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暑期实习生海投没有浪花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实习变得像求职一样困难。即使是大二的学生,也被卷入这样的队伍。
2021-07-07 15:35 · 谷雨实验室 罗颖

一连串的挫折

“你申请暑期实习的真实原因是什么?”在一家会计师事务所的办公室里,经理抛出一个问题。

该怎么回答呢?坐在对面的梅玲,还是个大二的学生。她戴着眼镜,笑起来有一对甜甜的酒窝。走进这间办公室之前,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中,她已经被拒了三个,这是最后一个。而在一个实习生招聘App上投递的30份简历,她也已经被拒了28个。在她还不算长的人生里,从没经历过这么多挫折。

梅玲*想到的是“挑战自我”、“不断学习成长”。这是标准答案吗?经理真诚的眼神让她踌躇了许久,最终选择说实话,“太卷了。如果我大二的暑假不实习,我不管是本科毕业直接就业,还是想读研,我的简历上都没有‘东西’。”

她看到僧多粥少的竞争加剧了:同一岗位,去年的报录比是50:1,今年是150:1。听说中长期的实习生更受青睐,她周围不少同学用上病假、事假、花钱请人代课等各种手段,逃课去实习。而这次面试,*开始的自我介绍环节就让她“瞳孔地震”。

一号,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大三的*名——成绩特别好;

二号,全国数学各大竞赛一等奖、美国数学建模竞赛是特等奖提名的f奖——数学特别好;

三号,上海大学的本科生,能说会道,英语的自我介绍很有特色,辩论赛*辩手拿到手软——综合能力特别好;

四号,成绩、奖项不是特别突出,梅玲终于松了口气。直到他说:“我有两段实习,一段在立信会计师事务所,一段在国泰君安。”经理听了频频点头,向这位同学投以赞许的目光。

对于一个大二的学生来说,实习本是他们人生中的一次历练,*次接触社会,*次坐在工位前的人体工学椅上,*次面对KPI。对于工作,他们知道的不多,或者是一些想象,拥挤的工位、写字楼里的灯光。穿高跟鞋职业装的外企女高管,说话夹带英文。偶尔会有一些新闻,由于厕所坑位不足,某某大厂员工出现上厕所焦虑。也就这么多吧。这本应该发生在毕业之前的一段日子,更多的时间是用来学习的。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实习变得像求职一样困难。即使是大二的学生,也被卷入这样的队伍。

梅玲想要保研。她在一所211财经高校读书。大一时,她还一门心思地闷头学习、拼绩点,争取拿到保研资格。保研成功的学长告诉她,只要有一项特别突出,就能入围高校的优秀大学生夏令营,他和同学当时都是靠高绩点入营的——对于保研来说,这样的夏令营太重要了。然而,从2017届开始,她认识的“单项突出者”中,再也没人成功杀进国内排名前十高校的夏令营。

老师在专业课上常常提到一位2017届“神人”:财务管理专业的*名、均分92,期中期末卷里基本都“挑不出错”。最后他却被交大、复旦的夏令营都拒绝了,因为他只有高绩点,没有比赛获奖,更没有出众的实习经历。

她不得不刷新自己的认知,总结:能拥有复旦、交大夏令营入营资格的,除开“数模竞赛奖项、大型商赛奖项、成绩位列前茅”的光环,还至少得有两段“标准配置”的实习:投资银行、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等名声响亮的公司。她直到关注这些才发现,“我的妈,无底洞。现在厉害的学长学姐,早就不只GPA(绩点)好,这些那些的比赛又有奖。得有好多实习啊!”

梅玲开始海投实习,每天睁开眼*件事,就是打开邮箱查看是否收到暑期实习面试邀请的邮件。

她有点怀念只想着拼绩点的大一时光,因为至少有寒暑假可以喘息。曾经,自己对于大学暑假的规划很美好:在家肆无忌惮地打游戏、抱着相机出门扫街拍照、和朋友们一起探店约饭。*的心愿,是和爸妈一起出去旅游。

“初高中的寒暑假,我补课,爸妈上班。现在他们都退休了,我却不得不放弃工作前*剩下的几次寒暑假去实习。”为了提升在未来就业市场的竞争力,她不停地告诫自己:寒暑假是弯道超车的机会,*不能被浪费在那些重要性*的事上。

