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赚上100亿!折叠屏正成为国产手机的财富密码

如果连软件适配都无法解决的话,折叠屏产品不大可能维持增量,“平价折叠屏”更是无从谈起。
2022-09-28 09:38 · 虎嗅网 作者 | 丸都山

一边落寞,一边狂欢,这样的情绪此刻正在国内手机行业中真实地上演着。

根据IDC的统计数据,2022年上半年,中国智能手机销量同比下降约1.4亿台,同比下降14.4%,手机行业的衰落已经成为无可争辩的事实。但在同一时期,国内折叠屏产品出货超过110万部,同比增长约70%。这个新兴的细分市场,给彷徨中的国内手机厂商带来了转机。

于是,在关于产品开发的问题上,这些平日里针锋相对的“友商们”罕见地达成了一致:全力冲刺折叠屏赛道。

9月26日晚间,vivo发布了全新折叠屏机型vivo X Fold+。相较于前代机型,本次发布的新机在性能、屏幕及续航上进行了重点升级。

值得一提的是,vivo上一次发布折叠屏机型是在今年4月份。同一品牌下,两款旗舰机型相隔5个月发布,这样的迭代速度让人应接不暇。

恍惚之间,国内手机厂商仿佛又回到了2014年,那个万物竞发的时代。

不过,即使是手机厂商的集中发布叠加70%的市场增速,也无法改变折叠屏受众群体狭窄的事实。杀手级应用的缺失,以及近万元的均价,这些都让折叠屏手机难以“飞入寻常百姓家”。

基本可以确定,折叠屏这个细分赛道当下已度过技术验证阶段,至于何时能够实现市场爆发?这需要手机厂商们来回答。

01

走向成熟,却仍绕不开核心问题

“两万多一部的手机,它的应用场景在哪?”这个困惑不是来自用户,也不是数码爱好者,而是来自一位国内大厂的产品经理。

三年前,当笔者与他讨论国内开售的华为Mate X时,他坚定地表示折叠屏手机只是昙花一现,不可能成为行业主流。彼时,这部发布半年才开售的折叠屏手机在国内的二手市场一度加价到2万元以上,被冠以“年度理财产品”的称号。

而在功能上,它*的亮点就是“多任务应用”这个对交互提升基本等于零的功能。华为为这款手机赋予了金融属性,却没能告诉用户它能用来做什么。

但与产品质量相比,创新应用的缺失都算不上问题。

在Mate X机型上,华为提供了史上最豪爽的保修政策:12个月内屏幕出现任何非人为问题都免费换修,即使是跌落造成碎屏也享受换屏优惠。华为十分清楚,那块由CPI(透明聚酰亚胺薄膜)包裹的屏幕想不坏都难。

当然,在初代折叠屏产品中,华为手机的完成度还算比较好的。三星Galaxy Fold刀劈斧砍般的屏幕折痕,还有柔宇的半成品FlexPai,似乎都在展示着这个产业有多么不靠谱。

但这是2019年末的手机行业,一个手机常规升级均处于瓶颈期的时间节点,折叠屏手机的出现让审美疲劳的消费者有了换机的理由。

当华为连续两代折叠屏产品都被抢购一空后,其他国内厂商也终于想通了,继续讨论折叠屏的应用场景没有意义,当务之急是迅速切入这个赛道分得一杯羹。

随后,小米、OPPO和vivo的折叠屏产品迅速立项,国内折叠屏行业开始进入竞速阶段。

应该说,在经历行业内十年的大浪淘沙后,仅剩下的几家手机厂商在产品研发效率与供应链整合上可谓炉火纯青。就以小米的两代折叠屏手机为例,Mix Fold问世时,它*的价值可能就是展示折叠屏手机究竟可以有多差劲。但在Mix Fold 2上,这款手机已基本实现全面无短板,个别关键指标还刷新了业界的上限。

很难想象,这两款看似属于两个时代的产品,发布时间仅相隔16个月。

而这次vivo X Fold+的发布,更是给这个行业来了次“大提速”。过去折叠屏迭代周期其实是有些“反主流”的,就像传统智能机迭代通常发生在芯片厂商推出旗舰芯片之后。相比之下,折叠屏手机技术的迭代多发生于铰链方案、屏幕盖板等关键技术突破的时间点。

但在vivo X Fold+机型上,升级的重点再次回归到芯片、影像和电池等“常规升级”,铰链方案反而成为陪跑。

这背后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两点:其一是上代vivo X Fold机型发布获得了很好的市场反响,vivo想要趁热打铁,通过“小改款”迅速抢占市场;其二是过去困扰行业的折痕、屏幕强度、便携性等一系列问题,供应链内已经能够提供成熟的解决方案,让手机厂商的产品开发重心再次趋向常规。

实际上,就目前各家发布的机器来看,水滴型铰链结构+UTG玻璃盖板的组合,已经能够确保折叠屏手机在维持屏幕强度的同时,拥有良好的观感体验。

但这并不意味着折叠屏手机已经是一个成熟的细分市场,因为截至目前,没有任何一家公司能够说清楚,折叠屏的刚性需求到底是什么?

