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足不出户的60天,彻底改变我的消费观

常态化的疫情,改变了人们对于很多事情的认知,作为“消费之都”的上海,居家60天的上海,是一个缩影。
2022-05-25 14:00 · 未来消费 赵小米、任彩茹、董柴玲

居家60天,将上海从初春直接带进盛夏。

随季节一起变化的,还有人们的生活方式,缩小到楼宇间的活动范围,边界感消失的工作与家庭,在人们学着适应环境的同时,消费心态也发生着微妙的变化。

过去两个月,是很多上海人经历过最魔幻的时间。在这之前,没人想过这样一座高速运转的大都市,会因为什么卡顿;也没有想过身处这样一个物资极大丰富的城市,会为了“花钱”耗费心力。

常态化的疫情,改变了人们对于很多事情的认知,作为“消费之都”的上海,居家60天的上海,是一个缩影。

全面解封在即,年中*促销节点来临,在这样一个特殊的节点,「36氪-未来消费」和身处不同行业、不同年龄的上海消费者聊了聊。

他们中,有人在不安全感中,消费欲降低;有人在降薪中,戒掉冲动消费;也有人,已经清空购物车,静待解封发货那一天……

60天里,每个普通消费者,都有一段不普通的消费故事,相信每一个身处疫情中的你,都能在他们的故事里找到自己的影子。

“虽然还不能发货,但我一键清空购物车”

新媒体行业,95后

“看到团购就想点进去拼”,这是最近流传的一个梗。但其背后代表的是,人们对能否买到某一商品的不确定性增加,以及随之而来的购买决策缩短。

五一假期之后,我在淘宝看中了好几件夏天穿的小裙子。

购物欲的突然上涨,是因为我们小区5月9日从管控区降为了防范区。之前我们出不了家门,所有物资、快递都是由志愿者每天一次送到家门口,现在我们可以自己去小区门口取件了。

五一之前,我一直沉浸在对于食物短缺的恐慌中。每天一睁眼就开始流窜在各个团购群中,为了吃点东西到处奔波,连鸡蛋都要数着数吃。别说买衣服,当吃都满足不了,你根本无心其他。

但最近,美团、饿了么上各类外卖变多了,过去一个月里开张一两天又歇业的盒马,也开始重新营业了,而且可以感觉到,这次开张之后应该不会再关门了。

上海最近热的很快,加上封控这几个月我瘦了7斤,所以我就想买新衣服了。昨天,我把淘宝购物车里总共一千多块钱的小裙子一键付款了。

里面有几个月前就放进去的,一直没付款。但现在我会觉得,看中了就买了吧,拖着没意义。现在的我不会在购物车里“存货”,选中了就直接付款。

居家这段时间,我的各类日用品,猫咪的猫粮、猫砂还好都够用,庆幸在3月中旬囤了足够的货。后来一封,很多商品都买不到了。

没人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今天能发货,明天可能就说不准了;今天能下单,明天可能就没货了。我的购物车已经空了,全部变成了“待发货”。能买的时候先买了再说,管他什么时候能收到。

“我失去的不是购买欲,而是对这里的幻想”

互联网转国企中,90后

这两个月的上海,分为两派,“清零党”和“共存党”,我是坚定“清零党”。

我没有房贷,没有车贷,不用养孩子,所有的工资,只需要花在自己的身上。但是身边有很多人,那些有房贷压力的人,他们迫切想要出去工作。

上个月,公司要求无薪休假,每个人都要强制无薪休息几天,其实就是降薪。不过目前我没有太迫切的资金压力,所以不会改变原来的消费习惯。

该消费还是得消费,而且我并没有因为封在家,花的钱就少了。

刚封控的时候,180块钱三斤排骨,最近好点,但很多东西依然很贵。本地的8424西瓜要60-80元一个。所以封在家,只是让我购买的自由度降低了,但花出去的钱并不一定少。

