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冯巩”两个字登上热搜榜首时,很多人心里充满着疑惑。
不少人得了明星塌房PTSD,还以为这位老艺术家身上又起了什么风云,但当人们战战兢兢的点开热搜,知晓事情的原委后,或是激情打字,或是发出一声无奈的慨叹:嗐,怎么又是中国男足!
三月中旬,一场“冯巩之战”拉开帷幕,战场从媒体采访延续到了小红书、抖音和微博,两方隔空喊话又相互回应,惹得全体网友纷纷看起了“乐子”。
何为“冯巩之战”?他们又为何而战?刺猬公社(ID:ciweigognshe)可能找到了一些答案。
“冯巩之战”始末
“冯巩之战”的开始与知名笑星冯巩毫无关系。
所有争端的起因是一段采访。2022年3月6日,正值两会召开之际,人民政协网在官方媒体释出了一段采访视频,受访者正是这次事件的中心人物之一——知名笑星巩汉林。
在视频里,作为政协委员的他针对社会中的种种乱象做出抨击,从医患关系、贪腐问题再到饭圈乱象,其中一句“明星收入几千万上亿,还在偷税漏税”,更是让刚刚经历邓伦事件的吃瓜群众们直呼“预言家”。
而真正引起争议的,则是巩汉林对于中国男足的评价,“某足球队,年收入三百万五百万甚至上千万了,球场上没有看到他们进球,完全给中国人丢脸。”尽管委婉的用了“某足球队”,但这段话仍然戳中了舆论的焦点,视频下面,围观群众满是愤怒“大声点,中国男足!”
很快,相关话题就登上了微博热搜榜,话题讨论达2.4亿次,再度掀起了关于国足的大讨论。虽然受到了许多网友的支持,但巩汉林仍然激怒了部分足球业内人士,知名足球评论人董路就迅速“开团”,对于巩汉林的“丢脸”评价表示不满,并向整个小品行业开火,“说得像平时走穴赚钱、春晚演个小品就能给中国人挣多少脸似的。”
董路的回应并没有赢得群众的呼声,这条微博下的评论与转发被反对的声音占领。3月7日,董路又在直播中怒斥“巩汉林们”的发言,称其是“球盲”,认为只有中国足球由“球盲”主导的舆论时代终结,中国足球才能迎来真正的发展。
尽管董路火力猛烈,但并未在舆论场上掀起过大的水花,真正让这次争端走向全网顶流的,是冯潇霆的下场。
冯潇霆何许人也?前中国男足队长、著名国脚,是目前国内最知名的球员之一。
3月11日,冯潇霆在小红书上发布帖子分享训练日常,评论区里一位粉丝询问他是否要退役,他回复:“退了,让位给巩汉林。”
图源@北青娱见
在大多数球员面对质疑都选择沉默的情况下,冯潇霆的这句“调侃”显得分外扎眼。巩汉林也迅速拍摄短视频回击,表示“我是不懂足球,但我会看比分”,老艺术家直接火力全开,“演小品怎么丢脸了,你才丢脸。”
跨界争端迅速引发全网关注,取冯潇霆、巩汉林两位大咖的姓,这场“文体两开花”的大交流也有了姓名,史称“冯巩之战”,另一位表演艺术家冯巩就这么被牵扯了进来。
“冯巩之战”愈演愈烈。
3月14日,巩汉林视频反击当晚深夜,冯潇霆发布了一条两千多字的微博长文,回应这一次的争端,“我不是回应巩汉林老师的,我只想在此刻说说自己的心里话。”
冯潇霆这篇“小作文”称得上真情实感,他从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日本队被比利时队逆转反杀讲起,详细阐述了在他对于此次舆论事件的观点,并从赛后复盘、舆论环境、薪资待遇、行业前景、球员储备等角度细数中国男足存在的种种问题。
“批评和指责很容易,认识自己很难,中国足球要提升需要的是实干家,而不是键盘侠。”
冯潇霆微博的部分内容
从文章来看,冯队的话真不真诚?真诚。
但能不能逆转舆论?不能。
网友们并不买账,接近3.1万转发里几乎一片骂声,推卸责任、自我感动......类似的评论成为最主流的论调,冯潇霆也并没有放开评论,只能看到十几条略显零星的“支持”。
在网友们看来,中国足球行业的发展确实存在着诸多问题,但中国男足队员高薪却拿不出成绩、赛场上缺乏拼搏精神的面貌令人气愤,而这一次面对质疑展现出的“玻璃心”更是引发了众怒。
战火还在继续蔓延,沉寂一周的董路再次激情开麦,从3月15日起连发多条微博直指“伪球迷”,称不应拿不争气的中国足球当作泄愤、涨粉的工具,并表示中国缺乏足球文化,对于中国足球来说是“原始社会”。
也有其他球员选择下场回应。3月15日,中超球员杨程发文力挺冯潇霆,称“中国足球确实经常给国人添堵,但巩老师也没把小品冲出亚洲推向国际化”。他同样剑指大多数不了解中国足球的“伪球迷”,认为巩汉林的发声并不了解行业内的真实情况,呼吁“一切从尊重开始,干好自己份内的事”。
但网友的评论仍旧犀利,对于杨程的这一“类比”回以嘲讽。冯潇霆也再一次在东方体育日报的采访中回应“冯巩之战”,称年轻球员需要更好的舆论氛围。
另一边,在广大网友的“助力”下,冯巩真的被拉进了“冯巩之战”里,一条发布于2022年2月24日的短视频被重新翻出,视频里冯巩以运动员爱吃什么为主题,对国足的海参事件做出调侃,辣评国足“看上去浑身是刺儿,其实挺软的。”
冯巩的加入让“冯巩之战”更加热闹。
