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知乎即将10周岁:品牌升级,计划投入数十亿支持创作者

2021年,知乎计划投入总价值数十亿元的现金和流量,继续加大对创作者的支持。
2021-01-14 11:37 · 投资界

投资界(微信ID:pedaily2012)消息,1月13日,知乎宣布品牌升级,品牌Slogan由“有问题,上知乎”升级为“有问题,就会有答案”。同时,知乎创始人、CEO周源发布了知乎同名全新品牌片。“有问题,就会有答案”更强调社区中“人”的属性,突出知乎“让人们更好地分享知识、经验和见解,找到自己的解答”的使命。

from clipboard

知乎于2011年正式上线,即将迎来十岁生日。过去十年,知乎以问答为主的业务模式和产品形态,塑造了中文互联网独特的内容生态。截至2020年12月,知乎上的总问题数超过4400万条,总回答数超过2.4亿条。知乎每天会新增超过2000万条创作和互动。

经过十年发展,知乎拥有了独特的社区文化。第一,产生了“谢邀”“认真你就赢了”等一批极具辨识度的专属词汇;第二,形成了《良性讨论公约》、“众裁”制度等基于价值认同的公序良俗和自治公约;第三,社区具有高度的包容性和坚定的排异性,即保持开放,捍卫科学理性,推崇独立思考,反对愚昧反智,打击嘲讽谩骂。在独特的社区文化滋养与孕育下,知乎汇聚了大量优秀创作者和优质内容,构建起了坚实的行业壁垒。周源表示,以知乎各个领域的创作者为中心,为广大用户创造价值,将是知乎的长期战略,“我们愿意为所有的创作者,提供足够的赋能”。

2020年,知乎全面拥抱视频,不断拓展边界,构建起视频创作生态。在图文+视频的多元化内容生态中,知乎创作者收益也实现大幅提升和规模化效应。周源透露,目前知乎已经有100位创作者,月收入超过10万元;有1000位创作者,月收入超过1万元。2021年,知乎计划投入总价值数十亿元的现金和流量,继续加大对创作者的支持。

知乎创始人、CEO周源演讲中表示,以知乎各个领域的创作者为中心,为广大用户创造价值,将是知乎的长期战略。2021年,知乎计划投入总价值数十亿元的现金和流量,继续加大对创作者的支持。

以下为周源演讲全文:

尊敬的女士们先生们,各位可爱的知友们:

知乎十岁了。十年光阴,说短不短,说长不长。对人而言,仍是冲龄;对酒而言,刚刚陈酿;对知乎而言,这十年,我们已经扎根时代的土壤,而仍然满怀激情,坚持梦想。

我的分享从一组数据开始。

截至 2020 年,知乎上的总问题数超过四千四百万条,总回答数超过两亿四千万条。回答是提问的 5 倍多,我想这能说明,过日子办法总比问题多。

我们盘点发现,知乎十年,用户最喜爱的两个提问是——我们穷极一生,究竟追寻的是什么?有哪些知识,你知道后你的世界马上就不一样了?

知乎十年获得赞同票最多的 100 个回答里,出现较多的关键词既有情感、体育、娱乐,更多的是提升、坚持、发现……

我们来知乎做什么?

我们在寻找自己的解答。

我们在相遇有趣的灵魂。

我们在点亮生活的灯盏。

我们在锚定人生的航向。

知乎最大的特色是问答。问与答,作为古老悠远的文化基因,影响了社会延续与文明传承的方向。

几千年里,有一些问答,宏大而触动人心。惠施问庄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也?庄子反问:子非我,安知我之不知鱼?

还有些问答,具体而经世致用。比如哲学三问——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比如科学之问——地球为什么是圆的?苹果为什么会掉在地上?还有李约瑟之问,钱学森之问……

伟大的提问催生划时代的回答。某种程度上,不管是阿拉伯人发明的 10 进制,还是莱布尼茨创立的 2 进制,世界的本质,是「问」进制。总有人提出好的问题,令人期待的问题。

提问和回答,在漫长岁月里滋养了文明;而文明,又将问答变成本能,播下不断进步的种子。

这些种子,留在殷墟地下的龙骨龟甲上,留在雅典特尔斐的神殿大门上。互联网时代,它们也留在了大家的博客里,留在了 BBS 论坛里,留在了知乎里。

知乎早就确立了自己的使命——让人们更好地分享知识、经验和见解,找到自己的解答。我们致力于服务那些有好奇心、有求知欲、有精气神的人,服务那些勇于探索、热爱分享、真诚交流的人。

我们共同组建了容纳亿万用户的知乎社区。我想,社区是人们相互帮助的工具,社区也是人与人变得亲密的方式。也正因为这样,社区具有互生再造的魅力,社区具有互洽共荣的活力,社区具有自驱生长的动力。

社区也会形成独特的文化,知乎就已经拥有了自己的社区文化。我认为,一个互联网社区是否形成了独特文化,有三个核心标志。

第一,形成了一批有辨识度的专属词汇。「谢邀」「认真你就赢了」「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不要跨界强答」「熟人太多,利益相关,匿了」等,这些词汇想必大家都熟悉。

