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明星们偷偷生娃,普通人选择不婚

民政部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单身成年人口高达2.4亿人,约为英国、法国、德国人口总和。
2021-03-17 09:56 · 微信公众号:华商韬略 华商韬略

年轻人为啥不爱结婚?

以前娱乐圈流行造星,最近娱乐圈流行造人。

短短几个月内,郑爽异国留下爱的结晶,华晨宇空降女儿,王子文晒出半人高的孩子,张雨剑喜当爹……吃瓜吃撑的网友让微博把slogan改了,叫:随时随地发现新孩子。

在明星们未婚、隐婚生一胎二胎之时,压力重重的普通人们却把中国生育率拉到了建国以来*水平,不足1.05%。

不仅不生孩子,大家连婚都不愿意结了。

民政部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单身成年人口高达2.4亿人,约为英国、法国、德国人口总和。其中,超过7700万名成年人处于独居状态,预计到2021年这个数字将上升到9200万人。

2016年年底,联想教父柳传志盼来46岁儿子柳林的婚礼。

婚礼现场,他以老一辈的眼光夸赞儿子觅得的佳侣——善良、贤淑、聪明能干、形象内涵俱佳。年逾古稀、儿女双全的柳传志还发出了对下一辈开枝散叶的殷切期盼:

“我、你妈妈、叔叔婶婶、姑姑都在热烈殷切地盼望看你们结出幸福的果实,越多越好!”

这种来自父辈对“贤良淑德”和“多子多孙”的朴素期盼,与当代年轻人的单身贵族和恐婚恐育共同存在于新婚恋时代转型期,各方需求错位,观念断层,立场博弈,构成了当代中国婚恋修罗场。

在知乎关于“90后被催婚”的话题下,一位匿名用户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不想结婚的我往往很快乐很自在,只想赚点钱糊个口,也不想做女强人。

但为什么我这样的人不被社会待见,也不被周围的人接受。只会被告诫,赚那么点钱能干嘛,没有本事就不要挑,年龄大了就没人要了。

曾经有一位同事讲述,因为被父母催婚催急了,一度情绪失控到和父母喊:

“没有合适的对象难道要将就一个吗?如果结婚了再离婚,后果你们负责吗?”

一番话让父母目瞪口呆,之后再没催过婚。

婚姻不是满足父母的虚荣品,对某些年轻人而言也不是必需品。不想要的暂且不说,想要的也未必都有合适的。

男性要事业,女性要陪伴;男性要贤内助,女性要独立自主;男性要品貌俱佳,女性要灵魂伴侣——这可能是当代适婚男女在婚恋观上普遍存在的结构性矛盾。

这个结构性矛盾,让曾经靠鼓励晚婚晚育来节制早婚欲望的中国人,如今因为年轻人不结婚的问题备受困扰。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女性的平均初婚年龄从1990年的22.0岁上升到2016年的25.4岁;男性同期从24.1岁上升到27.2岁。

数据还显示,2005-2019年,20-24岁结婚登记人数(含再婚)占比从47.0%降至19.7%,25-29岁从34.3%升至34.6%,30-34岁、35-39岁、40岁以上结婚登记人数占比分别从9.9%、4.9%、3.9%增至17.7%、8.1%和19.9%。

经济越发达地区结婚意愿越低,上海、浙江、京津等大城市里簇居着7700万独居青年。一名典型单身上班族的生活场景是,上班忙坏,下班外卖,刷夜自嗨,社交废柴,周末死宅。

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城市里提供的个性化商业服务越来越精致,互联网提供的虚拟精神自足,给了社恐青年们实现这份自由的极大可能。

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曾有一项调查显示,“魔都”上海青年(15~34周岁)用于线下社会交往的时间,每天平均仅有16分钟。