和梅玲一样,大部分学生都选择广撒网——海投。

5月24日,一个复旦大学财务管理专业的本科生点下了实习申请界面的“确认提交”按钮,投递了21年暑期实习的第64份简历。他曾有两段金融实习经历:某“腰部”券商的资管固收组和某投资银行。但这次暑期实习让他被拒到“怀疑人生”。感觉现在实习都成“卷心菜”了,他调侃自己这次暑假可能是零offer,“全聚(拒)德”。

来自双非财经院校(非211,非985)的李嘉图形容实习就是干别人不愿意干的事,比较“dirty work”,而他不喜欢没有“work-life balance”的工作。但是,他曾在4天内海投200多家公司的不同岗位:债券交易实习生、投资经理助理、账户管理实习生、销售团队实习生。

官网投递没有回复,他还能安慰自己是HR没开始筛选。但招聘App上会显示“已查阅”,没有进一步的消息就默认拒绝,感觉一盆冷水从头上浇了下来。

公司直接表明拒绝的邮件带来的打击更大。他对一家叫“xx管理咨询”的公司印象深刻,因为在投递后的一个小时内,高效率的HR就拒绝了他:“对不起。国内的院校,我们只需要最top的背景。”

当时,他正在图书馆里写作业。收到邮件后,他感到自己被身上“双非”的标签压得快喘不过气,无法静下心继续学习。“本科双非连实习都注定和大厂、大公司无缘吗?”想要借实习证明自己的雄心瞬间化作一片焦虑,密密匝匝地盖在他心头。

后浪也开始冲击

海投后,两家给梅玲回复的公司最后都成了她的踩雷经历。

其中一家是某事务所市场运营组的远程实习。做满6个月才能拿到实习证明,没有任何实习工资。期间,她必须不停地联系各个高校的社团和公众号,将事务所举办的比赛和活动推广到各个高校中。

“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举办的比赛和活动学生都抢着报名,没名气的事务所就冷清多了,所以它借实习生拓展高校渠道。”和她同期加入远程实习的学生里有一半来自985、211大学,“我挺震惊,为什么都是好学校的人踩到这种坑里,大家应该能有更正经的实习做。”

就读广播电视专业的涵涵一度对大厂有强烈的执念,想借大平台证明自己,“只想着自己一定要进去,除了大厂我就不进别的”。

投递简历后,*场是互联网三巨头公司之一的笔试,“几乎全部垮掉。我是文科生,考试说要准备计算器,我以为就算一些简单的数学,没想到是复杂的增长率,我根本不会。”涵涵无法理解,她投的是专业相关的内容导演岗,考核标准不是专业能力,反倒是数学题和逻辑推理题?为了做好下一个大厂的笔试,她只好花上几天时间“刷题库”。

最后,费尽心力得到的头部互联网视频公司的暑期实习机会,却成了一段磨练心志的痛苦回忆。在其中的每一天对她来说都像军训,工作内容并不适合自己,而且经常性的加班把原本的作息时间和生活节奏都打乱了。

她形容自己和同学当下的状态都是“麻了”:找实习时每天给几十个公司递交简历,面试好几回,干了几天就在想下一个。她不敢让自己停下脚步,因为空闲时间让她焦虑,只有不断地实习才会觉得安心。简历上的实习经历一段接着一段地丰富起来,真正想做的事却在心里一个接着一个地虚化。在过程中没有收获任何成就感和满足感,她想不明白努力的尽头和方向在哪里。或许是为了在未来找到“听起来还不错”的工作。

根据一家实习生招聘网站发布的《2020大学生就业力报告》,相较2019年同期,实习岗位发布量缩减36.7%,但学生投递量却增长12.5%。竞争比例是74:1。教育部预测,2021年高校毕业生将首次突破900万人,2022年将超过1000万人。

学生越来越早地着急起来。梅玲加入的求职经验分享群里,不少大一新生发言踊跃:“大一可以申请毕马威暑期实习吗?”“想要进互联网大厂需要什么样的资质?”

每隔几个礼拜,她总能收到学弟学妹询问实习的消息。20届会计专业,甚至是信用管理专业的学弟学妹问:“考初级会计师证书、acca的证书,对找实习有用吗?”

