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大爷们算准了年轻人

殊不知,你的焦虑早已在暗中被标好价格。甚至在这篇稿子发布的时刻,就有一个年轻人又去算命了。
2022-04-12 14:25 · 微信公众号:众面 程又

据统计,在中国,每四个人中就有一个人相信算命。

从传统的路边摊位、寺庙求签、生辰八字,到新兴的星盘、塔罗和骰子,这种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玄学,从殷商时期流行至今,并坐拥大量的簇拥者。有人将其奉为圭臬,也有人认为算命占卜无非是心理学中巴纳姆效应(指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的讨巧手段。

按理说,算命是迷信时代的产物,而互联网象征的是现代科技的发展,两者本应“水火不容”,但近些年算命行业不仅迎来了新机遇,披上了新的外衣赚得盆满钵满,各类算命小程序、公众号、APP、互动视频也层出不穷。

形形色色的“大师”靠着远程看相、软件咨询等替人祈福消灾、求财问媒,已然从最初单枪匹马的算命先生发展成为有组织的团队和企业,乃至一整条完善的产业链。

算命占卜是如何做到在年轻人的生活中无孔不入的?这真的是有理可依,心理寄托,还是一场骗局?为什么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为其买单?

01、年轻人算命新信仰

不同于长辈们去庙里磕头、烧香、求人看手相,如今的年轻人秉持着“大事问八字,小事问塔罗,无事问星座”原则在网络上释疑解惑。

在刚过去的2021年,陶白白作为算命占卜玄学的代表人物席卷了互联网的各个平台。哪怕是不了解星座的人,也会看到“你会为了我去陶白白那里搜XX座吗?”这句流行语,截止到2022年1月13日,陶白白的抖音粉丝已经超过2300万。

只需打开B站、微信、抖音等平台对“占卜”进行搜索,播放量达百万级相关视频自动按序排列,各类占卜机构打着免费的旗号提供着测名字、测性格、测运势、测姻缘等五花八门的服务,再也无需千里迢迢请求“得道高人”指点迷津。

▲图:B站、抖音、微信截图

而年轻人正成为算命的主力用户。

根据网易数读和浪潮工作室的联合调研,其中线上算过命的年轻人比例达到71.71%,远大于仅有过线下算命的7.09%,和从不算命的21.19%。作为中国学历最高的一代人,90后也是最热衷占星、塔罗和水晶转运的一批人。每周定期打开星座运势,微博里的转发许愿,将坏事归结为“水逆”,遇到大事就把头像换成杨超越。

▲图:网易数读、浪潮工作室联合调研

有媒体以美国与韩国的占卜行业收益为样本,估计出中国存在着价值千亿级的市场潜力,即中国约有14亿人口,16~50岁的目标用户占比约45%,其中付费用户约16%,他们年均占卜算命*消费为1000元,合计下来,玄学行业就是超1000亿的市场。

正如其所言,随着“玄学”的受众群由中老年人扩大到年轻人,资本敏锐的枪口早已向其瞄准。据天眼查APP数据显示,我国约有177家企业从事“星座占卜、易经风水、命理分析”等相关业务。值得注意的是,有32家曾获得过融资,其融资总金额不少于5亿元人民币。从注册资本来看,五成以上的相关企业注册资本在100万元。

在国外,也不乏以标准化商业模式上市的命理企业。如日本的Zappallas以及新加坡新天地集团,从风水咨询到城市规划,从跨国银行、房地产企业等各类资本巨头到中国富豪榜上的富豪,不少都是它们的客户。

借助资本的力量,过去作为谋生手艺的“算命”,已然快速演变为团队化、企业化的商业工具,从看相占卜到售卖能够破财消灾的转运物件,再到直播视频打赏、高端用户私人定制等,吸金能力肉眼可见地成倍增长。

虽然在路边摆摊算卦的人减少了,但搭上互联网便车后的产业增长却是实实在在。

02、真经还是骗术

一条转运手串888元,一次化解不吉的仪式标价2999元。通过对求测者性格的感知和把握,“阅人无数”的算命者往往用话术和套路引导求助者购买一系列增值服务,更有甚者假借售卖塔罗牌占卜教学课程的名义实施诈骗,金额则高达数万元。

通过公域流量吸引受众,再进一步深入到私域空间进行一对一释疑解惑,这一套低投入、高回报就能圈定消费者变现的闭环,成为了算命占卜赛道里新的“财富密码”。

对于充斥在互联网上的大部分玄学产品来说,不要指望它们会遵守数据隐私保护的条例,因为只要将用户的姓名、性别、生日、手机号、位置等用户信息进行转手,就能转换为一笔不菲的收入。“算命、星座之所以成长为一门生意,有其内在必然性。”一位接触占卜已经七年的爱好者向众面(ID:ZhongMian_ZM)这样表示。