3月17日上午,#嘲讽中国足球也该有底线##请支持低谷中的国足#两大话题登上热搜榜首,热度进一步扩散,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卷入这场争端,前国脚李毅,演员李佳航、知名解说韩乔生、以及众多KOL纷纷开麦,冯巩经纪人傅象波也在采访中回应“冯巩之战”,称“躺着中枪”。
至此,“巩汉林及诸多网友vs足球业内人士”的格局逐渐形成,在争论、嘲讽、谩骂中,事件也走向荒唐。
3月17日下午,巩汉林再次发布短视频,称批评更多是“爱之深,责之切”,并晒出了珍藏多年的签满中国足球名宿签名的足球。然而尴尬的是,在视频发布后不久,便有网友扒出签名为假,甚至“签名者”之一的区楚良发文表示并未签名。
对于“对手”们来说,尽管仍旧难以逆转男足的负面舆论,但“老艺术家装球迷翻车”成为了*的嘲讽素材,谁也没想到,这场“冯巩之战”逐渐向一地鸡毛的态势飞奔而去。
“被嫌弃的男足的一生”
这次的“冯巩之战”确实是闹得格外沸沸扬扬,相关争论不断。由于参与者之大牌、回应节奏之迅速,加上相关营销号的推波助澜,这场你来我往的连续剧颇具跌宕起伏的戏剧感,火药味十足。网友们自然不会放过任何一场热闹,大呼“过瘾”的同时,不少用户也加入了这场“战斗”,在评论区抒发各种意见。
且不说移动互联网时代,一直以来,足球就是世界各国流行文化、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传统足球大国英国为例,作为现代足球运动的起源地,英国不仅拥有百亿英镑级别产值的足球产业,也诞生了与之相关的丰富文化,不同民族、地区的民族意识和身份认同都在其中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组成了各个地区的特色足球文化。
而反映到国内,近些年的男足在舆论场上似乎更像一种“迷因”(梗),经常出现在各种各样的文艺作品中,或调侃或鼓励,“国足”的形象在其中越来越具体:扶不起的阿斗、难求一胜。人们在谈论“国足”时,更多是一种无奈、恨铁不成钢的气愤,情感被赋予在这样的舆论形象上,今时今日的这场唇枪舌剑,也只是互联网时代的一次集中爆发。
一切的一切,都还要回归到体育竞技无法避开的那句“菜是原罪”上。
从1958年,在瑞典举办的第六届世界杯开始算起,到此次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男足一共参加了十二次世界杯。其中,只有2002年的韩日世界杯打进了世界杯决赛圈(即32强),但也在之后的*轮小组赛便遭到淘汰,此外的十一届均倒在预选赛阶段。
虽然许多球迷也认为,2002年能够打进决赛圈有东道主日韩未参与预选赛的缘故,但这一年历史性的成绩确实给了他们中国男足追梦的希望。或许那时满载期待的人们也没有想到,这会成为男足到目前为止的*成绩——2002年之后,中国球迷迎来了长久的“失望”。
频繁换帅、舆论、资本影响,以及运气,种种原因的共同作用下,2002年之后的亚洲杯、世界杯,甚至是奥运会,中国男足都没能取得太好的成绩。
各种各样的失利原因让球迷的耐心跌落谷底,男足何时才能再次冲进世界杯?一个又一个的教练“下课”,一颗又一颗没有拦住的进球,球迷在一场场比赛之后气愤地计算着“理论出线可能”,球场上下,中国男足未来的希望越来越渺茫。
与此同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球迷们讨论比赛的主要空间也转移到了更加扁平的论坛或微博等社交软件上,相关的影像资料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
2013年6月15日,中国国家队以1:5的比分惨败于泰国U23国家队,中国足球名宿范志毅在接受采访时说出了“脸都不要了”,“再下去要输越南了,泰国队输完输越南,再输缅甸,接下来没人输了”。这段发言后来被奉为“经典语录”。“脸都不要了”也随之成为中文互联网上的热梗,不仅是足球,其他越来越多的领域也开始出现这句愤慨之语。
还有更加经典的“退钱哥”。2016年10月13日世预赛十二强赛,国足在西安0:1不敌叙利亚,赛后的采访中,“退钱哥”和一众粉丝在比赛场馆门口表达着自己的愤怒,当记者的话筒伸到他面前时,一句洪亮的、痛心的“RNM退钱”让整段采访成为了流传至今的经典。一战成名的“退钱哥”也开始了他的足球KOL生涯,在B站和微博等多个平台都持续关注着中国足球。
除了这些之外,相关的梗还有许多。人们在“找乐子”调侃中国男足时,泛娱乐化的大环境也让男足的形象被新一代的网友解构,关乎民族自豪与认可的元素在一次次的失败中被人们选择性地尘封。
回到2022年年初的世界杯预选赛,春节前后,中国男足接连败给了日本、越南,应了几年前范志毅的那句“再下去要输越南了”;随后,女足展现出了惊人的毅力与技战术,时隔16年重新*亚洲杯,让全中国为之沸腾。男足的舆论地位因此降到了近几年的*点,不管是看球的还是不看球的,越来越多网友开始嘲讽男足。
“被嫌弃的男足的一生”,由此走到了今天。
为何而战?
