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公司改名江湖

被做空16次,名誉扫地的跟谁学,名字已经变成负资产,但是高途真的会是坦途吗?
2021-05-07 09:14 · 微信公众号:奇偶派 刮刮乐

一些公司发展不顺,通过改名“换运”;另一些公司屡遭处罚,频繁被做空,名誉扫地,被迫改名“换面”。

就在四月底,被做空十六次的跟谁学更名“高途集团”。

公告显示,跟谁学宣布更名为高途集团,原跟谁学品牌将暂停B2C方面的业务,原跟谁学的K12在线教育品牌为“高途课堂”,成人在线教育品牌为“高途学院”。其纽交所的股票代码由跟谁学(GSX)改为高途(GOTU),改名后的股票交易将在2021年5月6日开始。

宣布改名当日,“跟谁学”股价大跌9.27%,市值蒸发7.01亿美元。

跟谁学的改名操作,并不令人意外。毕竟被国际知名做空机构十几次做空,跟谁学这个名字早已声誉扫地,对于公司只剩负面加成。

更多的公司,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希冀通过改名来改头换面。

这些公司最终怎么样了?改名前后,这些公司又有什么变化?奇偶派梳理了一些有代表性的公司改名案例,研究它们改名的原因、过程、影响与意义。

01

16次做空被迫改名的“高途”

时间轴拨回到2014年,陈向东(前新东方执行总裁)带队创建跟谁学。六位创始人中,除了陈向东,还有来自百度“凤巢”创始人之一的张怀亭与罗斌、百度大数据部总监李钢江、名师网创始人苏伟、新东方上市前财务管理负责人宋晓欲。

各界英雄豪杰意欲在教育领域大展拳脚,跟谁学的教育之路由此开启。

2015年,跟谁学A轮融资5000万美元,其背后是高榕资本启赋资本中信锦绣等加持,这5000万让跟谁学位居当时中国创业公司A轮融资榜首。拥有顶流创始人和雄厚资本的跟谁学,2019年6月6日,终于敲响了纳斯达克的钟声

在当时,跟谁学是首家盈利的K12教育机构。

上市*个季度,跟谁学实现营收9.35亿元,同比增加412.9%;实现净利润1.74亿元,同比增加658.7%。2019财年,跟谁学营业收入21.15亿元,同比增加432.3%;净利润2.27亿元,同比增长1050.3%。

上市当年,跟谁学赚得盆满钵满。

在2019年第四季度,跟谁学招生人数达到112万,同比增长290.2%,而其中K12付费大班在读人数增速达到410%;2019年全年招生人数274.3万人,而获客成本下降至394元。

虽然营业额在增加,但是不论从收入还是学生人数来说,跟谁学自2020年开始就出现了增速放缓的问题,甚至逐季递减。

2020年跟谁学总营收71.25亿元,同比增长236.9%;K12在线课程的收入62.37亿元,同比增长265.5%,占总收入的87.5%,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6.9%;净亏损达13.93亿元。

跟谁学的K12业务为当前主营业务。2020年第三季度跟谁学将K12业务全部整合至高途课堂品牌。

这也解释了跟谁学改名的原因。4月22日跟谁学在国家会议中心举办品牌升级发布会并指出,“现在‘高途课堂’的业绩已占到年报近90%,‘跟谁学’这个品牌名已经不能代表集团现在的业务品牌,改名主要是为了节约营销费用以及将业务聚焦到‘高途课堂’的业务上。”

也有业内人士称,这次的更名事件是为了应对其16次做空的局面。2020年,跟谁学遭遇浑水、香橼、天蝎、灰熊等机构的做空,主要是针对跟谁学虚增用户,进而虚增收入和利润,利用关系方捏造财务等行为。

不过,对此,高途CFO沈楠的解释是,“这次发布的年报是经审计的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包含了对财务报告和内部控制双重审计的标准,加上此前的独立调查报告,16次做空已经成为谣言,高途是一家完全公开透明的公司”。

线上教育领域改名曾经风行一时,2013年学而思改名好未来,在2019年净利润达到顶峰3.65亿美元后开始暴跌,2020年亏损1.28亿,同比下跌135%。

如今跟谁学改名高途集团,宣布改名当日,股价下跌9.17%。

线上教育仍然难逃烧钱获客、社群运营、续报转化的窠臼,主营业务的变更或许可以成为改名的原因,但并不能扭转公司和行业的整体走向。

02

谁的名字不迷茫?