涵涵也切身体会过“后浪的冲击”:在上海的节目组里实习时,同组里有位中国传媒大学大一的妹妹。尽管校内课业繁重,但她实在想在大一就有节目组的实习经历,于是每周都乘飞机从北京和上海往返实习。

实习的生意

为了找到实习,梅玲曾添加过一个“宝藏中介”的微信。这位中介常分享前来求助的学生背景,如5月26日的一条朋友圈:“每天都在被你们这几届孩子的内卷程度震惊。这几天收到好几份简历都是国内top2本科+海外top2硕士。看来最近是真的缺机会。”

在表达想去金融行业实习的意愿后,中介立刻回复梅玲:“难度越高,价格越贵,实地实习2万起步。”发送了学校、年级、绩点等信息后,得到回复:“你大二,难度较高,至少3万了哈。”

想进一步了解中介的信息和资源,对方密不透风:“不可以,信息保密。付费内推本就处于灰色地带,请理解。”最后,中介声称自己是“凭良心赚钱,本身利润就很低了”,不像其他机构总给学生“画饼”,声称轻而易举推到“三中一华”(国内*券商)。

大二学生奕铭曾购买过付费远程实习,因为对来自双非院校的他来说“诱惑太大了”。中介向他推销,声称这是一个500强企业4-6周的实习项目,只要报名就能加入到重要项目中。交了钱后,项目实质上是每周请500强公司的员工给学生上一节课,并以发几张证书收尾。

“非常水,完全没有任何锻炼价值。稍微有点眼力的HR都可以一眼识破你买的实习,不仅不会加分,还容易被用有色眼镜看待。”奕铭说。

付费实习市场里,一些中介明码标价,覆盖尽可能多的学生需求。在这里,实习被分为实地与远程两种,快消、金融等行业的不同岗位可供学生选择,价格从几千到几万不等。比如一些大厂的运营岗,价格一个月8000-9000元,而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等金融行业开价都在两万到五万。

从事互联网大数据科技的mob研究院发布的《2020中国职业教育行业白皮书》显示,非学历型职业教育市场空间巨大,以12%的年增长率快速发展。许多学生将视线投向实习僧等专注实习的垂直平台。自2018年上线运营起,实习僧用户月增长率达到200%,并在智联招聘2019年发布的《中国在线求职招聘市场研究报告》中,位列用户粘性的榜首。

一些打着“职业教育、背景提升”旗号的教育机构,开始声称能以内推的方式将学生送到企业实习。这个赛道狭窄,但竞争激烈。他们以各自的特点贬低对家,抢夺学生客户:收费高的机构称其余机构为“三流”、导师质量低下;宣称性价比的机构号称自己占有的市场份额*,往往是学生货比三家后的最终选择。

在一家职前教育的头部机构,学生面临两种选择:4万以上的服务保证机构合作企业之一的目标岗位;1~2万的服务是一次时长为1小时的行业导师深入交流和修改简历指导,然后机构“带着学生去申请”,申请结果与机构无关。

这家头部机构的行业导师有两种来历:一是知名公司的在职员工,受邀给学生上职业教育课程;二是曾在企业内就职,现在从事职业规划师的自由职业者。

李娟在这家机构担任“高级职业咨询师”,负责学生咨询、跟进动态、匹配学生与行业导师的工作。她发现,重视实习的天平是从留学生开始倒向了国内。

“2020年以前,80%的学生客户都来自于海外院校的留学生,国内的学生在这方面的认知比较欠缺。”曾经,有位国内普通院校的学生打电话求助实习,听到几万元的费用报价、以及实习工资大约在100元/天之后,立刻回复说:就算自己随便找一个兼职,一个月都能赚五千多。

但这两年,尤其是国内985、211高校学生,前来询问的人数大大增加。并且,基本都能接受零实习工资。“前段时间我们想办法硬把一位学生塞进某人力资源咨询*公司做实习,没有实习工资,学生都开心地不得了。”

然后,天平再从大三大四的学生,倒向了高三学生。在她接触的高三学生里,询问实习的高峰期有两个:一个是等成绩的阶段,另一个是录取尘埃落定后的假期。尽管他们没有专业知识,只能在实习时做最简单的事来“体验职场”,但是从他们身上,李娟感受到强烈的野心和欲望:不放过每一个空闲时间,为之后的求职铺路。

李娟也承认,机构收费确实高昂。她举例,前几周一位帝国理工学院的的大二本科生拿到波士顿咨询公司实习offer的价格是46000元;纽约大学本科生拿到咨询公司实习offer的费用是49999元。但是,“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最终都是为了能站在求职市场金字塔的顶端。

