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海天味业增速放缓,结束了业绩双位数增长的时代。
原材料价格上涨、消费疲软以及市场竞争加剧等因素,共同造成这一局面。度过极其困难的一年,公司称今年仍要通过降本增效,保持业绩增长。
另外,公司试图通过融合发展增强营收,此前已透露将开拓诸如粮油米面、火锅底料、中央厨房等新业务,意味着与金龙鱼短兵相接将越来越近。
01、增长失速
当疫情反复、消费疲软、原材料价格上涨以及竞争加剧同时袭来,粮油巨头金龙鱼没能扛住,酱油龙头海天味业同样感到吃力。
2021年,海天味业(603288.SH)实现营业收入250.04亿元,归母净利润66.7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71%和4.18%,双位数增长时代已宣告结束。
用公司董事长庞康的话说,去年度过了“极其困难的一年”。
去年第二季度,公司甚至出现近10年来单季度首次负增长,至第四季度才有所好转。
公司去年还能保持营收、净利润双增,一方面来自产品调价,另一方面,依靠自身渠道优势,带动销量增长和降库存。
据年报,公司酱油、调味酱、蚝油3大产品年销售量分别为266.03万吨、30.95万吨、96.14万吨,同比分别增长8.44%、5.19%、11.46%,同期,库存量同比增长-12.7%、-54.43%和-14.87%。
成本上涨、去库存压力之下,公司主要产品盈利水平下降。酱油和调味酱的毛利率分别同比下降4.47个百分点和4.68个百分点。
公司酱油收入从2017年的88.36亿元增至2021年的141.9亿元,增速从16.79%降至8.79%,毛利率从49.53%降至42.91%。
那么,海天的酱油收入是否已触碰到天花板?在近期投资者互动中,公司没有明确回应,只说 “充分适应了这样的竞争环境”。
去年,*值得关注的是公司蚝油和其他类产品,增速超过10%。其中,蚝油收入45.32亿元,对整体营收贡献升至18.13%,为新的利润增长点。
02、都是大豆惹的祸?
2021年,国内进口大豆均价上涨41%至555美元/吨,对食品加工行业冲击巨大。粮油巨头金龙鱼(300999.SZ)去年大豆采购价格较上年增长50.52%,导致其直接材料成本上涨超过20%。
对大豆用量较大的酱油龙头海天味业,同样感受到成本上涨的压力。去年,公司营业成本153.37亿元,较上年增长16.36%。
年报显示,去年,公司直接材料金额为120.42亿元,同比增长18.17%,占公司总成本的84.75%,同比增加1.34个百分点。
当成本压力贯穿全年,对公司盈利能力影响较大。
去年10月,公司已调整部分产品出厂价格,调价幅度介于3%-7%之间,但这没能完全抵销成本上涨带来的压力。
年报显示,去年公司毛利率下滑3.51个百分点至38.66%,净利率下滑1.44个百分点至26.68%。
在近期业绩交流会上,公司副总裁、财务负责人管江华表示,去年整体采购成本增长超过10%,通过各种措施降本增效间接消化近30%的增长成本。
今年各项成本延续上涨趋势,大宗原材料价格处于高位,在没有明确“暂无进一步提价计划”外,公司董秘张欣表示会通过挖潜增效对冲成本压力。
事实上,公司去年对部分产品提价,公司高管层并不看好。董事长庞康在业绩会上表示,提价只有短期促进作用。
03、两大巨头必有一战
金龙鱼是粮油巨头、海天味业是酱油龙头,虽然两家企业的产品和业务均聚焦厨房,但很多年来,二者并无交集。
这一井水不犯河水的默契早已打破,金龙鱼逐步向调味品领域延伸,海天开始朝粮油转向。
海天已先后推出6款区域限定大米产品、油司令大豆油和玉米油。这是顺手的事,海天味业有6成收入来自餐饮渠道,该渠道也是米面粮油的消耗大户。
金龙鱼通过15年时间牢牢占据国内食用油市场,市场占有率34%(2019年欧睿数据),其盈利能力并不强。2021年,营收规模超过2200亿元,净利率不到2%。也就是说即便规模做到*,在粮油板块上赚钱真的很难,早就盯上高毛利率的调味品领域。
2015年,金龙鱼与台湾丸庄共同投资生产高端酱油产品,2019年主打黑豆和无添加概念的丸庄酱油正式在市场亮相。
2021年,金龙鱼将陈醋、料酒、蚝油以及酵母等产品推上市场。甚至,已决定进军预制菜、中央厨房等领域。
海天此前表示将在米面粮油、火锅底料等跨界产品上逐步发力,目前仍处于守势。
金龙鱼的想法是,利用自身粮油渠道促进调味品产品销售,但新产品和原渠道之间匹配还存在不确定性,它要想卖好酱油还需要提升市场认知度。
海天味业的渠道优势在下沉市场。截至2021年末,公司在全国经销商数量7430家,已实现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100%覆盖率。这也是金龙鱼短期内难以撼动的。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斑马消费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