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诸暨某服装厂,厂房里密密排成一列的工人们正奋力踩着缝纫机踏板,加班加点地制作着客户补单的保暖连裤袜。与此同时,山东、广东等地生产秋衣秋裤、电热毯、取暖器的企业,也都在忙着赶制即将发往欧洲的订单。
自欧洲能源危机引发全球关注以来,欧洲人民如何在天然气供应短缺的情况下安然过冬就成了网络热议的话题。甚至上个月,国内“电热毯龙头”彩虹集团还因为“欧洲人买爆中国电热毯”的话题,在9个交易日收获6个涨停板。
然而,当“缺气”的欧洲捧红中国概念股,这场能源危机,正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
中国取暖神器热销欧洲
“欧洲人买爆中国电热毯”并非空穴来风,来自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欧盟27国从中国进口电热毯的数量仅为18.9万条。但到6月,这一数字便快速增长至52.1万条。1个月后,中国出口到欧洲27国的电热毯数量已经攀升至129万条,同比增长97%,环比增长近150%,并且二季度每个月的同比增速都超过了70%。
值得一提的是,在电热毯出口量猛增的同时,其价格也出现明显上涨。有媒体估算,今年前8个月电热毯的出口均价约为每条16.5美元,约合人民币119元,相比2017年同期均价,涨幅超过20%。而在速卖通平台上,电热毯的价格已经涨到了50欧元,几乎是国内价格的3到4倍。
不只是电热毯,电暖器、空气源热泵等取暖设备的出口数据也出现爆发式增长。市场研究机构GfK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德国人购买了60万台电取暖器,同比增长近35%,预计今年的最终数字可能会达到数百万。
从过往情况来看,每年的三季度都是取暖设备出口的重要时间段,而电暖器产品一般到9月中旬左右就会结束生产旺季。但与以往不同的是,今年电暖器相关企业到9月下旬还在不断接到欧洲客户的补单,一直在赶制产品。这是因为,普遍采用燃气发电并且依靠燃气取暖的欧洲国家,正在遭遇一场因为缺气导致的供暖危机。
据中新网报道,在天然气供给减少后,欧洲多国能源价格开始暴涨。在采用预缴制度的德国,2020年度的燃气电费为每月110欧左右,2021年价格调整为每月96欧。而2022年度的预缴费用已经上涨至每月230欧,并且自10月1日起,每月的预缴费用涨到了314欧。
由于燃气短缺及其引发的价格上涨,很多欧洲家庭开始转向使用传统取暖方式,这也导致柴火和木屑等非化石燃料的价格一度出现暴涨。9月份有媒体报道,在法国1吨木屑的报价已达600欧元,较往年价格几乎翻了一倍。为了保障基础取暖燃料供应和价格的稳定,匈牙利不得不禁止木屑出口,罗马尼亚则对木屑的批发价格设置了为期6个月的售价上限。
至于电热毯在欧洲销量激增的原因,一部分是因为海外华人的集中购买,还有一部分是因为在居住空间普遍较大的欧洲家庭,即开即用的电热毯在综合使用成本方面,比燃气取暖的方式要划算得多。根据英国专家的测算,额定功率100瓦的电热毯连续使用一整晚(8小时)的成本只有0.42英镑,远低于使用暖气取暖的费用。另外,也正基于能源价格普涨的背景,热水袋、秋衣秋裤、“光腿神器”连裤袜等能耗成本更低的保暖产品也迎来热销。
欧洲真的缺气吗?
欧洲天然气供应紧缺导致能源价格上涨,出于节约取暖成本的目的而采用来自中国的取暖神器——以这套逻辑来解释中国取暖产品的热销景象似乎合情合理,然而上周的欧洲天然气价格却出现了暴跌,甚至一度出现负值。
10月24日,欧洲部分天然气的现货价格,降至有史以来的*价-15.78欧元/兆瓦时。不过这番魔幻景象发生的背景,的确是天然气价格的暴涨。自部分地区俄气断供后,全球天然气市场就一直处于价格高位。不久前,北溪管道爆炸导致天然气的运输渠道受限,也加剧了天然气运输成本的上涨。与此同时,欧洲地区在遭遇“俄气断供”后,各国政府开始在全球天然气市场加价买气。
在看到欧洲连番上涨的天然气报价后,能源出口商们加足马力向欧洲港口运送天然气。但令人意外的是,当能源出口商们扎堆涌向欧洲,LNG航运市场也引发了激烈的连锁反应,首当其冲的是LNG船租金成本的大幅攀升。
据悉,全球LNG船总量截至9月初仅有不到700艘,总运力为1.05亿立方米。有机构以欧洲区市场需求测算,如果以LNG船运来填补俄罗斯进口管道气的缺口至少需要233艘船。于是,为了争夺欧洲天然气订单,能源出口商们开始抬高租金价格以争夺稀缺的LNG船运力。
根据机构收集的船舶经纪商数据,10月初,亚太区域、大西洋区域的大型LNG船日租金已从7万美元左右均涨至30万美元以上。有分析师甚至预测,LNG船运市场可能在今年冬天迎来爆炸式行情,日租金有望达到50万美元/天。而壳牌公司上月,也以每天40万美元的价格,租下了17.4万立方米的LNG运输船Yiannis号,以便在美国和法国之间往返运输天然气。