“我们主要是给学生指明方向。大学里学的知识很多,但学生往往不知道工作中具体需要用到什么。比如金融领域很常用的thinkcell软件,我们给学生准备了录播课学习;*咨询公司面试前,我们也为学生提供大量case interview(案例面试)的练习。”

上岸了,下海了

一位多年在高等教育管理一线的高校老师提到,十多年前,学校主要在十分优秀的研究生里考虑社会实践项目的人选,因为本科生的能力往往不足以完成一份较高质量的调研报告和任务。但是近几年,她看到了社会实践、实习从精英教育向普遍化、低龄化发展的趋势。

她将实习年龄提前的现象比作吃自助餐,供应量足够就不会发生抢夺食物的现象。“但是,如果被告知餐厅为500位顾客只提供了100人的量,你就会想着8:00开始,我7:30就去排队。有的人听说你7:30去排队,他变本加厉地5:30就去。”

学校里也有竞争,但远没有社会中的竞争残酷。“如果把学校比作一个小池塘,实习是一条黄浦江,职场就是在大海里游泳。”在越来越宽广的世界里,学生应该学会扩大认知经度和纬度。“当我们把眼界放大,就不会被局限在相互的比较中。”

李嘉图花了两年的时间寻找自己想要什么的答案。

从大二到大四,他没有间断实习的脚步。一度做着加班到两点的工作。有几段实习的工作内容就是听会议、写纪要、写报告,让他渐渐对原有认知里闪闪发光的金融行业感到失望。“要不就是门槛过高,要不就是工作内容程序化、枯燥无聊、没有突破。”

20年11月,他创立了个人公众号,记录自己的面试经历和职场感悟。在*篇“上岸漫谈”里,他写道:“四大是个围城,咨询是个围城。”

从当初在某会计师事务所年审项目上诚惶诚恐的小实习生,到如今可以和合伙人级别的老板面不改色心不跳地“瞎侃”,李嘉图的经历让他对金融行业的情感从憧憬变为彷徨。他觉得该给自己放个假。接下来的路往哪儿走,是留给假期思考的问题。于是他在领英更新了状态:“激流勇退。处于连续实习疲倦后的漫长假期。”意外收获了许多点赞与评论。

在不实习的日子里,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轻松与舒适。大公司的实习、身边人的动态再也无法影响到自己,“每天在学校睡到自然醒,看两页cpa(注册会计师考试),刷刷剧打打游戏”。5月26日,他发了条朋友圈“拉仇恨”:每天就这么在宿舍里躺着,是几年前可望不可及的自由。配图是躺在宿舍床上的视角。

比起用实习的数量和大公司的头衔提升竞争力和满足虚荣心,真才实学和真正的热爱更为重要。他想帮助更多人找到答案,于是建立了一个分享和讨论实习的微信群,不断有各个院校的人加入其中。

“数不清的优秀申请人在实习这片红海中厮杀、胜出或者出局。”他自己经历了一些挫折、跌落到谷底后,在朋友的激励和自我的深思中爬了出来。当优秀的学弟学妹找到自己询问实习经验时,他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于是他真诚地对每一个人说:“做你想做的事,而不一定是*的事。还有更大的世界呀。”

6月1日,梅玲收到了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录用邮件,告知她在暑假即将成为一名实习生。她想,或许是在面试上,她勇敢说出申请的真实想法打动了面试官,一路跌跌撞撞,至少让她看清了自己真正需要什么:“现在,我清楚地知道,我需要实习。”

她在朋友圈看到另一所211财经院校的毕业生写了一篇文章,作者说自己从来没有卷过,精髓就是“别人一卷他就逃跑”。他成绩好,但宁愿考试错几道也不想去重点班,一定要待在普通班当*。他能力强,但不去大厂,仍旧找到一个自己能力碾压所有人的地方,继续做天花板。梅玲无法赞同文章的观点,“对大部分人来说,不知道自己擅长什么和想要什么之前,没有资格去偷懒和逃跑。”

梅玲和身边很多同学一样,加入了豆瓣小组“上班这件事”,成为65万“工友”中的一员。一篇写在互联网打工经历的文章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在结尾写:“一天的时光坐在电脑前倏忽而过,而我已经忘了多久没有看到过太阳下山,多久没有拍过灿烂的晚霞了。”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谷雨实验室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