人们对于名字似乎有一种执念,名字好听,朗朗上口,就能获得更多的青睐。

有些公司的名字更是“骨骼惊奇”。

沈腾的公司名字为“海口那可是家大影视文化有限公司”。宝鸡一家公司名字更长达39字之多(宝鸡有一群怀揣着梦想的少年相信在牛大叔的带领下会创造生命的奇迹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政和通宝茶叶有限公司原名49字(原名:政和五年因宋徽宗喜爱白毫银针龙颜大悦御赐县名香飘北苑穿越琅嬛福地政通人和玖佰年凤凰归巢茶业有限公司)。

然而在公司登记注册不久后,由于企业名称被登记机关认定“不适宜”,这些超长名字哗众取宠的公司最终都被迫改名。

一些国际知名公司曾经也因为改名,引发广泛关注。

2017年10月12日,麦当劳与中信及凯雷成为战略合作伙伴后,因业务发展需要,麦当劳中国总部的企业名称变更为“金拱门(中国)有限公司”。但是这一变更主要在证照层面,并不会影响日常业务。

更名后的麦当劳股权产生了变动,中信集团持有52%的控股权,凯雷和麦当劳分别持有28%和20%的股权,这意味着中国内地和香港地区的麦当劳已化身“国企”。

更名后,麦当劳在2018年中 美餐饮上市公司中位居榜首,市值达到1289亿美元,截至发稿日期,麦当劳报236.08美元,总市值1761.39亿,三年内总市值上涨近36%。但是净利润同比增长率从2018年开始逐年回落。

麦当劳掀起一阵改名热潮,上市公司也开始紧跟潮流,近年来,国内改名换姓的上市公司不在少数。公开统计显示,从2013年到2020年,国内更名的公司已累计达1399家。

企业改名,缘由百态。所有权的变动、企业的重组、甚至炒作蹭热点都成为了企业更改名字的原因。

为扭转负面形象,一些公司只能靠改名装潢门面。

三维丝股权纷争多年,内部千疮百孔。早在2016年,两方创始人发起了股权之争,大股东丘国强、坤拿商贸对另一方的创始人罗祥波、罗红花夫妇发起进攻。自2017年上海中创举牌三维丝至2019年年中,上海中创持19.22%的表决权。

周口城投在2019年接下接力棒,举牌三维丝,罗氏夫妇将手中15%的股权委托周口城投,至2019年8月,周口城投拥有24.83%的表决权,但罗红花由于纠纷被冻结股权,上海中创成为三维丝的*大股东。

而双方持续多年的对战让公司饱受摧残,业绩连年亏损。2018年公司净利润亏损达到4.29亿元。

公司股东多年不和,导致三维丝的市场印象不佳,严重影响公司运转,尽管基本面得到改善,但是很难改变公司的负面形象。于是在2020年1月6日,三维丝发布拟变更公司名称公告。2月17日,厦门三维丝环保股份有限公司更名为厦门中创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然而改名不能改命。

自去年年底至今,这家公司因证券虚假陈述责任纠纷、买卖合同纠纷,先后10次陷入法律纠纷之中。

企业重组导致所有权变动,企业改名的也不在少数。

当现下外卖市场被满大街的蓝色饿了么小哥和黄色美团骑手割据时,有谁能想到曾经百度外卖在2015年曾以33%的市场占有率位居白领外卖市场的冠军宝座。

成立于2014年的百度外卖,拉开了百度O2O战略的大幕。成立之初,从百度内部员工抽调组建的团队实力雄厚、李彦宏200亿战略的提出,加之定位白领市场的品牌差异,一时间百度外卖风光无限。

2017年8月,百度外卖以8亿美元的价格卖身饿了么。收购完成后,饿了么公布“双品牌战略”,百度外卖品牌名称依旧存在,并且原品牌战略、运营不变。

然而,合并18个月后,百度外卖名字不复存在,更名“饿了么星选”,百度外卖从此消失在外卖江湖。

除了企业的重组,公司主营业务变动也是更改名字的原因。

TCL集团在1982年成立,2002年正式变更为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2020年剥离智能终端和配套业务,聚焦科技产业发展,由相关多元化转为专业化经营,原有名字已不再适用,于是叫了18年的TCL集团把名字改为“TCL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019年12月,电器行业家喻户晓的海信,在经历了24年的发展过后,变成了“海信视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公司证券简称由“海信电器”变更为“海信视像”。对于改名字的原因,海信官方称“公司已从单一的电视产品制造企业逐渐发展成为集视像技术研发应用,全场景云平台运营为一体的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变更是为了更好反映公司主营业务和战略定位。”

除了TCL、海信,由于公司的主营业务变动而改名字的公司还有很多,比如从事房地产行业的深达声更名9次后,到如今的*ST全新;原来经营地板加工的科冕木业后来从事起了网页游戏,如今更名为*ST天娱;由于公司锂电池业务变为主业,澳洋顺昌更名为蔚蓝锂芯;由于高新技术产品的销售收入占据半壁江山金海环境更名为金海高科......

