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从顺势而为到乘势而上,医疗创新转化的「难」与「蓝」

当前,医疗领域的创新和转化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虽然是一片蓝海,但摆在眼前的问题也十分具体且棘手。
2022-05-10 11:05 · 动脉网 王茜

“把一个想法变成产品,这已经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成就了”,中国医学创新联盟执行秘书长张宁谈道,“无论是厉害的专家还是普通医生,医学科研成果转化都是要一步一步做出来的,没有平步登天的说法。”

当前,医疗领域的创新和转化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虽然是一片蓝海,但摆在眼前的问题也十分具体且棘手。

因此,为了帮助医生正确认识医疗科技成果转化,找到属于自己的“成果领域”,中国医学创新联盟执行秘书长张宁从医学创新趋势、实践以及痛点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度解读与分享。

以下为张宁秘书长的讲话实录,为便于读者阅读,动脉橙果局在文字上做了不改变原意的编辑。

#01

顺势而为:了解医学创新的“五大趋势”

趋势一:医疗机构创新转化工作已从国家层面的政策呼吁转化为地方和医疗机构层面的行动自觉。

随着《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本市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意见》、《北京市加快医药健康协同创新行动计划(2021-2023)》政策的接连出台,各地方政府和医疗机构对临床和产业融合更加关注。

这一方面有利于强化临床研究转化与医企协同,加快临床研究转化激励;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推动科研成果与技术向产业转化,加速临床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促进产学研医紧密协同。

值得一提的是,国家采取与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创新的同等政策,支持一批高水平医院瞄准全球前沿技术和临床重度需求的交叉领域,在临床医学研究和成果转化上走在前列,逐步提升医疗水平。

趋势二:医生和医疗机构在医学创新过程的价值正逐步验证和强化。

医疗行业流传着一句玩笑话,“百分之九十五的指南,百分之九十五的创新药,百分之九十五的高端医疗器械,百分之九十五都是国外的”。不得不承认的是,当下国际医疗创新成果转化格局依旧是“西强东弱”。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医学创新范式中不包含研发过程,导致研发存在无法迭代的隐患。

从本质上来说,临床医生在创新中的作用主要是创意、研发和临床实验,仅仅用底层的知识系统是无法从根本上来破除迭代问题

因此,从国内临床需求出发,做医工结合、做知识体系,保持稳步迭代,真正做出一个属于自己的东西至关重要。只有这样,才能破除“国外百分之九十五”的复循环。

趋势三:医生和医疗机构在成果转化过程中大有可为。

在一个完整的成果转化过程中,医生和医疗机构的步骤可以简单拆解为五个部分:理念、产品、产业、学科和生态。

但一般来说,创新理念如何变成创新产品?首先需要高质量的专利保护;其次,无论是小企业、还是医生,一个产品实现之后,会对其进行价值评估,然后把它卖给企业或价值成功评估之后,专家入股把它变成一个企业,最后变成整个产业。

总体来说,大部分的医生从理念到产品到产业已经是他的极限了,如何变成整个产业创新生态,这是未来需要继续思考的问题。

趋势四:产业和资本更加回归创新本源,更加关注临床出发的早期项目。

临床需求是医学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当下资本和市场格局下,临床需求、临床趋势、临床价值已经成为产业和资本判断早期项目的核心诉求。因此,无论是医生还是科学家,多关注临床的需求趋势和价值已经成为医疗创新成果转化的共识。

趋势五:医疗机构专利授权和转化量稳步增长。

近一两年,无论从医疗机构这个主体,还是从医生个体来看,整个专利授权和转让量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尤其是授权量。

据《全国三甲医院近十年(2011-2020)专利分析报告》显示,全国三甲医院的专利授权量在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整体稳步增长,有效专利共计77388件。在专利授权方面,于2018年后飞速增长,2020年增长到39271件。

#02

借势而进:从概念到创新转化实践

医学创新转化模式主要分为两类。

一类是现金转让,即医院科技成果以现金转让方式与合作企业签订转化协议;或将成果所有权转让给合作企业,合作企业按里程碑支付给医院转化费用,最后根据规定比例,分配项目团队相应成果转化收益。

第二类就是作价入股,可以分为两种代表:一种是以华西医院为代表的医院资产管理公司与个人分别持股。

在这一体系下,医院、医院资产管理公司与合作企业三方签订合作协议,约定科技成果交易价格和股权占比;医院资产管理公司、项目团队和合作企业共同成立新公司,医院将科技成果所有权转让到新公司;新公司做股权变更,按照协议规定的作价入股比例及金额,分配资产管理公司及项目团队个人对应比例股权。

另一种是以积水潭为代表的医院赋权个人持股。医院赋权项目团队代表(个人),与医院共同持有科技成果所有权;医院、企业、个人三方签订转化协议,约定科技成果整体的转化价值;根据医院规定的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比例,项目团队部分以科技成果作价入股至合作企业,医院部分以现金形式完成转化,合作企业按里程别直接付款给医院。