16分钟,吃顿饭都不够。其余大把的时间,男生上网、电游,女生购物、追剧。

还有很多单身男女,正在选择使用更为便捷的情感获得方式,比如“虚拟恋人”。作为情感解压的方式,虚拟恋人提供的服务很广,包括提供各种方向的咨询,涉及情感、职场、生活问题等等。

商业社会与货币经济越发达,个体越无需依赖人际关系维持生存,亲密关系弱化,组建婚姻、家庭的意愿性降低。

大约一个世纪之前,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曾在著作《大都会与精神生活》中概括当时柏林人民的社会状况:

城市居民长期处于紧张刺激和持续不断的变化之中,这导致居民逐渐缺乏激情、过分理智、高度专业化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原子化。

这个现象并非中国独有。

在不少发达国家,婚姻制度正变得像家里的电视机一样,虽然还有占有率,但已经每况愈下。

过去百年间,西欧、北美、日本先后经历了因商业发展和社会原子化带来的结婚率走低、生育率下降与单身时代。

美国已婚家庭的占比从1950年的78%一路降到2017年的48%,1800万美国人同居不结婚。

德国柏林的独身人口达到54%,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达到60%,法国每三户就有一户是单身。

根据日本最近一次国情调查结果,日本24.2%的男性终身未婚。差不多每四个男人里,就有一个一辈子都没结过婚。而到34岁为止年龄段的男人里,则有近7成连对象都没有。

对于不断升高的单身率,有分析文章说,这个数据说明“结婚”这一流传千百年的制度在日本已经临近崩溃甚至在走向灭亡。

在一个街头访问的节目中,日本年轻人对经济压力的抱怨、对寻找幸福伴侣的被动与中国一二线城市的许多年轻人并无二致。中国眼下经历的婚恋观转型,也与日韩、美加、德国所走过的单身浪潮有诸多类似。

旧有婚恋观念被解构、而新的平衡状态尚未确立,这是中国婚恋观的现状。

眼下这批适婚青年,既没有独身到老的思想准备与物质基础,又缺乏为婚姻牺牲自由与承担责任的动机。急于追求平等独立的新婚恋关系,又无法摆脱传统婚姻思维的现实力场。

蜜芽CEO刘楠有一次在《奇葩说》里讲到,自己沙龙圈有很多女老板、女董事长,这些女人们事业有成之后相互比什么呢?不是比谁身价高,谁公司上市了,而是谁公司上市了且还没离婚。

“女强人反倒成了婚恋市场的弱势群体”,这和女博士进入相亲鄙视链一样邪性。

部分男性对女性既要求工作挣钱又要求生娃顾家。完全当家庭主妇不行,太女强人也不行。

与此同时,部分女性既要求男性买房养家又强调新时代女性地位。以独立女性形象找“经济适用男”,“丈母娘经济”也畸形泛起。

一只脚尚未完全拔出旧夫妻模式,另一只脚跨进新型婚姻市场,男女双方都在新旧中寻找最有利于己的解释。这恐怕是当代婚恋市场中横在男女之间一条棘手的价值观鸿沟。

多元化、割裂化价值观冲击之下,“不主动、不理解、不妥协”成了普遍滋生的被动单身情绪。

在此之上,掏空六个钱包的房价负担,加上城镇化带来的人口流动又让“甲女丁男”现象在城乡两极失衡,这些都成为越来越多人消极怠婚的原因。

任何事情想要做成功,必须要投入足够的精力,不管是事业、友情还是亲情,婚姻自然也不例外。然而,在男人和女人都成为独立的经济个体,不存在谁离不开谁的问题的当下,投入精力进入或维持一段婚姻变成了一件高成本、不划算的事情。

“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娶妻定乾坤”“先成家再立业”……如今,这一系列传统观念都在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婚姻对于一段关系的黏合度的减弱,也成为必然的现象。

“你对婚姻抱有多大安全感?”