知乎的邀请回答机制一开始就有。经过初步考证,用户「flypig」是第一个在回答中表明自己受到了邀请的人,那是 2011 年 1 月 27 日,知乎正式上线的第二天。然后,这个梗就陆续被大家玩了起来,但是措辞并不统一,并不是一开始就叫「谢邀」。有的说「应邀作答」,有的说「多谢邀请」,有的说「被人盛情邀请,所以稍微说一下」,还有的说「为什么要邀请我回答这个问题啊」。

突然有一天,就有了「谢邀,人在美国,刚下飞机」。谢邀体,也因此走出知乎,冲向世界。

这个词汇表,到现在还在不断增加。一开始像暗号,后来有点像方言,时间长了,你会发现,其实好像更像是主流日常用语。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在知乎回答问题,常用「谢邀,人在法院,刚下法庭」。

环球时报,在知乎说「谢邀,人在三环,报道全球」。

航天员王亚平来知乎互动,第一句话就说「谢邀,人在太空,刚下飞船」。

互联网社区形成自己独特文化的第二个标志,是形成了基于价值认同的公序良俗和自治公约。知乎就形成了《良性讨论公约》,产生了大家共同参与社区维护,众人当裁判的「众裁」制度。

第三,具有高度的包容性和坚定的排异性。知乎用开放的心态欢迎每一位用户,但我们旗帜鲜明地捍卫科学理性,推崇独立思考,反对愚昧反智,打击嘲讽谩骂。

这样的独特文化来自于社区,来自于大家,又滋养了社区,让知乎能够不断升级,持续发展。社区沉淀下海量的精彩内容,凝聚了我们的智慧,记录了时代格局的变迁。

大家想知道,十年来,知乎获得赞同票最高的回答是哪个吗?哪个城市聚集了最多的创作者吗?在这里我做个预告,几天后,知乎将发布十年万赞分析报告。

十年里,知乎像一面镜子,折射出时代气象。在知乎,人们认识自己、探索未知、发现更大的世界。

我们关心时事,当旷日持久的英国脱欧计划接近尾声,知乎有丰富详实的讨论,展现谈判的来龙去脉。

我们反思灾难,为马航 370 失联揪心牵挂,为天津港特大爆炸事故伤心悲痛,为阻击新冠疫情呐喊助威。

我们聚焦科技,感受第一张宇宙黑洞照片带来的震撼,分享「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成功发射的喜悦。

当屠呦呦接过诺贝尔奖章的那一刻,我们心潮澎湃。

当中国女排时隔 16 年再次捧起大冠军杯,我们欢呼雀跃。

当科比直升机坠毁的消息传来,我们哽咽落泪。

我们不仅在知乎上发现更大的世界,也发现美丽的心灵。有一位让我难以忘怀的用户,在他短暂的 20 年生命中,从未下过病床,但他面对生命的态度感动了许多人。他的故事像火炬一样,给了无数知友前行的力量。

这位用户曾经回答过一个问题:「做一个特立独行的人,需要付出什么代价?会有什么收获?」在回答的最后,他说:「我希望,每个人因为平凡而独特,却不因为独特而平凡。」

这样的回答发人深省。我常常在想,多少年之后我们再回望今天,会不会有一些影响世界的决定,就是在知乎上,长出了自己小小的尖角呢?

有人问我,知乎到底长什么样子?我想,知乎像一个规模空前的虚拟咖啡馆。我们穿梭于此,或者仔细聆听,或者高谈阔论,大家君子之交,和而不同。

虽是虚拟空间,但知乎始终与真实世界保持同步。真实到虚拟的切换,只是指尖与屏幕的轻轻一划。在一问一答的交谈里,在赞同和关注的互动中,现实的热闹和寂静,温暖和凄冷,欢喜和烦恼,被一字一句、一屏一帧地记录下来。时事热点,在这里解读剖析;质疑传言,在这里辨明澄清;观点态度,在这里碰撞激荡。

这个世界需要一个敞开心扉的交流空间,需要一个认真友善的讨论场景,需要一个高效求解的问答场所。而知乎,借助科技互联的力量,承担起这份使命,把问答的能量成倍激发。

今天的知乎,正在快速成长。每天,知乎会新增超过 2000 万条创作和互动。

我想,在这里最应该致敬的,是各位创作者,也就是知乎上的答主们。

创作者像路灯。在黑夜里,一盏灯,可以带来光明,一盏灯,可以温暖心窝。

我自己也是知乎上一名骨灰级的创作者。我回答过生活中的小经验,比如「有哪些快速入睡的妙招?」,也回答过创业过程中的方法论「创业公司应该如何招人?」。但我更多的,还是从知乎上其他领域的答主身上,从他们分享的知识、经验和见解里,汲取新知和养分。

