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国内生物医药领域迎来*一笔投融资事件。
新冠下的mRNA疫苗,让投资人见识了创新药方向的崛起有多快。仅依靠两款与沃森合作的mRNA疫苗作为核心卖点展示——艾博生物便狂吸7亿美元(约45.36亿元人民币)C轮融资,刷新了中国生物医药公司IPO前单笔融资纪录。
今年更早时候的2月,诺辉健康在港交所挂牌上市,成为中国癌症早筛*股,IPO市值达到了300亿港元,以及不断涌现的天价*药,这些热门事件都将生物医药行业推向舆论关注的焦点。
风险投资人也早早嗅到了机遇。“估值新低的生物医药股票里,其实有很多是上半年利润翻倍的高潜股。”一位长期看生物医药行业的VC对Tech星球如是说,“在创新药领域,抢手的初创公司,一天就能涌进十几家新的资本,他们遇到不知名的金主甚至会挑剔。”
人才纳新与融资事件相伴而生,市场对专业的高端人才已是极度渴求。“两个月前,红杉说要mRNA的美国科学家,消息一出,国内一下找疯了,专业人才价高者得。”
“做医药的猎头今年赚翻”,在上海,某猎头公司的医药组已发展到40余人规模,今年上半年团队业绩突破2000万,“若Q3、Q4保持同样势头,人均业绩突破百万指日可待。”
行业热背后,行业人才的内卷问题却鲜为人知。作为最考验“含博率”的行业,很多学子被“21世纪是生物的世纪”的口号吸引入行,现在却成为知乎上同行间一句“自带狗头”的苦涩调侃。
那么,在资本看好、招聘市场升温的当下,“属于生物的世纪”是否真的即将到来?僧多粥少、博士内卷的时代会结束吗?面对求贤若渴的新雇主,迂回在科研与企业间的职业规划又该如何选路?
博士扎堆,人才难抢
达晨财智的投资人肖冰曾说,“未来做投资,我们基本上不招学金融和财务的,而是招有技术背景、产业背景的,甚至是原来就做研发的人加入到投资团队。”除了传统药企,投资机构也加入了人才争夺战。
廖林就是一位从大药厂出来、转型加入投行的医学博士。“本来以为转行很难,没想到他们并不care我不太懂金融和数学,说是可以进来后培训。”他对投行团队的价值体现在,能看懂专业医学学术报告和专有名词的时刻。“现在投行对于可以用生物医药知识协助投资决策的科班出身候选人,可以开比同事高出一半的薪资。”
行业的热度抬高了行业工作者对薪资、涨薪的期待,也激活了人才流动。
米高蒲志《2021人才趋势报告》显示,有53%的中国医疗保健与生命科学企业计划在2021年新增14%员工 ,本土医药企业从2017年至2019年的招聘数量实现了翻倍增长,2021年医药人的平均年薪将上涨6.7%,有88%的医疗保健与生命科学行业在职专业人才,将在2021年寻求新的工作机会。
Ada供职于北京一家新型生命科学实验室孵化器,她的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包括帮入驻企业招人,对生物制药企业的招人难有深刻理解。
“给技术前沿的初创公司找科学家,难得我头发都快白了”,她坦言,“雇主想要的科学家,国内就没几个,甚至国内大学都没有这个专业”,而疫情又给吸引海外人才回流增添了阻力。
给初创公司招人,往往要先把头部高管招到。公司研发方向脉络不清晰,让对方看不到前景,又或缺乏品牌闪光点,都有可能吸引不来高管候选人。创业公司预算也拮据,“比如有些种子轮融了3000万,招两个高管和两个研发进门,少说也得拿走500万的经费作为年薪。但不砸钱没人愿意来,这一点压力很大。”
对于从事高度细分的生物医药行业招聘、却又非科班出身的招聘人员,专业知识也是需要恶补的一项。Carry在上海做了一年的医药猎头。在刚入行的三个月里,即使之前做过互联网猎头,她也经常看不懂简历,和候选人聊不出有用的专业内容,进而错失人选。
高度细分的生物医药行业:以市场热度最高的制药、医疗器械展开为例
有两种情况会让她颇为头疼,“一种是遇到甚至都没搞清楚,自己要什么样的人的初创生物科技公司,需要我推好几个方向的人,面完5、6个才知道。还有一种是太清楚要什么样的人,但现在市场上很难有100%符合条件的,于是所有带偏差的人选都被雇主压价谈薪。”
候选人也不是吃素的,“有时遇到只值40万总包的硕士,开口要60万,我就很想骂人”,据Carry介绍,60万对于科学家职能线来说,已经是工作三年博士生的中间水平,再往上到80万就得是VP研究员,“但我还得强装镇定给他算上各类补贴、年终奖、esop,慢慢画饼。”
让Ada和Carry都深有感触的是:这个行业不仅很看学历,对研究课题方向、发表论文数量也有强要求。“如果是研究课题一致的,哪怕是高门槛的研发岗,我们也愿意看一下硕士。又便宜又会做实验。”目前最短缺的就是研发岗人手,可惜市场上大部分的流动人才来自于销售。“博士更要看刊发文章,学生命科学的没有发文还好意思自称博士?”
