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微信社交过剩了吗

既要鼓励用户社交,也需要兼顾用户的选择自由度。微信在鼓励社交与抑制社交之间,平衡点难找。
2021-10-16 16:51 · 微信公众号:字母榜 毕安娣

人们又多了一个不敢发朋友圈的理由。就在昨天,#微信语音会自动播放朋友圈# 冲上微博热搜榜,有网友发现,将微信更新至8.0.14及以上版本之后,打微信语音时界面会自动展示对方的朋友圈。

字母榜亲测确认,自动展示的将会是最近三天所发最新的朋友圈,单条或整个朋友圈被屏蔽的对象,依旧不会看到相关展示(算是一个安慰)。如果你一次发了好几张图片,将会被幻灯片放映。

截至10月14日上午,该微博话题阅读量已经超达1.9亿次,哀鸿遍野。年轻人的*反应便是:好嘛,又多了一种社死方法。

“微信难道不知道,给我打语音最多的是领导和同事吗?”

一想到自己的怼脸自拍、汗涔涔的肌肉照、夜半emo心绪、沙雕表情包……大剌剌地展示在对方的手机屏幕上,网友已经整个脚趾抠地,尴尬得不能自已。甚至有网友表示:有人给我打语音电话,社死它已经来过了。

01

年轻人需要社交,但不是随时随地都想社交。发在朋友圈的内容,在朋友圈被刷到是一回事,主动被塞到给自己打电话的人眼前又是另外一回事。

发朋友圈这个动作,就像在日记本里写了几行字,只不过这个日记本欢迎大家来翻看。它精妙地介于“自留地”和“展示区”之间。这也是为什么有些年轻人,在发朋友圈的时候会刻意用一些技巧,给自己的朋友圈“排版”。

如果这是你过去三天最新的朋友圈,

别人给你打电话时,将看到这九张图的幻灯片展示。一撮头发、两只眼睛、又是一撮头发……

新功能直接化被动为主动,仿佛不仅在公开的日记上写写画画,还在人家有事儿找你的时候先掏出日记本,打开指着说:“看,我昨儿晚emo了,嘤。”

更要命的是,在领导要找你说话的时候,你扭头打开日记本说:“昨晚打游戏了,爽哦!”

虽说我下班回家打个游戏领导管不着,也没必要屏蔽人家,但是主动显摆,这味道就不对了呀。

时机也很重要,吃了顿好吃的,快乐拍照发朋友圈,这没什么。但假设你隔天有个事情,和隔壁组的同事产生了分歧,对方来个电话想要严肃battle,却看到你的那条配图感慨:“为什么拌饭这么好吃~”还没开始呢,气势它就随风飘散了。

“你这个需求不合理,咱们电话说。”

想象对方在这句话后拨来语音电话,整个一大写的不合适。

自己的朋友圈不是随时随地适合展示,别人的朋友圈也不是随时随地想看。有网友立即想到了家中长辈:“我不是很想看见我七大姑八大姨的花海朋友圈。”还有网友担心自己的减肥大业,万一刚按住点外卖的手,给人打语音就看到大肘子怎么办?

甚至有网友脑补了超级社死现场:如果A和B在一起给C打电话,B看到了A手机上显示的C的朋友圈,是自己在微信里看不到的。那么B不就发现C屏蔽自己且没屏蔽A吗?

展示的人和时间都有可能不对,新功能可能带来的“不合时宜”,也就八百万种吧。

02

社死一触即发,网友就算自己没想到,看完各种脑洞后,八成也得抖三抖。不少人吵吵着要关闭朋友圈,还有的人反其道而行之,准备每三天发个虫子,说不定就没人愿意给自己打语音了。

微信第十年,朋友圈第九年,用户一面想要社交,另一方面也在收缩社交。

先膨胀再收缩,是人们使用朋友圈的变化。2012年,朋友圈随微信4.0版本出现。最早的朋友圈,以图片分享为主,支持分组可见。如果不想用朋友圈,用户只有一个选择:停用朋友圈插件。但这意味着所有朋友圈记录被清空。

2017年,朋友圈支持“关闭入口”,如果使用了这个功能,你的发现页不再有朋友圈入口,朋友看到的将会是“该朋友尚未开启朋友圈”,纯属“眼不见心不烦”。

紧接着,微信在升级中优化了这个功能,加入了“允许朋友查看朋友圈的范围”:全部、最近半年、最近三天。“该朋友尚未开启朋友圈”的提示彻底消失,不管你是不是关闭朋友圈入口,朋友都能按照你选择的范围看到你的朋友圈。

两年后,微信于2019年又给这个范围加了“最近一个月”的选项,这四种朋友圈展示范围一直沿用至今。

同一年,张小龙在年度微信公开课上表示,有超过1亿人使用了“仅三天可见”的功能。到了2020年初,张小龙再次表示,这个数字已经到了2亿。而每天发布朋友圈的人数是1.2亿,进入朋友圈的人数是7.8亿。

换言之,用户还是爱朋友圈,但与此同时还想有所保留。就在9月底,中国青年网校园通讯社发布一项问卷调查结果,在近3000名大学生中,超过三成设置了朋友圈仅三天可见(设置朋友圈全部可见的也只有三成),超过六成发朋友圈会使用分组屏蔽,超八成担心朋友圈会泄露隐私。

从最初在朋友圈分享生活的兴奋,到微信几乎将我们的整个交际网络涵盖后,分享时的瞻前顾后,人们使用朋友圈的包袱越来越重,想要社交,却也担心被动社交和社交过剩。

03

有的网友在哀嚎中也表现了一丝理解:打语音的八成是熟人,让对方看看自己朋友圈也蛮好的,毕竟有时候也会错过对方的动态,再者在等待接通的时候也不会那么无聊了。

既要鼓励用户社交,也需要兼顾用户的选择自由度。微信在鼓励社交与抑制社交之间,平衡点难找。

不管是2020年上线的“拍一拍”,还是2021年火了一把的“炸屎”,以及“状态”功能,都是微信鼓励社交的动作。当然,前两者像花边,最后一个默默无闻,但它们都不曾引起哀嚎一片——就像同样鼓励社交的新功能“打语音自动展示朋友圈”这样。

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一回鼓励社交的一个功能,直接让用户抑制社交的那部分需求伤了筋、动了骨。

此前,微信的一些帮助用户抑制社交的功能,也颇受好评(至少没翻车)。比如群消息免打扰、消息置顶、强提醒、消息折叠,一是让用户不去看不想看、不必看到的,二是可以给社交划分优先级,在复杂的社交网络中梳理出舒服的层级。

打语音电话时的场景千差万别,这个界面,要说像,也更像是用户的头像与签名。而朋友圈则是用户在特定时间发布的特定内容,二者的混搭显得不伦不类。

大胆举例,你可以不分组地发布一个沙雕表情包,但是如果你将沙雕表情包设置成头像,十有八九会收到长辈的抗议。对于什么是大家都能看的,什么是有人点进来特意看时乐意给看的,什么是无论如何都不想让某人看的,用户心里有自己的衡量标准。况且,朋友圈多年的分组打标签、可见范围设置,也早就帮助用户养成了“管理”朋友圈的习惯。

如果微信不把展示什么、要给谁展示的权限还给用户,关闭朋友圈也许就成为用户避免社死的防守动作了。这样一来,鼓励社交的功能反而起了抑制社交的作用,就不太妙了。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字母榜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本文涉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