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8”这几个数字,对京东来说有特殊的意义。
1998年6月18日,京东公司宣布成立。2004年京东集团正式向电商转型,创立首届“京东618”购物节,一直延续至今。2020年6月18日早9点,京东在香港联交所正式上市,股票代码9618。开盘涨幅约5.75%,截止发稿时股价239港元/股。
在港交所新披露的招股书中,京东重新定义了自己:“一家*的技术驱动电商公司,并正转型为*的以供应链为基础的技术与服务企业” 。
从新定义中不难看出,京东不满足于守住自营电商基本盘,更要将自身多年积累的物流、仓储、配送的能力对外输出,从电商平台的前端,渗透到供应链的底层。
大约一周前,网易回归港股已经做出了表率。即便名气不如同在港股的阿里和腾讯响亮,但网易也激起了足够大的浪花。上市当天,网易股价上涨近8%,按照当天的股价计算,网易的整体市值已经超过4500亿港元。
相比于网易这个上市20年的大哥,虽然京东上市经历只有短短6年,但如今已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6年前京东市值260亿美元,现在近900亿美元。6年前营收只有1150亿人民币,去年将近5800亿人民币。在企业最看重的归母净利润方面,京东由2014年净亏损49.9亿人民币,飙升至去年的净利121亿人民币。
亮眼业绩的背后,创始人刘强东个人对京东的影响日渐削弱。
/01/
京东“去刘强东化”
1998年6月18日,一个人大社会学院的毕业生在中关村盘下了一个4平米的店铺,经营婚纱影楼视频编辑的硬件和系统——店铺名叫京东多媒体,老板是刘强东。
自创立以来,刘强东就与京东绑定在一起。不过今年4月2日,京东的运营主体“北京京东世纪贸易有限公司”出现工商信息重大变更——刘强东卸任法定代表人、执行董事、总经理。
6月11日,天眼查数据显示,刘强东卸任京东旗下3家贸易公司高管职务,包括成都京东楠苑贸易有限公司经理、昆山京东尚信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合肥京东科昇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
6月15日,刘强东再度卸任5家企业高管。外界传言,刘强东的卸任主要是为了弱化京东的个人影响力,助推京东二次上市。
其实在京东内部,“去刘强东化”早在2018年年底就已开始推进。
2018年12月21日晚间,京东进行了新一轮组织架构调整。这次调整被称为京东史上规模*的组织架构变革:京东商城被划分为前台、中台、后台三部分;新成立了平台运营业务部、拼购业务部,整合生鲜事业部并入7 Fresh;同时,徐雷被推到台前,任轮值CEO,京东内部三大事业群从向刘强东汇报,改为向徐雷汇报。
除了逐渐淡出京东领导层外,受明州事件影响,2019年刘强东行事也越发低调,极少出现在公众视野中。
从招股书披露的主要股东数据来看,腾讯全资子公司黄河投资有限公司占股17.8%,是京东*的股东,占有4.6%的投票权。刘强东占股15.1%,占有78.4%的投票权。沃尔玛作为京东第三大股东,占股9.8%,以及4.6%投票权。仅以此来看,刘强东虽然拥有*的投票权,但已不是京东的*股东。
除了股权结构变化,重新上市的京东,战略方向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招股书显示,本次募集的资金将用于:投资以供应链为基础的关键技术、关键运营系统、物流技术、提升整体研发能力等。这意味着,基于越来越庞大的第三方商户群体,京东要加大对第三方商户的服务输出。从披露的财务报表也可以看出,京东*收入板块业务电子产品及家用电器商品收入贡献比重从2017年的65.2%下降到2019年的57.0%,而物流、广告、其他服务收入比重进一步提升。
从这个角度来看,商城还是那个商城,而京东已不是那个京东。
/02/
五年迷茫期后
战略目标日渐清晰
如果以公司2014年5月在纳斯达克IPO为界限,京东可以分为2014年以前的“创业期”、2014-2018年的“迷茫期”以及2019年以后的“发力期”。
创业期:2004-2014年,随着移动互联网红利的持续释放,公司以薄利多销、正品行货、优质快递等特点在电商行业发展尚未成熟的阶段实现了市场占有率的大幅提升。