也有一些公司为了炒作、蹭热点、卖概念而改名。

奥巴马上任后,毫无关系的澳柯玛股价大涨。川普上任,川大智胜股价也跟着攀升。股市中不乏炒作互联网、区块链、房产、P2P等概念的公司,仿佛名字中有“互联网”、“区块链”等字眼也就意味着自身变得更加高大上,甚至有些公司妄想蹭一波中概股的热度,仿佛贴了“made in China”的标签就能冲上股市之巅,结果适得其反暂且概而不论,最终还给“中”字头抹了黑。

不久前,信阳毛尖为了出名想傍身国酒茅台。今年2月16日,信阳毛尖发布公告,宣布公司董事会建议将公司英文名称由原来的“XinyangMaojianGroupLimited”改为“ChinaDragonMoutaiGroupLimited”(中国国龙茅台集团有限公司),并且声称更改公司名称能够反应集团业务发展状况和未来的发展方向。2020年,信阳毛尖在酒类销售板块的营收为0.69亿元,占其全年营收约30%。

当然,这并不是信阳毛尖*次萌生改名字的念头。

原来的信阳毛尖叫中国天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很难想象买茶叶的企业原来竟然是石油化工企业,直到2007年卖了旗下的化工业务,才专心从事煤相关化工原料制造业务。

沉寂了11年后,2018年中国天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以8580万港元向两名投资者收购茶叶营销商信阳毛尖,并在11月份正式更名为“信阳毛尖”。

财报显示,2020年信阳毛尖实现营业收入2.23亿港元,同比增长49%,净利润亏损7841.7万港元。截至发稿当日,信阳毛尖报价0.34港元每股,这只“仙股”已经连续四年低于1港元了。

股价迟迟不见起色,信阳毛尖改名字的意愿却频频出现,甚至建议改名为“国龙茅台。但是,市场和投资者的眼光是雪亮的,。

最终,信阳毛尖蹭茅台热度的计划以失败告终。2月22日,信阳毛尖发公告称,将公司名称改为“中国国龙酒业集团有限公司”,不再改名为国龙茅台。

公司改名现象屡见不鲜,那些奇葩名字,也可谓用心良苦,但结果却并不一样。

麦当劳变身金拱门,并未影响它的正常公司经营与运转;跟谁学为脱掉造假质疑改名,结果公司股价迅速暴跌;蹭热度的信阳毛尖们,仍是仙股;被收购后的百度外卖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当中。

显然,改名并不是解决公司问题的“*药”,有时候反倒会成为一些问题公司的“催命符”。

03

名字不是随便改的

出于重组、主营业务变动也好,为了炒作蹭热点、挽回颓势也罢,公司改名的前提都应该在不扰乱市场秩序的基础之上。

近年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上交所、深交所出台相关政策,规范公司更名行为,维护市场秩序,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2016年9月,上交所发布《上市公司变更证券简称业务指引》;深交所紧随其后,在2016年11月公布《变更公司名称备忘录》,这意味着,上市公司随意改名字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式。

《指引》对公司变更证券简称提出相应规范要求,主要包括:上市公司未变更企业全称、未调整经营范围或未修改公司章程的,原则上不得变更证券简称;上市公司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开展新业务,但相关业务尚未取得营业收入的,公司不得将该业务及其行业相关名称用作证券简称。若公司不符合变更条件确有必要变更的,必须做出充分的信息披露,而在其充分说明理由前,上交所将不予办理其更名事项。

也就是说,主营业务变动,控制权变动或者经营发展有变化可以改名字,但是对改名字的字数也有了限制,最多不能超过8个字(英文不得超过20字),相关营业收入未达到30%的不能用该业务来命名。其中一条尤为重要,即“不得存在违反公序良俗等情形”。

也就是说,《指引》在原则上并没有对上市公司的更名权进行严厉限制,但是侧重点在于那些蹭热点改名字并且存在不良动机的公司,对于这样的公司,《指引》实施了更加严格的信息披露义务。

而《备忘录》主要从变更公司名称的总体原则、信息披露具体要求、实施程序等三个方面对上市公司变更名称行为进行规范,并且加强了事中和事后监管。在“放”与“管”的结合下,公司才能更加坚守底线,才能在正轨中良好的运行。

2020年12月28日第二次修订的《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则强调了公司名称不得违反公序良俗。

无规矩不成方圆,尤其对于公司而言,任何变动都不只是个人选择与偏向,而具有更大的社会与经济意义。

对于公司改名的规范,也是对公司治理的规范。

04

写在最后

公司改字背后,潜藏的是公司对企业发展逻辑和路线的选择。

被做空16次,名誉扫地的跟谁学,名字已经变成负资产,但是高途真的会是坦途吗?

上市公司在股市跌宕起伏,跟谁学的改名事件只是众多上市公司改名现象的一个缩影。

一些秉持初心,妥善经营的公司,由于主业变动而改名,公司转型得以成功。也有些公司妄图改名换命,为夺人眼球,在股市中炒作概念,这样的公司大多并没有改头换面,就更不要说有新的发展了。更有甚者,改名只是挂羊头卖狗肉,最终难逃披星戴帽的命运。

当然,公司改名这样的小把戏,并没有逃过监管层的“法眼”。对于那些蹭热点、炒概念的短视公司,监管的态度也很明确,“别作妖,作妖必被罚”。

历史案例的事实以及监管层的态度都告诉我们,改名绝非改善公司质地问题的灵丹妙药,改名也绝非改命。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奇偶派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