巩汉林和冯巩这样的笑星评论足球,其实再正常不过了。对于国内的小品、相声来说,中国男足一直是重要的素材来源,最经典的几个调侃段子现在还被网友们不时提起。
1993年春晚,冯巩和牛群的一句“施拉普纳的一根白头发”将中国足球带入了相声小品的世界,此后国足就成了春晚相声里的常客。而真正开始调侃男足则开始于1997年,春晚上,冯巩牛群表演相声《两个人世界》,其中有一段经典的对话:“什么最臭?”“中国男子足球队临门一脚那脚最臭!”
早在那时,冯巩就已开始在春晚上大玩男足梗,此后二十五年里,他也多次在春晚作品中以足球为梗,调侃男足的“不给力”,所以他因年初的那条短视频被卷入“冯巩之战”,其实并不让人惊讶。
而细数喜剧作品中的男足梗,最经典的还要是宋丹丹与赵本山在2008年春晚的节目《火炬手》,小品里对国足进行了一番调侃:“什么运动看着揪心?”“足球!”“什么运动看着更揪心?”“中国足球。”此时的男足经历了2007年亚洲杯的惨败,0:3输给乌兹别克斯坦,未能出线,直接导致了时任主教练朱广沪“下课”,这一“突破球迷底线”的失败也让他们承受了极大的舆论压力。
相声、小品等表演形式本身就自带浓厚的“讽刺”意味,甚至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调侃和讽刺构成了这些语言艺术的灵魂,而从现实中取材,也是表演者们再正常不过的创作行为,对此过分苛责也大可不必。他们代表的是大多数关注者的心声,蕴含着对于男子足球始终不能向上发展的失望与愤慨。
更何况,冯巩、巩汉林们也并不是一味的抨击中国男足,2001年11月27日,辽宁省沈阳市五里河体育场,中国男足1:0击败阿曼队,终于实现了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目标。在2002年春晚上,冯巩与郭冬临、陆鸣表演的小品《台上台下》中,郭冬临的一段快板仍旧令人印象深刻:
“竹板这么一打呀,别的咱不夸。夸一夸,中国足球终于出线啦。中国足球队啊,亿万人牵挂,几代人前仆后继青丝变百发。进入世界杯,我看谁都不可怕,甭管巴西土耳其,还有哥斯达黎加。咱们都不服它,场场踢他们3:0,大伙说好吗?”
在新中国经济发展、政治地位提升的整体趋势中,新世代的民族认可与文化自信也在其中孕育,但所有一切都在向上时,男足仍然萎靡不振,毫无崛起之势,这不免与整体趋势相悖,产生落差的心理也是在所难免。于是乎,恨铁不成钢的批评与调侃也便有了更多的来源。
所谓“冯巩”之战,他们到底在为何而战?说到底,都是面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
理性来看,尽管在舆论场上,冯潇霆等足球业内人人士处于下风,但其所言也从专业角度出发为中国男足的困境提供了解释,一味的否定和攻讦并不能解决实际的问题,球员们的“破防”情有可原;而从巩汉林们的角度来讲,针对高薪低成绩的质疑更是正常不过,即使评价缺乏专业性,但从“实力为王”的体育竞技逻辑出发,说一句“师出有名”也不为过,定义“伪球迷”的反击方式更难掩男足的窘境。
根本上,两方最希望的,还是看到中国男足能够走出低谷,拥抱新生。
十三岁时,笔者*次见到了中国国足出线纪念雕塑,它呈一个巨大的V字形,雕刻着当年出征世界杯的球员们一起欢呼的形象,矗立在沈阳市图书馆门前的广场上。它的上一个“家”是沈阳五里河体育场,那里是中国男足的福地,也正是在那里,2001年中国男足首次冲进世界杯。那一天,举国为之欢腾,无数球迷举起了“我们出线了”的标语,为了这场期待已久的胜利而欢呼。
时隔多年,笔者仍然能够感受到那座雕像带来的冲击力,它无比巨大、充满力量。站在这个巨大的雕像前,内心无所谓“失望”与“愤怒”,只有一种静默的祝福与期待。
我们都知道,没有哪一个中国人会不期待再次看到这样的欢呼与胜利。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刺猬公社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