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4年,海底捞迎来了新的转折点。
7月11日,海底捞宣布计划分拆海外业务在港交所主板单独上市。7月13日,海底捞海外业务子公司特海国际向港交所递表,以介绍形式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摩根士丹利和华泰国际担任联席保荐人。
其中,介绍上市是指公司将本身的旧股申请挂牌,不涉及发行新股或出售现有股东所持股份。“快”是介绍上市*的优点,它不涉及募集资金,也无需公开招股。此外,介绍上市避免了发行新股导致的摊薄效应,股东利益不会受损。
介绍上市在港股市场并不少见。今年3月,蔚来汽车就通过介绍上市的方式,仅用10天成功登陆港股。同年4月,知乎平台历时12天挂牌港股......
于海底捞而言,在此时拆分海外业务并通过介绍上市来快速冲击IPO,背后的原因令人遐想纷纷。在历时两年的重创之后,海底捞是力求发展还是弃车保帅?一起来看看。
01
国内修整,血难回
2018年,海底捞赴港上市。此后股价一路高歌猛进,在2021年2月到达历史最高85.8港元/股。但好景不长,紧跟其后的是断崖式地下跌,截止发稿日,海底捞报价16.02港元/股,下跌81%,市值严重缩水。
2020年,由于错判疫情形式,海底捞的飞速扩张带来的是净利润约90%的暴跌。2021年11月,海底捞启动“啄木鸟计划”,旨在通过关闭业绩未达标的门店、调整产品策略、提升管理水平等方式改善经营。计划启动后,海底捞关闭260家餐厅,32家餐厅停业修整,伴随着翻台率逐步提升,“啄木鸟计划”初显成效。
在国内市场遭受重挫的情况下,海底捞将目光投向了海外。
特海国际成立于2022年5月,其在拆分前属于海底捞附属公司,此次拆分上市后,将成为两个独立个体,特海国际负责境外业务。
拆分对于海底捞来说并不新鲜,早在2007年,张勇就将蜀海供应链拆分出,而后颐海国际、海鸿达、蜀韵东方等也由部门业务分离成独立公司,如今海底捞的产业链覆盖食品、咨询和科技等不同行业。
图片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在招股书中,海底捞国际表示单独分拆出特海国际是为了各自业务更好地分配资源,并且能够获得独立的上市地位以及独立的募资平台。
回顾2016年上市的颐海国际,由于其与海底捞高度绑定,拆分后两家企业仍旧可以用休戚与共来形容。不过,在海底捞大涨又大跌的行情下,颐海国际开始出逃。
如今,尚未实现盈利的特海国际同样被海底捞拆分上市。即使可以独立融资,也不经让人思考公司的投资价值究竟有多少。
02
国外亏损,钱难赚
2012年,海底捞在新加坡开设了首家餐厅,而后的三年,海底捞保持着一年一国的速度开疆拓土。2018年海底捞成功赴港上市,第二年品牌在海外上岸6国,餐厅网络飞速壮大。
据招股书披露,目前海底捞在全球四大洲的11个国家共有103家餐厅,其中,新加坡、美国、日本、马来西亚和越南五国均开设了10家门店以上。
与中国大陆海底捞一样,特海国际收入同样由餐厅营收、外卖服务和火锅调味品三部分构成,其中超过90%的收入来自餐厅营收。从2019年至2022年*季度,特海国际营收为2.33亿美元、2.21亿美元、3.12亿美元及1.09亿美元。
但营收的增长并未公司带来盈利,同时期下,公司净亏损分别为0.33亿美元、0.53亿美元、1.51亿美元及0.28亿美元。
从损益表中我们可以发现,员工成本和原材料及易耗品成本占比近80%。众所周知,海外人工成本较高。在疫情大环境下,公司采取了多项措施压低员工成本的支出,2022年*季度,员工成本支出占比降至40%。
快速扩张带来的大额资本支出也让特海国际负债累累。从2019年至2022年*季度,公司流动负债净额分别为1.69亿美元、3.24亿美元、3.90亿美元及4.23亿美元。截止2022年5月31日,流动负债进一步增至4.32亿美元。
特海国际表示,公司的负债净额和流动负债净额主要是由于从海底捞国际集团获得贷款以支持业务扩张,而其中4.71亿美元在6月底会通过发行股权的方式结清。但日后若经营状况无法得到改善,仍需通过银行贷款或融资等方式帮助运营的情况下,公司还将面临高负债的危机。
随着亏损的持续扩大,受到影响的还有海底捞的海外扩张计划。2021年,海底捞海外开设了22家餐厅,与2020年的36家相比有所下降。2022年*季度海底捞仅在海外开店3家。作为海底捞收入增长的主要动力,餐厅网络扩张速度放缓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将进一步加重公司的营收压力。
不容乐观的还有翻台率。由于疫情原因,海底捞海外门店翻台率由2019年的4.1次/天减少至2021年的2.1次/天。每家餐厅平均每日收入由2019年的2.08万美元下降至2021年的1万美元。
03
中餐出海,味难调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国际中式餐饮市场由2016年的2,818亿美元增加至2019年的3,343亿美元,预计在2026年达到4,098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9.4%。
由于各国饮食文化的差异性,国际中式餐饮的目标市场多集中在亚洲地区。其中,特海国际是国际中式餐饮市场中第三大中式餐饮品牌,也是市场中源自中国的*的中式餐饮品牌。
随着海外华人人口不断增加,国际市场经济向好发展,中式餐饮出海已然不是特例。同为火锅赛道中,香天下、蜀大侠、小龙坎等品牌也早已布局海外,但由于品牌知名度、标准化运营和供应链系统管理等壁垒的存在,吃下国际市场这块蛋糕并不简单。
谈及海底捞,大家印象最深的必然是服务。但高质量的服务在近几年的演变中却逐渐“魔幻化”,对于社恐的消费者而言,过于人性化的服务反而成为了一种负担。
反观海外市场,由于可选择的中式火锅有限,海底捞凭借品牌优势在当地小牌火锅店中脱颖而出,海底捞中甩面、变脸等中国传统节目的演绎也成了向外国伙伴安利火锅的好去处。但是在中餐较为发达的城市,由于缺少口味的优势且客单价堪比自助餐,海底捞又陷入另一尴尬局面。
食材品质的保证是海底捞需要面临的另一挑战。由于世界各地的饮食文化差异,一些中国的食材在海外市场中想要保持同样的高质量意味着需要耗费更多的财力,随之而来的食品的供应链和法律合规等都是公司不可忽视的问题。
随着疫情逐步得到控制,海外海底捞的业绩开始反弹,餐厅也逐渐恢复正常运营。截止2022年5月31日,海底捞的翻台率由2022年*季度的2.7次/天上升至3.3次/天,客流量增长44.7%至550万人次。
即使可以快速上市,背负高额负债的特海国际今后的压力仍不小。在餐饮出海的大趋势下,公司要如何保持自己的竞争力?何时能转亏为盈?资本市场又会做出何种反应?让我们拭目以待。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泡腾VCer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