迷茫期:2014年京东赴美成功IPO,并与阿里成为国内电商行业的“双寡头”之后(拼多多出现以前),公司的战略定位出现了偏移与稀释。2014-2015年刘强东公开提出“十节甘蔗”理论,希望将公司的核心能力向零售产业链上下游不断延伸。京东的“迷茫”在2017年达到了顶峰,包括CEO刘强东、CSO廖建文等高管连续提出了“第四次零售革命”、“无界零售”、“RaaS零售即服务”等多项布局思路,但却在一个又一个的新概念中迷失了战略定位。公司2018年Q3-Q4用户规模连续两个季度出现负增长,全年GAAP口径下净利润-24.9亿元,公司来到了“至暗时刻”。
发力期:随着2019年各项改革措施的有效落地,京东对自身过往的战略布局进行了反思与调整。刘强东在2020年5月发出全员信,宣布公司将“坚定不移地转型成为一家技术驱动的供应链服务公司,并将供应链的优势发挥放大,并应用于产业的场景中,和合作伙伴一起降低行业成本,提升社会效率”。
进入“发力期”的京东获得了用户规模和盈利能力的双重提升。
在用户规模方面,来自下沉市场用户线上消费习惯的形成,以及由低价向高价商品的升级速度,帮助京东在用户量上取得不俗成绩。2019年度京东活跃购买用户数增长至3.62亿,环比截至第三季度末的年度活跃购买用户数新增2760万,单季新增年度活跃购买用户数创下过去12个季度以来的新高,其中第四季度的新增用户中超过七成来自三至六线城市。
截至2020年3月31日,京东年度活跃用户数达3.874亿,环比2019年第四季度末大幅增长超2500万,较去年同期的3.105亿增长24.8%,净增加超过7600万,创行业淡季(Q1和Q3)单季用户*值增长新高。
在盈利能力方面,多项改革措施施行后京东利润率水平明显改善。随着2019年以来公司内部架构的不断调整与战略思路的清晰,优秀的执行力使得京东盈利能力实现了超预期提升。京东2019年毛利润844.2亿元人民币,较上年同期增长28%;毛利率也达到历史最高的14.63%,连续六年实现毛利正向提升;而公司Non-GAAP下归属于普通股股东净利润则全年首次突破100亿元人民币,达到107.5亿元,净利润率为1.9%,为过去6年来最高。
与此同时,京东物流也逐渐承担起更多责任。对内,自建物流体系大大降低了京东单件履约成本,2019年京东单件履约成本降至11.45元,为历年来*。对外,京东物流全面开放后营业收入均保持近100%的增速,在2019年达到235亿元,占到了京东物流整体营收40%左右。
刘强东在不久前的内部信中坦言,2015年后京东“在创新业务上走得太急太猛,回过头来看才发现并没有创造什么价值”。2020年,京东的主基调由“有质量的增长”升级为“有质量的加速增长”。
战略目标明确后,京东的前路也有了更多希望。
/03/
赴港上市
抓住*时机
从近期的业务表现与战略调整来看,京东对在当下的电商市场格局中,下一步该如何走已经有了明确的计划。这也是京东在这个时间点上选择二次上市的内驱力。
除此之外,京东上市还顺应了天时、地利、人和。下面我们就从这几个方面简要分析一下。
首先,京东回归的时机*。一方面是其股价自今年初开始步入上升通道,截至6月17日收盘报收62.01美元/股,较1月1日收盘价24.85美元/股,已经翻了一倍多。另一方面,进入6月份后,京东借助618电商节刷足存在感,6月18日上市叠加电商节销售额喜报,有望助推京东股价新高。
其次,港交所方面大力欢迎中概股企业。港交所今年进一步调整上市规则,迎接更多中概股企业。香港交易所行政总裁李小加日前表示:“今年将是首次公开发行(IPO)重要的一年,包括来自中国的超大规模IPO,很多是我们称之为从美国回流的企业。”
广发证券也撰文称,“中概股回归也将优化港股行业结构,提升‘新经济’公司在港股市场的话语权;港股是全球股市的‘估值洼地’。若未来更多优质美股中概股回归,将明显抬升港股整体估值;同时也能增强港股交易活跃度。”
最后,京东本次IPO获得了不少投资者的支持。据港交所最新公告显示,京东通过香港IPO净筹资约297.71亿港元,面向散户发行部分获得178.9倍认购。
此外,对于京东这样的电商企业而言,回港意味着更接近母市场,也意味着更接近懂中国电商市场投资的投资者,此前阿里巴巴回归港股就是个很好的典范。加之上文所述的天时、地利、人和等因素,包括安信证券、国信证券、农银国际证券等多家机构都在近期给出了“增持”评级。
/04/
总结
对京东来说,2020 年可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大年,在港交所二次上市,可能会成为京东的一次重要转折起点。
而京东重新定义自己之后,更需要保持持续盈利及多项关键核心指标的稳定增长,让我们拭目以待。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节点财经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