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这个假期,我在家里看了一场线上音乐会

疫情里,我们见证了很多场大型社会实验,而线上音乐会,是一场治愈系实验。
2020-02-24 10:02 · 微信公众号:吴怼怼 吴怼怼

疫情之下,宅太久,很多人的情绪有点绷不住了,他们开始理解「狗要求每天出去遛弯」的心情。

除了居民生活必须的超市,几乎所有涉及线下的行业都停摆了,餐饮如此,演出同样如此。

1月23日前后,线下演出行业陆续发布延期或取消演出的通告,同时告知观众退票流程。疫情之下,线下演出全都取消了。

很多人开始用「疫情结束之后,一定要去做什么事情」来鼓励自己。除了想要去吃一顿火锅,喝一杯喜茶,也有不少人很想去听一场音乐会,对他们来说,live才是热血的象征和生命的意义。

有人在深夜戴着耳机进入一人世界,也有人拉起视频群聊,跟三五好友一起云K歌。

然后,快手出手了。据我们所知,这段时间快手和不少音乐界明星在陆续进行合作,某种程度上说,相当于是开启了一次线上音乐会的大型实验,2月26日,萧敬腾「复工」后的首场线上音乐会就将在快手开演。

与以往在线听歌概念不同的是,快手提出的是「治愈」理念。

当然,这里的治愈,意指心理。

毕竟,疫情之下,人心理上的不确定性以及失控感,从主客观上都是一种煎熬。所以,即便对很多宅在家里的健康人来说,焦虑可能仍然未能避免。

疫情里,我们见证了很多场大型社会实验,而线上音乐会,是一场治愈系实验。

01

音乐是治愈系来源

快手在音乐这件事上,曾带给我们不少惊喜。

快手大数据研究院发布的《2019快手直播生态报告》显示,用户看直播时,无论是点赞还是评论分布,唱歌都排在前列。

我在之前的文章《老铁们让「长尾音乐」成为全网爆款》里提到过,音乐作品的走红,很多时候依靠的是老铁们的想象力,这种想象力不是平台直接产生的,平台只是恰好设计好了一整套服务用户和音乐人的体系。

所以说,虽然快手是「短视频+直播」型平台,但音乐这个艺术表现形态在快手也是繁荣生长。

而这次疫情期间,快手则是在音乐方面做了一系列治愈系和云陪伴的事情。继2月16日快手联手太合音乐奉上连麦音悦会(著名歌手孟庭苇和太合音乐旗下的谭维维、Click#15、面孔乐队等多位艺人通过直播方式与快手头部音乐主播陈小硕、陈逗逗、白小白现场连麦)后,宝石Gem在快手开起了睡衣演唱会,现在,快手老铁又将迎来萧敬腾的线上音乐会首秀。

不久前,萧敬腾与谢霆锋、王俊凯共同演唱了公益歌曲《保重》,在社交媒体得到不少正面反馈。萧敬腾是否会和大家分享一些幕后的录制故事,会演唱哪些歌曲,这些等到2月26号的线上音乐会就可以揭晓。

可以看出来,在这场「战疫」中,快手明星音乐会逐渐常态化。如知乎用户逆流Reflux所说,音乐本身不是神药,它改变不了一些生理上病理变化的必要走向,但是当与精神挂钩时,音乐治疗总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起码它可以对破坏的速度起到缓冲的效果。

在世界某些地区,音乐治疗师是一个「职业」。这个「概念」诞生在上世纪40年代的美国。关于它的起源有这样一种说法,在二战期间美国的一所野战医院里,由于环境相当恶劣,受伤士兵的感染率和死亡率很高,导致情绪阴霾挥之不去,伤兵们常常叫骂不止形成恶性循环。有个医生尝试用留声机播放士兵们熟悉的家乡歌谣,结果发现他们的情绪很快就稳定下来了。

再比如,中岛美嘉有一次现场唱《曾经我也想过一了百了》,唱这首歌时中岛美嘉因患上无法治愈的咽鼓管开放症,听力障碍十分严重。她用脚打节拍,用手感受音响的跳动,唱一次,跺一次脚,循环往复,将歌曲*呈现到听众面前。

