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对话红杉中国:医疗创新进入无人区,坚定向更早期纵深挺进

值得注意的是,越往早期走,投资机构们接触到的往往是高校内的教授、科学家,如何与他们交流沟通考验着机构们综合的能力。
2022-08-02 13:42 · 动脉网 胡煊

在我国医疗创投领域,红杉中国无疑是风向标的存在。

无论是从投资企业的数量(300+医健企业),还是从投资的总金额(超200亿人民币),亦或是从投资回报(45+被投医健企业成功IPO)等维度上衡量,红杉中国都属于最前列的机构之一。

不仅如此,在募资上,红杉中国也展现了强大的能力。美国证监会(SEC)今年7月发布的文件显示,红杉中国新一期美元基金已完成备案登记,四支基金规模总计约90亿美元,刷新了中国VC基金募资金额的纪录。

骄人战绩背后,是入局16年来,红杉中国重仓医疗、持续下注的结果。从被投企业扎根的领域来看,红杉中国已经实现了创新药、创新器械及诊断产品、医疗相关服务、数字医疗等众多医疗细分赛道的全覆盖。

红杉中国在医疗各细分领域的投资项目 (部分)

值得一提的是,在红杉中国的医疗布局中,不断向更早期加码成为了其投资的趋势。数据可以佐证:在所有红杉中国医疗投资案例中,有超过60%的项目是早期投资,红杉中国会在企业成立的种子期或*1-2轮的融资中参与进来,一路陪伴企业的成长。

这正印证了红杉中国创始及执行合伙人沈南鹏此前所说,红杉的目标是要成为*高成长企业最早和最重要的投资人。投早、投小、投科技已经成为了红杉中国身上显著的标签,更早、更实、更创新则成为了红杉中国在医疗健康投资中一以贯之的行为准则。

据动脉网观察,红杉中国正不断向产业前端再深入一步,开始从产业、大学实验室、研究院里寻找潜在创业者,协助他们更好地进行科技成果转化,成长为优秀的未来企业家。

要知道,越往早期走,技术和产业模式越不成熟,面临的风险更高,对投资机构综合能力的考验也就更大,前路因此充满着更多挑战。

红杉中国为何要持续向更早期深入?投早投小背后的逻辑和思考是什么?行业还有哪些新的机会正在浮现?针对这些问题,动脉网与红杉中国进行了一次详谈。

向医疗更早期纵深挺进,

红杉中国在下一盘怎样的棋?

坚定投早、投小、投科技是红杉中国一直以来贯彻的理念。在医疗投资领域,更是如此。

比如作为布局医疗大健康的肇始项目,2006年红杉中国便押注了尚处在天使轮的中国绿线(后改名“微医”),后者目前已经成为了互联网医疗领域最受瞩目的明星企业之一。

在此后16年的历程里,包括燃石医学、腾盛博药、奕瑞科技、新产业生物、艾柯医疗、晶泰科技、健帆生物、启明医疗等在内的一众业内知名企业,皆是红杉中国于A轮融资时进入的。

不过,在当下,红杉中国已经是掌管超大基金规模的投资机构,其实可以选择全力押注中后期项目这一更稳健,也能快速见回报的策略,但为何还是要不断走向更费时费力,且投资风险更大的早期领域呢?

红杉中国的定位可以说是一家‘科技型的企业’,因此我们十分重视技术先行。在一些非常有技术*性的赛道上,会早期、重仓地布局。像基因检测、核酸药物、基因治疗、细胞治疗等这些新的技术突破领域,红杉中国都是在*时间进行布局的。”红杉中国合伙人杨云霞告诉动脉网,敢为人先、与勇敢开创者同行是红杉中国组织基因的一部分。

更重要的地方在于,红杉中国将行研驱动的投资方法论体系沿用到了早期投资中。

以当下火热的核酸药物赛道为例,2016年时红杉中国便已关注该领域。彼时,国内鲜有人知晓核酸药物。

“非常坦诚地说,那个时候国内没有太多标的可以投,于是我们投资了一家典型的海外企业Moderna,这让我们对核酸药物赛道有了更多的认知。”红杉中国合伙人杨云霞表示。

后面随着行业的成熟度逐渐提升,红杉中国就开始对核酸药物赛道进行系统扫描,从全球维度挖掘行业的核心价值链。做完行业研究后,针对该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投资,包括兆维生物、瑞吉生物等多家公司。