高学历内卷下的“鄙视链”
“我太难了,工资低不说,技术、财务、市场、采购都得我做”,刘成在一家初创的医疗器械公司工作了半年不到,已经打起了退堂鼓,“以前觉得进创业公司施展拳脚空间大,现在发现是什么都要做、且做不精,管理又层无能。来创业公司,D轮前都得用爱发电吧。”
对初创公司有疑虑很正常,他也并不打算马上掉头出去找工作。这个行业有个怪现象:企业招人难,人才想找到好工作也难。
在来创业公司前,他是药企的医药代表。“我问了一下之前的朋友,疫情后不少医药代表压力大到要去看心理医生。”从2018年到2021年初,带量采购政策逐渐在全国范围铺开,仿制药药企利润空间骤降,大量此前依靠“带金销售”出单、缺少学术专业精进的医药代表,面临行业淘汰。
医药代表的痛苦,从入行那一刻就开始了。“刚工作时的疲惫感现在都记得:每天低三下四地求见医生,被对方两三句话打发。有半年的时间我和身边一起入职的同事,都被低价值感包围,觉得在浪费人生,去做一个十年前大专生都能做的工作。”而当时的他在公司内部,作为一个硕士生,便已不时被同事无意地调侃自己学历低。
曾在2017年火热的CRA(临床监察员)岗位,如今也因岗位的饱和提高了招收门槛。“类似昆泰这样的知名CRO(外包研发机构),已经停止CRA职能线的招聘,或仅偶尔开放面向有从业经验者的岗位。”
做核心研发方向的从业者,心情也并不比销售侧轻松多少。毕业三年的博士,国内年薪通常在50-70万之间;好一点的出国读博,毕业后在美国的年薪收入增长通道也基本在6-15万美金之间,远不及AI博士去硅谷科技公司,动辄20万以上美金的收入回报。“我们不会轻易和互联网比,因为一比我们就是白菜价,一比就心理不平衡”,一位资深研究员向Tech星球介绍道。
“这个行业里鄙视链无处不在。不仅有学历鄙视链、还有*学历院校鄙视链、专业间鄙视链。”黄莹从某985院校生物信息,本科毕业回到家乡已经3年,在她工作的制药厂生产车间里,有好几位工人都是从211、一本毕业的生物、药学专业的学生,他们的月薪都不过6000元。
本科毕业不继续科研深造,很难找到好工作。“我们这一届同专业没考研的同学,现在有做保险销售、房产销售的,甚至还有送外卖的。”
而在他身后,还有更多的本科生“后浪”在前仆后继。日前由百度联合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21高考搜索大数据》高校学科报考趋势中,医学专业热度在最近一年提升明显,从去年的第五位一跃成为今年第二。
百度《2021高考搜索大数据》高校学科报考排名趋势,医学跃居第二
刘成硕士毕业的时候,因为实在耐不住研究生实验的枯燥和瓶颈感,没有选择读博。现在回想其实有点后悔:“从硕士到博士,一步一重天。有些工作5年的硕士,以为自己能抵得上一个博士,结果博士一来就坐上领导位置,人家想问题角度和认知深度就是跟你不一样。现在去大专教书,你也得博士起步。”
让他后悔的另一点,在于本科没努力出去找实习,提前认知就业全景来规划职业。“到了硕士再找实习已经有点晚了,导师不会轻易放走一个帮他007做实验的免费劳动力,对方甚至可能劝你继续读博。”
在Carry看来,无论是对学术路线上优秀的医药代表的增需,还是对研发人员985/211硕博基础上叠加出国经历的要求,实质都是生物医药行业对药品销售规范化、人才专业精细化、以及中国创新药走向全球市场三大趋势发展背后,在求职市场的映射。人才和从业者唯有持续更新对行业趋势的认知,才能不在学历内卷、回报周期漫长的氛围中迷失。
互联网入局,更多选择?