我所在的区,快递大部分还没通,不过我已经开始看电商直播了,每天我都会试一下,万一能买了,我就是*那一波收到货的。

最近已经被团购菜和测核酸搞得神经衰弱了,每天早起做抗原、核酸,时不时会看群里团购内容,就怕错过了任何需要的东西。

封控前我正在准备换工作,年前找了一家国企,觉得比互联网保险点。本来已经在走流程,然后就封家里了,也不知道最后还能不能去。

在上海之前,我也经历过武汉封城。区别是,武汉是一群人土生土长的地方,上海是汇集着很多外来人口的大都市。

毕业后我就来到了上海,拿到了上海户口。当时想,这座城市有更多机会、更完善的制度、更优秀的人才,只要我努力,就能融入这座城市。

疫情发生后,我发现,那可能只是我的某种幻想。

你会发现,那个曾经拼命想逃离的小城市,在遇到事情的时候,大家更能凝聚在一起。大城市里,大家始终客客气气,群里规章制度讲得很明白,每一笔钱也算得很清楚,接受帮助会说谢谢,但需要给予帮助时,会少了些主动。

我非常清醒地知道,如果明天大家都搬走了,今天因为疫情在一个群里,或是说过谢谢的一群人,肯定都不会联系了,这就是大城市的感情。

未来,不排除会回武汉,那里是可以让我感觉到有底气、有依靠的地方。之前准备在上海买房的,是刚需,也是投资,现在不想背负那么大的压力,更愿意把钱拿在手上。

“没了买东西的欲望,只想下馆子”

互联网行业,80后

封控让我焦虑的不是钱,而是我意识到,我活在一个不可预测的时代。

我是一个即将要生二胎的普通职场人,目前,我们家还没有经济上的压力,房贷和养娃成本都在承受范围内,但作为一个80后中年人,我开始认真的考虑自己和家庭的未来规划,这里面有一项,增加“抗风险能力”。

比起物质上的东西,我觉得居家这么久对精神上的影响是更根本的。

我以前经常带全家出游,今年五一本来打算去景德镇,但未来两年,我可能都没有什么想出去的心情,一些原本的购物需求,也好像被掐灭了。我家老二马上就要生了,本来看中了几件孕妇裤子,但已经不准备买了。

不买东西不是因为没钱,而是没有购物的心情了,没有什么非常想买的东西。今年618,我主要为老二选了尿不湿、衣服、奶粉、辅食等商品,都是不得不买的。

虽然我在买东西上没什么欲望,但封控结束后,我会带家人多下几顿馆子。过去两个月里,60天就是180顿,实在是做饭做腻了。

以前我是吃公司食堂和外卖,现在每顿都要自己做。

封控期间的食材主要来自于大润发、麦德龙等超市针对小区的集单购买,之前还是隔日达,最近上午下单下午就能到。最近还有拼多多的小区拼团,30个订单起送,有朋友买到了荔枝,我也为九岁的儿子团到了奥利奥饼干等零食。

上海的内卷无处不在,甚至体现在街道的物资发放上。在社区群和朋友群里,大家都会相互攀比物资,互相问“你们街道今天发了什么东西啊?”有的街道会从山姆店里采购,我一个朋友就领到了北极甜虾。

即便现在大家满脑子都是买吃的,但我个人在解封后,也不准备在家里囤太多的米面粮油,放也放不下,吃也吃不完,看着还会引起不好的回忆。

“工资八折,我没有冲动消费的权利”

制造业,95后

在这段时间里,买东西是需要花费心力的,所以我习惯了,先衡量必要性,再决定购物。

“没有蓝宝石,我不脱”,在它因低俗被立案查处前,这是我每天下楼做核酸的时候,都能在电梯里看到的一条广告。

不知道京东是不是也听到了这日复一日的广告语,在4月初的某一天,它给我推送了这款脱毛仪的优惠通知。当时还在封控初期,我立刻激情下单,一方面是被广告洗脑,另一方面也确实想试试。

在购物方面,我一向都有些冲动,如果遇到心动的东西,即使是透支消费,也会马上买下来。甚至我养的小猫,都是有一次偶然看到照片,一眼被击中、立刻决定领养的。

可是一个多月过去了,我下单的脱毛仪还保持着待发货状态。当我再点开这个订单的时候,就莫名感觉没那么想要了,于是象征性地去网上搜了搜“脱毛仪有必要买吗”,随后我就点击退款了。