“与某些基金近一两年补仓式的投资核酸药物领域不同,红杉中国的布局早了至少1年到1年半的时间。”红杉中国合伙人杨云霞表示。

在不断向早期纵深挺进的过程中,红杉中国在投资上始终有一个大逻辑,即遵循中国人群疾病图谱的变化,重点布局大病赛道,同时兼顾新的技术手段在罕见病领域的发展。

以脑科学为例,其就是解决大脑相关重大疾病的前沿技术方向。于是针对脑科学相关产业链,红杉中国进行了积极投资,布局了诸如艾柯医疗、景昱医疗、博睿康等在内的头部公司。

不仅如此,为了能更好深入到产业链的更前端,红杉中国在上海张江发起设立了*个智能医疗领域的专业加速器,该加速期包括“红杉中国脑科学孵化中心”和“红杉中国智能医疗基因组学孵化器(因美纳技术驱动)”两大平台,分别专注于脑科学和基因组学两大垂直细分领域。

据悉,脑科学孵化中心配备了强大的导师阵容,首批导师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蒲慕明、复旦大学华山医院院长毛颖、清华大学医学院党委书记洪波、《知识分子》主编、NIH院长奖、Ray Wu奖得主鲁白、中科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创新中心重大任务与成果转化处处长李澄宇。

值得注意的是,越往早期走,投资机构们接触到的往往是高校内的教授、科学家,如何与他们交流沟通考验着机构们综合的能力。

对此,红杉中国董事总经理顾翠萍告诉动脉网,与科学家沟通一定要保持足够的专业度和真诚。

以纽福斯生物为例。2019年时,红杉中国正在关注基因治疗领域,但彼时业内对国内企业是否有能力做基因治疗产品还尚存疑虑。

在一次朋友的介绍中,红杉中国董事总经理顾翠萍结识了李斌教授,其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从事眼科疾病治疗以及科学研究工作已有20多年,并从2008年就开始进行针对LHON的基因治疗研究。到2011年,李斌教授团队完成全球首例Leber’s 遗传性视神经病变基因治疗临床研究。

与李斌教授沟通之前,拥有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博士,以及大药企工作背景的顾翠萍依然做了很多梳理性的工作与调研,随后与李斌教授及管理团队进行了多次沟通。

经过详细调研,包括实地拜访多位LHON患者,红杉中国果断决定参与纽福斯生物的A轮融资。押注的逻辑在于,首先基因治疗是红杉中国坚定看好的赛道,眼科是非常好的切入的细分领域,再加上是局部注射,相对而言安全性可控。公司的初步临床试验也显示了很好的疗效。

“另外,李斌教授也很令人敬佩,他把教授的职位和医生的职位辞掉,全职来做这个公司,这是一种创业的魄力。”红杉中国董事总经理顾翠萍表示。

从上可以看到,红杉中国一直聚焦着医疗健康领域的前沿趋势,并不断向更早期纵深迈进。由于早期项目更为稚嫩,风险更大,因此除了敏锐的嗅觉外,如何陪伴创业者一起成长成为了红杉中国需要解决的必答题。

全程陪跑、多轮加码,背后的底气是什么?

“作为一级市场的投资人,*的特点是需要陪伴企业长期成长的耐心。”红杉中国合伙人杨云霞告诉动脉网,早期下注、全程陪跑、多轮加码是红杉中国投资的一大特色。

比如前文提到的专注于眼科疾病的基因治疗公司纽福斯生物,自2020年参与了A轮融资后,红杉中国也相继参与了纽福斯生物后续的B轮与C轮融资。

又比如基因检测与精准医疗的明星公司燃石医学,红杉中国在2015年于A轮融资进入后,一直到该企业在2020年于纳斯达克成功IPO前的每一轮融资皆有参与。

红杉中国多轮押注的企业 (部分)|动脉网制图

当然,长期支持背后,不少项目也为红杉中国带来了不错收益。以新产业生物为例,从投资到上市陪伴9年,该项目为红杉中国带来了70倍回报的好成绩。

除了持续加码外,构建一个合适的投后赋能体系也是红杉中国布局的重中之重。“50%投资的成功是在投后”,红杉中国创始及执行合伙人沈南鹏此前表示,红杉中国不只是投资,而要能够在重要的节点上帮到公司。

为此,红杉中国内部搭建了初创赋能、品牌市场与活动赋能、人力资本赋能、科技赋能等六大模块,覆盖企业发展的各个阶段,并从最基础的人力、市场、组织管理等,到企业的融资管理、产业对接、数字化转型等,形成了一套由普适化到深度、个性化的解决方案。