在vivo发布会上的视频中,撒贝宁展示了vivo X Fold+的一项功能:一边观看视频,一边阅读台本。这对于一位主持人来说,的确是一个理想的使用场景,可对于大部分人而言,多任务分屏更像是一个被人为创造出的需求。

比如在尺寸更大的电脑上,13年前发布的Windows 7系统就可以实现这一功能,但又有多少人在日常办公中会用到它?

而就这么一项功能,从华为Mate X发布到现在,始终被各家视为折叠屏最核心的应用……

因此,手机厂商如果想要通过折叠屏手机进一步扩张市场,当务之急是重新审视折叠屏的内容生态,让一款真正的杀手级应用能够支撑折叠屏手机的高溢价。

或者,换一个思路,让折叠屏手机成为“流行机”。

02

“平价折叠屏”能否出现?

厂商们前赴后继地涌入折叠屏赛道的原因很简单,一方面市场有强劲的需求;另一方面用户的换机周期在不断拉长,根据Couterpoint的最新数据,目前国内换机周期已经达到31个月,在此背景下,推出单价更高的机型显然更符合厂商的利益。

更重要的原因是:折叠屏手机真的太赚钱了。

尽管华为从未向外界披露过折叠屏手机的出货数据,但一位产业链从业人士曾向虎嗅透露,华为折叠屏项目(截至Mate X2典藏版)总出货量约为200万台,其项目利润却已接近100亿人民币,粗略地换算下来,平均每台折叠屏手机至少能够为华为贡献5000元的利润收成。

这个数据并不算夸张。海外数码博主@evleaks曾拆解过三星的初代折叠屏Galaxy Fold,结合供应链的报价,这部手机的物料成本是636美元,而它的起售价是1980美元。

当然,这需要考虑到初代机型高昂的研发成本和运营成本,但即使如此,这样的定价策略也完全偏离了折叠屏的价值属性。

直到2021年后,随着产业链的成熟以及行业竞争的加剧,折叠屏手机的定价开始回归理性。

这里不得不说的一点是,在折叠屏产业链中,以华为为代表的国内手机厂商发挥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比如在早期的折叠屏手机中,厂商们通常用CPI(无色透明聚酰亚胺薄膜)作为屏幕盖板的材料。它的优势在于量产技术成熟,性能比较稳定,但缺点同样十分明显,如硬度差、透光率不足、易刮伤,且反复折叠易出现折痕,因此CPI盖板被视为一种妥协的“过渡方案”。

为解决这一问题,华为曾派出技术研发团队,入驻从事UTG(超薄柔性玻璃)盖板开发的凯盛科技,双方合力完成相关的研发工作。这项合作的初衷是华为希望摆脱境外供应链的掣肘,但在凯盛科技实现批量出货后,UTG盖板的成本被大大降低。

同样实现国产化供应的,还有过去被安费诺长期垄断的铰链,以及MIM(金属粉末注射成形)组件,在终端厂商的扶持下,这些国内供应商最终让现在的折叠屏手机价格可以压缩至万元以内。

不过,想要让成本进一步降低,就需要终端厂商持续性地铺货。当然,这个前提是至少要保障折叠屏手机的使用体验。

当前行业内的硬件技术难点已基本解决,但软件适配工作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笔者曾试用过的某品牌机型在播放视频时,只有在手机翻转90°的状态下,才能进入全屏播放界面,而且视频的分辨率在“肉眼可见”的降低,我想这样的使用体验应该很难说服消费者为它的溢价买单。

今年8月,vivo联合众多厂商发布了《大屏适配白皮书》,让庞大的应用开发者能够更高效率、更低成本地加入折叠屏的生态。

对于折叠屏行业来说,这的确是个不错的信号。毕竟,如果连软件适配都无法解决的话,折叠屏产品不大可能维持增量,“平价折叠屏”更是无从谈起。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虎嗅网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本文涉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