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李焕英》是“妈妈”的胜利,还是电影的胜利

科班出身的导演们未必认可这部电影的艺术性,但在电影中实现和观众的深度共情,无疑是从业者值得借鉴的地方。
2021-02-23 18:15 · 微信公众号:毒眸 张友发

不要过多在电影框架内理解《你好,李焕英》(以下简称《李焕英》)的成功,也不要轻易尝试从电影文本的角度复制《李焕英》,否则将可能获得完全错误的答案。

《李焕英》的成功毋庸置疑。根据灯塔最新数据,《李焕英》票房来到42亿,内地电影总票房榜排名第四,仅次于《战狼2》《哪吒之魔童降世》和《流浪地球》。而《李焕英》的豆瓣评分8.1,在票房前四中只低于《哪吒之魔童降世》。

理解《李焕英》在票房上的成功,入口不在电影,而在“春晚”,这部电影有着明显的节日色彩。在过去,春晚通过语言类节目的狂欢,调动观众情绪、宣传家国观念,因此变成一种仪式。而《李焕英》如今的市场表现,在部分程度上起到或借用了这个仪式化的过程。

《李焕英》中随处可见的小品桥段,契合了春节的合家欢氛围。电影里不少笑点,也带有春晚式的喜剧色彩——不至于让人爆笑如雷,但能在家庭观影的氛围中和亲人一起大笑。这种欢乐的氛围,尤其在冯巩扮演的老厂长出场时,在那句“我想死你们了”中达到高潮。

这部电影因此被部分评论称为小品电影,这类声音可以追溯到对《夏洛特烦恼》舞台剧痕迹的讨论,及《爸爸去哪儿》的真人秀大电影。从文本的角度,《李焕英》的技巧确实有很大的升级空间,一定程度上存在情节/段子的拼凑感,镜头也略显直白。

这些批评其实是站在所谓电影概念的边界内发声,而这个概念在大部分春节档观众心中并不成立。根据灯塔数据,2020年的人均观影频次从3.5下降到2.0,有85%的观众一年只看过一部电影。

对这些一年就进这一次电影院的观众,观影更像是个节日活动,和电影形式关系不大。他们大部分是电影市场的增量观众,如何把这批特殊档期的增量转化为存量用户,是电影市场思考的长期命题。对年轻观众来说,这是一年中为数不多为长辈推荐电影的机会,一部感情真挚,引人发笑的电影无疑是*选择。

不只是《李焕英》,春节档电影早就在增添自身的非电影元素,来取悦这些观众。如《功夫瑜伽》的结尾,当成龙带着一干正反派挑起印度风味的广场舞时,这部分镜头已经不再是传统电影叙事。

正如文艺评论家刘复生所指出的,观众对春晚有多失望,对《李焕英》就会多喜欢。“这完全是个报复性的代偿,普通群众以前在小品里获得满足的情感势能是固定的,段子集锦加伦理煽情,春晚关上一扇门,贾玲就打开一扇窗。”

仅有笑料是不够的,春晚作为仪式,还需要对日常生活中真善美的价值观进行确认和强调。《李焕英》聚焦的,是最能达到中国观众共情对象:妈妈。其英文名 《Hi,Mom》,便很好地点明了电影的内核。

母爱是早年春晚的重要母题,从赵丽蓉的《英雄母亲的一天》到赵本山、高秀敏的《送水工》,都可以看到母爱作为戏剧冲突内核,让大家笑中带泪的主题意义。这些小品仍带着男性视角,悲喜效果也大多通过男女演员的桥段设计传递。

为了表达母爱主题,《李焕英》采取了这几年流行的穿越叙事,让主角来到被理想化重构的80年代,这是一个人际关系十足真诚,并盛产英雄母亲的年代。电影气质类似学者杰姆逊所论述的怀旧影片,“它们对过去有一种欣赏口味的选择,而这种选择是非历史的。”

和市面上不少电影不同,《李焕英》是一部女性视角下的穿越电影。男频穿越作品《乘风破浪》《夏洛特烦恼》带着中年男人对生活的郁结,矛盾来自对夫妻以及父子关系的不满,而李焕英处理的是更温情的母女关系。

穿越前,母女间并没有明显矛盾。李焕英虽然发现女儿伪造毕业证,仍对此展示出宽容。在穿越之后,主角需要的不是改善关系,而是让母亲在当下获得欢乐,正如电影里李焕英被反复询问的,“我来你开心吗?”。女儿还试图让年轻的李焕英获得更体面的人生,方式是和沈腾饰演的厂长之子结婚。

一个值得玩味的细节是,在向年轻的母亲描述未来的理想生活时,主角将李焕英未来的女儿事迹替换成了别人家的孩子。与之对比,《夏洛特烦恼》的出发点是重新选择未来的妻子,而《乘风破浪》则需要处理父子间紧张的对立关系。

在这部片子里,需要被弥补的对象是对方,而不是自己。而电影片尾将这种感情做了升华,一组剧情的反转,让观众发现同样穿越过来的李焕英,不过在陪女儿演这一场戏,不由得在影评中感叹,“原来妈妈永远比你想象的更爱你”。