2018年5月共青团中央发布《当代青年群体婚恋观调查报告》,对婚姻幸福,10.35%的女性完全“没有安全感”,超六成女性和五成男性表示“一般”。

相比结婚可能存在冲动的成分,选择不结婚的人似乎更加理性、更加相信自己。

广东省人口发展研究院院长董玉整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认为,无论是单身、同居或者是婚姻,都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单身时代的来临是综合因素影响下的选择结果。

但婚姻对于社会而言,不仅是个人的问题,其背后是人口问题,人口的问题关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美国华盛顿大学的研究团队在著名的柳叶刀杂志上发了一篇文章说:“由于出生率的下降,全球人口估计在2064年前后达到97亿的顶峰之后就会慢慢萎缩,到本世纪末将减少到88亿人,到2100年世界上将有23个国家包括中国在内,人口将减半。”

这样的局面显然不能再任由其发展下去,给予年轻人自由选择权的同时,减少因为娶不起和生不起导致的不婚和晚婚现象,为适婚人群提供保障和社会福利,成为社会需要努力的方向。

为鼓励婚育,各国出台了各种花式政策,涉及税收、住房等方方面面。

日本内阁府日前发布有关新婚生活补助金的新规定。从2021年开始,在实施“新婚生活支援项目”的市区町村,只要新婚夫妇结婚当日年龄都小于39岁,且家庭收入少于540万日元,就可以申请高达60万日元(约合3.9万元人民币)的生活补助金。

德国政府规定,停职在家照顾孩子的父母全年每月可得到相当于税后月收入2/3的补贴,每月最高可达1800欧元。如果父母中的一方继续停职2个月,则可享受14个月的补贴,即最高为2.52万欧元的生育福利津贴。

韩国从2015年开始推出“单身税”,旨在通过提高未婚职场人士纳税金的方式解决韩国低生育率和老龄化等问题。此外,韩国优先为适婚青年创造工作岗位、发放住房贷款,甚至将租赁房屋优先权从新婚夫妇扩大到准夫妇。

在中国,有专家提出应参考日本、韩国等低婚率国家的做法,同时从社会福利,改进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政策制定方面进行适度倾斜,以支持年轻人积极婚育。

“泽平宏观”文章建议,要进一步完善女性就业权益保障,加快构建生育成本在国家、企业、家庭之间合理有效的分担机制;还要加大财政教育保障性支出,探索建立从怀孕保健到孕期分娩再到18岁或学历教育结束的全面鼓励生育体系,等等。

与此同时,由互联网时代拉起的社交铁幕也开始由互联网工具破除。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目前婚恋交友市场的消费体量已超过百亿。

网上搜索“婚恋交友”,至少几十个相关网站、上百个交友App跳出来,随便注册个会员动辄几百上千,号称一对一的红娘相亲服务费少则几万多则十几万。

这代年轻人不容易,穷且益坚,网恋不易;每逢佳节要相亲,除了挫败感和心累,返城后一如孤岛般的生活继续。这代父母也不容易,即便退休了也难以安心享受生活,五一假期、十一黄金安排得满满当当,与孩子斗智斗勇。

大棒式催婚无法化解这批适龄青年在婚恋观上的错位和物质压力。

阻止一个低结婚欲望社会,好的应对是在理解中国式不婚的深层原因之上,在经济与婚育政策上合理引导、鼓励和包容,让年轻人真正自主、理性地选择所认定的幸福之路,而非加剧焦虑。

不婚,罪不在年轻人。催婚,徒劳且伤感情。

这个时代的婚恋自由,是不被妖魔化的单身的自由,是不迫于现实深渊的结婚的自由。有人为人生幸福走到一起,有人谨慎地划掉“终身大事”这门必修课。

年轻人不结婚的背后,实则是对婚姻的更敬畏,而不是无所谓。

参考资料

1、《中国式不婚》华商韬略 作者:徐艳丽

2、《中国婚姻报告2021:为什么年轻人不结婚了?》泽平宏观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华商韬略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本文涉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