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山寨戴森」追觅,需要换个活法

追觅在清洁领域的技术壁垒正逐渐瓦解,而在仿生机器人研发上,占坑、画饼、抢占热度的意图更为明显,要走的弯路显然还有很长。
2022-08-09 07:56 · 微信公众号:科技新知 王思原

“要对标最强大的对手,因为一个人会和你的竞争对手越来越像,直至超越。对手够强,你才会变强。”俞浩如此坚定地认为着。

身为追觅科技的创始人,他安排公司办公空间里到处贴上“要么不做,要么就做*”的标语。从小学到大学,俞浩一直保持这样的自信,创业时更是将这种自信做成了企业文化。

含着“技术”金钥匙出生的追觅科技自视甚高,在2015年初入智能清洁这个“血雨江湖”时,不像其他厂商通过一点一滴地积累逐渐站稳脚跟,而是直接选择模仿行业头部戴森,研发高速马达技术。

其实这也很好理解,因为当时的追觅科技在天时地利人和上一样不差。

2015年,智能清洁类产品在中国市场经历了从选择性消费品向必需品转变的黄金发展期,掘金清洁类家电产品势头正盛,这是天时。

俞浩的老家江苏南通,电刷产值大概占到了全中国的1/3,建厂在苏州,也吃到了供应链上的红利,这是地利;人和更不用多说,作为清华大学“天空工场”的创始人,在校时就吸纳了不少人才,目前追觅70%以上也都是研发人员。

2017年,追觅靠着出色研发能力得到小米青睐,成功进入小米生态链,站到了巨人肩膀之上。但随着行业产品同质化严重,竞争逐渐加剧,巨头发力等多重问题显露,追觅科技还能靠技术撑起庞大的野心吗?

Part.1

高速马达开始“空转”

大学创业时,俞浩定下过两点原则:一是千家万户要有,二是有一定技术壁垒,而且这个技术随着时间推移,还可以用到别的领域去。

当时国内清洁赛道正热,并且看到戴森在中国的所有产品都围绕高速马达,于是俞浩抛弃了自己更感兴趣但较为小众的无人机,开始专攻高速马达。

在成功研发出*款10万转速的高速马达后,追觅随即推出了*无线吸尘器产品V9。而追觅“要么不做,要么就做*”的企业文化,也体现在了产品推广上。

追觅V9选择在有品直播中和戴森V10做比较,并且在考验吸力的“乒乓球拔河”比赛中取得优势。

第二天,“国产品牌打败戴森”的话题引发了强烈反响。于是追觅V9在有品*上线不到一周时间,就筹集到超1000万的金额。

“手撕”戴森尝到甜头后,追觅科技自然选择继续“碰瓷”。

在发布V11时,追觅再次将自家产品与戴森V11吸尘器对比,在高速电机性能参数一致的情况下,以价格战再次取胜。凭借较高的产品性价比,追觅手持吸尘器收获了一批拥趸,业内也给其贴上了“小戴森”的标签。

高速马达,是追觅科技立足的“杀手锏”。但是在吸尘器吸力逐渐超越用户日常需求后,核心技术壁垒还能牢固依旧吗?

首先需要知道的是,吸尘产品的电机通过转速来提升性能,但消费者看到的实际效果只是高转速所产生的真实吸力。

因为吸尘器在使用过程中是不断吸入气流才能吸进灰尘,所以只有气动功率才能综合反映,既能保证空气流量又能有足够负压来吸尘的能力高低,也就是所谓的AW(吸入功率(AW)= 动压(空气流量)*静压(KPa))。

简单来说,实际吸力并非单是电机转速决定,气旋技术、口径大小等模块设计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吸尘产品的吸力。

举个例子,戴森V15 Detect Absolute的马达转速为12.5万转,其吸力可达到230AW,相反追觅V16的马达转速为16万转,但其吸力仅能达到210AW,这就是因为两者在气旋技术、分离技术等方面存在差距所造成的。

「科技新知」在与多位清洁产品经销商、消费者交流以及实际体验过后发现,当产品吸力小于100AW时,只能吸附表面浮沉以及粉末类颗粒物;吸力达到120AW后,便可有效吸收深层积灰、螨虫、米粒类小颗粒物等;吸力150AW以上,可以吸起果皮、硬币等大体积杂物。

也就是说在家用过程中,吸力达到120AW以上就完全可以满足日常需求,而这个参数是市面主流清洁品牌所都能达到的。杭州奇麟正维环境的硬件总工程师森山表示,“没有一个吸尘器吸力是不足的,现在的吸尘器,吸力都完全够了。”

目前清洁赛道的一个现状是,高速马达已经从所谓的技术壁垒变成了“敲门砖”,当业内厂商都能造出满足消费者日常使用的吸力产品时,再在转速上下功夫已经是劳而少功。

并且对于追觅而言,过度沉浸在高速马达等技术中,会带偏大众对产品的评判标准,使得行业创新研发走向极端,也会使追觅无法正确对待消费者更多的实际需求,导致其产品、口碑受到负面影响。

事实上,随着追觅的客户逐渐增多,对其产品的“讨伐声”也越来越大。

Part.2

“山寨戴森”内功修炼不足

一直以来,追觅从研发到宣传都强调“极客精神”,将高速马达这些尖端技术、硬核参数推到消费者面前。只是对于消费者来说,选购吸尘器产品固然看中吸力这样的硬件指标,但衡量产品质量、用户体验才是重中之重。