其实,形形色色的算命占卜,看似神秘,却不外乎三类手法:“热读法”“暖读法”“冷读法”。

所谓“热读法”,指先打探个人信息,比如偷听其他人的相关对话,或派同伙假装推销员登门踩点,假装为“神算”而得,属于一种主动出击的骗术。

“暖读法”作为最主要的伎俩,指利用巴纳姆效应,用模糊笼统、适用于绝大多数人的套路话来忽悠对方,人们受到诱导后会将这类描述当成是对自己*的量身定制描述。在这样的过程中,再使用正反两面的可能性都覆盖到的“虹式话术”,比如,“尽管你外表从容,其实你内心时常焦虑不安,你有时外向亲切,而有时却内向、谨慎或沉默。”

“冷读法”更适用于需要与客户面对面的算命占卜师,即先给出试探性的问题和陈述,根据对方的回答内容,观察其口音、表情、身体动作、衣着、职业习惯等特征逐步调整判断。

假设你坐在算命的摊位上,“大师”对你说,根据你的八字,你家中应该有一位男性长辈的心脏不太好。你是否会迅速的想到你的某位家人或亲戚?但所谓的不好,既是一种笼统描述,且心脏病作为心血管病中的一种常见病,男性的患病风险比例也显著高于女性。

算命区别于其他行业,它的分析结果是无法被证伪,也无法被证实的命题。如今的网络迷信披着大数据、人工智能外衣,打着科学的旗号重拾封建糟粕,存在着不可小觑的潜在危害。

一些从业者走薄利多销的路子,以微信聊天为主,再将用户拉进自己的微信群,提升自身的复购率。占卜软件则多数打着免费的幌子,吸引用户参与,然而想要得到完整解析或一对一的定制咨询,需要再次付款。

为避开“迷信”这一污名的影响,“周易”成为了最得力的行业代名词。部分从业者将自己称作“周易研究者”,自己的职业则叫做“周易预测学”来进行招摇撞骗。《易经》本身作为一本占卜书记,其中蕴含的思想为后世带来了诸多哲学启示,但胡乱利用周易挂牌的人,却没有这套本事。

03、你的焦虑早被标好价格

作为可从原始时期开始考证的人类精神文化之一,算命文化有着极为复杂的社会历史与生活形态的演变过程,其中早已蕴含了不同时代的国民性格、知识认知、哲学思想和思维能力等诸多因素的复合结构。

对于几千年前的中国人来说,算命占卜最重要的目的之一是用来探知和把握命运。所谓“一命二运三风水”,也体现了多数人对“命中注定”这个词深信不疑。彼时的算命先生,则成了人们提前预知自己命运,甚至改变命运的一项选择。算命服务的提供者和算命的需求者都能够在算命活动中获得各自追求的利益,一方面是经济利益,另一方面是思想寄托,这样的关系推动了算命行业的发展。

不同于几千年前人们由于自然环境威胁引起的迷信行为,现代的压力以其他更为多样的形式存在。

网友们对“内卷”和“躺平”这类词汇的调侃,背后蕴含的是对社会竞争的无奈。如今的人们缺乏自信,常常感到安全感不足、恐惧和威胁、压力和焦虑。于是,他们选择躲在命理分析的背后。

从数据来看,占据62.2%的人非常清楚算命并不具备科学性,他们仅仅出于好玩和慰藉心灵的目的。

▲图:网易数读、浪潮工作室联合调研

算命在年轻人心中盛行,也与心理行业不完善相关。心理医生跟不上需求、行业标准化程度不足、高校心理辅导的信息泄露以及社会心理机构诊治过程的不良体验,使人们本能地对心理咨询服务感到抵触与不信任,加之耗费资金的差距甚远,算命便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平价替代”。

2018年《中国城镇居民心理健康白皮书》历时5年的数据分析显示,我国73.6%的人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人有16.1%,而心理健康的人仅10.3%。而心理医生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却很低,据推测,十万人中里只有一名心理咨询师。

另一方面,算命与心理咨询在效果方面也有一定相似性,体现在两者都能为人们排忧解难和解除心理困扰。甚至,算命者作为“行走的心理医生”通过将问题和麻烦归结于命运,能够更有效率减少求测者内心的自责和负担,将问题外化。

如此一来,算命者似乎更有理由为现代人对命运的不安“诊脉”。面对他们,求测者甚至不用主诉,不用透露事件细节,就能够得到他人对自己人生问题的巧妙解释和说明,这也正是得到年轻人青睐的原因。

但政策对网络算命行为的模糊判定也让一些从业者发起了“焦虑财”,游走在行业的灰色地带。毕竟对他们而言,算命是假,算钱是真。而年轻人选择网络算命,相比起被算命和占卜的结果说服,更像是自己主动去“选择”相信。似乎通过这样毫不费力的方式,就能在迷茫和焦虑的时刻得到一些心理安慰。

但殊不知,你的焦虑早已在暗中被标好价格。甚至在这篇稿子发布的时刻,就有一个年轻人又去算命了。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众面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本文涉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