音乐有时候会让人相信,阳光总会透过乌云。

02

大规模社会实验

在面对瘟疫或战争的过程中,人类往往会认真尝试一些新的让社会重新恢复正常运转方式。技术是推动这一变革的前提,到信息社会,互联网企业则自然成了其中重要参与者。

比如在这次疫情中,老师在直播平台上尝试在线教学,生鲜电商和外卖小哥在相当程度上解决了一线年轻人的吃饭问题。

北大新媒体研究院教授刘德寰分析说,遇到各种灾难,教育系统的应对都是停课、停学,以待形势好转。但是,唯有这次新冠病毒疫情,中国的教育系统没有采用常规的停课、停学来予以应对,而是采用了大规模的在线直播课堂,这将是40年来人类教育历史上*规模的实验,将深刻地改变未来教育的生态,甚至社会生活,因此,也将是近期*规模的社会实验之一。

在这场实验中,有的侧重解决学生上课需求,有些侧重生活日常,而快手的线上音乐会则更多心理层面的社会互动。

美国社会学家柯林斯提出过:「互动仪式是人们最基本的活动,小范围的即时即地发生的面对面互动,是行动的场景和社会活动者的基点。」

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大部分的社会文化现象,皆是基于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而产生,或是现实中的面对面,亦或是虚拟呈现的面对面,再经由各种互动仪式形成、维持和实现生产。

快手向来是观察中国社会的一个窗口,疫情之下,快手线上音乐会就是一种很好的社会互动仪式。

03

定义线上音乐会

快手的线上音乐会,看似是一种临时性、过渡性的替代式的娱乐方式,但抛除表层意义其实可以判断得出,快手在试图重新发现并且定义「线上音乐会」这件事上,迈出了一大步。

从技术、体验、行业到未来趋势,线上音乐会的雏形正在被快手一步步建构。

技术层面。线上音乐会的门槛并不高,但当一场音乐会的直播达到火爆程度时,仍会考验平台的技术能力。快手在之前春晚经受住直播巨型流量的考验,底层服务能力自然靠谱。且线上音乐会可支持的实时观众人数,要远远高过线下实体音乐会。

体验层面。传统的线下演出,需要买门票。遇到一些热门歌手的演出,往往是几分钟内秒光。如果你是萧敬腾的粉丝,你很可能因为受时间或空间的限制,比如抢不到票,或者没时间飞去演出的城市而不得不放弃。

显然,线上音乐会的参与门槛就低很多,且更加灵活。另外,一般明星音乐会都在大型体育场,你在「山上」呐喊,声音往往淹没在人浪里,而在线上音乐会,歌手和粉丝的互动是即时的。只要你用心,很可能就会被爱豆翻牌。

行业层面。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的抽样调查数据显示,2020年1月-3月,全国已取消或延期的演出近2万场,直接票房损失已超过20亿元。

线上音乐会不仅为低迷的线下演出打开了一条通路,赋予音乐会更多可能性,也加强了歌手与歌迷的情感连接。我在《2020,线上演出元年?》一文中已经谈到过,在音乐直播平台的「营业」,能够维护自己原本的粉丝,甚至还会吸引一些潜在观众,它大大降低了认知门槛。同时,比起线下的入场成本与不可控的风险,线上音乐会更「轻」更灵活。

用户有旺盛的线上娱乐消费需求,音乐人、DJ们需要平台扩大声量,需要更多工作机会;娱乐经纪公司、独立厂牌可以多一个变现渠道;同时,平台需要提供更多泛娱乐内容,深化明星、主播与粉丝的连接。

面对日益多元化和分众化的粉丝需求,类似快手这样的线上音乐会应该会成为行业必备的补充方式,与线下相互融合,构成演出产业链的重要一环。

未来趋势层面。疫情过后,很多乐迷自然还是会奔向线下现场,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会有更多享受音乐会的维度。经过快手这一系列的在线音乐会实验,用户线上观看的习惯种子,实际已被种下。

在5G、VR等技术普及后,音乐会和音乐节的形态越来越多元。在2019年举办的第二十二届北京国际音乐节上,虚拟现实(VR)音乐体验剧《捌》演出时长只有15分钟,每场只容纳一位观众欣赏,视听音乐的体验可以说是「私人定制」,听觉、视觉甚至是触觉都在这场体验中被放大到*。这与快手这次试行的在线音乐会实验可以说异曲同工。

变化正在发生,音乐会的空间不再是限制,主导权也慢慢交到了粉丝手上。

由此来看,2月26日这场萧敬腾在快手举办的*场在线音乐会,就是当代演出业形式演变的样本一种。它于快手而言,感性上是以治愈系的线上音乐会,让宅在家的老铁通过互动仪式缓解心理焦虑;理性上则是踩在了技术、用户和行业的节点上,开启线上音乐会的2.0时代。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吴怼怼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本文涉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