产品的好坏,其评价标准必然是多元的。在清洁家电领域,并不是科技实力够强、核心技术参数够高,产品就一定会受消费者青睐。

其他因素,诸如产品使用时的噪音大小、外观设计是否人性化、配套设备是否齐全、操作界面、操作流程是否简洁方便、售后服务是否完善,甚至产品的日常存放问题,都会成为不同类型消费者重点考虑的指标。

遗憾的是,尽管在只考虑转速和价格的“性价比”上战胜了戴森,但追觅的差评率却远高于对手。并且消费者对追觅产品的吐槽,并不局限于某一个点,而是涵盖了几乎全部产品设计的范围。

在某电商平台上可以清楚看到,有不少用户反馈称追觅吸尘产品存在续航时间短、噪音大、吸力一般等问题。

另外,消费者反馈最多的设计存在缺陷的问题,几乎覆盖了追觅全部系列的产品。

有用户评价其吸尘产品时表示:“应该是设计缺陷。集尘桶盖子打开合页处会挤压电池组的的螺丝处,不能完全打开,刚买回来*次打开,螺丝边上的塑料就给挤掉了一半。”

“机器使用五分钟以上,手就被压出来红印子”、“使用起来感觉太重了,基本上用5分钟就要休息一下”等类似问题也屡见不鲜。

而对于拖地机、扫地机器人这些更为智能、技术更繁杂的产品,追觅也是存在基站漏水、自动断网、剐蹭地板、传感器异常等众多毛病。

一方面是能在马达转速、吸力这样的核心参数上和戴森一较高下;另一方面,却是在设计、实际体验上存在诸多问题。在「科技新知」看来,这一定程度上是追觅内部人员组织结构失调造成的结果。

公开信息显示,追觅员工有近1800名,其中研发人数占比超过70%。其余项目板块的人数总和,只有540人左右,却要负责包括设计、市场、渠道、供应链等全部的非研发工作。对于一家制造企业来说,这样的内部人员组织结构已经属于严重失调。

对比同行,2019年戴森公司工程师的人数高达6000余人,但也仅占全体职员的4成左右;科沃斯的研发人员也不过2成,但其在市场上都属于*龙头。

所以追觅在面对科沃斯、海尔、美的这样的老牌企业时,在用户体验设计、用户运营、市场营销等众多方面差距明显。最为关键的,还是在相关产品零件供应链、生产线和组装线的全面落后。这对于产品生产而言是极为致命的。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戴森之所以能成为行业天花板,主要还是归功于创新性,无论是核心技术相关的无刷高速马达、气旋分离器,还是产品设计上的无线手持式吸尘,戴森都是先行者而非追随者。

对比手机行业,戴森更像是iPhone,即便追觅在一些地方能与之媲美,但也摘不掉“山寨iPhone”的标签。

当下清洁市场产品同质化严重,与智能手机市场相似,很难做出具备变革能力的产品。如果一味在吸力这种已经非常成熟的技术上进行投入,追求参数上的突破,不顾及整体产品使用体验,反而会得不偿失。

Part.3

极客团队也有人才危机

智能清洁领域里的企业,大多都是从一款产品切入,做大后再开发其他新品,例如石头科技是从扫地机器人开始,做精后再开始做吸尘器等产品。

追觅则显得更为激进,吸尘器、洗地机、吹风机“什么都做”,且几乎在同一时间推进,发展逻辑颇像黄金时代的互联网公司。如今主战场还未站稳脚跟,追觅就已经选好了新战场——围绕广义机器人生态做布局。

“基于四足机器人团队,我们成立了追觅创新研究院,有5个跨不同赛道的研究方向,逐步把追觅机器人生态建立起来。”

俞浩的底气,还是来自于其所谓的技术复利效应,想要利用马达、视觉算法这些底层架构去建设更高层面的东西。

但与吸尘器、洗地机等产品不同,机器人尤其是人形机器人更核心的模块是AI技术,马达、SLAM(即时定位于地图构建)只是基础。就像特斯拉此前发布的人形机器人Optimus,其核心是超级计算机系统Dojo,这也就意味着追觅在机器人项目上需要更多技术人才加盟。

追觅此前曾参与研发小米机器人铁蛋项目,并于去年发布了与铁蛋相似的四足机器人Eame One,两者无论是外形还是功能都几乎一致。

据悉,目前追觅科技四足机器人相关专利数为7个,而涉及人形机器人的专利数为0。另外多位业内人士均认为,追觅科技机器人相关人才输入,也仅是靠近日与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赛事组委会联合推出的人才培养计划。

事实上这也与小米机器人团队类似。资料显示,小米机器人团队最多时候只有几十人,且大多数没有机器人研发经历,两个重要的团队“导师”则是2020年校招的硕士毕业生。

相比之下,小鹏的生态链企业鹏行智能在深圳、广州、北京、美国均设有研发中心,自2020年开始未曾停止申请专利的脚步,如今已达70余件。去年年末,还邀请了知名机器人专家、原配天机器人总经理徐志根的加入。

四足机器人巨头宇树科技,团队规模200余人,已公开申请专利109件。目前,其已推出A1、Go1等多款四足机器人产品,销往数十个国家。

总的来看,追觅在清洁领域的技术壁垒正逐渐瓦解,而在仿生机器人研发上,占坑、画饼、抢占热度的意图更为明显,要走的弯路显然还有很长。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科技新知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