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这位投资圈隐形大佬,三个IPO,一个比一个惨

此次海外业务的分拆,让张勇的商业版图里又多出一家独立公司。而且一旦特海国际完成上市,张勇又将多出一个可以套现的渠道。
2022-07-21 18:27 · 微信公众号:无冕财经 作者 | 郭俊宇 编辑 | 陈涧

张勇执掌的“海底捞系”,或将再添一家上市公司。

7月13日,负责海底捞海外业务的特海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下称特海国际),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

如果特海国际顺利上市,它将成为继颐海国际(01579.HK)和海底捞(06862.HK)之后,张勇夫妇控股的第三家上市公司。

然而,这三家公司是一家比一家困难。

*上市的颐海国际增收不增利,净利润下滑得厉害;海底捞过去一年巨亏41亿,目前仍在关店;正准备在香港上市的特海国际则已经连续亏损3年了。

作为这三家公司的实控人张勇,似乎有“先见之明”,在海底捞走下坡路之前套现,之后又斥巨资买洋房,还早早就扎进了投资圈,成为圈内的隐形大佬。

01

两家亏损,一家利润下滑

根据公告显示,特海国际此次采取的是“介绍形式”上市,上市时不筹集资金。

这种上市方式的特点就是快,审批口径相对宽松。特海国际或许最快能在本月底前完成挂牌。

一旦顺利上市,张勇的“海底捞系”将拥有三家上市公司。

不过,目前这三家公司几乎都深陷泥潭。从市值上就能看出问题,即便特海国际顺利上市之后,三者的市值相加,或许都远远比不上海底捞*时期。

截至7月19日收盘,海底捞的市值为874亿港元,而颐海国际的市值为251.8亿港元。*时期,海底捞的市值超过4700亿港元,颐海国际曾达到1493亿港元。特海国际上市后的市值,大概率只会比两者更低。

海底捞与颐海国际股价表现

拆分上市前,特海国际近三年一直都在亏损。

上市申请材料显示,2019年-2021年以及2022年*季度,特海国际收入为2.33亿美元、2.21亿美元、3.12亿美元及1.09亿美元。而同期特海国际录得净亏损分别为0.33亿美元、0.53亿美元、1.51亿美元及0.29亿美元。

成长性也不如海底捞,2021年,特海国际营收同比增长41.1%,低于海底捞的43.7%。

特海国际的规模也并不大,截至2022年一季度末,特海国际在海外共拥有97家“Super Hi”门店,覆盖亚洲、北美洲、欧洲和大洋洲的11个国家。

持续亏损之下,特海国际也不得不放慢开店步伐。招股书显示,2021年,特海国际新开设了22家餐厅,较2020年的36家有所减少,2022年*季度则新开了3家餐厅。

海底捞的处境也不乐观。去年一年亏损41.61亿元后,海底捞仍未走出低谷。极海监测数据显示,近90天,海底捞关闭了45家门店,仅新开了3家门店,其中,被关停的门店大多在三线城市。

2021年中国大陆以外的餐厅收入在整体收入的占比为6.9%,净亏损在海底捞总净亏损额度中占比约24.5%。

由此可见,海底捞海外业务收入占比不高,亏损反而比较大,因此拆分海外业务或许能够减轻亏损压力。

而颐海国际作为海底捞和特海国际的*供应商,在海底捞快速扩张时,它也跟着增长。如今海底捞门店扩张停滞,甚至还在关店,颐海国际的增长必定会受到影响。

从财务数据上来看,虽然颐海国际尚在盈利,利润却下滑得厉害。2021年,颐海国际的归母净利润为7.66亿元,同比下滑13.4%;毛利较2020年的20.90亿元减少至19.24亿元,下滑7.9%。

颐海国际的股价更是从148港元/股的高点,跌至24港元/股左右,跌幅超过80%,千亿市值仅剩下两成左右。

归根结底,造成三家公司目前这种困境,除了疫情对餐饮行业的冲击外,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当初海底捞在2020年一味求“快”导致的。

