。典型如股市,很多股民亏损都是因为在市场过度乐观时高点买入,在市场低迷时低点卖出,而成功者则总是在过度悲观时选择买入,在高点卖出。
当前,从大的经济周期来说,我们正处在经济转型升级的阵痛期,处在大周期的低谷。从小的周期来说,经济正处在疫情的阴霾笼罩之中,也是处在极端的异常和低谷中。但非常时期总是短暂的,过度低迷也一定是暂时的。
2003年,世界卫生组织因为“非典”将北京等地列为疫区并发出旅游警告,结果导致当年二季度国家经济增速整体下跌了2个百分点。但当年全年GDP增速最终达10.1%,比2002年增速还高1个百分点。2003年到2007年,连续5年,中国的GDP增速都实现了两位数增长。“非典”期间受到堪称毁灭性打击的很多行业,比如消费、服务业也都在此后蓬勃发展,并诞生出一批百亿、千亿级公司。
有文章指出,2003年“非典”时,中国经济尚有巨大的空间,正拥有诸多发展红利,所以才能在疫情之后快速复苏,现在的中国经济本身已是内忧外患,空间不再有那么大,红利不再有那么多,这次疫情也比非典影响更广,因此中国经济的未来挑战远非当年的“非典”负面可比,甚至极端地看空和恐惧未来。
这些不利的因素都是客观的,但也忽略了诸多积极因素,一味悲观更是不必。
比如,中国经济依然有巨大空间,我们的人均GDP才刚破1万美元,城市化进程依然有很大空间,此次疫情暴露出,包括我们认为已经宏伟的城市,在公共系统的软硬建设都有那么多的问题,这也都是将来发展和改变的机会。
比如,我们日益强大的内需短期受到了巨大冲击但并不会消失,疫情过后就会复苏,国家也一定会出台政策措施,令经济早日走上复苏轨道;比如,传统产业与互联网智能的结合会产生很多新机会,这次疫情也在某方面加速着这种融合;
比如,今天的产业格局也有对冲疫情影响的一面,阿里、腾讯、美团、京东等线上平台企业正加速形成一个“线上中国”,可为“线下中国”应对疫情中的经济发展带来支撑,甚至造就一个经济形态层面的“新中国”……
最关键的,我们要看到企业、企业家在关键时刻,危情时刻可以爆发的力量。困难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意志化为行动,却可创造改变,造就新时势。这两年的经济阵痛里,我们始终看好我们今天已经拥有的庞大而优秀的创业者、企业家群体,以及危机对他们、乃至对全民族创新创造精神与能量的激发,甚至是逼发。
眼下,这样的企业就已大量的存在。如,诸多线上平台企业联合线下企业,在疫情前线、后方,因应创新,主动作为、承担、贡献,并带动更多业者迎难而上,在艰难中让生活继续,也让生产与消费继续,让经济继续。
今天,是他们的责任承担,明天,这期间锻炼出的能力,乃至培养出的新的生产、消费生活方式,就可能是经济和产业发展的新机会。
企业家智慧和精神,民族性格与品质,从来不在资产表上,但却是国家经济的根基。疫情给我们带来困难和挑战,但也激发创业家、企业家,乃至全民族的斗志和创新创造。我们认为,这就是中国经济*的利好。
创业者不谈成本利润大谈估值市值,企业家仿佛有用不完的钱不断扩张且大多不搞生产,房价一夜涨幅超过好多年却一售而空的前些年,我们一直在明示或暗示,苦日子要来了,大家不要发飚要小心谨慎,还分享了不少景气时太过乐观忘记风险的企业悲剧,但今天,我们却要鼓舞勇气和信心,张扬逆寒而上。
当下的特殊环境,稳定股市就是稳定经济。
如果您是一个投资者,我们并不以爱国的口号或民族大义呼吁您支持股市,但希望通过历史看未来,通过就经济看经济、就市场谈市场的层面,请您以更长远的眼光,更冷静和理智地思考,以长期价值投资为念,审慎地投上您可贵的一票。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华商韬略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