电影的落点不在于与父权伸出和解之手,也不在于领悟身边的亲人才是*你的(这早已在开头指出),而是对伟大母爱的再次确认和升华。正是这种对母爱的讴歌,让电影拥有了难得的真诚。

这又和贾玲拍摄电影的初衷相关。这是一部一开始就献给母亲的电影,贾玲出发点是为了弥补、怀念和歌颂自己名为李焕英的母亲。由于贾玲对母亲的真挚感情,所以能够和大部分人达到共情。

贾玲这样讲述自己对待电影的态度:“拍《你好,李焕英》,是我这一生为母亲做的最后一件事情,多苦多难都要把它做完,它对得起我对妈妈的感情,我也把自己的心掏出来给你们看。

其他中外的男性导演,更多的是在讲述戏剧性的穿越故事时,抒发人到中年的牢骚。这会让一部分男性观众感到共情,但却难以打动女性观众。作为参考,在《李焕英》的想看人群画像上,《李焕英》的女性受众比例达到了71.7%。

因为电影的女性视角,又保证了讲述的温和性。《唐人街探案3》因为一些搞笑桥段被批评冒犯女性,而从《回到未来》到《乘风破浪》,母子在穿越过程中的暧昧情愫多少有些少儿不宜,但《李焕英》避免了伦理梗和对女性的冒犯,用影评人史航在@毒舌电影微博连线直播时的话来说,这部电影“没有冒犯任何人”。

对母爱主题的抒发,让观众在欢笑和泪水中,感受到真正的春晚气息:笑点逐渐释放,传统而正确的家庭观念得到传播。当《李焕英》获得全民观影效果,观看和宣传这部电影,并寻找身边的李焕英故事,也就变成了一场关于母爱的仪式。

李焕英变成了一个普世名词,形成了一种全民情绪,这是电影上映后*的成功。这个例子可能不太严谨,《李焕英》与母亲,类似于当年的《战狼2》与爱国。打开微信文章,你可以看到《李焕英》变成各种鸡汤号、官方号进行传播的符号,这代表着电影在制造仪式上的成功。

在此前的讨论中,已经反复提到过,短视频宣发打动观众需要的是*的泪点和糖点。在春晚这样的时间段,没有什么比对母亲的感情,更能够成为*感情的出口。

《李焕英》上映3天内,相关热搜达到27条。在诸多用户的微博影评中,提到最多的是贾玲的“真诚”和母女情感。#春节和妈妈合张影# #潜意识里妈妈的年龄# #妈妈不仅仅是妈妈 她首先是她自己#等多个话题登上微博热搜。

从市场层面,这几乎是1989年《妈妈再爱我一次》之后,母爱再一次通过电影被放大到*。《妈妈再爱我一次》利用的是台湾电影一度流行的苦情套路,而《李焕英》走了另一条道路,在过去几年大陆电影盛行的短期穿越、怀旧氛围之中,完成了对母爱的讴歌。

虽然获得巨大成功,但在毒眸(微信ID:DomoreDumou)看来,并不应该提倡这类电影过度生产。对电影来说,仅有真诚当然是不够的。只是如前文所述,在一个特殊的档期,催化电影的条件发生了变化。

《李焕英》是*的,它的“套路”不可复制,即使连贾玲自己也不可以。一部分舆论所指向的,贾玲即将成为全球票房最高的女导演,对电影市场中的部分人群也许是个讽刺,也是对电影生产原教旨主义的挑战。

《李焕英》并不是财富密码和票房灵药,这完全是一部私人化的电影,并在特殊的档期获得了成功,它在电影层面的缺陷也因此被忽略。失去了贾玲的私人情感、真诚,和档期氛围的保护,这类电影复制品的缺点将暴露无遗。

真情打动人心,但用完一次就耗尽。中国电影界向来有追踪成功案例的传统,《空天猎》之于《战狼2》,再到《上海堡垒》之于《流浪地球》。相较于《战狼2》和《流浪地球》的制作门槛,《李焕英》看上去更容易复制,但其实不然。

几位年轻导演告诉毒眸,自己不会、也没办法拍这样的电影,《李焕英》太私人,这种经历并不是所有人都拥有。科班出身的导演们未必认可这部电影的艺术性,但在电影中实现和观众的深度共情,无疑是从业者值得借鉴的地方。

在伍迪艾伦的电影《子弹横飞百老汇》里,一位自以为是天才的剧作家,最终发现从未上过编剧课程的黑帮成员,比自己能写出更加真诚与动人的剧本。在故事的结尾,两人合作的戏剧进行最后一场演出,黑帮成员在后台被枪杀,这声真实的枪响把戏剧烘托到最高潮。在演出结束后,剧作家选择离开了纽约。

不妨用这个结局来实现一组对照。《李焕英》的上映无疑将贾玲的电影生涯抬到最高点,但上映结束之后,贾玲还会继续留在电影的舞台吗?毕竟,妈妈李焕英的故事,或许真诚地讲述一次就够了。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毒眸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