即使遍地博士硕士,但总体的科研方向和水平,依然无法满足中国生物医药行业对高端人才的需求,生物医药行业的发展潜力可想而知。
据《2021年H1全球医疗健康产业资本报告》,2021年上半年,我国医疗健康产业投融资总额以927亿元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70%,融资交易数量出现近乎翻倍的增长,达到546起。医药细分领域中,生物医药的融资额依然高居榜首,上半年达471亿元。
如今,靶点发现和化合物筛选,成为AI提效创新药研发的两大重要场景。不仅像药明康德、先声在增加每年投入资金,互联网的BAT、字节、华为、海外Google、Facebook等都已于近一年时间内入局赛道。
AI新药研发赛道上的互联网公司布局
同时,“传统医药代表完全可以转向为互联网医疗企业对接医院方的销售,他们对医患关系、医药商业、医药工边等都有积累。”一位阿里健康的员工告诉Tech星球:“互联网医疗的天花板正在变高,政策阻力小一些,而且互联网公司能开出远超药企总包、并含股票/期权激励的薪资。”
对于从事科研路线的高精尖人才,更应该“耳听六路、言观八方”,在读研、读博做研究方向选择时,提前参考对企业实际生产对口、或与行业趋势紧贴的研究方向。
“我研究生学校里的一个导师,最近很郁闷,他课题下的人都快被一家公司挖光了”,刘成告诉Tech星球,“因为他们的研究课题与公司看好的收益方向出奇一致,该公司开出了高于行业平均水平10万的人均年薪。”
“在我们孵化器创始人眼里,孵化器内有些项目能不能做成,其实进行到一半就能感知出来。”Ada认为,之所以老板有这样的能力,在于其不仅有科研背景(海归博士,在《自然》上刊发过多篇论文),还通过投行、市场、创业等工作经验,打造了自己犀利的商业触觉。“多重履历能帮你在这个行业,更快爬到食物链顶端。”
对于尚不清晰自己出校后适合去企业哪些部门和环节、职业上升通道的学术界候选人,Carry会建议先好好了解商业界全盘。比如,结合药品从研发到商业化的价值链,就能看出人才的薪资水平所对应的不同环节的价值。
医药产品价值链与部分岗位薪资水平
企业融资密集程度也是人才可参考的就业维度之一,据药智网统计,2021年一季度,生物医药行业共有73起融资事件,总融资额超180亿。到了8月,仅23日至29日这一周,全球范围内与医药相关的投融资事件便达79笔,融资加总为136.5亿元,其中医疗器械、新药研发类创新企业占投资大头,融资数据涉及的9个国家和地区,中国以40笔投资数量*。
未来,随着更多有利于创新药上市政策的出台,国内或许会出现创新药扎堆上市情形。红杉资本全球执行合伙人沈南鹏表示:生物医药公司这几年的发展,有点像2000年初的互联网行业,未来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目前,821个中国在研肿瘤管线药物中,359个可被归为具有first-in-class(首创类)潜力的药物。中国首创类药物研发正在兴起。“中国未来的首创类创新药,有极大可能出自在目前这批初创的Biotech公司中”,VC这样告诉Tech星球。他认为,从业者在寻觅工业界机会时,无论对整个行业、还是初创公司,都可以多一些信心和耐心。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Tech星球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