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华为、小鹏、蔚来……都急了
上海全域静止,看热闹、看笑话的很多。可是企业界是真没这闲心。
华为大佬余承东在其个人朋友圈发文称:“的确如此,如果上海不能复工复产,5月之后所有科技/工业产业涉及上海供应链的,都会全面停产,尤其汽车产业。”显然这条发言不仅是华为的立场,也是为业内的普遍忧虑发声。
余承东发声是呼应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的,何小鹏此前说:“如果上海和周边的供应链企业还无法找到动态复工复产的方式,五月份可能中国所有的整车厂都要停工停产了。”
更早陷入停产危机的是蔚来汽车,蔚来的整车生产已经于4月9日暂停。停产的原因是,位于吉林、上海、江苏等地的供应链合作伙伴陆续停产。
这些知名企业都遭遇了停产危机,产业链上下游成百上千的中小企业更是被迫“躺平”。每一条产业链都关系到千百家企业、千万人的生计,目下这样的局面是很让人焦虑的。
宏观经济就是如此,看似高高在上,其实云端上的每一滴雨都会落到地上。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冲击是多方面的,造成的损失也是巨大的。
02上海,确实是全国的上海
上海开启防疫模式以来,“上海是全国的上海”喊得震天响。可是,并不是喊这句口号的人都明白其中的含义。上海不仅是中国的经济重镇,更是中国的物流中心。
2021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4700万标准箱,连续12年位居全球*。同年,长三角省市企业经上海口岸进出口8.18万亿,占口岸进出口总值的81.1%。
试想,如果上海2021年也频繁开启封控模式,会是怎样的经济后果?正因为“上海是全国的上海”,所以要在防疫的“万无一失”和维持社会正常运转之间“走钢丝”。
如果不能理解上海保持社会平稳运作的重要经济意义,谈何“上海是全国的上海”?
这世上没有“既要,又要”的*方案,只有哪些代价付得起、哪些代价付不起的艰难选择。
有的代价看上去很不起眼,却比想象的要沉重得多。物流就是如此。
支持实体经济,所有人都觉得重要,可是有多少人意识到没有物流保障的实体经济寸步难行。
原料进不来、产品出不去,你是什么高薪科技企业,都没有用。而且越是高端产业,越是高度依赖物流体系。缺个螺丝你找个替代容易,缺了芯片,拿刻刀、烙铁现做吗?
所以上海静止了,华为急了、新能源车产业急了、芯片制造企业急了。如果说上海人吃不吃得上菜是目下迫切需要解决的民生问题,那么一众企业的停车停工危机,则是关乎中国经济长远发展的大问题。成千上万亿的经济损失,损失的不只是这些企业,而是消费、投资的经济大账。产业园区里的工厂静止了,马路对面的烧烤铺少了很多生意。
庞大的物流体系串联起了所有的市场主体与个人家庭,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公路连接着希望,也连接着痛苦。蔚来的车玻璃在上海码头仓库了晾十四天“消毒”,合肥又多了几个夜不能寐的打工人。
“两害并举取其轻”的道理简单,孰轻孰重却是难解。上海一直在解,中国也一直在解。
03稳定安全的营商环境,很重要
没有通畅的物流体系链接起千千万万企业,经济运行无从谈起。没有企业的正常经营,货币工具的大杀器无处着力。
央行此次宣布全面降准,释放长期资金5300亿元也好,53000亿元也罢,都没有保企业生产重要。如果保不住企业的生产经营,金融池子里的水再多也功效有限。
公开报道显示,这次央行降准的目的是为“支持实体经济”,不止这次了,这两年央行出台的很多金融宽松政策,为的都是“支持实体经济”。效果如何,却是见仁见智。
那么,到底是什么造成了“实体经济”缺水呢?或者说,为什么金融体系的“水”就是流不进“实体经济”呢?
以前说是隔壁老王抢水抑制了“实体经济”,现在这个障碍也没有了,至少隔壁老王*代表——房地产已经抢不动了。
按道理说,在“吸水”这件事上,“实体经济”已经鲜有对手了,金融系统里的“水”也盆满钵满地准备好了,怎么就是流不到实体经济呢呢?
这次上海全域静止导致诸多企业陷入停产危机,发出了一个警示信号。这个信号就是,目下“实体经济”急需的不是央妈送热水瓶,而是稳定安全的营商环境。
因为,无论是企业的借贷意愿,还是金融机构的出借风险,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营商环境。
久违的好消息是,何小鹏和余承东发出的呼吁,在政策层面得到了回应。
4月16日晚间,上海市经信委发布工业企业复工复产疫情防控指引提出,压实企业主体责任,确保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落实闭环管理,有力有序有效推动企业复工复产,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而*批拟复工复产的企业除集成电路、汽车制造、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重点行业企业外,还包括诸多运行保障类、经济支撑类企业。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功夫财经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