而今天的创作者,带着自己的专业知识,带着自己的影响力,带着对世界的热爱,正在成为全新的内容品牌。我们愿意为所有的创作者,提供足够的赋能。

我想说,以知乎各个领域的创作者为中心,为广大用户创造价值,将是知乎的长期战略。

两年前,有个媒体前辈问我:怎么在文章里插入会动的 GIF 图?这些动图是哪儿来的?当时我想,这位老师是不是 out 了。其实这有一定的普遍性,表达方式的变化,媒介的升级,是面向所有人的。

事实上,在过去的一年,知乎社区增长最快的就是视频,涌现出一批图文+视频的新一代创作者。我们也针对性的推出了新的视频创作工具和视频答主扶持计划。现在那位前辈,已经成为知乎的一名视频答主。

我认为,在今天的中文互联网,在媒介升级和技术进步的推动下,内容行业还会不断拓展边界。

目前,知乎已经有100 位创作者,月收入超过 10 万元;有 1000 位头部创作者,月收入超过 1 万元。

2021 年,知乎计划投入总价值数十亿元的现金和流量,继续加大对创作者的支持。

成长路上,知乎也时常受到外界的质疑,比如大 V 被挖,内容水化,格调高冷。

有个朋友跟我抱怨,说知乎总是给他推送谈情说爱方面的内容,很俗气,越来越水了。我开玩笑说,对于内容而言,你有多爱它,它就多爱你,内容对你是绝对忠诚的。

人生海海,各有解答。年轻人难免有情感方面的困惑。这些内容,对他们来说,能够满足需要,也能解决问题。我们也思考,怎样既能拥抱越来越丰富的内容,又尽量减少给用户带来的内容噪音。

有人说知乎格调「高冷」。但其实,知乎上的内容非常多元,既有量子纠缠,也有柴米油盐。既有多愁善感,也有出国考研。既有诗与远方,也有打工赚钱。我们努力做到「高而不冷」「低而不俗」。

我们不回避自己的问题。处于高速发展期的互联网企业,容易出现「三化」风险——对环境感知的钝化、企业机体的老化和创新能力的弱化。面对问题,应该做的不是解释,而是解决。

值得欣慰的是,在过去的一两年中,我们在用户和商业增长上,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蓬勃势头。

2019 年五四青年节,我与一所高校的大学生朋友对话。那天我问大家,有谁是知乎的用户?全场齐刷刷地举起了手,包括现场的摄影师。我特别高兴,就继续问,谁是知乎的付费用户?结果,举起的手几乎全放下了,场面十分尴尬。

仅仅过了一年半,现在知乎月活跃付费用户数已经超过 250 万,总内容数超过 300 万,年访问人次超过 30 亿。

在惠施提问庄子的两千多年后,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知乎活跃用户中,18-35 岁的青年占比约 75%,他们正处在人生的「第二个十八年」,正处在从认识世界迈向影响世界、改变世界的关键阶段。知乎该如何更好地为他们提供服务?进而让世界变得更好?

知乎社区的问答和内容筛选机制,鼓励真诚的表达、专业的讨论、友善的互动,保证了高质量内容的持续产出、广泛传播和长久沉淀。

在这里,我们希望人们能够收获知识和智慧;在这里,我们希望人们能获得温暖和情感;在这里,我们希望人们能凝聚成集体的观念和态度,为更好的世界提供力量。

或许,在知乎社区这个「虚拟咖啡馆」,已经悄然孕育着一些改变世界的「小尖角」。

或许,这就是知乎在大国崛起、文化自信现实背景下的价值坐标。

中国女排夺冠的那一刻,知乎用户不仅在庆贺,更反思为什么之前沉寂多年?屠呦呦登上诺贝尔奖台,知乎用户不仅在欢呼,更探讨如何让中国传统医学走向世界。

我们凝聚共识。在顺风车接连出现乘客被害时,知乎用户明确指出平台安全防控的薄弱环节,为保障出行安全出谋划策。

我们守望相助,当一位患者因「重症肺炎」而生命垂危时,知乎用户立即展开跨国接力,仅用两天时间就将救命药从日本送到患者家属手中,挽救了一条鲜活的生命。

我们提供镜鉴。当巴黎圣母院发生火灾仅四分钟后,知乎上就产生专业讨论,既对世界名胜损毁遗憾惋惜,也为中国文物保护贡献方案。

在知乎,我们用提问和回答记录了一代人的心灵图谱和精神轨迹。在这个接连我们彼此的社区里,有人提问,就一定有人回答。

如何击退新冠疫情,有钟南山的回答。

如何战胜贫困,有百万扶贫干部的回答。

如何建设更加美好的祖国,有知乎亿万用户的回答。

那么,如何成为更好的自己,

你会怎么回答?

你给自己的回答,你给未来的回答。

本文来源投资界,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2101/465184.shtml

【本文为投资界原创,网页转载须在文首注明来源投资界(微信公众号ID:PEdaily2012)及作者名字。微信转载,须在微信原文评论区联系授权。违规转载必究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