而实控人张勇在认错之后也已经退居幕后,且早就借助海底捞的上市实现了个人财富的增加。

02

忙着套现、买房、做LP

虽然张勇的账面财富随着海底捞和颐海国际市值缩水而减少,但在海底捞跌至低谷之前,张勇已经套现了一部分股权,并转换成其他资产。

在2020年海底捞股价尚处于高位时,张勇还进行过一波套现。

2020年5月,海底捞发布公告称,其股东SP NP Ltd.及LHY NP Ltd.拟以每股33.2港元的价格,配售7050万股股份。

海底捞创始人张勇夫妇及二把手施永宏都进行了减持。其中,张勇舒萍合计配售4700万股股份,套现约15.6亿港元,施永宏套现约为7.8亿港元。

之后,张勇又大手笔买房。据《商业时报》消息,2020年12月22日,张勇以儿子的名义豪掷4200万新币(约合2亿人民币),在新加坡的黄金地段买下一栋优质洋房。在此之前,张勇已经耗费2700万新币买入一栋新加坡洋房。

如今,张勇已经退居幕后。今年3月,张勇将CEO的位置交到杨丽娟手上,自己继续担任董事会主席及执行董事。

实际上,在2018年海底捞完成上市后,张勇就已经开始着手布局自己的资本版图。除了套现、买房外,他也效仿国内企业家,做起了风投基金背后的LP(指有限合伙人)。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张勇是多家*投资基金背后的金主,投资圈内隐藏的大佬。

据相关信息服务平台数据,张勇在股权投资方面的诸多行动,都是通过上海海悦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下称海悦投资)来完成。

海悦投资对外投资了不少明星私募股权基金,包括红杉基金、云锋基金、鼎晖百孚、景林投资、钟鼎资本、涌铧投资等。

上海海悦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股权结构

以云锋基金为例,海悦投资出资1亿元,持有上海云锋麒泰投资中心(有限合伙)1.1395%的股权,30多位出资人,认缴门槛都在3000万元以上,该基金的规模超过87亿元。

相关信息服务平台数据显示,海悦投资前后总共进行过21笔对外投资,其中有3笔已经退出,剩下还有18笔对外投资。

值得注意的是,在股权投资方面,张勇隐藏得极深,在海悦投资的股东名单里并没有他的名字,该公司法定代表人是苟轶群,为海底捞的股东和董事之一。

那么张勇是如何控制海悦投资的呢?

通过股权穿透图可以发现,海悦投资是由上海乐达海生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100%持股,而上海乐达海生的*股东是宜涵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后者持有乐达海生62.696%的股权。

宜涵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是舒萍,但实际控制人为张勇,持股76.31%。所以,剥开层层嵌套的股权结构可以发现,张勇才是海悦投资真正的掌控人。

海悦投资做的都是股权投资,时间周期相对二级市场较长,回报也并不低。

据“创投日报”,一位国内知名VC机构的负责人曾透露,该VC机构所在的平台,每一年给LP税后的平均收益率为33%。在他们的金主里,很多都是像张勇一样的企业家。

03

商业版图有多大?

海底捞、颐海国际和特海国际这三家公司,只是“海底捞系”的一部分。

过去数年里,张勇围绕着海底捞餐饮的产业链,拆分出8大板块,每个板块下面至少都有一家公司以及其它关联公司。

“海底捞系”商业版图

2014年,海底捞火锅餐厅门店数量突破100家,同年,张勇就开始业务拆分行动。*被拆分出来的是颐海国际和蜀海供应链,前者掌控者火锅底料和调料,后者则掌控着食材采购供应链,这两家公司可以说是海底捞的“左膀右臂”。

“海底捞系”公司背后的股权关系也是错综复杂。

颐海国际的*二大股东分别是海底捞创始人张勇、舒萍夫妇(35.59%)和施永宏、李海燕夫妇(16.94%)。

蜀海供应链的法定代表人是张勇的好兄弟施永宏,而其*二大股东分别是上海乐达海生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和简阳静海投资有限公司,这两家公司的控制权都在张勇手中。其中,上海乐达海生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控股45%,简阳市静海投资有限公司控股27.5625%。

红火台的第二大股东是上海海悦投资,背后也是张勇,而且他还是该公司的副董事长;海海科技由蜀韵东方100%持股。蜀韵东方则是张勇弟弟张硕轶*控股的公司,持股比例高达80%。

以上这些股权关系让人眼花缭乱,但不管背后的股权结构再怎么复杂,有一条主线却始终清晰,即这些公司的控股权仍牢牢掌握在张勇或与其关系密切的人手里。

相关信息服务平台数据显示,目前张勇拥有实际控制权的公司已有58家之多。

此次海外业务的分拆,让张勇的商业版图里又多出一家独立公司。而且一旦特海国际完成上市,张勇又将多出一个可以套现的渠道。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无冕财经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