“在红杉将近300人的团队里,有200多人是围绕被投企业做服务的。”红杉中国合伙人杨云霞表示,这带来的好处是,当投资人在跟企业对接的时候,下一步需要什么资源,红杉能对接什么样的资源,就能有一个清晰明了的判断。“很多时候,当投资还没有交割的情况下,我们就把这些资源对接给企业了。从这个维度上来说,我们的增值服务也帮助我们赢得企业的信任。”

以红杉中国近期接触的一个脑科学项目为例,在对项目有了充足了解和认可后,该项目的科学家创始人因为是国家级科研机构核心的研发人员,他非常希望将多年的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但是表示自己不会全职出来创业,因为做科研是他更热爱和擅长的。于是红杉中国做了两件事:一是拉了业务、法务、人力资源等各个部门开了个会,商讨如何去帮助这个科学家从零到一把项目做起来;二是帮科学家在红杉积累的人脉圈里找到了合适的CEO人选,从而推动项目更好更快落地。

不仅如此,红杉中国也在积极组织众多行业活动和分享会。比如“耶鲁-红杉领导力中心”课程就是通过邀请国内外各行业意见*和知名企业家等为被投企业带来更多的知识、经验和更广阔的视野。

这些活动的举办往往能为被投企业建立与大专家、大公司合作的机会。例如在2021年3月红杉中国举办的医疗健康产业峰会上,红杉种子基金投资的一家AI制药公司就成功对接上了多家头部药厂的高管,为后面的合作创造了可能。

值得一提的是,在当前的生物医药领域,跨领域协作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趋势,如何帮助被投企业提高资源匹配度成为了行业痛点。而红杉中国因为在多领域布局十数年,已经搭建了较为完备的体系。

以时下大火的AI制药赛道为例,红杉中国兼备TMT领域与医疗健康的“基因”,在两个领域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从而能够高效、精准为被投企业进行资源匹配。

“做投后服务,无论是战略制定,还是团队补强、专利布局、商务开发,甚至是如何应对挫折等事情,投资机构都要有担当,要真正成为创业者身后可以信赖的隐身好伙伴。”红杉中国董事总经理汉江表示。

投资是场持久赛,每个半程都激动人心

我国医疗创新正迈入新的机遇期。

从国家层面看,创新已被置于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核心地位。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基础研究经费占研发总投入常年维持在5%左右,2019年猛增22.5%,首次突破6%,2020年为8%,2025年目标15%。届时,中国研发总投入也会超过美国。在这样的趋势下,我国前沿科技的产业化浪潮势必迎来红利窗口。

从这点看,红杉中国投早、投小、投科技的思路与国家政策方向不谋而合:我国以医疗健康为代表的科技创业尚处早期阶段,需要投资机构提供长期耐心的支持和关键的投后帮助。所以红杉中国不断向早期演进,实则为高科技、高成长性企业提供长久支持打下了基础,也使双方互相成就。

那面对时代的大机遇,创新企业如何做才能走得更远?对此,红杉中国董事总经理汉江认为要注意三大点。

● 一是团队要不断有强人加入。“我们看到那些能够穿越周期的企业,往往不止起始有一个优秀的核心团队,而且在后面的发展中,还会不断地有能力强的人加入,随着企业业务的做强做深,做到在人才上真正的可持续性发展。”

●二是要耐得住寂寞,注重求实与效率。“原因在于,医药行业本身的发展特性之一就是周期长,专业化程度要求高。因此于创业团队而言,只有全心投入,重视自己产品的及时推进,才可能去面对激烈的竞争。”

●三是要有全球视野。在医药行业,企业需要注重全球范围的技术发展与产品竞争格局。需要在产品定位/设计,公司发展方向上做到最可能的优化或者说差异化,从而提升*的竞争力,这些都需要团队有良好的全球视野。

创业者做的事情就好像在无人区行走一样,他需要不断地摸索,有可能一步踏深了,一步踏浅了,就掉坑里了。因此他们普遍压力大,有的时候也会孤独,所以创业者保有童真和乐观也极其重要。”红杉中国合伙人杨云霞表示。

据悉,红杉中国目前正重点关注与布局核酸药物、蛋白降解药物、免疫治疗、多抗/双抗/ADC、三代/四代测序仪、脑科学、心脏瓣膜技术、人工心脏、手术机器人等前沿技术领域。

从十六年前进入医疗健康领域进行投资,红杉中国通过长期的投入、全产业链布局,以及不断向早期领域纵深挺进的打法,陪伴着越来越多的医疗创新企业走进这场时代的浪潮中。

当然,投资更像是一场需要足够耐力的持久赛,每个半程都面临不同的考验,每一次的进步都很激动人心。作为创业者背后的创业者,红杉中国仍在持续奔跑的路上。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动脉网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