值得一提的是,在医学创新成果转化过程中,医生是科学家,也是医学家,有时候也需要承担起企业家的角色,但是三者的思维角度和出发点并不相同,而要真正把成果转化做好,医生可以尝试不同的转化类型。

总体来说,创新成果转化类型主要分为七种类型。一是抓住临床痛点的小创新,对于临床流程某个环节或问题提出需求;二是学科整体解决方案,通过整合学科优势,针对临床问题提出系统解决方案;三是基于医院数据+人工智能,基于历史数据、图像信息(专家智慧)进行医学创新转化。

四是医药类项目,医药类项目因为其特殊性,动物实验及质控体系要求高,转化相较于其他过程较为复杂;五是试剂盒类项目六是耗材类项目七是学科交叉借鉴创新项目

#03

造势而起:瞄准医学创新转化的核心痛点

当下,国内医院对于成果转化政策的实施较为保守,在医学创新成果转化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局限。

一是医学成果转化率偏低,仅有极少量发展为产品或成立公司。

据《北京市三甲医院近十年(2011-2020)专利分析》报告显示,中国专利转让共计145件,占十年总专利申请量的1.65%,其中发明专利104件(占总转让量72%),实用新型专利37件,外观设计专利4件。

同时,在转让的145件专利中,转让一次的专利量为95件,转让两次的为37件,转让三次的为9件,转让四次的为4件,十二五期间专利转让次数24次,十三五期间专利转让次数178次。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当下我国的医学转化率普遍较低,提高转化率任重而道远。

二是医疗机构和医生缺乏对医学成果转化的系统性认知,专业人才缺失严重。

目前,我国多数医疗机构人员对医疗创新转化知识和流程了解不够系统和深入,间接导致成果转化纠纷逐年增加,再加上知识系统和医学创新转化需求不匹配,研究成果往往建立在书面的想法和理论上,忽视了市场的真正需求。

同时,医学科技成果转化过程复杂,需要临床、技术、管理、商业多个领域专业的人才,与其他领域相比,医学领域成果转化对人员专业要求很高,因此迫切需要有交叉背景的复合型人才。

三是概念验证和中试生产是成果转化过程的瓶颈。

项目转化过程中,医生在临床实践中根据需求产生原始概念或想法,但是将想法转变为产品,不仅需要临床基础经验,更需要有工科背景的专业人才和机构来承担概念验证及中试。

但在当前的成果转化过程中,概念验证和产品中试环节一直缺乏专业的机构参与,这主要是因为,一是医学创新产业化路径在熟化阶段仍然缺乏有效的扶持资金、技术经纪人队伍及中试支撑平台;二是尚未形成支持产业中试环节的成熟商业模式和满足这一环节的人才及资金诉求。这导致了目前中试阶段的产业空缺。

#04

乘势而上:医学创新成果转化的路径指南

朴素的道理其实都源自真实的实践。因此,针对以上痛点,如何形成医学创新成果转化的创新路径指南呢?大致可以细分为四点。

首先是制定医疗机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共识及指引。

在新的政策要求和创新环境下,把点状案例和服务凝练成系统性、体系性的价值输出。从《医疗机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共识》管理者层面和《医疗机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指引》项目层面入手,共同引导创新项目高效精准化落地。

具体表现在通过借鉴高校或科研院所的成果转化经验,凝练标杆医院管理者的时间共识,分析项目转化案例实践路径以及梳理工作关键和实施步骤等方式来推动医疗机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指引的形成。

其次是医学科技成果转化需要庞大的系统支撑。

对于医生而言,发现临床痛点没有问题,但想把科研成果真正落地却很难,基本上把样品做出来就达到了极限。

另一方面,医学科技成果转化的链条非常漫长,从发现临床痛点到走向市场落地应用,成果转化需要经过申请专利、样机、产品、临床试验、注册和市场营销等复杂过程。因此,需要医院外的庞大系统支撑才能成果落地,包括整个产品的临床、注册到市场等多个关键环节。

然后是提高医学创新成果转化人才培养。

人才是医学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但对于医院来说,大部分对医学创新成果的转化重视程度不高,没有成果转化管理部门和专职的工作人员,多数为其他科室兼职管理,缺乏明确的组织保障机制考核奖惩措施。即使第三方服务机构或医院内部人员有意于医学创新的成果转化工作,其参与路径和方式尚不明确。

因此,医学科技成果转化在人才培养方面,可以举行相应的高级研修班、培训沙龙、或面对面活动,在专业性、系统性和操作性上更好的指导相关人才。

最后是加强医学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管理。

医学科研项目管理内容非常广泛,涉及到科技计划体系、项目立项评审管理、项目投入与产出关系以及项目管理办法等诸多方面。

因此,严谨的项目管理是医学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也是保证科研计划顺利进行和科研成果落地的重要保障。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动脉网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本文涉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