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海天味业还陷在国内外产品添加配方不一致的舆论漩涡中时,水滴筹创始人的最新演讲,再一次把“双重标准”刷新至了新境界。
据报道,近日水滴筹创始人沈鹏在慧眼中国环球论坛上表示:“许多中企视新加坡为海外扩张*站。中国企业要在区域立足,本地化是关键,中国企业到每个国家应该遵纪守法。我在中国以外每一个国家都没有推行996文化,即便发展比中国节奏慢一点也没关系。”
如果说海天味业尚且有产品线不同的转圜余地,沈鹏的这句“我在中国以外每一个国家都没有推行996文化”就实在很难找到下来的台阶了。相比被讽刺为掌握“海克斯科技”的海天味业,水滴筹的996“双标”更多体现在企业文化和组织管理的维度,可对于中国本土市场来说,这种高级“双标”,伤害系数可能更高。
当然,由于疫情防控叠加经济转型升级压力,伴随着更多人在家办公甚至是选择自由职业,此前一波对于996是否合理的讨论也正在淡化。但这并不意味着“打工人”对996的接受度在上升,更不意味着996的高强度工作模式可以被完全合理化。
回到水滴筹这家公司本身,且不说此前外界就对其在爱心捐款中的高昂捐款抽成比例存在巨大质疑,单就沈鹏的表态来说,这种“双标”明显是有违基本商业伦理的。
一家靠爱心起家的公司,却并没有把这种对于人的基本同理心放在正确的位置。我们很难想象,这样的公司走向全球,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如果目标是全球市场的企业,本土化策略却是基于这种工作模式不平等之上,这可能就算不上是“本地化”,相反还有“地域歧视”的嫌疑。
其实在过去数十年轰轰烈烈的全球化浪潮之中,跨国公司基于不同市场特征而作出的本土化战略布局无可厚非。企业向海外扩张,其子公司在东道国从事生产和经营活动中,为迅速适应东道国的经济、文化、政治环境,淡化企业的母国色彩,在人员、资金、产品零部件的来源、技术开发等方面都实施当地化策略,这些都是过去将近百年来跨国公司行之有效的历史经验。
当然,在这种“入乡随俗”的过程中,出于成本、本土规则等多方因素,许多跨国公司也经常被曝出“双重标准”。比如去年这个时候,知名的全球羽绒服品牌加拿大鹅被指在中国市场退货问题上执行“双重标准”,此外,丰田“召回门”、苹果“三包缩水”、耐克“气垫门”、宜家“衣橱门”等等,我们所熟悉的诸多跨国公司同样也都犯过类似的错误。
但他们也正在为这种错误付出代价:套用当下流行的梗,市场反馈和企业战略本身就是一个“双向奔赴”的过程,市场会对那些遵守市场规律的人给予奖励。这些跨国公司“双标”频出的结果是,我们可以明显看到一个趋势:基于更好质量、更尊重中国消费者喜好的国潮品牌正在各个领域快速崛起。
而可惜的是,从海天味业到水滴筹接连掉入“双标”陷阱来看,那些致力于出海的中国企业却似乎并没有接受那些前车之鉴。出师尚未算捷,全球化过程中所遭遇的问题却已经接踵而来。但话说回来,这种进击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其实追根溯源还是出在企业本身。
成熟的市场经济,其基本底座是遵守契约精神和基本的商业伦理道德,甚至一定程度上,企业形象已经可以决定企业的生死。当下,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企业价值观的重要性。我们当然希望,能有更多的中国企业走向全球,但前提是在全球化之前首先在本土市场就扎牢商业模式底层的价值观篱笆。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经济观察报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