这段时间,有太多次,我被电商平台、带货主播、代购的折扣活动吸引,可是又被“不发上海”劝退。等到活动结束,也就忘了这茬。

久而久之,我发现很多东西都是非必须的,各色的口红、眼影,有得用就够了,一件喜欢的衣服,没买到也不会怎样。

可能这个变化,只是因为我长时间居家吧。如果上海一切恢复正常,我还是会做回一名精致的魔都女孩,在封控中被消磨殆尽的物欲,也或许还会回来。

但确定的是,“冲动消费”的标签,应该是要从我身上撕掉了,不仅仅是因为买了到不了。

居家办公期间,我的绩效工资按八折发放,我意识到这就是所谓的“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吧,投射到自己身上,那是一种确定的不安全感,毕竟疫情反反复复,我不知道,未来会不会突然就失去这份工资。

其实,封控的前几天,我还冲动地订了台喜欢的车,但是重新审视自己的实际需求和存款水平后,我决定等解封了,先去把它退掉。

“不想买口红,但想买黄金”

广告行业,95后

人在憋久之后,总会想整个大的。

上周五,刚做完核酸的我冲了一杯咖啡准备开早会,接下来咖啡撒了,我的电脑不幸阵亡。

居家办公不能一天没有电脑,但封在家里,买吃的都难,我一度担心我要原地“歇业”。

常用的京东,在过去一个月里,虽然是仅有的几个能够进入我所在区的快递,但配送时间长,之前要20天左右,上个月买的姨妈巾,这两天才终于送到了。听说京东最近变快了一些,但还是要一周左右。

我更加紧张了,决定去美团看一下。没想到,美团上的苹果授权店竟然还开着。

美团上的苹果店不是官方旗舰店,是那种苹果授权的代理商店,开业的不止一家,有好几家。

几家店里,*家没人接单,第二家接了,商家直接找了一个闪送,两个小时就送到了。电脑是正常的价格,跑腿费也是商家出,还给开了发票。

在线上逛苹果授权店的时候,我突然有了久违的心动的感觉。

过去一个月里,我对什么口红、护肤品毫无消费欲望,但一看苹果店,啥啥都有。我想,电脑都能买了,要不再换个手机?

在购买欲压抑了一段时间之后,你会觉得你更想集中一些大钱,干一笔大的。

解封后或者买东西顺畅后,我想去线下疯玩,或者买黄金,买游戏机,买更贵的东西。

这种行为,比起人们常说的报复性消费,我觉得更像是“积压型消费”,憋屈久了之后,在同样的预算内,比起买很多小件,更倾向于攒起来买个大件。

我努力克制住了换手机的冲动,对自己说,忍住,忍住。但我攒了攒买了个配置更好的电脑,原先我的电脑是256G的,七千多,我一咬牙买了个九千多的512G的。

“现在不是挑牌子的时候”

00后,应届生,上海土著

我*次深刻体会到,什么叫消费降级。

处在大四毕业季的我,原本打算出国留学,但是突然而来的疫情,把原先出国留学的一系列计划统统打乱。

疫情中看到很多人失业,我们家没什么影响。我家我爸有退休金,我妈当老师有一些工资,整个家的日常开支没什么问题。

但疫情告诉了我,要学会囤货。最困难的时候,我们家有一段时间是没有洗衣液和洗洁精的,只能用洗手液洗碗、洗衣服。直到街道发了洗衣液,这才续上。

现在买东西有一种方法是,如果仓库在上海,下单找骑手加钱自提。加钱找跑腿,成了快递不通后,最快买到东西的办法。

前两天小区结束静默,不少人团购的东西到了,最近如果点外卖的话应该也能送到,但我这边显示只有便利店。

但即便如此,想买自己平常喜欢吃的东西,依旧很难,有什么吃什么。前两天亲戚给我送了点薯片,是以前从来不吃的牌子,现在也只能凑合吃吃。我也没舍得吃很多,最长的一次一周慢慢吃了一包。

大家平时都喝可口可乐,现在只能买到百事可乐。我们家喜欢喝那种桶装的低温鲜奶,但是现在买不到,就喝常温奶。平时买卫生巾也是要挑牌子的,现在能有用的就行。

这个时候已经不是你挑的时候了。

但总的来讲,现在已经比4月份那会儿好多了。马上618到了,我还想下单买些东西,只是现在不确定性太大,买了不一定能发货,发了也不一定能够送到。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未来消费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本文涉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