运费的上涨无疑压缩了能源出口商们的利润空间,但更为现实的是当供应商们纷纷满载天然气奔赴欧洲时,短期的区域供应平衡出现了反转。
在预测到俄气断供的前提下,欧洲各国在今年5月就制定了天然气存储目标,争取在11月1日前达到至少80%的存储容量。而经过一个夏天的疯狂“屯气”,大部分欧洲国家的储存空间已经见顶。按照路透社的说法,欧洲天然气库容率截至10月24日已经达到93.8%。
于是出现了这样一幅魔幻的场景:由于对能源危机的担忧,欧洲能源价格出现巨幅上涨,但是因为储存空间有限,大量天然气运抵欧洲后却无法被接收——根据外媒的说法,在欧洲海岸线附近有51艘LNG船排着队等待卸货,而积压情况已经持续了大约5到6周。
能源出口商们本想着拿下欧洲大单快速变现,但如今被迫困在欧洲港口,并且不得不承担与日俱增的船运租金和停泊费用。及时止损就成了*的应对之策,再加上不再被需要的天然气也失去了价值,故而上演了一出天然气价格暴跌至负值的奇特景象。
长期能源危机下的新机会
左手中国电热毯,右手满仓天然气,当下欧洲的能源危机似乎已经解除,但这并不代表可以就此安然过冬了。更准确地说,欧洲各国所面临的问题不再是“无气可用”,而是不具备长期的能源供应。
按照往常的经验,85%的天然气储备足够整个欧洲度过冬季使用高峰期,因此理论上,目前超过90%的天然气储备足以让欧洲跨过三个月的寒冷冬季。但是由于对冬季气温的预期有所不同,天然气的消耗量也有可能出现明显波动。
比如在更冷的天气里,民众会延长暖气使用时间、升高供暖热度,由此增加天然气的消耗量。根据高盛的预计,截至2023年3月底,欧洲的天然气储存至少能保持20%的满负荷。而能源研究和咨询公司Wood Mackenzie则预测,鉴于北半球异常寒冷的冬季,欧洲天然气库存在明年3月前有可能减少至总容量的4%。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对欧洲天然气储备的预估还只是基于满足民用的需求,面对更大规模的工业用气需求,欧洲的天然气储备就显得捉襟见肘。并且当前欧洲的天然气储备来自于二季度后紧急储备的高价天然气,用高价天然气去填补工业用气的缺口,显然不符合企业的利益。
事实上,为了避免能源危机带来的经营压力,一些欧洲企业已经开始出走海外。在高度依赖俄罗斯天然气的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正考虑关闭其位于路德维希港并且拥有157年历史的生产基地。并且计划于中国湛江一体化基地进行大规模的投资,新建一座年产量可达8万公吨的世界级新戊二醇装置。
此外,德国大众汽车在上个月也宣布,将与中国智能计算机平台提供商“地平线”,合资成立一家自动驾驶技术研发公司,总计投资规模达24亿欧元。随后,宝马集团也传出,计划停止在英国牛津工厂生产MINI电动车型,并将该生产线转移到中国。
制造业巨头们的接连出走,不只会导致资本外流,更引发了对欧洲经济“去工业化”的担忧。业内人士分析,如果能源供应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那么欧洲工业的投资将流向中国以及美国等能源价格较低的地方,过去欧洲引以为傲的工业体系也将分崩离析。
虽然欧洲正身处能源危机引发的经济困境之中,但却给其他经济体带来了的新的机会——当然绝不是向欧洲出口电热毯这样的“小生意”。上文提到,在失去管道天然气后,欧洲目前主要依靠LNG船来维持天然气供应,由此导致LNG运费暴涨,而这也给造船市场带来了新增长。
根据船运情报商VesselsValue的数据显示,自去年一季度起,LNG船的订单总额就出现逐季上涨的趋势。截至2021年末,全球LNG船订单总额达到175.3亿美元。而今年前三季度,全球LNG船订单总额已达287.06亿美元,超出去年全年111.76亿美元。
需要指出的是,来自中国的船厂在今年前三季度,也获得了32笔订单,订单总额达到59.66亿,对比5年前的5.63亿美元订单总额,翻了10倍。
当“欧洲人买爆中国电热毯”的话题逐渐冷静下来,其实不难发现,欧洲的能源危机绝不是中国的取暖神器就能够解决的。针对能源涨价、天然气储备见顶,以及制造业向其他地区转移等一系列连锁反应,也只有尽快找到稳定的能源供应才能解决,但这又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
*值得欣慰的是,有机构预测欧洲今年的冬天会是一个暖冬,因此民众取暖对天然气储备的消耗或许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但伴随着能源危机引发的长期影响,即便能够安然度过今年的冬天,欧洲就能迎来春天吗?凛冬将至,漫漫长夜也才刚刚开始。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惊蛰研究所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